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虽然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但是原始社会也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是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一种由诸多代代沿袭、约定俗成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所构成的生活实践方式。这些具体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一些差别,但其功用属于道德文明传承。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利用各个群体内部的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体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存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完成其道德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化方法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单独的个人根本无法与自然力和野兽进行斗争,于是形成原始的群体生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几乎完全融为一体。但在原始集体中,个体的自觉意识难以显现,自觉意识只是在集体的共同心理层次上以神秘、互渗的方式表现出来,集体把个体联合为一体,形成集体意识。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使群体继续发展下去而不至于灭亡,生产活动就必须适应与自然力斗争的要求。群体内部的有经验的老人或者长辈就承担起了对年轻人和下辈进行教化工作的任务,年轻人从教化中获得知识,进而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模仿有经验的人的行为,形成适应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具体的教化内容主要是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
1.图腾、宗教。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把它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原始群体中,那些长辈级的人会从小就教育下一代对图腾的崇拜和信仰,使图腾成为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群体组织的方式之一。通过图腾标志、图腾祭祀等活动达到图腾的认同的目的。当图腾在集体中得到认同,个体的自觉意识便在图腾和禁忌中间接的渗透出来。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包括对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万物、以及社会群体的神秘观念和祈求敬拜,并由此发展出对超自然体之神灵的信仰及祟拜。根据考古所发现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其信仰之表现形态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认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明时代的诉诸人的理性—一认知和反思—一的训练,另一种则是原始社会中的“神秘的方式”,即通过图腾和信仰来形成个体心中的禁忌。
2.礼仪、制度。
原始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匾乏,但仍然存在一些礼仪和制度。不管是诞生礼还是成人礼,对于原始群体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习俗。在各个氏族内部,基本上都有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制度,维系原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关系。举例而言,摩尔根母系氏族就有包括氏所推选一个酋长和一个军事领袖并可任意撤换;氏族内部人要互相帮助、保护不受外族伤害;氏族可收养外人入族;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共同的议事会等制度。这些条款不一定以明确的文字记录下来,但通过长辈对下辈的言传身教,使制度和礼仪得以传递下去,只要这个氏族还存在,那这些制度就一定制约着氏族内部的成员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强制性的公共道德约束个人,使集体意志不被打破,集体利益不受损害。
3.神话传说。
神话的产生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这些理想化了的人或者物,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很容易在原始村落中流传下去。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原始群体中,长辈利用神话故事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成为他们对抗自然力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土家族;毛古斯;古代社会生活;抢婚习俗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从现存的所有文艺作品来看,都是其形成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毛古斯作为土家族最为原始的艺术形式,同样也是其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我们将以毛古斯文化现象为对象,具体分析其所反映出来的土家族远古时代的社会生活,这对于解释土家族远古时代的历史,认识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然,社会生活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在这里,我们也不可能对古代土家族社会生活进行全面的分析。为此,我们将从土家族社会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和原始婚姻生活三个方面对毛古斯文化进行分析。
