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首先采用有机垫料填满猪舍的地底下方,并且对其及时进行翻埋,从而使得猪的粪便以及污水等通过有效发酵而分解,进而达到零排放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猪养殖对水资源与农田的污染系数。另外,还需要保证猪舍的干净、通风正常等相关问题,以保障猪舍环境舒适、卫生,进而为猪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大大提高了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饲养原料的来源
养殖户需要建立完善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并且从自身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获取天然食物,然后将这些天然食物投喂给猪,从而使得猪通过摄取天然食物而提高自身的营养健康价值,进而为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另外,畜牧养殖者需要在生态猪饲养原料中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与维生素,以提高生态猪的免疫能力与抗病能力,进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产量,为畜牧养殖者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供有力保障。
3生产加工过程分析
生态猪生产加工过程对整个养殖过程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对生态猪的生产以及流通等过程建立完善的追踪体系,例如:其包装、贮藏以及运输等过程进行全面跟踪,从而保障动物类食品的健康、安全,进而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继而为市场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4饮用水投放措施
生态猪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且饮水具有提高动物猪抵抗疾病能力的作用,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给予足够的水,并且在水中投放适量的抗生素与食盐。所给予的水应确保干净,从而有效提高生态猪的健康成长,其中,食盐本身具有着较强的杀菌作用,故在饮用水中投放适量的食盐对动物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疫病防治工作
一般情况下,养殖户除了给予猪绿色健康饮食、舒适居住环境以外,还需要做好疫病防治工作。这是由于疫病不仅大大降低了生态猪的自身价值以及标准,而且还严重损害了畜牧养殖者的切身利益,因此,畜牧养殖者需要做好相关疫病的防治工作。当发现动物猪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联系兽医对其进行诊断,并且做好健康猪的隔离处理工作,同时,还需要对其他健康猪进行疫苗注射,以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扩散的目的,为生态猪的产品质量以及其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6结语
养殖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溶氧在3.0mg/L,PH在6.0-8.0,透明度在20cm左右。
2苗种的放养
在放养前1个月,池塘底夯实后池塘注水20cm,用生石灰150kg/667m2化浆全池泼洒。在苗种投放5天前,加注过滤的新水至60cm,施发酵腐熟的有机肥250kg/667m2,培肥水质,为苗种培育适口的饵料。同时,池塘应种植慈姑、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占池塘面积的1/4,用以遮阳、降温、增氧、提供饵料与栖息。在相同的条件下,养殖人工泥鳅苗收成高,易驯化,增重快,病害少,生命力强。野生苗种易死亡,成活率低,增重倍数低,产量低,效益差。因此,养殖商品鳅最好选择人工繁殖的苗种。如需放养野生苗种,应选择黄斑鳅养殖,以人工网具捕捉的野生苗种最好。苗种应选择活动力强、体色正常、体表光滑、鳍条完整、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的苗种。放养前苗种用3%-5%食盐水浸浴5-10min,杀灭病原体和寄生虫。放养时应选择4月份天气晴朗水温稳定在10℃以上,7cm左右的苗种放养密度为6万尾/667m2。养殖条件好的,密度可达7万尾/667m2。经过4-6个月的饲养可达到80-100尾/kg上市规格。混养鲢鱼、鳙鱼夏花鱼种,滤食浮游生物,净化水质。
