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提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及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加以改革。期望该教研改革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
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教学中既要阐明生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又要讲授与食品有关的化学问题,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等。如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实验的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笔者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学科的教学效果。
1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包括食品加工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该课程设置应依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调整,有重点地进行讲授。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专业(现酵技术、软饮料技术、粮油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物性卫生检验等)。物质的代谢部分原本在食品生物化学中是比较重要、难度也较大的章节,根据该系食品加工专业(对口班级和普高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食品加工对口班级(高中学校为职业高中)基础较薄弱,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章上花费太大功夫,否则不但造成时间的浪费,还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该专业学生中应将更多的教学时间放在糖类化学、脂类化学、酶化学和食品的色香味化学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联系更为紧密的章节,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以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安排的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维生素、糖、酶等的性质验证和综合设计实验上。而对于该系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学生生源较广,学习氛围较浓,有更多的学生有专升本的愿望,为了使其能够很快适应以后升学的需要,并结合教学目标及今后就业要求,应将物质代谢部分的内容作为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在实验的安排上,也应侧重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检测、核酸物质的分离及酶活力的测定等方面。
2理论结合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食品生物化学是主要研究食品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课程系统性不强,各章节相对独立,知识点比较零散,容易使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但是,食品生物化学有其独特的优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旦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使知识变难为易。
如在讲到食品色素性质时,叶绿素在酸性条件下会形成脱镁叶绿素,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淡的褐色,加热会加快这个反应的发生。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举出日常生活中例子:在做酸辣黄瓜时,黄瓜在腌渍过程中,由于发酵作用产生了乳酸,使菜的颜色变得暗淡了;炒菠菜时,加食醋也会看到蔬菜的绿色变暗。因此在烹调菜肴时,为了保持原有的绿色,则尽量不要加醋,否则很快就会失去诱人的鲜绿色。同样在讲呈味物质的消杀作用时,可以以烹调苦瓜为例,苦瓜的苦味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在烹调过程中若适量加点白糖,不仅苦瓜苦味减弱,而且味道鲜美。再如,食品加工专业学生在开学初参加了14d的月饼制作,工作中同学们体会了加工的乐趣,同时也理解了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的意义。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实践证明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变化及其反应条件的理解和掌握。
3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食品生物化学是从微观层面阐述各种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很多内容仅凭想象和传统教学中的普通挂图等形式,难以满足食品生物化学反应高度动态化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往往感觉食品生物化学学习比较枯燥、难学。而多媒体教学可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转贴于多媒体制作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在网络资源中可以免费下载某些高校食品生物化学或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的课件、图片、动画等相关资料,博采众家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水准和效率,而且有利于拓展食品生物化学领域内新知识和新进展,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可以利用ACD化学结构制作软件或动画制作软件FLASH等,制作动画和书写化学结构。无论制作多媒体课件,还是利用网络,在制作中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文本内容层次明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练;尽量采用提纲、表格、图形等形式来概念和结论。比如用动画来演示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物质代向变化、糖酵解、三经酸循环、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等;②课件要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幻灯片的背景、颜色、文字大小、显示方式、文本阴影及三维效果、声音等方面要精心搭配,适时插人动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文字和背景的颜色一定要有鲜明的对比;文字大小不应小于24号字;文字与图片的进人方式可采用启发性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某些概念的引出可先讲结果,再讲出现的条件,这样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等。
4加强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因此,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专业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石。首先,应加大对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经费投人,努力使之建设成一个设备先进、条件完备的实验室,使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能上岗。同时,要提高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的地位,重视实验师资的培养,完善实验室人员配置,稳定实验技术人员,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室的开放,学生自主实验创造条件。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特性的特点,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就业都直接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或技术督导工作,学校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和学生自身的实验组织业务能力将为他们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有余力及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室的管理及教师的科研,鼓励“食品科技协会”的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又有助于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