一、古老原始的社会生产方式
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韦尔斯在其名著《世界史纲》中曾这样描写过原始人类的生产方式:“原始人常被说成是捕捉巨大的猛犸、熊和狮的猎人,但是野蛮人曾经猎获过比鼠、兔更大的动物的可能性是极少的。人多半是猎物而不是猎人。”“原始野蛮人既吃植物又吃动物。……他吃鸟卵、鸟雏、野蜂的蜜和蜂房。……他吃死鱼、活鱼和淡水里的蚝,他能很容易地用手捉鱼,下水和潜水捉鱼和用网罟捕鱼。”[1]按照韦尔斯所说,原始人类最早主要以植物和动物为食物,为了获得生存的食物,原始人类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这些生产活动主要为采集、渔猎生产,这也是人类所从事的最古老的生产方式。
在毛古斯表演中,也包含着土家族先民这些最为原始的生产方式。毛古斯表演一共分七场,其中有“赶肉”、“打渔”、“种阳春”、“抢亲”、“织布”、“治病”、“读书”等。前三场则主要表演了土家族先民的原始生产方式。
“赶肉”是湘西土家族的汉语方言,意即狩猎。主要表演的内容比较简单,包括狩猎、请梅山和敬梅山。请梅山是毛古斯的一种古老的祭祀,通常在打猎一定要请梅山,毛古斯们每次去赶肉都要请梅山指点他们赶肉的时辰、地点、为他们指引野兽的踪迹。请了梅山,便有毛古斯寻到野兽脚迹,众毛古斯手持木棍冲上来,围住野兽,挥棒乱打,野兽在场中乱窜躲避,不久野兽被打死。众茅古斯将打到的野兽手脚都用绳子绑住,用一根长木棒穿起来,由两人一起扛到梅山庙前,将野兽放在地上开始敬梅山。用火来烧野兽,将原先请梅山是压的开口马子和香都烧掉,然后边吹口哨边扯野兽的毛,边扯边用火烧。敬完了梅山,众位参加赶肉的茅古斯聚拢来开始分肉,原则是一人一份,见者有份。将肉都分完了以后,拔步卡将野兽的皮扒下来,拿到外面去卖。这里的毛古斯表演中已经开始了简单的买卖交易,如兽皮的买卖,可见每个地方的毛古斯表演,在后来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后世文化的影响,再对这个舞蹈进行加工和改编。
“打渔”即捕鱼,所表现的是土家族先民原始的渔业生产方式。在“捕鱼”一场中,主要表演捕鱼的工具、捕鱼的行为、捕得鱼以后如何分享劳动成果的场面以及如何卖鱼的场景。从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的土家族先民捕鱼是单独进行的生产方式,人们小心翼翼地寻找鱼,并全神贯注地用手或者简单的捕鱼工具捕捉鱼。当然在这种原始的生产过程中,失败总是难免的。一旦一位毛古斯没有捕捉到鱼的时候,周围的毛古斯就会笑话他,以激励其继续劳动的热情。获得鱼后,人们就会在河岸边燃气篝火,在火上烤鱼吃。他们也将吃不完的鱼拿来卖给其它人。当然这种买卖,绝非今天的商业活动那样复杂精细,而往往是以物易物。
“种阳春”一场,似乎与原始文化关系不大,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土家族先民所说的种阳春,乃是原始的刀耕火种,而并非后来的农田种植技术。砍火畲作为“种阳春”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主要表演部分,其中有刀耕火种的真实写照,还有包括大量的对歌。他们先把找到的那块地上面之前的东西给砍掉,他们在砍的时候,嘴巴里面唱着歌曲,场面显得有点乱,歌词都是浅显易懂的白话,砍完了之后,众毛古斯先做敬神仪式动作,然后配合挖土的动作,边挖边唱,他们要拜五方神,拜天拜地拜农神,歌词里面唱到了每一个神的身世来历,在最后,就唱了送神歌。这些内容充分表现了土家族人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对神灵信仰的虔诚,这在原始社会时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个时期的刀耕火种、农耕生活,都是及其简单的动作,毛古斯表演中的动作所展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及其简洁的,在生产力及其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二、原始古朴的生活方式
说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时候,一般主要是指衣食住行。在毛古斯表演中,也充分地展示着土家族先民这中艰辛的日常生活。
先说“衣”。在毛古斯表演中,原始时代的“衣”生活主要是通过表演者的服装道具来进行表现的。毛古斯表演中的服饰,主要是结草为服。今天由于怕伤害演员的皮肤,现在多用稻草代替,旧时则是茅草裹身,或以棕树的皮(即棕丝毛)和一些藤叶为服饰。“最典型的是先把茅草用绳子编成五大块。……一块捆在颈部,用来遮蔽上身,一块捆在腰间,用来遮蔽下身的;有两块有半米见方,分别捆在两只手上;有的用棕片把脚捆住,或者在腹部围一块棕片。头上带枇杷叶或者是用茅草做成的圆锥形草帽。”“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头上用稻草扎三条辫子,高高耸起。这三条辫子是初民时期没有剪刀,没有剃刀,就把长长了的头发扎成辫子,便于劳作。”[2]当一群结草为服的“毛古斯”突然之间冲向舞台,冲向表演场地,冲向观众时,的确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
其次,再说土家族先民的“食住行”。尽管在原始社会时期,土家族人已经初步掌握了渔猎生产的有关技术,但事实上渔猎生产所得的收获并不足以养活自己,更无法养活自己的一家,因而他们在那古老的年代,更多的是依靠采集野果来维持生存的。在毛古斯表演中有这样一段十分经典的对话,基本上将土家族先民原始时期的“食”、“住”、“行”三方面都有明确的说明:
嘎卡:老公公,你从那里来的?
拔普卡:我从撇敝那里来的。
嘎卡:你夜里睡在那里?
拔普卡:睡在棕树下面。
嘎卡:你吃什么呢?
拔普卡:吃棕树籽籽。
嘎卡:你喝的什么呢?