3科学投饵
泥鳅食性杂,可投喂泥鳅商品颗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新鲜的动植物饲料。按照泥鳅的饲养标准及饲料的营养成分来配制饲料。同时新鲜的动植物饵料应消毒(3mg/L的二氧化氯浸洗)后投喂。水温在10℃时,投饵量为存塘泥鳅总重量的2%,随水温投饵量逐渐增加。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应停止投喂。应保证泥鳅吃好、吃饱、吃匀,不留残饵。看季节、看天气、看泥鳅的吃食与活动情况、看水色来确定投饵量与投饵次数。,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饵要做到定时、定质、定量、定点投喂。
4防病技术
池塘养殖泥鳅是高密度养殖,水质易变坏。应泼洒EM菌液。EM菌液能有效分解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酚类、胺类等有毒有害化合物,改善水质,充分保证水体的无毒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有利于泥鳅生长。同时饵料中加入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进行挂袋杀灭寄生虫,增强泥鳅的抗病力。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相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搞好疫病防治。搞好工具消毒、食场消毒、饵料消毒、鱼体消毒,定期用生石灰10kg/667m2化浆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在渔药的使用上,严格遵循用药制度,做到对症下药,不滥用药物,禁用国家禁止的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食用泥鳅安全、营养,生产优质泥鳅获得较高经济效益。主要做好泥鳅的赤鳍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由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的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疗。
5日常管理
5.1水质管理
泥鳅养殖的水色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在20-30cm。当池水透明度大于25cm时,追施发酵的有机肥,调整水色。透明度低于25cm时,就及时排出老水加注新水。在生产中定期施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每隔2周用二氧化氯消毒水体,确保泥鳅有一个适宜生长的水环境。
5.2水温调节
水温对泥鳅的生长很重要。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就进入泥中避暑,生长基本就停止。要做好降温措施。采取更换池水、增加水深来降低水温。种植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降温。
5.3坚持
关键词:蛋鸡;饲养管理;冬季
冬季温度过低时,鸡的体温散失加快,饲料消耗增加,致使产蛋量减少,鸡体消瘦,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冬季必须做好鸡的饲养管理工作。
一、防寒保暖
蛋鸡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6~18℃,16~24℃时,蛋鸡产蛋率较高。当鸡舍温度低于5℃时,产蛋率下降,低于0℃时产蛋量显著减少,低于-10℃时停产,同时还会增加饲料的消耗量,所以适宜的鸡舍温度是提高母鸡冬天产蛋率的关键。因此,入冬前应堵塞迎风口面的窗户,装好玻璃或塑料薄膜;随时检查四壁及屋顶,在修补除换气孔窗以外的所有孔洞及裂缝的同时,适当提高饲养密度或加厚垫料,采用这种方法可使鸡舍温度提高5℃以上。垫料要干燥,经常翻动,与鸡粪混合,促进微生物活动,使其发酵,达到厚垫草的目的。另外,坚持每天听天气预报,防止寒流的突然袭击。
二、补充光照