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职业教育;食品质量检验;岗位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向,积极探索“食品质量检验专业与食品企业质检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检验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检验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五对接的模式,在“十二五”期间让中职食品质量检验专业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我们就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调研了广西区内85家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种类涉及有:糖类(16家)、茶叶(21家)、饮料(12家)、酒(6家)、其他粮食加工品(11家)、糕点(6家)、肉制品(7家)、大米(6家)等8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调查结果与分析
食品质量检验职业岗位能力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其中专业技能指学生拥有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理化检验基本操作、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等。
表1毕业生具备文化基础知识比率表单位:%
高中初中小学无要求
语文801163
数学722602
英语3234331
化学752500
物理4346011
注:分析表中人为设定百分比<6O%不是很重要,60%≤百分比
1.1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
据统计,企业对检验岗位中检验员的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知识与能力须达到高中以上文化基础的比例分别为80%、72%、32%、75%、43%。见表1。
1.2专业技能要求。
1.2.1感官检验基础知识。糖类、饮料、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糕点、大米等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不高;酒类、茶叶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对感官检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在90%以上。见表2。
表2毕业生具备感官检验基础知识能力表单位:%
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感官敏感性(视、嗅、触、味)感官评价方法感官评价描述能力合计
糖类16126438
饮料26286464
其他粮食加工品14225647
肉制品16163439
糕点26256461
大米28164351
酒类3338101091
茶叶3640101096
1.2.2理化检验基本操作。主要是掌握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法的运用;熟练掌握食品检验流程:采样――制样――检验数据处理――报告。除大米、茶叶类食品的出厂检验项目不涉及滴定分析外,其它类食品均涉及,特别是糖类、其他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类食品的检验岗位上应用广泛,比例在76%以上。见表3。
表3毕业生具备理化检验基本操作能力表单位:%
分析化学原理及应用标液的配制滴定分析重量分析食品检验流程合计
糖类323081080
饮料203041064
其他粮食加工品283081076
肉制品303081078
糕点202481062
大米00101020
酒类302801068
茶叶040101060
1.2.3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在食品检验岗位上,对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要求就是熟练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方法,如灭菌技术、生物显微镜的使用、菌落总数的测定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并能通过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等。除糖类、茶叶、大米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需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外,其他食品均要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而大多数需要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见表4。
表4需要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的食品岗位表单位:%
基本实验技能无菌技术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制测定项目菌落大肠合计
糖类000000
饮料201010252590
其他粮食加工品2022102525100
肉制品2022102525100
糕点2022102525100
大米000000
酒类(酒精度≤20%vol露酒)2022102525100
茶叶000000
1.2.4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食品生产出来后需经检验合格才能出厂销售,食品检验员必须具备相应检验能力和相关的资格证书,如食品检验工。各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不同,对检验中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室规则和安全防护、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检验报告会有所不同,对检验人员综合性检验能力要求高。如表5。
表5部分食品出厂检验项目及检验能力合格率
大米腌腊肉制品酱卤肉制品其他粮食加工品之谷物粉类制成品茶叶糕点其他酒(酒精度≤20%vol露酒)白砂糖蛋白饮料类
加工精度感官感官感官净含量净含量感官净含量感官
水分酸价菌落总数水分感官品质感官酒精度蔗糖分净含量
最大限度杂质总量过氧化值大肠菌群酸度水分水分(或果肉含水率)净含量还原糖分蛋白质
糠粉净含量净含量菌落总数粉末、碎茶菌落总数菌落总数干燥失重可溶性固形物
矿物质大肠菌群茶梗大肠菌群大肠菌群电导灰分菌落总数
带壳稗粒非茶类夹杂物馅料含量总糖色值大肠菌群
稻谷粒滴定酸粒度商业无菌
色泽、气味、口味甲醇浑浊度
杂醇油不容于水杂质
合计检验项目844566997
检验能力合格率364340687860405246
1.2.5其他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在300人以上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在100人左右食品企业应用广泛;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知识在10人以下小型企业广受欢迎;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知识在各类型食品企业均需要。如表6。
表6毕业生具备与食品相关的拓展知识需求表单位:%
企业规模食品质量管理原理及实践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知识食品检验实验室建设及管理食品生产许可认证(QS)知识合计
300人以上3412202591
100人左右2028162589
10人以下128302575
2.小结
通过调查,初步掌握在食品生产企业中,食品质量检验这一职业岗位所需文化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基本情况。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检验岗位要求检验员的文化素质学历须中职毕业,其中语文、化学和数学知识与能力要求应达到高中程度,英语、物理知识与能力达到初中以上程度。食品质量检验专业技能方面,因食品种类不同,技能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同。
2.1同样是执有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检验员,不同类别的食品专业技能偏重点不同。如茶叶需要更多的感官检验基础知识,检验人员岗位技能主要有理化实验室检验中常规实验仪器使用与安全防护、茶叶水分的测定、毛茶或精茶中粉末与碎末的测定、茶叶审评室的设计与配备、茶叶感官审评技术“五项评茶法”(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对于茶叶检验岗位的人员需要执有二个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食品检验工证、茶叶审评员证。
2.2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在食品检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标准溶液的配制、常用仪器(分析天平、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使用、滴定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的运用、实验数据的处理等。
2.3大部分食品都要测定微生物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是不可缺的一部分。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合理规划微生物实验室,会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规实验仪器的使用,具备微生物实验安全防护知识,掌握灭菌技术,会配制培养基,掌握菌落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技术。
