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供应室;消毒灭菌;检测;医院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95-02
消毒供应室在医院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承担了医院中各项工作需要的用具、器械等供应工作,集中了物品的回收、消毒等工作,其工作质量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直接关系,所以,将消毒灭菌监检测管理工作做好非常关键。本文主要结合本院2010年6月开始对《消毒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1],针对供应室消毒灭菌检测工作效果展开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台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生产的脉动真空灭菌器,新华牌的试验真空测试图纸,132℃化学指示卡、军科院产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留点温度计。测试包为自制布巾包,规格为30cm30cm25cm。生物培养锅为北京四环卫生药械厂生产。
1.2方法
将留点温度计甩至50℃以下,将其与一张B-D试验专用纸置于中央层布巾之间,注意将其包好,且松紧适度,将3M化学指示胶带贴在包布外面?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空锅中,锅的最下层排气管口处放置标准B-D试验包,展开常规灭菌试验,在134℃温度的环境中进行持续3.5min的作用?将一个菌片及化学指示卡放在试验包中央层布巾之间,展开试验,在134℃温度的环境中进行持续10min的作用?
完成试验以后,合格为B-D测试卡所有线条达到均匀的深褐色或纯黑色,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没有达到即为不合格?试验有效为温度在设定温度以上,温度在设定温度以下为试验无效?合格为灭菌后化学指示卡变为标准黑色,分别对菌片进行标记,并注意斜插入生物培养锅内,向上将内管压碎,将阳性对照管一支也放入其中,在56℃温度的条件下,进行48h的培养,其颜色不变或呈现出浅紫色为合格?进行3次上述灭菌脉动操作?
1.3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每天采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者0.2%过氧乙酸溶液擦拭,并利用紫外线灯照射,定时为供应室展开空气消毒,在供应室清洁区?无菌区利用平板暴露法或者布点法进行检测?将无菌区空气的细菌总数控制在200CFU/m3以内,清洁区空气的细菌总数控制在500CFU/m3以内?
2结果
从2010年6月开始,我院供应室引进了很多新设备,并对《消毒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执行,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生1例因为供应室因素引起的医院感染。
3讨论
我院供应室近年来定期采用化学、物理监测等方式监测物品灭菌效果,积极总结经验,对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进行指导,供应室环境的清洁性及请领物品的合格率得到了保证。
3.1充分重视人员培训
要想将供应消毒灭菌工作做好,必须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定期进行专科知识讲课,展开无菌操作考核,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关于消毒供应培训班,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及时的更新,积极学习心得知识和技术。
3.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首先,供应室的布局应与规范要求相符合,保证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医院感染进行合理控制,供应室周围的环境要保证干净,在科内设置清洁区、无菌区、污染区等[2、3],建立专门回收、输送物品的通道。质控小组应对监测质量关进行严格把握,定期对其情况进行检查与分析,并将记录工作做好。
3.3将清洗质量关把好
医院供应室工作的关键在于对物品进行彻底的清洗,同时注意回收的器械物品一定要按照污染程度进行具体分类,对消毒冲洗、清洗烘干等流程进行严格的执行。保证消毒后的物品可以符合相应的标准。
3.4正确进行灭菌及物品存放
灭菌工作是供应室的重点所在,保证消毒灭菌的质量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我院主要采用与真空高压蒸汽灭菌法,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将装载量保持在柜式容积的10%~90%,不能出现过载或者小装置效应现象的发生。同种类型物品应放在一起进行灭菌,物品包应保证竖式摆放,其中注意要留有一定间隙,玻璃瓶可以开口向下,也可以侧放,以促进蒸汽的进入及空气的顺利排出。在灭菌过程中应对蒸汽、温度及时间三要素加以注意,定期检查高压蒸汽灭菌锅,保证其功能的良好发挥。灭菌操作完成后可以将物品放进无菌间柜中,然后按照有效日期的前后顺序进行固定的防治。保证专室专用,由专人进行负责,无关人员禁止进入。无菌间应该每天进行清洁,并注意严格消毒,每天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2遍,并且每天还要进行2次紫外线消毒,每次消毒的时间为30min,尽量将温度保持在18~22℃的范围,以避免无菌区内物品受到二次污染。
3.5指示卡期限
为了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保证,指示卡在使用之前应对其有效期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使用过期的指示卡,以避免因为指示卡质量问题而出现的监测结果不正确的问题。
3.6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尽最大努力将化学和物理监测工作做好,严格执行灭菌操作,并将每个细节的质量关把握好,消毒灭菌100%的合格率得到了保证,同时随机抽样的合格率也达到了100%,负荷国家消毒灭菌供应室提出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殷玮玮,戴霞,施仲芬,姚琴,邵英,徐亚金.消毒供应室质量控制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与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35(36):7157-7159+7123.