光照能促进性腺的分泌,从而促进产蛋,蛋鸡每天需16h的光照,但是冬季昼短夜长,自然光照短于12h,不能满足蛋鸡对光照的需要,因此,需人工补光。一般1m2鸡舍地面有2.7~3.0W白炽灯光源就能保证光照强度,灯离地1.8~2.0m,灯与灯之间3m左右,灯与灯之间的距离要相等,一般适宜的光照强度为5~10Lx,舍内各处光照均匀,保持灯泡清洁,否则影响光照强度。另外,凌晨是一天当中气温最低的时候,此时的低温对处于睡眠状态的鸡所造成的冷刺激最严重,因此早晨4时开灯喂料,使鸡在温度低的时候开始采食和运动,增加机体产热量,以提高其抵御寒冷的能力,缓解冷刺激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晚上8时即可关灯。补充光照时间一旦确定,就要准时开、关灯,持之以恒,切不可时断时续,忽早忽晚。
三、通风换气
养鸡场多采用高密度饲养,冬季许多养殖户为了给鸡舍保温,都将鸡舍门窗紧闭,有的养鸡户甚至整个冬天也不打开1次,致使鸡舍内有害气体氨、硫化氢、二氧化碳增多。氨和硫化氢浓度过高时,会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产蛋量下降,进而降低经济效益。因此,要定期进行通风换气,以排出舍内的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清新,一般可利用中午比较暖和时打开门窗进行换气,并注意不要让冷空气直接吹向鸡体,更要防止贼风。另外,为有效清除或降低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可撒过磷酸钙,每周0.05kg/m2或30mL/m3,进行过氧乙酸喷雾,每周1次。舍内的粪便、污物要每天清扫,也可降低氨和硫化氢浓度。
四、控制鸡舍湿度
舍内的相对湿度以50%~70%为宜,最高不得超过75%。要经常检修饮水系统,避免水管、饮水器或水槽漏水淋湿鸡体、饲料,造成舍内湿度和鸡体散热加大。要保证排水畅通,及时排除舍内污水。
五、注意饮水
蛋鸡的饮水量与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水温过低会明显降低鸡的耗水量。这是因为鸡饮低温水后会增加体热的损失,加重冷应激,同时对消化道黏膜造成不良的刺激,甚至引起痉挛,而影响消化和吸收。因此冬季饮温水为好,最好饮大蒜水,能健胃,促进食欲,助消化,而且能提高鸡的抗病能力,对鸡瘟、鸡白痢等都有预防作用。水量偏少也会影响产蛋量。一般来说,喂干料时鸡的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2倍,若连续36h不给饮水,母鸡产蛋量下降直至停产,因而要保证产蛋鸡的饮水。
六、改善营养水平
冬季气温低,体热容易散失,需要更多的营养维持正常体温,产蛋也需要大量营养物质,为保持高产稳产,必须改善营养以满足鸡体抵抗寒冷和产蛋的需要。首先,增加日粮的能量水平,提高玉米、稻谷等能量饲料的比例,亦可添加适量油脂,适当减少麸皮、米糠等粗纤维饲料,并依产蛋情况适当增加日粮。其次,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全面满足蛋鸡对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的需要,可提高蛋鸡产蛋量。另外,每隔几天喂点碎辣椒,以刺激食欲,增加鸡的抗寒力,同时夜间补喂1次粒料。:
七、疾病防疫
冬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和慢性呼吸道病等。对于这些疾病,除了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外,还要按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按程序有条不紊的免疫,使产蛋鸡获得较强的抵抗力,以防止疾病在鸡群内扩散,从而在产蛋相对较少的冬季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八、减少应激
各种应激反应都会造成鸡产蛋量下降或停产。因此,要保持鸡舍内外及周围环境安静,禁止高声播放音响、鸣笛等,以防鸡受惊吓而影响产蛋。饲养人员要穿着固定的工作服,严禁穿着红色衣服进入鸡舍,工作时动作要轻缓,严禁外界人员和车辆进入鸡舍。要堵塞鸡舍及鸡场内外的鼠洞,定期在鸡舍及鸡场内外投放鼠药以消灭老鼠;要防止犬、猫、鼠等进入鸡舍惊吓鸡群。如有应激因素存在时,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对由于应激反应造成的产蛋量下降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参考文献
[1]付健康,王玉红,崔春生,等.谈谈冬季的饲养管理[J].河南畜牧兽医,2007,28(2):40.
[2]张桂新,张明江.产蛋鸡冬季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吉林畜牧兽医,2006(3):36-37.