2.4某类食品出厂检验项目的检验技术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这是一个真实地来自于企业检验岗位的任务,要做好食品的出厂检验,必需明白出厂检验的项目有哪些,清楚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及标准的有效性,会配制标准溶液,仪器设备的合理布局与正确使用,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科学修约),如何出具出厂检验报告,并对所检验的食品做出评价。
3.建议
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企业一线培养技能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有必要及时调整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
3.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3.1.1打破学科研究型体系,按模块化教学模式开发食品质量检验专业的项目课程与综合课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食品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
3.1.2按照“理论够用”、“技能实用”原则,妥善处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强化文化课中的语文应用文写作、数学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的教学;整合化学与分析化学相关内容,为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打下牢靠的基础;适当减少英语、物理教学课时,加大与食品检验专业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质量管理、计量、标准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1.3积极推行“双证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与中职学历教育相互融通为根本,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使学历证书与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让人才培养质量贴近企业需要。
3.2根据食品质量检验岗位群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3.2.1合理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食品检验岗位实际紧密结合,从理论教学的“学科导向”内容模式向以职业活动内容为基础的“职业导向”内容模式转化,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根据食品检验岗位群的需求,在理论教学内容中可强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弱化对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在实践教学中将三大操作技能(滴定分析操作技能、重量分析操作技能和基础仪器分析操作技能)分为基本操作、单项实验、综合实训三个层次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中体现出食品检验岗位群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知识。
3.2.3建立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动态运行的理念。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及时注意本行业、本专业知识更新与应用,克服教材内容滞后、专业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为实现学生上岗工作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零对接提供保障。
3.3优化授课方式。
3.3.1将授课场所有针对性地从课堂转移到企业、检验机构的实验室,采取岗位见习认识(职场体验)――教学实训――专项与综合实训(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式实践授课方式,强化食品检测机构及食品生产企业检验现场的介入和对接,检验标准有效性和学生的检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对接。
3.3.2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设置企业岗位情景,项目任务与职业岗位完全对接,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增长。从而体现出以职业导向内容模式的特征:能力为主,应用为本。
参考文献
[1]王希平.浅谈职教实践教学的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4)
[2]陈芬.高职食品分析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O07,(28)
[3]夏莹.实习教学中四阶段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6,(18)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食品工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论述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数据的建设及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为提升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DiscussiononEducationModeland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
YANGZhen-quanGAOLuRAOSheng-qiYINYong-qiFANGWei-ming
(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127,China)
【Abstract】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fieldoffoodengineeringwiththeadventoftheeraofbigdata,accordingly,itwillbereformedintheEducationModeland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Thispaperdiscussedthechallengeofteaching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Theoptimizationfor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theconstructionandintegrationofeducationmodel,theoptimizationandupdationofteachingcontent,andthereformmeasuresofteachingprincipleandteachingmethodwerebeputforward.Itprovidedanewideaforimproving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inthefieldoffoodengineeringinChina.
【Keywords】Bigdata;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Educationmodel;Curriculumsystem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YZUJX2012-33B)。
作者简介:杨振泉(1975—),男,汉族,博士,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领域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食品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指引。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据源呈指数级增长并深刻的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引起广泛的关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将改变知识的社会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与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大数据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
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
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当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时,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上课者转变成老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协同学习、发表观点、交流看法,培养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共同成长。教师应该掌握学习分析方法,运用该工具搜集和分析学习者数据,从而指导教学。随着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教师应不断的完善和整合个人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2]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11528.
[3]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71-72.