拔普卡:昨晚喝的是岩板上的水。
嘎卡:你的棕树籽给我几个不得?
拔普卡:什么棕树籽籽,棕树。我俩搞得翻椿椿了。[3]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土家族先民原始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了。从他的食物来看,吃的是“棕树籽籽”,喝的是“岩板上的水”,累了就露天而睡。需要说明的是,“棕树籽籽”一般是不能用来充饥的,只有在野果比较匮乏的时候,人们才勉强将其作为充饥之物。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棕树籽籽”视为树上野果的一种代称,即它代表了所有的野果。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露天住宿的风俗也并非是土家族先民居住习俗,而是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原始时期,土家族先民也住岩洞,或搭建草棚为房。有的毛古斯在表演这一场的时候,其对话内容是这样的:当人家问起他住在哪里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住在岩罩下的。”这里的岩罩就是指岩洞。总之,这段对话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基本上真实地记录了土家族先民原是古老的生活,带有明显的未经教化的原始社会生活痕迹。
三、野蛮古老的抢婚习俗
“抢亲”作为毛古斯表演的第三场,主要表演的是土家族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所经历的野蛮的抢婚阶段。与之前的单纯的只有毛古斯的演出不同的是,场上有了没有披着棕衣跳舞的人物的出现,她们饰演的是汉族的老母亲和新娘。在表演中,她们身着的是汉族的服装,新娘穿着当时结婚时的礼服。这些内容的融入,显示了汉文化对土家族毛古斯的一定影响。
表演开始之前,众毛古斯坐在地上休息,形态各异,这时候身着汉族服装的母女上场挑葱,毛古斯争着同老母亲对歌。其歌词粗鄙,性强,有的不堪入耳,都是表达了男女之间的钦慕之情。唱完歌后,有的故意往老母亲或新娘的提篮里塞一把草,有的用草祖戏弄她。新娘追打毛古斯,并不时用粗鄙的脏话骂,其样子惹得众毛古斯发笑,然后退场。正式开始的时候,先是抢亲,两毛古斯将姑娘捉住,并以手搭轿,新娘身穿布衣坐在上面,同老母亲一起入场,绕场一圈或半圈,此时新娘已被接进新郎家中。然后就是拜天地,老毛古斯主持仪式,新人跪在草捆上,在屋外天坪里对着摆手堂,拜天、拜地、拜祖先,即三拜。此时,由于尚还处于母系社会,毛古斯众子孙都抢着和新娘拜。老毛古斯则忙着打骂。因其人数众多,动作各异,场面十分滑稽热闹,闹完后,新娘与新郎被送入洞房。
“抢亲”本身也是一种原始社会的婚姻习俗。汪玢玲先生在《中国婚姻史》中就曾这样说:“在变异情况下的掠夺妇女,实际上远不如比较原始形式下的公然抢婚。原始的抢婚,男子倒有珍视自己的妻子过正常夫妻生活,时刻加以护卫,担心它们再被人抢去。”[4]汪玢玲先生在这里就直接地将抢婚视为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而且这种抢亲的婚俗在土家族的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宋代陆游曾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辰、沅、靖州蛮……嫁娶先密约,乃见女子于路,劫缚以归,女亦忿争号叫求救。”[5]陆游所记载的“辰、沅、靖州”即今湖南怀化地区,与今湘西自治州相邻,其风俗自当有相似的地方。
显然,毛古斯的发生与当时土家先民的生存需求、生产需要、原始和原始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原始社会时期先民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地记录。在毛古斯舞表演中,我们看到了蛮荒时期的渔猎生活,看到了原始社会人们对于、生育的朦胧理智和对繁衍后代的渴望,看到了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也看到了封建经济影响下的湘西手工业生产,看到了清代“改土归流”后汉文化对土家文化的影响。毛古斯舞将土家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用原始戏剧的形式呈现给人们,它是今人认识土家族历史和认识土家族先民所走过的历程的重要证据,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参考文献】
[1]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吴文藻,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张伟权.茅谷斯研究[M].武汉:崇文书局,2008.
[3]笔者田野调查笔记.2009.7
上来说,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日用品,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它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体现了装饰艺术是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
关键词:原始社会先秦装饰艺术观念精神
Abstract:Thisarticle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decorationconceptfromtheprimitivesocietytopre-Qinperiod.Thisconcepthadadecisiveimpactonconcretedecoration.Withregardtopolitics,theartofdecorationis,inaclasssociety,amaterialwealthandanarticlefordailyuse.Whatismore,ithasitspoliticalandsocialfunctionandthereforeisasymbolofpower,statusandseverity.TheartofdecorationisthematerializationoftheChineseethicalphilosophy.