1基于海参生存环境下刺参养殖发展前景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越,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刺参作为海参家族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参类,成为了时下最为流行的养生滋补佳品,而随着海水的污染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自然环境下生长的刺参已经非常罕见,对于目前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根本无法满足,这也为刺参养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2基于海参生存环境下刺参养殖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总结
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作为刺参养殖行业来说,抓住机遇,扩大发展的第一步是要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才能扩大发展。目前我国刺参养殖产业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刺参种植的问题,市场需求的扩大化大大的刺激了养殖产业,但是也留下了严重的隐患,由于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很多海参育苗厂家未经选育就大量投放到生产阶段,导致优良品种越来越少,这样下去必然会给整个行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其次是养殖环境和池塘建设的问题,同样是由于市场需求激增,很多养殖者为了谋求暴力而认为破坏海参生长规律,养殖密度过大,根据报道很多地区的标准池塘参苗放养量竟然达到了4万头,如此的密度必然影响刺身的生长质量,另外还有很多不良养殖者为了节约成本,对于养殖环境不甚重视,在养殖池建设或者改造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池底的净化,有的换水系统设计不当,或者选址不佳,淡水时常灌入,不仅严重影响了刺参的生长和产量,同时也会导致刺参病害发生概率大大增加,给刺参的质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基于海参生存环境下刺参养殖技术探讨
3.1海水温度的控制
刺参作为海参家族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参类,其对于生长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对于这点的发现和控制也是提高刺参产量的根本途径。经过我国海产养殖技术人员的长期实践研究表明,刺参生长最为适宜的温度是10~27℃,但是不同阶段的刺参其需要的环境温度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例如幼体海参也就是俗称的稚参,其在20~27℃的海水中会有很快的生长速度,一旦海水温度超过27℃,稚参生长就会出现停滞,温度继续升高至30℃时,稚参就会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而随着稚参的不断生长,其对于海水温度的需求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刺参生长至20mm左右的时候,海水的温度就要调整至20℃以下,以保证刺参能够继续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当刺参生长之50~150mm时,这时最为适宜的温度是10~17℃,当刺参进入繁殖期的时候,要将海水温度调整至17~20℃,以促进刺参产卵。
3.2海水盐度的控制
