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我国传统教育下小学数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发展,显然是有些勉强,这样教条似的教学也就很难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驱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的能力。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低,不仅与知识理论的深浅、年龄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1.转换思考角度,有效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8-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8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2.激发求知欲望,有效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因此,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低段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内容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2=4×5-2=4×4+2=2×9……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借助一题多解,有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例如:"甲绳长6.8米,乙绳长5.6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例如:
A.(6.8+5.6)÷2;
B.(6.8-5.6)÷2+5.6;
C.6.8-(6.8-5.6)÷2;
D.6.8÷2+5.6÷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运用转化思想,有效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能力语言训练写作训练语法训练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一环。它要求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提高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过时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发散性思维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发散性思维所具有的多向性、多变性和多样性的展开形式表明,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语言发散思维训练。中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学习英语,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更为重要了,所以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尤为重要。多年来,传统的语音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教认“国际音标”,拼读单词,或写出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发音、字母组合的发音,但由于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地方口语等多种因素,造成一部分中国人讲出的英语无法使外国人听明白,所以英语教师们正努力改进自己的语音教法;探讨发散思维训练。教认国际音标是在初一阶段让学生说了一些简单的浯句,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上述原因我先从“听”人手,采用放录音带的方式,让学生先反复听,然后四人一组,互听互说,再个人争取在班上读,老师不评价谁好谁坏,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敢发言,然后老师把发音好的同学请几位到黑板前,让他们向全班发音,然后再放录音带,再由老师指示让同学们观察他们的口形,听发音位置。这样一来,学生的好胜心很强,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听录音,模仿发音,希望自己的语音能胜过别人,能更像录音带中的发音,形成一种好奇、求知欲强的创新精神,敢于怀疑教师、他人的观点,主动追求最好的东西。了解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培养了他们学习上细心、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3.写作发散思维训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前些年的教本都没要求写作训练,即使有一点,都是简单的看图写话、完成短文所缺单词。这种编排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2001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初中三年制教科书,对写作要求明显提高,除一些常规的单纯抄写、填空、组成句子、看图写话、段落改写、句子翻译外。鼓励学生使用他们已学的语言,不仅做课堂里写的练习,而且要引导他们写真实的情况。例如,写自己或同学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或写自己的家庭、班级、回信、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这一训练应从初一就开始,直到初三,坚持不断,由易到难。这些练习要尽可能做到有意义,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定期开展作文比赛,鼓励、支持学生向校报、杂志社投稿等,这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例如,教学初三课本MAKEOURWORLDMOREBEAUTIFUL这一文时,结合课文内容,教师首先提出Toprotectourenvironmentwhat.weshoulddoandwhatwemush'tdo?Whathaveyou'done?Whatyouhaven'tdone?在不违反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多给他们一些行为和言论的“自由”。学生按老师提出的问题,可以随时站起来向老师提问,可以几人…组讨论,可以对话、表演,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想说就说。采取这种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可拓宽无穷的知识面,再布置作文题:“Howtomakeourhometownbeautiful.”由于学生发散了思维,掌握了更多的语言材料,所以写出的文章真实、有意义,同时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语法发散思维训练。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让学生死记背语法规则。传统教学中,往往由老师讲解归纳语法。这种教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听课过程中往往走神,即使能背规则,也不会用。所以,在教学语法时,发散思维训练也很重要,如教名词复数,老师拿出实物或图片展示
并板书abook,twoboods;abus,threebuses;sixbabies;aboy,severboys;aknife,eightknives;aphoto,ninephotos;atomato;tentomatoes。通过实物图片的展示和板书,让学生们观察讨论;发现所观察到的规律,小结名词变复数的规律,提醒学生注意相同处与不同处。
又如,讲宾语从句有关时态的变化这一点,教师问学生,转述他的话并板书。例如,问:“Whendidyoubuythispen?”答“Iboughtitlastweek.”转述为“Shesaysthatsheboughtthepenlastweek.”又“TheysaytheywillgotoMduntEmeinextweek可转述为“TheysaidtheywouldgotoMountEmeithenextweek.”但如果说“Thegeographyteachersaidthattheearthgoesaroundthe。unandthemoon”等比较典型的一些句型时就要特别注意启发、指导学生观察、讨论,小结时态有哪些变化,找出特殊性并多问几个为什么,发散学生思维,再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对知识点记忆牢固,更能实践于听、说、读、写之中。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