[关键词]教具;摩擦生热;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75-02
《内能》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热传递”和“做功”。以往的教学中,在学习《内能》这节课后,大部分学生仅仅会背“摩擦生热”,但真正理解并接受的学生非常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应用实验进行教学容易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按照《初中物理教学仪器配备目录》的要求,初中物理实验室并没有配备相关的“摩擦生热”实验器材。利用自制的“摩擦生热”教具可成功演示相关实验,解决这个问题。在“摩擦生热”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该教具的成功演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摩擦生热”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本人结合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总结,结合实验室资源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品,自制了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摩擦生热”教具。
一、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一)所需材料及工具
制作材料及工具:小木箱、塑料盘、砂纸、小电机、热敏电阻、温度演示器、配套开关、电池盒、干电池、导线、玻璃胶、螺丝、电钻、刻度尺、电烙铁。
主要制作材料的来源:塑料转盘是电风扇损坏后的风叶,锯掉风叶剩下中间的塑料盘;小电机和配套开关也是电风扇所用的配件;热敏电阻和温度演示器是家用燃气热水器演示热水温度的配件。
(二)组装步骤、制作方法
1.用电钻在小木箱正面的正中间钻出直径20mm的小孔(安装电机用),在小木箱正面的正上方钻出规格为50mm×28mmL方形孔(安装温度演示器用)。
2.在小木箱侧面合适的位置钻出电源总开关孔、电机挡位开关孔(电风扇的调速器)、温度演示器开关孔。
3.用螺丝把电机装在木箱的里面,转轴在小孔上露出,并用螺丝把塑料转盘拧紧在电机的转轴上,用玻璃胶把砂纸粘牢在塑料转盘上。
4.用螺丝把电池盒固定在木箱内部并装上电池,用玻璃胶把温度演示器和各种开关粘牢在相应的位置,把电池盒、热敏电阻和温度演示器的电线连接好。
5.用电烙铁把相应的电源线焊接好。
6.在相应的位置上贴好“温度开关”“电源开关”、“0挡”、“慢挡”、“快挡”的标签。
(三)教具装置图(图1)
(四)实验步骤
1.将本教具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介绍本教具的结构及特点。
2.把“温度开关”按钮向上按,用“温度演示器”演示“热敏电阻”未摩擦做功前的温度,并记下温度。
3.插上电源插头,向上按下“电源”开关。
4.把调速开关从“0挡”拧到“慢挡”,小电机接通电源带动塑料转盘转动,使热敏电阻与转盘摩擦,温度演示器演示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一定值时,会稳定下来,并记下此时的温度。
5.再把电机开关从“慢挡”拧到“快挡”,温度演示器演示的温度会上升更高,最后温度也会稳定在一个数值上,并记下此时的温度。
6.使用结束后,关闭所有开关,拔下电源线即可。
二、自制“摩擦生热”教具后的反思
(一)自制教具要有针对性
自制教具从设计到完成制作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所以教具的制作不能随心所欲、朝三暮四,要针对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需要解决的知识点。摩擦生热是《内能》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这个知识点非常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本教具就是要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可以用眼睛看到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
(二)自制教具要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教师动手设计、制作的教具并运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目的就是为了使教师上课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扎实、透彻,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物理课堂上用“摩擦生热”教具做演示实验,也可以请一些学生到讲台上实验,教师一边指导他们操作,一边引导他们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思考和分析。比如,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温度记录下来,并进行比较。第二次的温度比第一次的温度高,为什么?因为第一次实验时热敏电阻不摩擦,温度是室内温度,而第二次实验时,热敏电阻与塑料盘摩擦做功,内能增加,同时温度上升。比较第二次和第三次的温度,第三次的温度比第二次的温度高,为什么?因为第三次实验时转盘转动的速度比第二次的大,克服摩擦做的功比第二次的多,内能增加比第二次的多,温度上升就会比第二次高。学生亲手实验探究物理的奥秘,同时完成了实验操作,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自然而然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摩擦生热”是“两物体相互摩擦产生热量,温度上升”,而不像以前只会背“摩擦生热”,根本不知道“摩擦生热”是什么意思。