Keywords:primitivesociety,pre-Qin,theartofdecoration,concept,spirit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使这个农牧业先进的大国,在古代创造出辉煌的成果。我国灿烂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在世界古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原始社会装饰观念的萌芽
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山顶洞人,已经能用石珠、兽牙、贝壳等材料作为美的装饰品。当先民还没有对于自然景色的审美感时,已经有了对于自然珠宝审美特性的初步感觉,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也是如此。而且,学术界认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宗教观念。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时,就是开始装饰美化自己的身体之时,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表明装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初民美术的开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种实际上的目的,例如图案是应用的便利;装饰与舞蹈,是两性的媒介;诗歌舞蹈与音乐,是激起奋斗精神的作用”①。生活中爱美的装饰艺术倾向,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造型,也颇能表现先民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始的造型艺术,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从中国原始社会艺术的构思和表现效果来看,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符合规律、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较为完善的表现。
美的艺术一开始,就与崇高的审美概念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都对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先民的思想意识里,宗教迷信的萌芽,是绘画美产生的直接需要和动力,他们在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原始社会的装饰以原始人无所不在的巫术思维的支配和原始宗教观念为中心,装饰的形式以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为主体。那些遍布于全国的崖刻、岩画,彩绘素锲,内容丰富,是先民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制作出来的,其动机绝不是为了欣赏它的美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巫术效应来达到丰产、繁殖、胜利等目的。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先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都有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装饰观念的影响时分析道:“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初民们基于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律,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随之生效。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初民们看来,几何形网格纹不仅是多产的鱼的象征,而且也具备了多产的巫术功能,所以它已经成了高产的符号和法力无边的符咒”。远古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照方式和视觉思维习惯几乎为所有中国人所共有,导引出一系列中国艺术特有的观念和精神。如从“观物取象”进而“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以至“大象无形”;由“象而造形”,进而“舍形而悦影”,去追求那种超乎形上的东西,进而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似与不似”的各种艺术至境②。
新石器时代,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在江苏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从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礼器、祀神器,说明了原始社会里装饰观念正在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如在造型艺术中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这是原始先民们对自身结构和各种动植物结构细致观察的结果,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他们为生存而激发出的全部感情,体现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
二、先秦时期的装饰观念
约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朝,古中国开始,并揭开了以青铜礼器为特征的青铜时代的序幕。最早的青铜礼器见于距今约四千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大多为酒器,并发现了铜鼎,已具有简单的器物组合、花纹图案和铸造技巧。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几经变化,有弦纹、夔纹、涡纹、饕餮纹、云雷纹、蝉纹、象纹、窃曲纹、瓦纹等,然而其主体仍是虚拟的动物纹,即饕餮及其由之衍变而来的其它纹饰。《吕氏春秋·先识览》有:“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商代早期的郑州二里冈文化即出现了许多装饰着兽面纹的铜器,采用对称式的单独纹样,更强烈地衬托出青铜礼器那种神秘、威严、肃穆的气氛,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识的体现,周代则发展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权、族权三位一体。青铜艺术至商代晚期已十分繁盛,商周灿烂的青铜礼器文化体现了崇高和秀美的和谐统一。青铜时代的早期,范铸技术能满足礼器的基本功能,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等级、财富意义仍被强化,而仪式、宗教功能却在减弱。礼器的意义发生异化,人们会因过分追求青铜器本身的华丽而形成装饰崇拜。对装饰技术的过度追求是促进失蜡法技术产生的原因之一。失蜡铸造的技术,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泥范无法铸出的最精密复杂的器件,它的技术目标首先可能就是审美需要和技术本身的炫耀。