[4]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5]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6]张臻竹,张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演变初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09-211.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食品文化教育;食品类专业大学生
作者简介:黄群(1977-),男,湖南武冈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杨万根(1974-),男,土家族,湖南吉首人,吉首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湖南吉首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湘教通[2013]223号)、吉首大学2011年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WH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50-03
自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深入,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就业岗位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人才竞争激烈异常。但随之而来的就业难矛盾日益尖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国家千方百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其中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能力、创业精神与能力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的新形势下,克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硬件软件资源发展滞后、教学资源因学生数剧增而短缺、社会人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等众多问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对食品类专业学生进行食品文化教育、在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与意义、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之途径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一、食品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食品文化
食品文化是所有与食品相关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等。食品文化作为食品相关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是与食品相关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是人类食品领域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食品文化产业的进步促进了食品加工制造、食品科技和食品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食品文化的功能包括信息记录功能、认识和解决问题功能、规范教化功能、凝聚人心功能、审美娱乐功能和显声扬名功能。
食品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等食品类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内容。因此,国内一些食品、农业、旅游、商业及师范等高校纷纷开设相关食品文化教育课程,进行食品文化教育,旨在继承与弘扬我国历史悠久的食品文化,同时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食品类专业学生而言,还能全面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陶冶学生食品文化的情怀,引导学生寻找创新创业亮点,全面培养学生在食品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已经凸现且将长期存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着力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把自主创业、科技创新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积极主动适应就业环境、应对社会挑战,是就业压力有效缓解的可行途径,更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地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内在灵魂,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知识总量和科技质量的竞争。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对发展国家经济、提升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的今天,社会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竞争的异常激烈要求高等学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用人单位越来越青睐具备敏锐创新思维、超常创新理念、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这些可以通过创新教育而实现。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多方式、多渠道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转变,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且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要。
创业是当今时代的潮流,高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均渗透着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由此可见,推进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塑造潜在创业者、服务就业创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在校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以及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的教育,发现和捕获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即将自己的创业设想成功变为现实的能力。”包括了首创和冒险精神的意识层面,以及技术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的行动技能层面。大学生全面、具体的创业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内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二、食品文化教育在食品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1.实践教学载体的作用
在食品文化教育中,参观感受企业食品文化、调研食品文化现状等是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是时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定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手段,实现大学生成才、谋求职业生涯发展又是实践教学的目的。食品文化教育通过学生对企业、社会及学校食品文化的调研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为高级实用型食品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旗帜,为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效载体。
2.教育引导的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三聚氰胺、地沟油和瘦肉精等一系列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严重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企业病”仅靠法律、法规不可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的一揽子问题,道德文化等国家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文化在软实力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精神规范作用的食品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食品文化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先进食品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对食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行为起指导作用,把食品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食品行业职业道德所确定的目标上,以高度的观念形态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和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位食品专业学生,使他们毕业后有高度的捍卫食品安全之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3.激发灵感的作用
加强食品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校园食品文化活动,对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与信念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学生具有开拓进取、朝气蓬勃的良好精神面貌。食品文化蕴涵了与食品相关的信息、知识,在食品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伴随着困扰发展的问题,获得成功的经验。通过食品文化教育使学生敏锐地发现食品文化产业中存在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经营困境,吸收前人经验与教训,从而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在以往已学专业知识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解决技术问题、挖掘创业商机,并形成你追我赶的激励机制和激励环境,使创新创业精神成为大学校园价值的精华、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内容。
4.锤炼意志的作用
创新创业是一个磨练意志、长期坚持的人生规划,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承受得了失败挫折。但是,目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偏少、热情偏低,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学术作风,部分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创业中存在“热情渐涨、行动迟缓”的现象,“求稳怕风险”的心理使多数学生在就业压力下被动选择创业,而非理想职业选择。通过举办食品文化相关的论坛、讲座和竞赛等实践活动帮助食品专业学生克服在创新创业中表现出的缺陷,提升创新精神和培养创业能力,锤炼创新创业意志以养成锲而不舍、团结和谐的优秀创新创业品质。
三、食品文化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开设食品文化相关课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食品文化也中外贯通、古今交汇。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开设食品文化相关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眼界,了解世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食品文化,熟知基本饮食礼仪,构建良好的饮食习惯,深入研究饮食文化,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传承中创新弘扬优秀食品文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食品文化概论”或“饮食文化”等相关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专业特长、寻找相关研究切入点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成立相关社团组织
高校学生社团是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自愿组成、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结合食品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成立食品与饮食文化协会、食品科学技术协会、食品营养与健康协会、食品安全与营养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配备在食品文化方面有较高造诣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贴近生活并富有娱乐性的宣传食品文化、普及食品知识、关注食品文化的校园及社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获得创新创业意识、发掘创新创业机遇。
3.开展食品文化艺术节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食品文化艺术节能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传承传统文化、保护和弘扬中国食品文化,扩大对外合作交流、提升学校办学声誉等,对校园文化建设品位的全面提升、营造食品文化氛围和优化育人环境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争取学校相关单位支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每年连续举办具有影响广泛、收效理想的食品文化艺术节活动,融合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融入厚重的中国食品文化,在增强全体师生食品安全意识、普及食品文化的同时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4.举办相关论坛讲座
邀请食品文化研究专业人士、食品行业成功创新创业人士或校友等为在校大学生开展食品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整专题讲座,分享主讲人研究成果与创新创业经验教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自我、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内寻找创新创业灵感,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强化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新创业品质。比如邀请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以及民族文化学者深入大学课堂或课外素质大讲坛给学生传授食品文化与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并进行案例分析,将食品文化在创新创业中的地位、应用贯穿其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给予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进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与动力。
5.充实校企合作教育内涵
校企合作培养是一种开放性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各自优势与资源,实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融为一体的校企双赢,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利用校企合作中建设的实践基地、顶岗实习等平台与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体验企业技术开发、经营管理中的食品文化,感受食品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灵魂地位,比如江苏雨润的“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加多宝倡导的“民族责任感”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毕业后在本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践行食品文化。
参考文献:
[1]曲云进,姜松,刘凤英.中国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食品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3-135.
