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药物制剂专业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5-15

药物制剂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仿真工学结合;药物制剂技术;实训教学模式

Reformandpracticesofteachingmethodofsimulationwork-studycombinationinmedicinepreparationtechnologymajors

LiJianhui

Zhejiangpharmaceuticalcollege,Ningbo,315100,China

Abstract:Work-studycombinationteachingmodeisdirectionandgoalsofmodernteachingmethodsrefor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tisaneffectivewaytotrainhighervocationalprofessionaltalents.Combiningthecharacteristicsofmedicinepreparationtechnologymajorsinourcollege,carriedoutvalidattemptandachievedabreakthroughinsimulationwork-studycombinationpracticesteachingmodeaswork-studycombinationacomplement.

Keywords:simulationwork-studycombination;medicinepreparationtechnology;practicesteachingmode

高等职业教育以传授职业技术为核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不但要有适度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训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而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优化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和创新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药物制剂是医药工业的最终产品,由原料药经加工制成制剂后的经济效益比原料药大幅度提高。药物制剂技术则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用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即制剂。因此,药物制剂技术是我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核心实训课程。它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药物制剂生产、制剂质量控制、车间GMP和班组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本课题对其实训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得到了预期的成效。

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特点

工学结合的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明确定位了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毕业生走出校门从事的是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大量依托行业、企业现场作为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就职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而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教育,要通过实践教学达到上述目标的最好途径即是工学结合,此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使真正的校企合作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第一,制药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其生产环境与生产过程要求特殊,生产区域的高洁净度,要求人员尽可能少地进入生产场所,否则易引起污染,影响药品质量。因此不可能让学生批量进入洁净生产区。第二,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可能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他们没有义务和责任来承担学校的教学任务,因而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第三,学校的管理问题,包括教学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工学结合涉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要求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和课程的组合需要与企业的情境相结合。同时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脱离了学校,使得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成为难题,涉及学生的日常、安全及作息等一系列管理问题。第四,工学结合方式与学习脱节,学校大多把学生送入企业,由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而不是学习需要),把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岗位,参加生产实践,实践内容与时间大多根据企业和工作需要而定,是随机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很少考虑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3创新思路,创建仿真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改革

基于各种因素限制及结合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创建仿真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方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深层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

学校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应该深入地研究工学结合的内涵,创新思路,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的学生进校学习的全过程必须工学结合,并非在校学习是学习,进企业实习才是工学结合。必须从学生进校第一天起就设计全程式工学结合教学计划,把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元素纳入教学计划中。因此,工学结合深层内涵是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职业能力,并非单一的企业顶岗实习。

3.2仿真工学结合实训课程的建设

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更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育类别,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校内开展仿真工学结合实训课程体现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应用能力。我校实训大楼于200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符合GMP标准的固体制剂生产线模拟液体制剂生产线,设施齐全,学生可按照GMP要求,对片剂、胶囊剂、散剂、颗粒剂、注射剂、口服液等剂型的生产岗位操作进行实训,使学生熟悉各种常用剂型的制备工艺流程,掌握生产操作技术。利用制剂制备实训车间的优势,仿真模拟药品生产现场,让学生接触到药品生产岗位操作,了解生产全过程,训练培养职业素养,弥补了学生去企业实习不能真正接触到生产一线的工艺操作。

3.3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校2006届大专学生的实训在实训楼里进行。实训教学由在实验室小样实验转变为在宽敞、明亮、整洁的实训大楼里进行,硬件设施发生了质的飞跃,但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如与理论课相比,学校对实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在实训基地建设(硬件)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实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软件)问题还急需加强,表现在实训教学无考核制度中,学生的实训成绩以实训报告为依据,同时在学生中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实训时分组人员偏多,基本以指导教师讲解演示为主;指导教师的企业生产实际经验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等。因此急需对实训教学进行改革。

