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12-11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范文

关键词:幼儿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著名作家鲁迅也曾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这说明孩子是具有发明创造的潜力的,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影响十分关键。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已有广泛表现,不过这种表现往往被家长所忽视甚至误解。

幼儿的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创造性思维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培养可以通过幼儿日常从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幼儿阶段,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其中表现之一就是他们总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以满足探究世界的愿望。不同的家长在面临幼儿形形的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的家长会不耐烦,有的则恨不得把知道的都告诉孩子。那么到底该如何应对呢?可以根据幼儿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区别对待。如果幼儿的问题是他自己经过思考或别人提示后可以容易找到答案的话,就应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答案。比如,夏天一小女孩从冰箱取出一块冰,冰很快就融化了,小女孩好奇地问妈妈:“冰跑哪去了?”妈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取出一块冰块,把冰块放在火上加热,让小女孩亲眼看冰化成水,水又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妈妈没有更多的言语解释,而是通过直观形象地展示,帮助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而探索的过程将激发孩子进一步去探寻未知世界。如果孩子的问题令家长很难回答或不好回答,这时也不要简单地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之类应付的话,因为这样孩子会认为自己现在没必要知道,逐渐就不再提问题,不再好奇、探索了。面对这类问题,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去查找相关书籍,帮助孩子一起去探索答案。比如,十九世纪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小时候曾问父亲:“肥皂泡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父亲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说:“你的问题,写这本书的人解释过,不过还是初步的,他的名字叫牛顿,你以后从他的书里可以找到答案。”父亲的答案激发了麦克斯韦进一步探究未知世界的欲望,并增强了他对书籍的渴求。

幼儿好奇心强烈的另一突出表现就是好动。因为好奇,有的孩子会把刚买的玩具拆开弄坏;有的还会把热水倒进鱼缸给小鱼“取暖”。他们总是会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甚至令人生气的行为。但有时孩子的这些行为中恰恰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比如,一个孩子不小心踩到香蕉皮,他没有像成人那样绕开走或是马上捡起香蕉皮,而是用脚又踩了几下,然后把香蕉皮反过来再踩几下,这样反复踩了几次才扔掉。那么这个孩子是在调皮捣蛋吗?当然不,他在试验香蕉皮的正反两面是不是都那么滑。如果家长不了解他的行为,而是马上制止或批评他,那岂不是扼杀了他的探索行为了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展创造性思维

观察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那些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才能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变化现象,也才能有所发现。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的能力上,可能在众人之上。”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观察的主动化、角度的多样化。例如,拿来一只平时吃的土豆,先让孩子猜猜它会长成什么样子?过一段日子后,让孩子观察土豆发的芽的形状、颜色及底部的变化。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使观察有目的性、计划性,这样,孩子的观察目的明确了,观察兴趣也就提高了。对于孩子的新发现,家长要给予及时鼓励。

三、运用启发式提问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性思维更多地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在游戏、绘画、劳动及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去观察、分析、判断、推理,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教幼儿认识“什么是动物”的对话中,两位家长提问幼儿的方法截然不同,以下是她们和幼儿的两段对话对比:

第一位家长:

家长:什么是动物?

幼儿:猫是动物,狗是动物……

家长:鸡是不是动物?

幼儿:是动物?

家长:鸭是不是动物?

幼儿:是动物。……

家长:记住,像猫、狗、鸭、鸡……能自己活动的生物都是动物。

第二位家长:

家长:什么是动物?

幼儿:鸡、鸭、狗是动物?

家长:为什么呢?

幼儿:因为它们会叫唤。

家长:蚯蚓不会叫唤,是不是动物?

幼儿: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都是动物。

家长:鱼不会爬,只会在水里游;鸟不会爬,会飞。它们是不是动物?

幼儿: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是动物。

家长:飞机会飞,汽车会走,是不是动物呢?

幼儿:不是。它们自己不会飞,不会走,是人开动的。没有生命的不是动物。

家长: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叫动物。

很显然,第二位家长的提问更具启发性,因为她一直都试图让幼儿自己总结答案,而第一位家长是在直接告诉幼儿答案。

四、给幼儿提供宽松的游戏环境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行为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精神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例如,一个塑料杯,孩子开始知道它是喝水用的,后来见别人提水桶,他会在杯上安个小把手当小桶提沙子玩。以后见别人玩望远镜,他又把塑料杯的底打穿,两边盖上透明玻璃纸,又做成了望远镜。这时,如果家长斥责孩子总是破坏东西,就往往会在无意中挫伤孩子的创造意识。反之,如果来自成人方面的限制和压力小,且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活动予以鼓励或强化,那么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更充分、更自由的发挥和发展。

五、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我们要解决某一创造性问题,首先要进行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方案,然后进行集中思维,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一种最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体现。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要从发散性思维入手,培养幼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求异思维能力。家长可以让幼儿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用途,例如,让幼儿说出“红砖”有哪些用途,幼儿可能会说:盖房子、修路、当锤子、当武器、当颜料、压纸、垫东西、写字、吸水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说的数量越多,说出的用途越广、越新异独特,就越具有创造性。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范文