刺参的生长对于海水盐度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其对于盐度较低的海水适应能力不是很强,是比较典型的狭盐性海洋动物,对于海水盐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对海水的盐度给予严格的控制,实践表明,养殖海水盐度的降幅与刺参的死亡率呈正比,但是随着刺参的生长,其耐低盐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当刺参进入成熟期和繁殖期之后,海水温度调整至20℃以下时,这个时候刺参对于低盐海水耐受能力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这时需要保证海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盐度范围之内,确保海参能够顺利产卵。
3.3光线的控制
本文作者:汪海燕查字典原创投稿土鸡生态科学养殖新技术论文
养鸡是我国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一项传统的、具有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的饲养业。鸡的品种按其经济用途分为蛋用鸡、肉用鸡、蛋肉兼用鸡和药用或观赏鸡四种。一般来说,家庭养鸡本应以自繁、自养为主。但因近年来养鸡户不断增多,饲养量大量增加,自繁自养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有相当数量的鸡苗只能从集市或种鸡场购买补充,怎样选择雏鸡呢?挑选健壮的雏鸡,主要通过一看、二摸、三听、所谓“一看”,就是看外形,大小是否均匀,符合品种标准;羽毛是否清洁整齐,富有光泽。“二摸”,就是摸身上是否丰满,有弹性。“三听”则听叫声是否清脆响亮。健壮的雏鸡一般表现为:眼大有神,腿干结实,绒毛整齐,活泼好动,腹部收缩良好,手摸柔软富有弹性,脐部没有出备点,握在手里感觉饱满温暖,挣扎有力。反之,精神萎靡,绒毛杂乱,脐部有出血痕迹等均属弱雏。
一、雏鸡的雌雄鉴别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肛门鉴别法:首先看肛门的张缩情况,一般雄雏的肛门括约肌比雌雏发达,挛缩能力强。因此,在出雏的当天,可将雏鸡托在手中,看其肛门的张缩情况,如果闪动恰恰而有力,为雄雏;而闪动一阵、停一阵、再闪动一阵,张缩次数较少且慢,为雌雏。
2、羽毛鉴别法:主要根据翅、尾羽生长的快慢来鉴别,雏毛换生新羽毛,一般雌的比雄的早,在孵出的第四天左右,如果雏鸡的胸部和肩尖处已有新毛长出的是雌雏;若在出壳后七天以后才见其胸部和肩尖处有新毛的,则是雄雏。
3、动作鉴别法:总的来说,动物雄性要比雌性活泼,活动力强,悍勇好斗;雌性的比较温驯懦弱。因此,一般强雏多雄,弱雏多雌;眼暴有光为雄;柔弱温文为雌;动作锐敏为雄,动作迟缓为雌;举步大为雄,步调小为雌;鸣声粗浊多为雄,鸣声细悦多为雌。
4、外形鉴别法:雄雏一般头较大,个子粗,眼圆形,眼睛突出,嘴长而尖,呈钩状;雌雏头较小,体较轻,眼椭圆形,嘴短而圆,细小平直。来航鸡发育较快,雌雄翅尾羽都出得早,较难识别,一般在15日龄左右,可根据冠子的发育状况鉴别。
二、小鸡的科学饲养
小鸡从出壳到60日龄左右叫雏鸡,这段时间的培育亦称育雏。人工育雏,就是根据雏鸡的生长发生规律,应用科学方法进行喂养。
(一)、调节适宜温、湿度,提高雏鸡成活率
育雏合适的温度、湿度如下表周龄育雏舍(室、箱)内的温度°C育雏舍(室、箱)内相对湿度(%)白天晚上1-23-45-67-88周龄以上32-2828-2626-2323-202234-3030-2828-2525-222265-6065-55555555初出壳雏鸡个体小、娇嫩、绒毛短,保温能力低,调节体温机能也还不完善,直到3-4周龄,才逐渐完备。因此,搞好防寒保温,调节适宜的温、湿度,是养好小鸡,提高雏鸡成活率的关键。雏鸡适宜的温度为:安装幼雏保持在30-32°C。以后,每5天降温1-2°C,一个月龄后,如外界气温在20°C以上时,可以自然给温,否则应继续保温。