在200年和2011学年中,大三学生的实训教学实行小组模块化实训。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教学的改革:(1)任务驱动。在为完成整个项目而必须掌握的概念和知识环节的讲解上,根据整个项目划分为多个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来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实际操作。为了使学生的知识和思路有所拓展,强调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3)技术研讨。通过教师和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共同探讨、综合应用,以及一些理论性知识的深入讲解和讨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概念和知识。(4)团队合作。结合企业的要求,在实训过程中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根据以上要求,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构建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1)根据现代企业要求提出一个实际工作项目,明确工作项目的目的,告诉学生将要做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找资料。(2)教师指定学生进行分组或学生自己分组,控制分组人数,然后以组为单位做好实施工作项目的计划。(3)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入实训车间实施计划。(4)学生与教师共同对实训过程进行评估与总结。(5)教师将实训小组细分为考核小组,以企业生产形式进行实训模块考核。考核采用现场操作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过程与结果并重,使理论知识和实训充分结合。表1为灌封岗位各项操作考核要求。

表1灌封岗位考核记录

4实施仿真工学结合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药物制剂专业模块化实训的改革,经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团队意识增强

实训模式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与企业实际生产相一致。如配液岗位,需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岗位职责,一旦处方计算错误、辅料漏放或误放都将引起非常严重的错误,是GMP中绝对不允许出现的错误。在此,要求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形成良好的学习及工作氛围。

4.2仿真工学结合的模块化实训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考核相结合

目前我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相对应的制剂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经过此实训后,可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或掌握比较好的岗位进行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一举两得。为他们就业后的角色转变,岗位适应和工作稳定均打下了基础。

4.3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药物制剂模块化实训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均很强,对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指导教师必须提前准备与之相关的课程知识,并亲自设计、操作,在锻炼学生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和促进了教师的综合业务水平。

5结束语

通过结合实际开展仿真工学结合的模块实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新的GMP出台后,对无菌制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体制剂实训车间中某些设备与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脱节,需要更新。尽管如此,学生还是能从中学到在理论课堂及实验室中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这种仿真工学结合方式弥补了不能真正工学结合的缺点,另一方面也是对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一种补充,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陈燕,石昊昱,余燕,等.在示范建设中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42~46

[2]欧阳志红.基于仿真环境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学研究,2008,27(7):128~129

[3]苏俭,宁.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25(5):74~76

药物制剂专业范文

【关键词】药物制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

药物制剂专业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是一个兼属药品生产及其安全有效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物制剂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

药物制剂专业是2009年在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是我们农业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关键。我们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再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科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探讨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发展,以适应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设置

1.1药物制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药物制剂主要培养能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从事天然药物提取精制、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30余门课程,为加强药物制剂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应具备较完整的化学和药学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理论课程设置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三阶段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解剖生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医药数理统计、生物化学、药理学、仪器分析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下一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主要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剂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实验、综合训练、科研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制备原理及技术,并且通过课程实践锻炼与强化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药行业生产一线,具备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制剂制备、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药物研发、销售和管理等能力,可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品检验部门、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剂型制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2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

从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分别建立相应的基本框架,即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实验能力拓展,分别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专业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课程实验训练和考评,使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本操作,如称重、量取、倾倒、观察现象和科学分处理结果和数据等,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实验原理理解透彻,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具备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实践能力,总结分析问题能力。专业实验教学目标: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基础上,根据已学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验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实习实践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通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目标: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药厂,企业根据本院实习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和职场规划。

1.3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专业理论课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环节的实践,找出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方案。专业理论课方面,每一门专业理论课都成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团队内教师职称结构及学历层次合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药物制剂专业共开设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六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医药数理统计实验、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六门专业实验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物分析学实验、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以及相关的专业选修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提高自身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毕业环节,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契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及药厂制剂设计中。

2、教学实践改革[1]

2.1基础实验训练层。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确立训练学生基础实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认识到实践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增强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2.2综合实验训练层。通过方案的确立,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前期学到的实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并明确这些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产意义。

2.3实验能力拓展层。通过教学实习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合作课题、到药厂生产一线锻炼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并能紧密结合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生产实践。通过完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吉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落实措施

3.1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进行修订。到医药企业、兄弟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召开学生座谈会;根据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改革教学模式[3]。药物制剂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融合,知识结构合理化、课程体系最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要求统一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外药物制剂GMP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理论为主转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按实际生产流程,对主要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从而使实训内容有针对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更深刻、更扎实,两者相辅相成。

3.4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国家及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造就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学校的“院士工程”、“紫江学者计划”、“优秀团队计划”、“优秀后备人才计划”和“博士后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进行,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和博士后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情况,鼓励教师“走出去”,到药企等生产一线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

3.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认识不足,不能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实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精神;对实习基地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配备上,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不清,当学生和实习单位发生纠纷的时候,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

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药剂学、药物化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方面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具备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系统的药剂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因此,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地以学科型为主,应兼顾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认可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霞.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7(6):47-48.

