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力学
曾经有一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平时用的塑料桶总是顶部大而底部小,为什么不制成一个圆柱体,这样就可以装更多的水,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学生:你学习过液体的压强公式,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成正比,同一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深度有关。桶的底部要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根据液体对底部压力公式,当液体产生的压强一定时(即液体的深度一定时),容器底部的受力面积越大,它受到液体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如果把桶制成圆柱体,上下一样大小,这样桶的底部就会受到更大的压力,桶很容易因受力太大而损坏。当解答完后,这名学生高兴地笑着说:平时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东西,没想到蕴含这么深的物理知识。
杠杆是初中物理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杠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多。撬棒、钓鱼竿、汽车的转向盘,甚至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筷子等等都是杠杆知识的具体应用。
二、声学
声音的有关知识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运用的事例也非常多,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然后通过空气的传播,引起耳膜的振动把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人才听到了声音。
医学上用到的B超、航海上用到的声呐技术以及回声定位等等,都运用到了声学知识。
三、光学
近视眼、远视眼佩戴的眼镜,军事和天文学用到的望远镜也是光学知识的运用。再如,彩虹的出现往往是在雨后天晴,因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下雨后空中有大量的小雨珠,这相当于凸透镜,当太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时发生色散,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就是彩虹的成因。人的眼睛就是光学器件中照相机的具体应用。物体通过眼睛的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视觉神经把这一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人才看到了物体。
四、电学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主要是探寻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物现象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学好初中生物,就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但生物学科知识的来源多从自然和生活这两方面着手。因而,初中生物中生活化教学措施的推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能力。本文从情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课后作业这几个方面入手,细致的探寻初中生物生活化的教学途径。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
初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生物学科,因而在学习中需要熟悉整个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这门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给学生导入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能进入到全新的感知世界内,这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的必要前提。为让学生对生物学科有良好认知,教师要求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从生活情境逐步过渡到生物学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类事物,也会增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处于生活化的情境学习中,要将生活中的发展规律、现象和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密切联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有良好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学生对生物有更好的了解,也就能对生物有更多的探知欲望。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的时,教师为让学生对生物遗传和变异有更好的理解,可以在教学初期引入中国的一句俗语: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遗传现象,比如两只白猫能生出两只黑猫,两个父母皮肤比较白,但是却能生出一个黑皮肤的孩子,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都是受到生物学知识的影响,也是生物基因变异的一种类型。教师在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引用较为常见的生活事物,因而需要解释生物学的各类知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运用现实的形象理解知识的抽象,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适度的添加相生物现象让生物课程更为形象,之后借助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类现象,让教学内容更为贴近实际生活,满足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中能感悟、领悟和经历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生物知识的过程,了解如何用生物知识解释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学生看到知识学生的实用性,就会对知识有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也能真正的探究知识本质,更能进一步探寻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不同之处。如,我们在学习《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这课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人们为何喜欢在大树下面乘凉,并能利用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详细的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散发部分水汽然后收到雾化影响,就会不断的吸收周边热量,所以夏天在树下纳凉会感觉很凉爽,学生通过这个知识点了解到夏天在树下纳凉凉快的原因一方面是树枝遮住阳光,另外一方面是树本身会吸收周边热量。教师为让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提升,就要运用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但学生在学习初期不知道应从哪个方面思考问题。因而,初中生物教师应需重视生物课外活动,尽量让课外活动趋向生活化,更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知识融合在一起,做好融汇贯通,这样生物知识就能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使教学活动更为科学。除此之外,教师也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展开实际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相关的生物知识。比如,教师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拓展学习层面,寻找生活中能运用生物的知识点和知识内容,如学生将食品保存看成是学习的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初让学生先进行预习,然后搜集家中食品保存的方法和保存过程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翻阅资料,也可以询问父母搜寻保存方法,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与父母一到共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掌握观察现象,也能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上课之前,教师可借助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搜寻处出来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并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生物知识解释提出的问题。课堂以外,生物教师也需利用现有知识引导学生做食品保鲜的相关实验。借助于课外实践,学生可以尝试运用不同的存储方法对同一类食物进程存储,也可以通过观察各类不同的食物保存效果选择高效合理的保存方法。基于此,生活化教学活动的开设不但能拉近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距离,也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练习和作业
给初中学生布置练习和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也是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究转化过程中的遗漏部分,然后进行二次巩固,达到强化知识点的目的。为让学生喜爱练习和作业,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实际生活内容,让初中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满足学习实践要求。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练习和作业,能将学生从枯燥的书面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能更多的参与生活实践,进而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动手能力,并让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尝试,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并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力争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在学习课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这课内容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布置有关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类相关题目,可以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将各个小组不同的研究成果综合在一起,全班同学统一讨论,然后形成完整的调查后提交报告。
四、结语
总之,生物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初中生物教师不但要重视生活化生物教学方式的运用模式,更要通过各类方式让学生合理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都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生产中,造福于人。除此之外,通过生物知识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引导当代初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物学习理念。
作者:唐素萍单位:广西贺州市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活化元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展开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情,有针对性地合理引入生活化元素,为顺利实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一、生活化元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助于初中物理教师将更多的生活化元素引入课堂,在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性的基础上,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当中,可以构建生动、形象、有趣的物理实验课堂,为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积极性奠定基础[1]。
(二)有助于巩固学生物理知识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有助于初中生巩固物理知识,提升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积极性,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角度出发,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物理知识的探索。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求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角度出发,合理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意识。例如,在“相互作用力”相关知识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将小组拔河比赛活动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当一方穿上滑冰鞋进行比赛时,为什么会输掉比赛,还可以鼓励学生穿上滑冰鞋亲身体验[2]。在引入这一生活化元素的背景下,学生会对摩擦力等物理知识产生深刻认知,对于激发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理设计生活化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一。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教师应从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角度出发,才能够合理设计生活化探究实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浮力”相关知识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鸡蛋作为实验对象引入课堂,将鸡蛋放入一杯水中,引导学生观察鸡蛋是否会沉到水底。然而,在另一杯水中,鸡蛋却处于悬浮状态[3]。这一现象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此时,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将食盐和鸡蛋等材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实验,并思考物体浮沉等知识。在这一生活化实验中,学生可以对“浮力”相关知识产生一定的感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物理知识讲解,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并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保障。
(三)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新时期,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在引入生活化元素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物理知识的探索,为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热学》相关知识教学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验,对比热水壶的壶底,观察铝壶底同普通壶底的区别,思考同心圆在铝壶底中的作用等。在知识探索以及资料搜索中,学生会意识到,这样的壶底设计对于提高吸热效率、扩大受热面积等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将生活化元素引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