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策略
病虫害防治作为农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对保护农作物资源,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还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因此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探讨十分必要。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内涵及主要方法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内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运用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减轻或防治病虫害。它属于有害生物控制的内容,也是保障生物安全的一种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供应人类食物的农作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作物生态、安全。
1.2主要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减轻病虫危害。
(2)深耕细作,清洁田园。很多病原菌和害虫在土内越冬,而冬耕措施不仅可直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病虫源;还可使表层土内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土表,被天敌寄生或取食,使其不能羽化出土,土内一部分病菌由于日照强射而被直接杀死,达到防治目的。
(3)合理施肥和灌溉合理施肥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偏施氮肥往往会加重病虫危害而增施磷肥和钾肥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性。
(4)其他方法:如保护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对光、波的趋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压低虫口基数,土壤杀毒,生长过程利用各种农药等化学方法防治等。
2.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总结
2.1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由于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如传统种植改变成日光温室、耕作制度的变化如连年重茬种植,不合理轮作、品种抗病虫性差异、气候条件异常等综合因素影响,致使当前农作物病虫害进入新的高发周期,病虫发生总体趋势表现为病虫发生种类增多、频率加快、区域扩大、时间延长、程度趋重;同时新的病虫害不断侵入和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的病虫害,使防治难度和防治成本增加。
2.2依赖化学农药,忽视综合防治
据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病虫防治处朴永范调查统计[1],我国在90年代后期每年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农药用量就已达23万多吨,其中稻田用药量占30%~35%左右,农民滥用农药、用药时间掌握不准、随意增加剂量、乱混乱配等现象在一部分农村普遍存在,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天敌等自然控害因子的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增加了投入,影响了针对性的防治效果,还导致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增加了防治难度。过分强调农药的作用,忽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只注意靠“应急”治标,而不注重治本及最后的结果,反而引起病虫害越治越难治、越治越多。
2.3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民对科学的防治时间不了解、防治方法不当、农民的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最终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农作物减产或者病虫害加重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农民关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不能把握最佳防治时间,在选用农药及剂型、配制浓度等方面不能做到准确及时、对症下药;农民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不能从病虫害发生的环节着手解决防治问题,这也是防治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施药器械落后,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导致雾滴大,雾化质量差,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4技术到位率低
虽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保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经费和投入不足,所以很难大范围大规模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农民普遍缺乏病虫害识别、综合防治技术知识得不到有效解决。他们把把农药当作唯一的控害抗灾手段,盲目用药。此外还缺乏大力度地对田间病虫害的基础调查工作,病虫害防治的有关指标体系得不到完善。
2.5其他问题
如农药经营户服务意识淡薄,乱混乱配农药销售给农户,不能科学合理的开方卖药,误导农民用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技术服务相对滞后,病虫害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或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病虫害测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户家中;不重视健康栽培,过量施用氮肥而不重视施用有机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作物长势较弱,抗性较低,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存在农药选择不对口、抓不住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农药配制方法不当、喷施农药方法不正确、施农药时间不当等盲目防治的误区。
3.今后防治工作发展策略及注意事项
3.1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
通过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加强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措施,提高监测水平增强对主要病虫害的预警能力,确保预报准确。强化植保技术推广示范户建设,能及时把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防治药械维护管理以及病虫害预测信息、新药械、新药物、新技术传递到农户家中,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
3.2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确定综合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控制农业生物灾害的基本国策,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纳人到农业技术推广法或其它有关农业法规之中,改变重研究、轻推广的做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减少产量损失、减少投人和环境污染、提高效益的根本出路,也是发展“两高一优低耗”农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保护利用天敌等田间自然控害因子的作用,提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辅以物理、化学等其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3.3加强农民培训,普及综防技术
首先加大经费和资金投入,加大国家公益性植保技术服务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其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植保技术服务网络,扩大对农民的服务范围,最后建立科学的施药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施药水平。抓住防治适期,组织现场培训。农业科技技术人员要在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农民最快掌握不同的病虫防治时间和方法。
3.4针对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加强防治
首先弄清病虫情况,对症下药。认真辨别病虫的危害症状,摸清病情虫情,正确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按标准浓度配制药液,严禁随意加大用药量或浓度,不用井水和污水兑农药,兑农药前用清水清洗干净桶和喷壶;再次掌握施药技巧,药液从喷嘴喷出时形成一层薄雾要针对性地粘附在作物的茎杆和叶片上,并控制好喷药速度,根据病虫的危害和发生部位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农药和施农药的方法;最后要适时施药,施农药时要注意选择晴天,根据虫的活动规律,做到有利的时间施农药,除金龟子、地老虎等夜间活动的虫要傍晚施药外,一般以下午四时以后为宜。
3.5其他策略及注意事项
如农业防治为主的栽培措施,比如合理轮作,种植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提高平衡施肥水平,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保护利用有益生物,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防治工作中注重生物安全意识;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认真研究,有效控制其危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农药质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应急防治能力等。
4.结语
总之,我们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农作物栽培及对人体健康重要性作用的认识,将其上升到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来对待。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并加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注重综合防治手段的运用,促使农作物健康稳定发展。