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的宗法社会制度,制度的核心是“等级观念”。夏商以后,礼制礼法开始成形,至周代逐步完善。“礼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到整个“文物制度”之内。周代把统治阶层分为五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根据等级制,各人的所有行为包括衣食住行都要遵守制度规范。在《仪礼》、《礼记》等书籍中,都详细而系统地规范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准则,包括附丽于衣物上的装饰物。《礼记·礼器》曰:“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曛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③(P375)。当时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既集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身,又是不同社会地位、身份的标志物。因此,装饰在设计理念上都要带有某种特定的暗示其“地位”、“身份”的意义。在这种强权制度下,艺术明确地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即带有“政教”的性质。《论语·泰伯》提到,恭敬而不懂礼教,就未免劳倦;谨慎而不懂礼教,就显得懦弱;胆大而不懂礼教,就容易闯祸;直爽而不懂礼教,就尖酸刻薄。强调了礼教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因此每个人都要循规蹈矩地按照礼制所规定的去做,才能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周代以后,玉雕工艺的发展使其步入新的阶段,形成礼玉和饰玉两大体系。周代人的道德行为被纳入礼制之中,因此礼玉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以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它甚至被赋于了人格的色彩,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系统化为所谓“六瑞”、“六器”等,其形制严格规范,尤以璧最受重视,已成为财富、身份和地位的某种象征。
《周礼·考工记》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③(P124)。从这里看,“五色”的概念从“五行”衍生而来。当时对色彩虽有着浓烈追求,但各有所侧重。《礼记·檀弓》记载:“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这反映了当时审美倾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反映了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礼记》认为:“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之”。楹柱上涂什么颜色,已同尊卑等级制度联系起来。春秋时期,贵族宫殿厅堂的天花板上已出现了彩绘装饰④。根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楚国的家庙祠堂,已有大型壁画,描绘天地山川神灵的神话故事,表现了宏伟的气派。以装饰艺术中的纹样、色彩、造型、材料等显示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威严,是古今中外阶级社会的明显特征,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日常生活器皿、车马行舟、居室环境和各种祭典仪仗、衣着打扮的装饰中,无一不体现出等级的标志。这些装饰品往往艺术性越强、工艺越精湛,其拥有者的地位也越显赫。
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春秋时期的美学思想,表现了艺术为等级制度的附庸,装饰代表皇权统治,维护礼仪秩序,带有政治色彩,美学观念退居次要地位。将艺术美的表现,与宇宙哲理和政治道德联系起来,这是当时进步的美学思想。
春秋初年,周朝在公元前1058年制定的礼乐制度,已逐渐在各个国家中建立起来。郑国史伯、晋国师旷、吴国季礼、楚国伍举、齐国晏婴、鲁国孔丘等政治家、历史家、音乐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如礼乐制度、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关系,说明了他们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标志着这时期随着人们哲学思想的进步,文艺的发展,关于美的认识和美感范畴已有了新的感性和理性的变化⑤。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强调艺术应归于政教的范畴,是提倡恢复礼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大戴礼记·劝学》中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这里“饰”要符合“礼”的标准,礼乐的形式要符合礼制的规范。《后汉书·舆服志》中曾说道,古人看到鸟的羽毛有五彩之色,就染帛仿效;看到鸟兽有冠角之状,就制作各种冠或髻式及系冠之缨蕤;见牛的颈项之下有垂胡之形,就仿造此形式将衣袖裁成垂胡的样式。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断观察自然万物的形态之后将它们应用在服装、居室等方面的例证。又因为当时人们追求浮华绚美,使得孔子认为现实中所缺乏的是人们内在的“质”,所以他提出与礼制相矛盾的“质素”观点:“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夫质又何也?吾亦闻之: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余而不受饰也。”
韩非子的思想与老庄主张自然朴素、反对雕饰取巧的观点比较接近,对我国装饰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韩非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先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立场上,继承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法治思想,批判地吸收了老子哲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他在政治思想上与孔孟儒家的观点尖锐对峙而不可调和,但在对待议案的态度上却有一些共同的看法。韩非子把工艺品的生产和农业生产对立起来,反对奢华装饰的艺术设计,提出了“重本抑末”的主张,“本”为农业,“末”为工商业的代称,主要指当时奢侈的手工艺品生产,这是他对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后提出来的观点,是有一定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的。与韩非子“重本抑末”主张相补的是“以俭去奢”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世文人士大夫“超然脱俗”的态度有一定影响。韩非子着眼于社会的实际情况重“质”轻“文”,但其强调过于重“文”会导致“失国”的危险,并把某些艺术观点上升到国之存亡的高度,亦是比较偏激的观点。墨子站在节用的立场上,是反对“装饰”的。儒家不反对“装饰”,而将“装饰”与儒家的思想内容“仁”结合起来,演化成一种形式即“礼”,进而延伸为“六艺”。
三、结语
春秋战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学术空前繁荣,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它将中原本土的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同时又孕育着大一统文化的到来,充满了原创的生机,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实现准备了前提⑥。之后汉代装饰观念的质朴自然和设计艺术中深沉雄大的风格,从根本上来说是“汉承秦制”所面临的还是战国动荡后残破的现实,恢复经济的需要和无为思想的产物。
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在阶级社会里,从政治意义上来说,装饰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日用品,更主要的是它具有社会政治功能,它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象征,它是用以载“道”的“器”⑦。在原始社会至先秦时期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民的意识和观念以及作为古代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儒家、道家等思想,对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形成一种装饰的观念在支配着人们,这种观念对具体的装饰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表明了装饰观念、技艺制作与国家政策、思想潮流相吻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思想观念使得装饰艺术成为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
参考文献:
①蔡元培.美术的起原(A).蔡元培美学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04.