药物制剂专业范文

关键词:方剂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5-01

中医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虽然同属中医学的范畴,从培养的目标来看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中医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该专业以后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中药和中成药的生产工艺操作、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的质量控制。

1方剂学的教学现状

从教材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方剂学在编写时对证治机理、辨证运用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主要侧重于中医临床的应用。关于药物的现代研究、配伍后的药物效应、现状方剂学实验等方面的叙述几乎没有。而从培养目标和从业方向的实用性来看,这些知识恰恰是中药制药技术专业需要学习的。

从教学大纲来看,现有大纲重点是辩证施治。而中药制药专业的重在药物的配伍、药效、剂量、副作用和现代药理研究。如果按照现有的大纲教学,会造成学生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会出现相脱节的情况。

从实验来看,中医药为什么走不向国际市场,其中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中医药属于“黑箱”操作,没有客观的评价依据。方剂学实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医药不断提高“含金量”,做到有据可依。现在高职院校在方剂学实验室建设方面存在普遍落后,有的院校甚至没有方剂实验室。

2教学改革措施

2.1按照专业需求,进行教学教材的改革:中医与中药制药技术是两个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在对知识结构的掌握要求上也是不同的。在学习方剂学课程上,教材的编写和大纲的制定上应注意突出专业和层次,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单一化、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现行的方剂学教材和大纲都是根据传统中医药专业培养人才的要求设计编写的。就使得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在开设方剂学课程时,所学习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知识相脱节,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培养要求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编写出适合新兴专业使用的教学教材和大纲,适当的调整教学的侧重点,让方剂学与现代药理、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这样才能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好的发挥所学到的知识。

方剂学教材中原有的组成、用法、主治、证治机理、方解、运用和医案不变,可加入一些现代研究和制剂方式。如辛凉解表剂中的银翘散在服用方法上应在原用法的基础上应加上现代研究。古代的服用方法是散剂,但现代临床多将其共煮为汤剂,在煎药的时间必须减短。目前银翘散剂型多种多样,有丸剂、片剂、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这几个制剂其中丸剂和片剂,效果发挥较差,颗粒剂、袋泡和浓缩袋泡剂保存了该方的有效成分,相对而言具有方便、价廉。新研究:银翘散是中国研制的一种有效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新中药“金花清感方”的基础方。

在进行方剂大纲编写的时候,教学的侧重点可以适当加大现代研究的比重上,这样就能把教材、教学大纲从根本上把两个专业区分开来,新的知识点在今后工作中能够发挥良好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中药制药技术的专业性特点。

2.2根据实践需要,合理调整教学侧重点:方剂的证治机理一直是传统方剂学的教学重点,是中医临床专业的教学重点。中药制药技术研究的是制剂,方剂的配伍是教学的核心。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证治机理的教学比重,重点加强配伍是十分必要的。

2.2.1药物的配伍:药物的配伍主要分析的是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在以往方剂学的教学中,主要重视透彻分析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较适用于中医专业的教学。而中药制药技术重在制药,复方在制药过程中广泛运用。药有七情,药对的配伍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药对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81对药对,如:当归配白芍,苍术配厚朴等。并注重药对的现代研究,如黄芪配当归能够触发MCF-7细胞雌激素α受体磷酸化,而单味的黄芪或当归却不能。

2.2.2药物配伍的相互作用:配伍恰当可以改善药剂性能,增强疗效,但并不是所有的药物配伍都是合理的。在制药过程中如不注意药物的配伍,会使有些药物的治疗作用减弱,导致治疗失败;有些药物副作用或毒性增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还有些药物配伍使治疗作用过度增强,超出了机体所能耐受的能力,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乃至危害病人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配伍禁忌的讲解,如“十八反”中的甘草忌芫花,现代药理学研究,两者配对使用后,CYP1A2、CYP2E1、CYP3A1/2的酶活性增强。

药物的配伍应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这样在临床实践中,有利于新的中成药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