关键词:幼儿;创造;思维;语言;发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我们应从小就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我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在我园上上下下都在进行创新实验的同时,我也尝试在语言领域中开展了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重要条件。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有安全感和自由感的幼儿,才可能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幼儿。在语言活动中,有了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才想说、愿说,从而才能感受到说的快乐。在教学中,宽松就是让孩子感到没压力、没恐惧,不过分判断孩子的对错与好坏,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理解接纳、支持与鼓励的。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积极创设一个轻松、自由、愉快的心理环境,努力和幼儿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幼儿在我这里,较少听到有什么被禁止、不能做、不能说的事情,听到的多是一些表扬和鼓励的话语。如幼儿在创编故事《狼和小羊》的故事结尾时,有的说狼吃掉了小羊;有的说狼和小羊成为了好朋友;还有的说猎人打死了大灰狼,小羊得救了。幼儿各种各样的想法在这里得到理解和支持,这是在一些条条框框下所不能实现的。

二、注重有效的师幼互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忘记有效的师幼互动。在互动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即提问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提问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开阔与否。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提问上。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提得活,能变则变,要考虑到幼儿发散性思维,启发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不要提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如果一位教师经常同幼儿是不是这样?对不对……经常提一些不必动脑筋的问题,会抑制幼儿的创造,而且还会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因此,我在诗歌《摇篮》中,从生活角度、人的角度、事物的角度……等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幼儿,因此幼儿就想到了:垃圾箱是垃圾宝宝的摇篮;大地是小草的摇篮;小草是小虫子的捣篮;小床是小娃娃的摇篮……

而且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考虑一些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能联想事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如:《小蝌蚪找妈妈》,我们可以这样问幼儿:“你想它还会找到谁?会怎么说?”启发幼儿既能发挥幼儿想像,又能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其他动物及动物特征与小蝌蚪之间的联系。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学活动教学时,如果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时,不但要问幼儿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等,还要经常问幼儿为什么?使幼儿通过探究,在头脑中进行分散、集中、推理.对于有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更应加以引导,鼓励幼儿发问,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三、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丰富幼儿创新层面

我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局限在静止中完成,注意一方面学会动态的教,即事物的横纵发展,如讲述交通工具,应从古时候的以步当车到现今快捷的飞行工具,在变化中讲述,在变化中培养幼儿的求变心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语言教学同体育、科学、艺术等其他领域相互结合,综合运用。打破单一的模式,让幼儿在写写画画中体现创造性语言特色。

创设适合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语言的情境,为幼儿学习语言架设桥梁。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让环境卫生与幼儿“对话”。我们一是为幼儿提供进行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物品:简单的如一把剪刀、纸笔、有关的幼儿用书等,便于幼儿迅速捕捉自己的创造构想。二是可以利用墙饰进行专栏记载,如“今天我值日”记载了幼儿当值日生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墙饰可以激励幼儿去想、去说、去做、去画,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幼儿的多种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活动,促使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象皮球,有的说象橘子等等。接着,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象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谈话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范文篇3

江苏泰州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5岁了,胆子特别小,前几天在外面玩耍时,和一个小朋友打架了,从那以后因为害怕那个小孩,就不敢出去玩了。我该怎样引导他呢?

答:孩子过于胆小、懦弱,一方面与孩子本身气质类型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和懒惰思想,自信心、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都会被压抑。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有安全感,但当他到外面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内心则会变得脆弱、不安,遇到挫折或被欺负时,他找不到有效方法来应对,就会出现逃避行为。如果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那么孩子会形成习惯性的退缩反应,不敢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社交恐惧症,从而影响其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建议:

首先,父母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剥夺孩子体验的过程与机会。比如,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跌倒或者碰伤时,孩子最初的本能反应是求助父母,但父母不要马上帮助孩子,而是要鼓励他单独去面对困难。当孩子自己战胜困难,父母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表扬,让孩子体验到快乐。

其次,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人际交往。胆量是在交往中锻炼出来的,家长从小要为孩子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到小朋友家串门、做客等。孩子特别需要与同龄人交往,这是大人不能替代的。孩子的能力,是随着交往机会的不断增多而逐渐提高的。

第三,父母要教给孩子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方法,有时适当介入。比如案例中的父母可带着孩子找到和他打架的小朋友,主动表示友好,互换玩具,一起玩耍。5岁的孩子是不记仇的,克服了这个障碍,孩子再往下的交往就会相对顺畅。

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力?

浙江杭州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8岁,应变能力比较差,说话做事总是停留在一个思维方式上,不会变通。比如别人换一种说法问他,经常就把他问住了。我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呢?

答:随机应变能力需要灵活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积极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作为支撑,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儿童随机应变能力的培养,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创设民主、开放、活跃的家庭氛围。儿童僵化的思维往往是在保守、专制的家庭氛围中养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往往比较专制,认为孩子必须完全服从自己。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往往会按照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敢创新。因此,父母应当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孩子一起为生活增加情趣。

其次,培养孩子的综合技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是在生活事件中逐渐形成的,生活是儿童成长最好的老师,父母要让孩子在独自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开拓思维,增强随机应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