②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48.
③周礼·仪礼·礼记.长沙:岳麓书社,1989.
④束有春.先秦建筑文化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J).南京:东南文化.1999(3).54.
⑤林同华.论中国春秋时代的美学思想(A).中国美学史论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36.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的解体。”。因此,“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代替“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过程即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当直接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不得不相分离进而沦为雇佣工人的时候,资本原始积累就开始了。在此,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私有制社会中。
二、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发展演变
原始积累的概念由来已久,也是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由来已久的问题。
1.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从商品经济发展的
基本关系和规律的角度,阐述了资本的形成亦即资本原始积累的必然性。他认为,资本的形成就是私人的资财以货币的形式进行预先储备和蓄积的过程。资财在私人手里积蓄从而形成资本是组织商品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因而,资财形成资本是社会生产的组织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概括地说,商品生产要求预先形成资本,资本的形成又进一步地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分工和交换又形成了资本的更进一步的集中以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广泛分布。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按照事物的本性,资财的蓄积,必须在分工以前。”“要这样大大改进劳动生产力,预蓄资财是绝对必要的。而这种蓄积,亦自然会导致这种改进。”可见,亚当・斯密关于资财的蓄积即资本的形成理论,完全是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商品生产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的含义上说的。从这种资本原始形成的理论出发看,资本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顺乎经济活动的规律自然而然成长起来的,在这当中看不出任何矛盾会包含在资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之中。因而,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这种自然主义的资本原始形成理论称之为“奇怪的积累来源”因为这种理论只是把资本的最初积累和形成当作经济活动的要素环节而加以外观上的认识,它还没有涉及到经济活动的最原始的推动力即人与财产的占有关系的问题。
2.法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蒲鲁东从经济关系和经济性质的立场上探索了所有权的起源问题。蒲鲁东认为,所有权的起源之所以是“超经济的”,就是因为它不仅与财富生产毫不相干,而且与财富理论正相违背,人们是出于某种道德和心理上的需要而去安排所有权关系的,而不是从财富生产的需要去认定所有权。在此基础上,蒲鲁东鲜明地指出,只能以劳动作为所有权的来源,所有权的来源只能是占有自己的劳动;所有权就是靠自己的劳动为生,并在此基础上享有自由自主地处置自己的积蓄、资本、智力成就和生产成果的权利。更为深刻的是,蒲鲁东关于所有权的非经济起源的理论,把揭示那种不劳动而能够享有占有权的现象作为经济学的正式问题而加以分析。蒲鲁东认为,某些所有权的形成是靠掠夺来完成的,无理性的掠夺是与经济学的正题相反的另一种东西,它表面上是对所有权的肯定而实质上是对所有权的否定。尽管如此,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所有权与掠夺存在着不解之缘,因为它是某些人的一种需要。
3.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全面总结了以往经济学家们的观点,而且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立场上,提出了更为系统详备的理论。《资本论》第一卷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是这样引出这个问题的:“我们已经知道,货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的资本。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1)原始积累的本质规定。马克思讲:“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究竟是指什么呢?既然它不是奴隶和农奴直接转化为雇佣工人,因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变换,那末它就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并且马克思明白地说,“所谓原始积累”并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生出剩余价值,从剩余价值生出更多的资本”这样一种积累,即它不是“资本主义积累”,它产生于尚无所谓“剩余价值”的那个时代,即“资本主义史前”时代。所以,从总体上说,资本原始积累是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过渡的中间时期中所产生的特殊现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在社会经济形态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财产的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社会形态的变更和过渡必然出现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的财产占有关系和所有制形式的全面的解体和重新组合。通过这种财产占有关系的重组,包含在旧的社会形态中的生产要素得以释放,并在新的社会形态中按照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要求重新构成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但是,“使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的历史运动,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者从隶属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对于我们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来说,只有这一方面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们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后,才能成为他们自身的出卖者。而对他们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原始积累的手段方式。