(三)自制教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
教具的制作过程就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研制或改进仪器的过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开始后,学校抽调我到物理实验室担任专职物理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之余,本人自制了很多教具。其中,在2011年秋季学期的公开课上用“摩擦生热”教具进行实验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得很轻松,对“摩擦生热”这个知识点理解透彻、牢固,获得了听课教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多次参加广西教育厅举办的教具评比活动,每次都获得奖励,其中“摩擦生热”教具获得了县特等奖和市一等奖。物理教师们发现: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容易,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物理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研制和改进仪器的激情被激发起来。现在我们学校物理仪器室要用两个仪器柜才能装得下物理教师自制的教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每年毕业班的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合格率都为百分之百。
(四)自制教具在应用中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一、工作要求
(一)切实落实好主体责任,成立由党组书记为组长的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物资保障组、全面排查组、执法检查组等。结合单位各项工作制度,实行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临时制度,各科室负责人为科室第一责任人,各科室主管领导为监督责任人。
(二)各小组按照《社区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引(试行)》的九个防控指引的通知要求制定分包责任的病毒肺炎疫情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
(三)全体人员认真落实病毒肺炎疫情各项防控措施。
(四)严格按照《社区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引(试行)》的九个防控指引的通知要求,保障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必需的物资、场所、人员与经费。
(五)发现发热、干咳等疑似症状者,立即报吿县城区管控组并配合做好疫情处置工作。
二、防控措施
(一)上班前
信息告知:正式上班前办公室负责在机关工作群中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积极宣传防控方法及注意事项,切实提髙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
健康排查:全体工作人员要向办公室汇报休假期间生活旅行情况,办公室负责全面掌握工作人员出行情况、身体状况、是否与发热病人有过密切接触、是否接触过野生动物等信息。全体工作人员按照要求,毎天上下午各进行1次测温。对排查发现有发热、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干部职工,立即劝其返回,及时就医。
物资准备:办公室做好口罩、温度计、消毒液等物资储备。
(二)上班后
健康监测: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全体干部职工应每天先到办公室进行体温测量后方可进入办公室。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应提前电话通知办公室,测量体温发热人员禁止进入单位,立即返回及时就医,及时上报发热情况。
正确佩戴口罩:全体干部职工应佩戴口罩,未佩戴口罩的干部职工一律禁止进入办公场所。办公室体温检测人员应佩戴口罩,有效做好个人防护,废弃口罩按照要求,规范处理。
洗手和消毒:各科室负责其办公室消毒消杀工作,办公室负责会议室、走廊、卫生间等消毒消杀工作,负责卫生间设立洗手设施和消毒用品,每日2次,公共场所要加强通风换气。
个人卫生:全体干部职工应加强个人卫生,打喷嚏和咳嗽时应用纸巾或手肘部位遮蔽口鼻,将打喷嚏和咳嗽时使用过的纸巾放入有盖的垃圾桶内,打喷嚏和咳嗽后应用肥皂或洗手液彻底清洗双手。
健康教育:办公室负责有针对性地开展病毒肺炎防控知识宣传,积极倡导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营造“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良好氛围,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病毒肺炎防治正确认识和防护能力,
通风换气:加强工作场所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疫情流行期间,尽可能不使用空调。减少集体性室内活动:各科室尽可能不召开人员聚集的现场会议,可釆用工作群、视频会议等信息交流方式减少集体室内活动,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