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精准教学概念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8-21

精准教学概念范文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

一、注重概念的本源,概念产生的基础。

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感到茫然,丢掉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极好机会。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传统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在方式上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由于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重视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在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传统的方法是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教学中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如何设计数学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概念教学中各个阶段上培养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的一点粗浅体会.

1.展示概念背景,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主动性,表现为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以学习数学为乐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2.创设求知情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以敏锐地感知,迅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由此思彼”的联想,果断、简捷地解决问题.3.精确表述概念,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新概念的引进解决了导引中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4.解剖新概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5.运用新概念,培养思维的深刻性。6.分析错解成因,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是指思维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觅错、纠错,以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和审视思维的活动.

精准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激发兴趣科学方法概念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6-01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催生着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已形成一种大的趋势,这里不仅仅是教学技术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新理念在教学中有了体现。信息技术以其逼真的图像、动画、音效能营造教室外的真实“虚拟环境”,同时又以其灵活多变的交互性深深吸引着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于教学之中,以便科学课更形象生动,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素养是什么呢?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呢?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只有对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学生才会有更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1.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既使集中注意,时间也比较短暂,他们的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只要有兴趣的东西才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他们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以“观”代讲,激发学生兴趣

科学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物理现象,又有化学现象,甚至还有天文地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现象是无法用语言能表述得十分清楚。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网络的甜美的声音,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色彩来教学,既避免了教学中的表述不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网络环境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科学探究能力是通过完成部分探究活动和完整的探究活动而形成和发展的。

1.借助网络,进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能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作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能针对探究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实验、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

2.借助网络,引导观察,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学科学

观察是思维的窗口,观察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最有效的途径。国外小学科学课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活动的指导,有的国家科学课教学中甚至要求学生用80%的时间进行观察。我国《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科学教学应通过观察实验制作活动进行探究,要通过使学生对身边的自然事物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网络上科学家的观察方法的介绍,了解科学家们在研究事物时观察事物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整合,提出更精到的观察方法。

3.借助网络,指导实验,让学生在真正动手动脑中学科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实验教学作为小学科学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于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过程,体验学习科学所带给的乐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有些实验是无法在一节课上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交互性为学生展示实验的全过程。通过网络视频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的过程更好地指导课外实验具有积极作用。

三、利用网络环境,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中,有些概念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对于此类概念的教学,通过网络条件采取有别于概念改变的有效策略

1.利用网络强化感知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的形成做好准备。

2.利用网络丰富表象

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由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大量使用网络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形成概念提供方便。

3.利用网络揭示本质属性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形成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归纳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四、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探究发现应用对人的更好生存有积极意义的规律而创新发明成果时所形成的孜孜以求的严谨态度、顽强毅力和本能性探究习惯。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呢?

1.借助网络,用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去感召学生,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契而不舍的精神。

2.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科学思维,分阶段突出强化,完成预定目标,逐步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3.在探究活动中及时发现和引导学生自己选择最优科学方法,愉快互利合作使自己少走弯路,尽快实现目标。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和设计鲜明、生动、精美的图片动画进行演示,即能引起兴趣又明了科学道理,也积累了科学知识。必要时引导学生自己参与设计。

5.把学生的作品上传进行资源共享,使学生有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6.借助网络进行对话,写科学小论文,制定实验方案,甚至是长期的实验规划。

通过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是我们科学教学的希望,更是民族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

精准教学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的进步,现代小学教育的很多教学内容都要依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才能更高效地完成。微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的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微课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概念教学往往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概念一般来说都比较难以理解,小学生由于数学功底较差,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容易出现偏差,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也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导致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而微课模式的推广正好能够解决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透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微课反复学习数学概念,以确保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

一、微课促使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更加直观

引入微课教学不仅能对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微课教学这一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联系与概念相关的现实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使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述角的概念时,角在小学范围内分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四种类型,学生对每一种角的概念不甚理解,无法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在微课视频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角的具体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与哪些事物的特征一一对应。通过播放房屋的画面,告诉学生墙角所成的角就是直角;通过播放坡道的面,告诉学生坡道与平面成的角就是钝角,以此类推,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如果实在记不住每种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联想对应的事物进行判断。

二、利用微课的优势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要想准确地厘清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非常困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班级教学的进度,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因此,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更要做精心的准备,根据工作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会误解的知识点,做足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效率,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概念。在课下的时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地学习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在制作有关数学概念的微课时,要综合多种情况,选择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确保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课形式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生动的案例和一些比较吸引小学生的素材来进行微课的制作。

三、微课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因材施教

微课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在改变固有的学习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数学概念的讲解,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对数学概念进行补充讲解。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力水平各有差异。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数学概念,学习能力好、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听起来比较容易,学得比较快,但是对于上述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无法领会概念的精髓,需要在课下花费时间去复习概念知识。这时候微课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预习下一阶段的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在课下复习数学的概念知识。可见,微课的应用更能满足现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微课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效率,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微课也正在悄悄改变着现代教育中老师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丰富着教育的内涵,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产生了比较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