[2]文勇杰.朝鲜族食品文化及其产业化初探[D].延吉:延边大学,2012.
[3]龙伍晴.论食品文化战略[J].企业家天地,2010,(11):16-17.
[4]陆伟家,张厚军,施险峰.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4(2):72-74.
[5]邹建芬.大学生创业能力开发与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1,5(6):91-95.
[6]侯爱香,覃思,王远亮,等.独立学院《食品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科技,2012,(8):121-123.
关键词:食品广告语翻译;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策略
一、引言
食品广告语翻译作为促进食品行业跨国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研究受到众多学者重视。在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中,以“食品广告语翻译”进行全文检录,共检测到964篇相关论文,其中与“食品广告语翻译”相关度较高的论文包括广告英语(89)、广告翻译(77)、翻译策略(50)、英语广告(48)、食品安全(28)、文化差异(18)、翻译方法(15)等,其研究层次以基础研究(社科)及行业指导(社科)为主,以下图表引自中国知网,是关于食品广告语翻译研究年度发表趋势(1987-2019):关于国内食品广告语,已有许多学者从食品广告语翻译修辞格、语言特色等方面以及从目的论、文化视角、功能对等论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二、语言顺应论
1.语言顺应论概念1987年,JefVerschueren在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中首次提出“顺应”理论。1999年,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一书中,完善了语言顺应论。他认为语言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即语言需要经过推敲修改来选择合适的输出形式,以顺应语言接收者的语用习惯,完成交际过程。语言的三个特性是变异性、商讨性、顺应性(李元胜,2007:123)。语言具有多变的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语用习惯和交际语境中语言的选择是不断变化的。在某一时刻语言有某种选择,但在商讨后便可获得其他选择,其选择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多元的,因此,语言使用者便可灵活运用语用策略,而非机械呆板地套用语言。这种灵活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成功,体现了语言的顺应性。
2.语言顺应论的研究背景及现状语言顺应论问世后,在国际语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主要分为欧洲大陆派的“综观论”和英美传统派的“基本分析单元说”。语用学界学者强烈的反应深化了语言顺应论,同时也加快和加宽了该理论在各个领域的的应用。国内首次引进并详细介绍语言顺应论理论的文章是1990年钱冠连教授在《外国语》第4期上发表的《论维索尔伦的元语用选择》一文。此后,许多语用学家,包括何自然教授、黄衍教授等人,也对语言顺应论进行了深度的探究。
3.语言顺应论与食品广告语王建国认为,“主动顺应指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是交际者的心理动机”(王建国,2005:56)。食品广告语翻译是联系两国的卖家和消费者的重要方式,译文要不丢失源广告语的含义,且要符合目的语的语用习惯与文化背景,因此语言顺应论对食品广告语翻译中的词语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对于发挥广告语作用,更好地吸引顾客大有帮助。
三、食品广告语翻译中动态顺应策略分析
食品广告语翻译结果的受众是另一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为了完成这一跨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及特定语境等方面,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
1.从语言方面看食品广告语翻译的动态顺应策略食品广告语设计往往精巧灵活,在目的语中想要反映源语言的特点,需要适时调整以使目标语国家的消费者理解广告语并被引起购买欲望。例1:sevenup.译文:七喜从字面意思看,seven意为“七”,up意为“上,向上”,如进行直译,“七上”会让消费者觉得困惑。从源语言入手,seven在西方国家有吉祥之意,up则有向上发展的势头之意。这个广告语的译者将其译为“七喜”,主动顺应中国消费者的特定文化现象。例2:AmericarunsonDunkin.译文:美国能够运作,全靠唐恩快餐从源广告语看,“runon”表示“运行于,在……上奔跑”,这句可直译为“美国在唐恩快餐上运行”,这一译文既不符合逻辑,又令人感到不知所云。源广告语的意图是宣传唐恩快餐在美国市场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英语语言中可以很好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让中文译文流畅易懂并表达原意,因此选择主动顺应,加入了“能够”和“全靠”两个词,让消费者理解到广告语中展示的唐恩快餐的地位和作用。例3:百闻不如一尝。译文:Tastingisbelieving.这个汉译英的实例中译者用到了两种语言中谚语的转换,源广告语的“百闻不如一尝”是借用了谚语“百闻不如一见”,其在英文中固定的翻译就是”Seeingisbelieving”,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选择顺应两种语言的固定转换,译为“Tastingisbelieving”。
2.从文化方面看食品广告语翻译的动态顺应策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可以影响语言。在食品进出口中,两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不相同,因此许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理解错误会导致食品广告语失去预设效果。在食品广告语翻译中,译者需根据两国的不同的文化环境来调整译文。由于食品广告语的特殊性,无法在其边上进行注释,因此须在翻译过程中完成顺应,调整译文。例4:本产品即购即食。译文:Ourproductsarealwaysreadytoserve.有许多食品将其“即购即食”特点写入广告语中,但有不少译者将其译为“openingandeatingimmediately”,不少西方消费者会将这个译文理解为打开之后就必须马上食用,否则食品就会变质,但例子中的译文就巧妙地转化了文化思维,主动顺应语言差异,表述了打开就可食用的内涵意思,保留了源广告语想要表达的即食性而不会造成误解。例5:zero-sugarcola.译文:无糖可乐这广告语用词描述其产品不含糖分,但如果翻译成“零糖可乐”,虽能说明产品不含糖事实,但中文中“零糖”谐音为“灵堂”,是中国人忌讳的,因此译者巧妙化解文化差异,主动顺应,将其译为“无糖”,既遵循原文,也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例6: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译文:Confucianspiritprovokesyourmind.此源广告语含有两个短句,由于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增多和孔家思想的传播,西方国家对于孔子比较熟悉,因此直接译为”Confucianspirit”,即使不添加注释也不会产生误解;而“做天下文章”一句,如按字面意思译为“writeabouttheworld”,就失去了源广告语所要表达的喝了孔府酒就可以让你思想延展、增加才智的意思,例子中的译者翻译为“provokesyourmind”虽不是按原文逐字翻译,却很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这个翻译主动顺应,满足了西方消费者的文化心理。