温度适宜与否,可观察雏鸡的形态表现:如雏鸡挤成一堆,不爱活动与吃食,不时发出“吱、吱”叫声,音长而无力,是温度过低的表现;如果雏鸡两翼下垂,张口喘气,拍翅抢水喝,不时发出“啾、啾”声音,叫声尖而短,则是温度过高,只有雏鸡分布均匀,活动、吃食正常,羽毛平整光亮,排除粪后粪便多呈现条状,睡眠时头颈伸直,安静等说明温度合适。调节雏鸡温度的方法很多,小群鸡可放于纸箱或木箱,箱内铺垫干草或棉絮,垫料下还可放置热水袋,或用电灯照明取暖。大群鸡可采取温室保育。另外,育雏舍(室或箱)内若太干燥,鸡体内水分散发量大,对雏鸡生长不利;若湿度太大,空气不流通,雏鸡容易感染病。适时的相对湿度为55-65%。调节的方法,只要饮水器内不断水即能达到要求;霉雨季节湿度偏大时,可加厚干燥的垫料并及时清理潮湿垫料即可。
(二)、及时供水开食、搞好日粮搭配
雏鸡开食之前,先给饮用0.01-0.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呈浅红色即可),以清除胎粪和消毒肠胃。然后喂给8%的蔗糖水,可提高雏鸡成活率。最后再喂料。然后,要经常供给饮水,以免因缺水,而一下子暴饮拉稀死亡。饮水宜先用温开水,以后可逐渐改用新鲜清洁凉水,同时防止雏鸡弄湿羽毛。幼雏阶段喂料不宜受餐数限制,应任其自由采食,以后逐渐减少饲喂次数,到20日龄后日喂4次即可。喂料不宜过湿,以能松散为度。喂量应随着雏鸡日龄而增加,但每次不必喂得太饱(以八成饱为宜),以免引起消化不良。雏鸡的饮料配合。根据其营养需要特点:要求较高的能量和较高的蛋白质。一般日粮中,谷实类(玉米、碎米等)为50-60%;糠麸类(米糠、麦麸等)为5-10%;油饼类(花生饼、豆饼、芝麻饼等)为20-25%;动物性饲料(鱼粉、肉粉等)为7-20%;骨粉、贝壳粉4-5%;食盐0.3-0.5%。青饲料另外加喂,尤其没有维生素添加剂时,不能断喂青料,喂量约为精饲料的30-50%。不同日龄雏鸡耗料(克/每只、每日),因品种、个体发育、饲喂方法不同而有差异,大致为:1-10日龄为8克,20日龄为15克,25日龄为16克,30日龄为30克,50日龄为40克。
(三)调控适宜光照,促进雏鸡发育
日光照射可以增温、增加食欲,利于消化,促进钙磷代谢、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并能杀菌。但光照强而又时间长(包括人工充实光照),易使雏鸡过量运动,得不到适当休息而影响雏鸡正常发育。因此,应采取遮光的办法使雏鸡得到适当的休息,以利于消化、增重和换羽,同时还可以防啄肛、啄羽等恶癖。适宜的光照和运动时间为:一周龄内的雏鸡可全日24小时光照,并在每次喂饲前后各活动10-20分钟。一周以后,若天气晴朗,温度许可的情况下,白天采用自然光照即可。最好每天能晒一次太阳,头一、二天晒半小时左右,以后逐渐延长。20日龄前每天可使雏鸡活动6-7小时,(包括采食时间),20日龄以后,晴天可整天活动,但中午炎热时节应收回遮光休息2-3小时为宜。
三、中鸡的科学饲养
(一)、饲养方式
饲养方式可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有:
1、平养:即在鸡舍地面铺有垫料(木糠、刨花、谷壳、短稻草、粗砂等),让鸡散放在垫料上饲养。平养在室外可设置一定运动场。此方法适用于中、小型养鸡数量较多而劳力较充裕的养鸡户。
2、笼养:即把鸡关在笼子内饲养。是现代化和工厂化养鸡的一种主要饲养方式,也是家庭,尤其是城镇职工、居民养鸡的一种主要方式。
3、放养:即白天让鸡在户外自由活动和觅食,傍晚让鸡自行进笼,它是广大乡村比较常用的饲养方式。
(二)饲养管理
中鸡,一般指八周龄以后能独立生活到一燕前或上笼育肥前阶段的鸡,也称童鸡、育成鸡、青年鸡、后备鸡。其特点是:生长发育最为旺盛,骨骼、羽毛和肌肉等生长最多的时期。
1、日粮的需求及合理搭配。随着中鸡消化机能的增强,采食量愈来愈大,日粮可在小鸡料的基础上逐渐减少蛋白质饲料的比例,适当加糠麸类粗料(一般右占日粮15-20%)和青绿饲料(可占日粮30%)。这一阶段鸡的营养需要一般为:粗蛋白质12-15%,粗纤维5%,钙1%,磷0.6%,食盐0.3-0.5%。作为种用的鸡,饲料代谢能不宜过高,以免过于肥胖,不利生殖系统发育。中鸡活动能力强,含量大,可采用干、湿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喂,即每天定时喂2-3次湿料,另设食槽经常保持有干粉料,任鸡自由啄食。此外,食槽和饮水器具要配置充足,以免鸡群抢食出现捅挤和践踏。