1.大豆病虫害预防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的防治意识淡薄
在大豆种植业中,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大豆病虫害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大豆病虫害发生的面积覆盖了大豆种植业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而且拥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只有加强大豆病害的防治,才能抑制大豆病虫害的蔓延,保证大豆的产量。但从近年来的实践工作上来看,各地的农民并没有拥有足够的防治意识,并不知道大豆防治的重要性,]有严格的进行实施。所以,近年来的大豆病害防治工作并没有取得其应有的效果,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得到农民的配合,大多数农民并不知道怎样去防治大豆病虫害,只会在固定的时期向大豆喷洒几种常规的农药,或者在病虫害发生之后再用药,但这时候大豆病虫害已经发生,已经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并没有阻止其传播,这种处理方法是极为不科学的,不仅增加了治理的成本,而且还延误了时间。现在市场上,治理害虫的药物有很多,但很多农民往往口耳相传,很多人都只会长期的使用一种药物,对新药物的接受程度比较低,这样长期以往,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错过最佳的治理时间。
1.2农民用药方法存在问题
因为没有治理病虫害的知识,在用药防治时,在农民用药时会发生很多用药不科学的情况,这种不科学的用药方式不仅会增加大豆病虫害治理的成本,而且会延误时机,使大豆病虫害更加广泛的传播,并使受到的经济损失加重。这种问题首先体现在对用药时间的把握中,在大豆病害防治过程中,用药时间极为关键,而在农民进行防治的时候,由于经验不够,或者没有足够的知识,会错过使用农药的最佳时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对病虫害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在很多农民喷洒农药的时候,方法方式的不同,也会使防治效果不一样,很多农民在喷洒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豆叶的背面,或者只求速度,为了节约成本,为了图方便,不能把药喷的仔细,留下了隐患。现在我国的农药市场比较混乱,这也是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对农药剂量的标注不明确,也可能会导致农民用药缺乏科学性,比较随意,影响了用药的效果。
2.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积极的进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工作
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工作中,首先要让农民意识到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大豆病害的治理是不能只靠事后的处理的,要向农民普及“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这样才能在总体范围内大面积的控制大豆病害的蔓延,使大豆种植业稳定的发展。在大豆种植之前的选种工作中,若想使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更加明显,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为提高种子质量,在种植前要进行选种。在种植的时候应该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保证大豆的健康成长。在种植之后的大豆管理过程中,也要做到严格精细、科学化,化肥的选用和使用时机一定要准确,对于不同的地形、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在管理的时候采用加强除草、排除积水、降低湿度等方法,可以使大豆健康的成长,增加了大豆对病虫害的抵抗性。
2.2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进行综合的防治,
拥有足够的防治意识,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在预防大豆病虫害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想要防治大豆病害,主要还要依靠化学、物理以及生物防治方法。在保证大豆能够正常发育的前提下,在大豆病害或虫害发生的高峰时期,在大豆发生病虫害几率较大的时候,可以对大豆进行适当的处理,在防止大豆受伤害的同时,保证大豆正常的发育。在病害发生几率较高的时候,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止大豆的器官不受侵害。在虫害的高发期,为了保护大豆,可以使用药剂进行拌种,消灭虫源,与此同时,还可以在田间释放害虫的天敌,来降低病虫害产生的损失。总之,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才能提升防治效果。
3.结语
摘要简要分析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的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意义;存在问题;建议
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就是通过成立市场化的专业防治组织,在农业部门的科学指导和管理下,采用先进的测报技术、防治器械和防治方法,对较大面积的农作物实行统一防治的方式。其不仅是解决一家一户治虫防病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规模化、优质化、现代化农业的需要[1]。
1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意义
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一是病虫专业化防治是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而且还能把发展规模化经营、农村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进城务工后老弱劳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是当前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方向。二是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率,降低了农民防治费用、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也有利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户分散经营与病虫害统防统治。目前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一家一户基础上的相对分散经营,零散种植农作物的多,集中连片的少,这无疑给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二是病虫害防控主体力量薄弱。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由于这部分人中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不仅致使作物种植水平下降,而且农田管理上常造成盲目喷药、无效喷药。三是基层植保体系不健全。不少县级基层植保站中经验丰富的植保员在机构改革中被下岗分流,专业人才大量流失,植保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植保工作比较艰苦,大学毕业生不愿从事植保工作,即便有也是身兼数职,难以做到专人专职。四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缺乏防治效果评定、服务费用收取的标准;服务方式不够规范,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同时存在缺乏高效施药机械、后勤保障跟不上以及解决纠纷的方法不完善等问题[2]。五是缺少政策、资金、技术支持。专业化防治工作是“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重要体现,尤其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积极的政策引导和财政的大力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资金,为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控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3建议
一是探索适合该地发展的专业化防治组织模式。专业化防治的组织模式可以借鉴黑龙江农垦总局各农场植保工作的管理模式,探索企业共建、联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模式[3]。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农药定点销售和配送,把病虫害防治技术、专业人才、植保机械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优势。二是健全基层植保体系,为专业化防治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对基层植保体系的投入,特别是县级植保机构,改善植保机构的硬件设施设备,加强植保队伍建设,充实植保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对测报员工作的补贴,尽可能解决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保证病虫害监测信息准确、信息传递迅捷、专业化防治更到位。改革乡镇农业站,增加从事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建立乡镇的“农业局”,解决由于借调、混岗而导致“无人干活”的现象,使其职能更专一、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建立村级植保组织,是克服当前植保工作人员不足,经费短缺,保证植保工作基本正常运行,努力减轻有害生物造成损失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方法[4]。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组织,给予一定资金、政策、技术得支持。设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专项补贴,对专业化防治组织及相关组织管理进行补贴,扶持专业化防治组织的发展。四是健全专业化防治的管理机制。制订适合该地区的专业化防治的管理办法,对专业化防治组织的组建或撤销、服务方式、收费标准、用药规范、机械配置和使用保管、防效保障等环节进行规范。制订病虫害防治效果认定标准及防治效果纠纷的解决办法。五是加强培训。植保部门要加大对专业化防治组织人员在病虫害识别、用药安全、防治技术、药械维修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专业化防治队伍的综合素质。及时向专业化防治组织病虫情报及防治要点,指导专业化防治组织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