3.从语境方面看食品广告语翻译的动态顺应策略“要研究语言使用,就离不开语境,任何语言都应当是在一定语境中发挥作用的。”(曾庆敏,2011:325)食品广告语尤其是在静态语境下发挥作用。食品进出口所在地的消费者存在于其特定文化语境之中,他们通过阅读广告语的译文来获取信息,因此广告语在翻译中需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例7:中国某品牌轻身减肥片原译文:obesity-reducingtablets.销量不佳后修改译文成slimmingpills,修改后的广告语使销量大幅上升。商品出口投放地的文化语境需要得到广告语译者高度注意,在西方世界英语文化语境中,obesity指超重、肥胖,因此在市场上,体型不佳的消费者会碍于面子不愿购买标明为适用于“obesity人群”的减肥药,改译为“slimmingpills”,既保留商品特性,也更顺应了目的语的语境。例8:Goodtothelastdrop!译文: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此处译文运用中国人爱用对偶句的特点处理原语,源广告语的意思是“直到最后一滴都是好的”,突出其口感和品质的优越。译者用更优美的对偶句来进行意译,表示出这款咖啡的每滴都是可口香浓的,“意犹未尽”更突出了其回味无穷,是其原文的拓展,创造出一个更美的意境。此译文顺应了中国的文化语境,挖掘了原文的内涵美和语言美。
关键词: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005-03
目前,全国高校中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有食品院系。食品化学是食品院系中本科教学中的三大基础课程之一。任何与食品科学相关的高等教育平台均教授这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备受关注。
一、我国《食品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学平台。在整个20世纪,食品科学的独立性逐步地、但是不容争辩地得到加强。世界各国参与食品科学与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力资源也迅速膨胀。在过去100年中,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多次变更。到上世纪末,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食品科学的研究与教育也得到长足的进展,形成了四个主要的高等教育平台:①以医科大学和研究单位中预防医学方向为主的平台;②以原轻工部所属各轻工业院校和研究部门为主的平台;③以上世纪80年代后各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的食品科学院系和机构为主的平台;④以综合性理工科大学的相关学科为基础组建的食品科学教学与研究平台。在这些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均作为主要课程被教授。因此,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平台具有多样性的显著特点。各平台的背景不同,培养计划不同,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亦有区别。
2.师资力量。目前,在许多高等院校,讲授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师都具有比较高的学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不在少数。其学历背景,除食品科学专业外,比较多的教师具有化学第一学位背景。在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教学平台上,已经形成了具有梯次的教学团队。可以认为,我国目前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师资力量丰厚,学历背景充实。
3.学时。西南大学的赵国华等人曾经于2007年对全国19所教授食品化学课程大学进行了核定学时的调查[1],结果见图1。根据他的调查,采用课堂教学学时数在50~5时的院校居多。实际上,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食品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长度主要分长版和短版两种。长版的学时数一般在50~60学时,短版的学时数一般在30~40学时。每个教学平台在安排自己的课堂教学学时时,一般要考虑学生的培养计划、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因素。
4.教材。目前,在国内各大学和教育机构较为广泛地采用的食品化学教材包括:谢笔钧主编的《食品化学》(科学出版社)、夏延斌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王璋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其中,阚建全主编的《食品化学》被采用的频率较高。尽管一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提出过一些建议,有些人甚至做了尝试,我国大部分教材的主要知识理论体系仍然沿用了OwenR.Fennema所著《食品化学》的体系。虽然该知识理论体系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接受,但不适我国国情之处也明显,如:①对各营养组分的描述较多,对各种食材整体化学性质的描述不够。②所举的例子多为西方各国的传统和流行食品,东方食品、食材的例子很少。因此,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食品化学教材对于我国的食品化学教学人员依然是今后一个长期的、具有吸引力的任务之一。