2、适宜的饲养密度和及早上栖架。为了促进鸡骨骼、肌肉和内脏器官的发育,增强体质,应降低饲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鸡舍以5-10只鸡为宜。平养方式应扩大运动场地,并在场内设置砂池,以便鸡进行砂浴和增加活动量。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进行放牧饲养。因为,野外牧地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放牧的鸡活动量大,同时还可能吃到一些青草、草籽、昆虫、矿物质等饲料,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随着鸡的生长和采食量的增加,呼吸量的排粪量也相应增加,鸡舍内容易污浊。因此,要注意鸡舍内的环境卫生,开窗透气,促使空气流通。另外,应及早训练鸡舍内的环境卫生,开窗透气,促使空气流通。另外,应及早训练鸡群上栖架,避免对外开放体与粪便接触,从而减少球虫病等疾病的发生。
3、分群饲养和及时去势劣种公鸡。为了保证鸡群均衡生长,应及时进行大小、强弱分群饲养,尤其公母鸡更要注意分群。因为公鸡较强,吃料时常排挤母鸡,而且公鸡比母鸡性成熟早,追逐母鸡,使母鸡终日不得安宁,影响母鸡的正常发育。所以,一般能明显地分出公母时就应分群饲养。对于2-3月龄的小公鸡,根据需要留作种鸡外,其余不符合种用的,可短期限育肥作肉鸡出售或去势上笼饲养。小公鸡经阉割去势后发生性情温驯,活动减少,增重快,易育肥,肉质好且饲料报酬高。
四、公鸡适宜的阉割时间
一般为45-90日龄。产蛋鸡和种鸡的科学饲养饲养产蛋鸡和种鸡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蛋和质量好的种蛋。因此,两者在饲养管理上基本相同。
五、产蛋鸡的科学饲养与管理
(一)、产蛋鸡的日粮配合
饲料是保证母鸡产蛋的物质基础,而科学搭配饲料是保证母鸡多产蛋的先决条件,根据产蛋鸡对营养的需要,在日粮中应保持16-18%的粗蛋白质,代谢能2600-2900大卡/公斤。而能量饲料或称淀粉料不宜过多,以免母鸡身体积聚脂肪过多影响产蛋。同时搭配给1-1.5%的钙素。另外,要常喂青料以满足鸡对维生素的需要。此外,要保证新鲜清洁的饮水。据了解,母鸡在24小时内得不到饮水,会使产蛋下降30%左右,至少10天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二)、适宜光照与温度
自然光照(太阳光)和人工光照(灯光照)对鸡的生殖腺有刺激作用。据介绍,在秋冬和早春自然光照不足时,人工补充光照,可使产蛋量增加34-40%。适宜的光照时数,一般为:每天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总时数,当年初产母鸡为14-15小时,成年经产母鸡为15-16小时。鸡是恒温动物,成鸡体温调节机能健全,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温度超过其适应范围(惟15-21°C为宜),也会影响产蛋率,试验表明,当环境温度升高1°C,饲料的消耗下降1.6%。鸡没有汗腺,当气温超过30°C时,就用增加呼吸次数来放散体热,致使采食量减少20-25%,产蛋量下降20-30%。此外,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有所降低。
(三)、保持鸡舍空气清新与安静
鸡舍空气清新与否,对鸡的健康和产蛋力影响很大。因为鸡只体温高(41-42°C)、呼吸快、新陈代谢旺盛,因此,鸡舍要注意通风换气,以排除有害气体,避免缺氧,降低湿度(鸡舍内适宜的相对湿度为50-55%),以减少疾病感染。此外,鸡性怯弱,易受惊扰而产蛋减少,如因某些原因捉捕,引起鸡只炸群,惊慌飞逃,往往在一、二天内产蛋量下降30-50%。同时还会出现下软蛋的薄壳帽。所以,应尽力保持鸡舍周围安静。
(四)、及时催醒抱窝母鸡
母鸡产生巢念抱窝是母性的表现,也是鸡繁殖后代的本能,素养鸡抱窝后,由于食欲减退,消耗体质,而产蛋停止。如加以处理,少则停产20天,多则30-40天以上。人工催醒抱窝母鸡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如下几中。