马克思不仅认为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包含着大量的无理性的财产掠夺因素,而且这种经济和财产关系的无理性起始,决定了下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的无理性起始,甚至可以看作是历史的犯罪过程,它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完成:“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氏族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这些方法为资本主义农业夺得了地盘,使土地与资本合并,为城市工业造成了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阶级的必要供给。”(3)原始积累过程的主要因素。马克思讲:“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在英国的反雅各宾战争中具有巨大的规模,并且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继续进行下去等等。原始积累的不同因素,多少是按时间顺序特别分配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在英国,这些因素在十七世纪末系统地综合为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马克思的上述论述系指当时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主要因素及在欧洲各国的主要表现。
三、如何认识中国当前存在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争论问题
关于我国当前存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问题,有各方面的争论。例如:‘民企原罪’这个说法带有强烈的“有罪推定”的味道,意味着民企天生有罪,全部有罪,因此只要是民企,都要一查到底,打翻在地。这种思维是运动式思维”(周云,2006.12);“批评民企“原罪”的人,应该明白一个基本的常识:中国的民营资本,其原始积累有自己独特的社会语境,和马克思当年论述的英国全然不同。中国社会充斥着一股浓烈的民粹主义氛围。其表现是,不问具体情况和是非曲直,不对问题本身进行理性和专业的思考,而只是简单地诉诸情绪的宣泄和道德的评判”(邓聿文,2006.12);“这些不光彩往往是和现存体制的缺陷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最主要的担忧:我们是不是给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健康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制度保障?”(张博树,2006.12)也有人表示反对,“如果致力于法治经济的建设,就没有政府特权预先设定的“宽容之说”;如果用特权给出“宽容”来扶持企业,只会成为怂恿与溺爱,让中国的民企怎么也长不大。”(毕诗成,2006.12)关于这个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去认识,谁是谁非呢?
如果我们拘泥于马克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做出的判断,毫无疑问在当今的中国绝不会存在资本原始积累现象,因为我国已是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倘若我们将资本原始积累看作是当时的资本家为了获得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金而经历的一个阶段,那么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与此则颇多相似。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根据前面关于原始积累的本质规定分析。“所谓原始积累”并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生出剩余价值,从剩余价值生出更多的资本”这样一种积累,即它不是“资本主义积累”,它产生于尚无所谓“剩余价值”的那个时代,即“资本主义史前”时代。原始积累并非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上、产生了贫富悬殊就算资本原始积累已经完成,而是资本积累到足以催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或者积累到能够适应一种新的产业趋势,方算资本原始积累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趋势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当年西欧的血腥敛财之所以被称作是“资本原始积累”,显然不是因为血腥敛财行为本身及其所导致的财富集中,而是因为它催生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适应了一种新的产业趋势──近代工业的兴起。而资本原始积累在中国,也就是中国市场化资本的形成过程──私人资本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主要的几种形式是:双轨价格制中的倒卖;国有资产重组的MBO;农民失去土地等,这些是由明显的资本原始积累的痕迹。
所以,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当今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尤其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指导我国的改革事业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52~25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76
[3][法]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20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781,783,784,801,819,829
[5]刘黄.我国非公经济发生历史性变化[J].中华工商时报.2004(12)
关键词: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虽然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但是原始社会也存在道德教育。原始社会的道德是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是一种由诸多代代沿袭、约定俗成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所构成的生活实践方式。这些具体的禁忌、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在世界各地的原始社会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也许有一些差别,但其功用属于道德文明传承。具体来说,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就是利用各个群体内部的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一代一代人的口耳相传,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使个体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存在、促进群体发展的公共意志和公共利益,完成其道德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化方法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单独的个人根本无法与自然力和野兽进行斗争,于是形成原始的群体生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几乎完全融为一体。但在原始集体中,个体的自觉意识难以显现,自觉意识只是在集体的共同心理层次上以神秘、互渗的方式表现出来,集体把个体联合为一体,形成集体意识。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使群体继续发展下去而不至于灭亡,生产活动就必须适应与自然力斗争的要求。群体内部的有经验的老人或者长辈就承担起了对年轻人和下辈进行教化工作的任务,年轻人从教化中获得知识,进而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模仿有经验的人的行为,形成适应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具体的教化内容主要是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