5.课程内容。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一般包括:绪论、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酶、色素、风味化学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由于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风味化学、食品酶学等课程的开设,一些院校为避免内容重复,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略去了酶和食品添加剂等章节。有些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部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内容,以加强学生重点知识的掌握。此外,食材(如焙烤食品、乳品、蛋品等)化学和分散体系等章节也随各个教学平台的具体情况有所增减,因此形成了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
6.授课对象。在我国具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育平台上,食品化学课程的教授对象包括: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职业学校学生。可以说,课程的教授对象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鉴于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按照教育科学规律,食品化学知识的教学对象实际上被分成两个群组:①通识型教学对象,包括食品相关专业和非食品专业的本科生;②硕士研究生和毕业论文涉及食品化学相关内容的本科生。前者的教学目的为入门,后者的教学目的为深入掌握和运用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做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鉴于这些经验,在评价我国现行的食品化学课程课堂教学对象时,多样性也应该是肯定的结论。
7.教学方法。根据已有的报道,我国各教学平台食品化学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也可以被形容为多种多样,总结归纳为:①讲授式教学;②讨论式教学;③互动式教学;④实践式教学[2-4];⑤项目、任务、问题驱动(PBL)式教学[5-8];⑥案例教学;⑦分组学习教学;⑧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式教学;⑨双语教学;⑩CDIO教学等。其中,讲授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被采用的历史最久、最广泛;问题驱动(PBL)式教学和CDIO教学在近期被关注;采用双语教学的平台数量有上升的趋势。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食品科学系,分组学习法已经被实践6~8轮,效果显著。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显著的优点:课堂上知识的传输量大幅度增加。
8.考核方法。在考核方法上,各个教学平台均采用了多种形式,力求全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考核方法呈多样化,包括:闭卷笔试、开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
二、《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根据上述的归纳和总结和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对《食品化学》课堂教学改进的设想。
1.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改进。(1)课程理论体系的创新。准确地讲,目前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是根据食品中营养素的化学分类建立的。国外的课程教学情况亦如此。在对各种教材的调研中,可以看到建立三种不同于此的理论体系尝试:①突出在食品的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各类化学反应机理,以这些机理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详见CornellUniversity的DominicW.S.Wong主编的Mechanismandtheoryinfoodchemistry一书。②将食品的功能引入食品化学领域内,尝试以食品的功能为核心展开讲授内容,如刘临渭主编的《食品化学》教程。③从食品的营养角度出发来阐述课程内容,如韩国翰林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系的课程安排。其中,作者认为第一种尝试应当得到重视。这种设想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对食品化学学科领域本质内容的充分理解之上的。如果细加整理,可能形成不同于目前的课程理论体系。当然,其效果尚需实践的检验。基于上述考虑,尽管国内已经出版了几十种食品化学教材,具有理论体系创新内容的教材编写还是应当继续受到鼓励的。(2)加强课程独立性的建设。众所周知,食品化学学科是多学科交叉构成的,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例如,在医疗卫生专业,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很可能会增加不少食品营养学的内容;在原轻工业院校,课程的内容比较偏重工程内容;在农业院校,课程经常会从农产品加工的角度讲授。这些影响都可能会使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丧失。因此,加强食品化学课程的独立性几乎是一个永恒的任务。具体做法可列举如下:①突出水分一章的重要性。在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恐怕没有哪一门课程能够比食品化学课程教授有关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和生物学功能更详细的了。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亮点,也是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点。②在碳水化合物一章中,重点讲授淀粉和植物胶等多糖部分的内容,尤其是淀粉的物理性质和植物胶的化学性质。这也是其他课程不易涉及到的内容。③在蛋白质一章中,主要讲授蛋白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表现出的八个功能和蛋白质变性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内容。这也是食品化学课程内容的亮点之一。④在脂肪一章中,讲授的重点应放在脂肪的物理性质上,同时,还应强调氢加成、水解和酯交换等反应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内容。⑤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章节中,应着重强调这些营养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的变化。