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多做题巧做题,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当前数学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没有意识到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探究的方式得出来的,没有给学生锻炼逻辑思维的空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一、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源泉,一切活动都是以思维为主导进行的,逻辑思维是无处不在的,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数学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数学知识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中尽量提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逻辑思维问题,结合实际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依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明确数学知识难点和重点,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每个数学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离不开数学教材,要以教材为主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好基础知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的这一特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离不开教材,结合数学知识逐步训练学生,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概述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的形成对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初中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思维训练为主,教师可采用改变思维方向、思维方法、转换思维形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用不同的提问,用新的角度、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去解决;对同种数量关系的问题用不同的表达形式表示,抓好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思路分析上。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其快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计划的将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数学中的公式和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学生不断的推理和判断在概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基本的逻辑思维,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简单化,让学生轻松理解数学概念,这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形式,通过不断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做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习题,并针对性地给学生选择一些证明题、思考题、讨论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经过实践证明,数学习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习题影响着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教师要科学合理分配各种习题,课堂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习题的选择,可以多增加一些证明题,以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重视后进生逻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逻辑思维能力也产生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针对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学生要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教师要把握好教学中数学知识点的关联性和连贯性,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思路,对于后进生来说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容易思路不清晰,这就需要教学要注重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在对整体知识有效把握时,要引导后进生了解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后进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理论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指导学生,使其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示范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扩展思维,逐步将数学知识概述出来,对数学问题有条有理的阐述出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启堂.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7(01):218+220
[2]张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发展,2016(11):94
[3]杨彦文.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或者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3(11):56
[4]王晟.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2(05):89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基础教育要立足于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开发大脑功能,提高人的智力有重要作用。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这说明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又要训练,而且“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教学,更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做为素质教育的一项教学目标去实施。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解应用题中经常用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教给学生这些思维的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的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多渠道、多方法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以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借助插图和思考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1.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上进行。在教学中使知识内容的组成体现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知识框架。再引导学生把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组成网络。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起到知识的迁移作用。
2.教师必须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努力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把发展思维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使教材成为学生智慧的能源。要研究一例多变,多解,多用,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还要研究练习题,要把封闭式习题变成开放式习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交替训练中实现的。所以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做保障。
二、从发展思维的一般规律出发,由直观到抽象
利用直观进行教学,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因为教学既要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出发,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原有水平的要求,促进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如在教学9加几的加法时,以“93”为例。一是利用学具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指导学生先摆9个三角代表9,再摆出不同颜色的3个三角表示3;接下去引导学生回忆思索:怎样的两个数相加的又对又快?学生回答说:10加几的加法最快,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求93得多少?怎样才能变成10加几的加法?指导学生操作学具帮助思考。学生们操作讨论后发现:9个三角再添一个三角就是10个三角,这1个三角要从另3个三角中取得。3个三角取走1个,还剩2个,这样学生们一眼就看出93得12。二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凑十加的思维方法。三是进行尝试练习,引导学生计算95,96……这时就不必让学生每题都摆弄学具了。这样进行教学既不致于使学生忙于操作无暇思索,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形式,达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效果。
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发展水平与教师逻辑思维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教师要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素质,达到能用逻辑知识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思维错误。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教师的教学方法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用逻辑知识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们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分以下几步:①画图表示2的4倍和4个2。②引导学生对图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出2的4倍和4个2都是8。③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填空练习。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正确地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方法和形式,教师以自己的逻辑示范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指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对每个部分进行研究;综合就是把所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整体。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先从低级开始,逐步提高。
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很多种能力,包括运算能力、判断能力、定量思维、提炼数学模型能力、对数学解的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这些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按照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方法,来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的能力。数学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由数学的极度抽象性决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本身得到,而且这是最重要的途径。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教师要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示,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
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第二,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
第三,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中学数学内容是通过逻辑论证来叙述的,数学中的运算、证明、作图都蕴含着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过程中须严格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形式,作出示范,潜移默化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宽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