1、把刚抱窝的母鸡关在笼里,吊在光亮的地方,使其不能长期伏卧,这样很快的醒抱。
2、采用“一穿、二刺、三灌醋”方法。先用一根羽毛横穿抱窝母鸡的鼻孔,暂不取出;再用针分别刺入抱窝母鸡的两脚跟中部约1公分深,每天一次,然后再给抱窝母鸡灌服2匙酸腊醋,每日一次,一般一次即可醒抱,如一次未醒抱,可连续用2-3次即可。
(五)、要使母鸡多产蛋,除做好饲养管理外,在技术还要搞好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要选择饲养高产品种的母鸡。
2、注意选留高产的个体母鸡。
3、搞好鸡群更新。通常母鸡产蛋第一年最高,第二年比第一年减少20%左右。而第二年以上的老母鸡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且蛋理较头年大8-10%左右,头年产蛋较多的素养鸡在以后2-3年内产蛋也较多。产蛋三年后的母鸡,除个别优良且产蛋量较高的母鸡外,一般都应予淘汰。
(六)、鸡的育肥
不作留种用的中鸡或肉用仔鸡的饲养后期,采用上笼育肥,可以在短其内获得更多的肉和脂肪。育肥方法主要是创造一个安静、光线较暗的环境,并通过限制鸡的活动和增加演粉和脂肪较多的饲料,以促进肌肉的丰满肌肪积累,从而达到育肥的效益。具体做法:
1、驱虫:鸡体内有寄生虫,会影响育肥。因此,育肥前,应进行一次驱除鸡体内的寄生虫。
论文关键词:巴西翠龟及其人工养殖技术
巴西翠龟是龟类中的优良品种,原产美洲,现引进我国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此龟有两个特点:一是乌龟不乌,色彩斑澜,头部有红色及纵向淡绿色条纹,背部呈深绿色带规则几何图案,圆周裙边似花蝴蝶翅膀农业论文,腹板处有黄、白、黑相间的甲文字式花纹,且每只龟不尽相同。二是运动活泼,比一般龟好动而且速度快。观赏价值高。
一、生活习性。巴西翠龟喜食动物性饵料,如红虫、小鱼、小虾、蚌、螺、蚯蚓、瘦肉等。在动物性饵料缺乏时,也食植物性饵料,同时,还能忍受长时间的饥饿。
二、饲养设备和环境条件。
只要有水源、光照,一般家庭都有条件饲养。如果专业户饲养,最好是搭棚建池核心期刊。饲养容器可用一般的水缸、水盆、塑料盆、玻璃缸、水池等,只要能储水又不能使龟外逃即可。幼龟(50克以下的)可用平底盆养殖。一个普通脸盆可养3对左右。一个大号塑料盆可养10对左右。盆要倾斜放置,使一边水深一边水浅,1/2盆底无水。青年龟和成年龟可用水泥池饲养。新建的水泥池必须进行冲洗,晾晒多日后方可使用。1平方米可养大龟10对左右。
三、繁殖。
1、繁殖方式:其繁殖方式为卵生,一年能产3至4次卵农业论文,在自然环境的温度下进行孵化,也可进行人工孵化。一般5月底至8月为交配期,6—9月为产卵期,夏至左右为产卵盛期。母龟年产卵45只左右,最高的达80—90只。
2、雌雄鉴别:同龄龟中雌龟要比雄龟大,尾巴细小,腹部平或较凸,雄龟尾长而粗,腹部内陷凹形。刚出壳的幼龟不易识别。
3、孵化方法把卵放入铺有湿沙的透气漏水的木箱内,湿沙厚2—3厘米,把卵排在湿沙上,卵与卵之间相距3厘米以上,然后卵上再盖2—3厘米厚的泥沙,箱口盖上木板农业论文,3—4天检查一次,如果沙子干燥要淋水,保持沙湿润。在24—35℃气温下,一般经过50—70天左右的时间,小龟就破壳而出。
四、饲养管理。
1、定地喂食每天要定时投料,使其养成习惯,形成条件反射后,到时必定前来觅食。
2、定时喂食:在气温20—25℃时,每次饲料投喂量占体重的5—10%左右。气温高时,投食量要增加一些。
3、定位喂食即固定一个或数个饲料台,一经固定,不要随便改动核心期刊。
4、定质喂食即饲料要多种多样、新鲜,不能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5、水质管理应经常换清洁的新水,以保证良好的水质。龟池的水位深浅应随季节而增减。气温低时要浅水农业论文,以提高水温。夏季气温度,要深水,以免烈日曝晒。
6、冬季管理冬季要保持水不结冰,可以将龟池用塑料布盖好。如放养在盆内的,需把盆移入室内。水温14℃左右转入冬眠。
五、病害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