(3)内容前沿性的保持。食品化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每年都可能有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其内容。因此,在食品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中,在不影响其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完全有可能做到内容的前沿性,列举众多的新科研成果和发现。(4)坚持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是在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课程的内容具有中国特色是理所应当考虑的事情。虽然,就我国在现代食品化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和积累而言,建立自己的独立理论体系还为时过早,但应用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我国传统和现代食品加工、贮藏和运输过程所遇到问题的实例甚多。这些实例均可在教学内容中提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食品化学课程的中国特色就能得到保障。(5)与相关实验课程配套。食品化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它的成长与其理论知识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其应用性如何体现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理论上,食品化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十分重要的。在安排食品化学的配套实验课程时,其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在传统上,食品化学实验课主要由食品分析和食品加工内容组成。而在理论课中,食品分析的内容相对很少。这就需要在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上做相应的补充。另一方面,在我国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情况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师资素质差别上。理论教学一般安排具有较高学历和职称的教师担任,而实验教学队伍的学历及职称与理论教学队伍相差甚远。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食品化学的应用性也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其做法的要点是充分贯彻基础理论的应用性,多讲应用实例,着重训练学生在应用理论知识时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可以在其他相关课程中完成。
2.教学方法的改进。①双语课程建设。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平台上,已经有人提出将食品化学这门食品科学的基础课建设成双语课程。这种设想如果能够实现,食品化学课程会成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媒介课程。这样做会有许多正面收获,如:学生的能力训练水平与国际接轨和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等。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设想,如有可能,应推广尝试。②推广分组学习法。根据作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组学习法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食品化学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非常适合这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执行时,应注意需有教师参与分组名单制定。避免能力较强的学生集中于同组中,使每个组中好、中、差学生均匀分布,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授课对象的扩展。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食品化学课程可以针对多种授课对象,包括医学院校、农业院校和综合理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学生。在学生级别上,食品化学的授课对象包括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食品化学课程实际上起到了食品科学基础知识普及的作用。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认识这门课的功能,可以尝试为非食品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使其成为跨学科的选修课。
三、结语
食品化学作为食品科学教育方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平台上可以说已经是比较普及了。但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门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改进和提升空间,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如果全国从事食品化学教学的教师能够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持续努力,这门课程的发展会有一个飞跃。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邵秀芝,孙华,王存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15,(01):184-185.
[3]周丹.大学公选课《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亚太教育,2015,(28):72.
[4]杨文建,俞凌.食品化学课程的新型“四维”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10):86-88.
[5]王发祥,刘永乐,俞健,李向红,王建辉.任务驱动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初步实践[J].广东化工,2015,(04):122,129.
[6]肖军霞,黄国清,王凤舞,陈海华.《食品化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09):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