1.图腾、宗教。
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把它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原始群体中,那些长辈级的人会从小就教育下一代对图腾的崇拜和信仰,使图腾成为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群体组织的方式之一。通过图腾标志、图腾祭祀等活动达到图腾的认同的目的。当图腾在集体中得到认同,个体的自觉意识便在图腾和禁忌中间接的渗透出来。原始氏族社会的宗教,包括对食物、繁殖、祖先、死亡、自然万物、以及社会群体的神秘观念和祈求敬拜,并由此发展出对超自然体之神灵的信仰及祟拜。根据考古所发现的原始宗教可追溯到石器时代,其信仰之表现形态多为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认为,对人的道德意志的“训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文明时代的诉诸人的理性—一认知和反思—一的训练,另一种则是原始社会中的“神秘的方式”,即通过图腾和信仰来形成个体心中的禁忌。
2.礼仪、制度。
原始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其匾乏,但仍然存在一些礼仪和制度。不管是诞生礼还是成人礼,对于原始群体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习俗。在各个氏族内部,基本上都有涉及权利与义务的制度,维系原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衡关系。举例而言,摩尔根母系氏族就有包括氏所推选一个酋长和一个军事领袖并可任意撤换;氏族内部人要互相帮助、保护不受外族伤害;氏族可收养外人入族;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共同的议事会等制度。这些条款不一定以明确的文字记录下来,但通过长辈对下辈的言传身教,使制度和礼仪得以传递下去,只要这个氏族还存在,那这些制度就一定制约着氏族内部的成员的日常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以强制性的公共道德约束个人,使集体意志不被打破,集体利益不受损害。
3.神话传说。
神话的产生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原始劳动者的愿望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神的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原始人类的认识和愿望的理想化。它是根据原始劳动者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想象出来的。这些理想化了的人或者物,作为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很容易在原始村落中流传下去。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农耕发达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多与农业有关。人以刀斧、弓箭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变成以这种工具武装起来的英雄。神话中的主人公被想象为超人的,但有时也要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透过神话幻想的折光,从神话人物的作为和斗争,可以约略看到当时的人的作为和斗争。原始群体中,长辈利用神话故事教育青少年,培养他们的勇敢精神,神话故事中的英雄成为他们对抗自然力的精神力量。
4.原始歌舞。
根据许多古文物和古文献的记载,原始歌舞是原始人群节日庆典中的内容,它再现氏族采集、渔猎、驯养农耕、战争生活和男女爱悦,并表达出对天地、神灵、图腾的敬畏,以及对生殖的崇拜。原始歌舞总是与原始人群宣泄情绪的心理和寄托祝愿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具有氏族群体祀神娱神的性质。他们创造的这种渲泄情绪、寄托祝愿的歌舞,既是对生活的再现,也是在这些象征性、拟态性的动作中传递了伦理与道德。一代一代相传的舞蹈,并不会被残酷的自然环境所中断。例如,狩猎民族的舞蹈一律是群体的舞蹈。通常是本部落的男子,也有许多是几个部落的人联合演习,按照一样的法则和一样的拍子动作。在跳舞的活动
转贴于中,许多参与者都混合而成一个,好像是被一种感情所激动而动作的单一体。在跳舞期间他们是在完全统一的社会态度之下,舞蹈的感觉和动作融合成一体。原始舞蹈的教育意义在于统一社会的感应力和自由平等的观念。
二原始社会的自我教育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虽然以言传身教为主,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自我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道德教育的方式。毕竟,那些用来言传身教的内容即图腾宗教、礼仪制度、神话传说、原始歌舞等最初都是在先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原始人群在不断的对抗恶劣的自然力和凶猛的野兽,寻求生存的过程中总结,并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来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讲,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不管满足这种需要的手段是怎样的,道德教育始终要经历一个由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老人的经验和长辈的言传身教只是一个外部灌输的过程,如果要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将外部灌输的经验和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在对抗自然力和野兽以及外族人侵的过程中,先民们早就认清了现实,单凭一己之力是难以生存下去的,于是形成了部落来集体生存和发展。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合理的分配着生产任务,对所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劳动成果,进行合理的分配,照顾到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物质匾乏的情况下,要继续生存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毕竟物质上远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未成年的个体最初是被教化去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那当他们成长成为部落内部最有生产力和最有决策能力的成年人时,就需要自己教育自己,将以往的教化的结果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
除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之外,原始部落的个体还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处理个体之间或者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习惯方法。比如在氏族内部,经常举行议事会来决策。氏族议事会是成年人的会议,未成年者不能参加。如果要成为部落的正式成员,需要经过成丁仪式。这种议事要在严肃的氛围里,对成年的人进行毅力和智力的考验,以检验他们是否可以成为合格的氏族或者部落的成员。母系氏族的这种议事会和成丁仪式,几乎完全是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一套道德规范。这样的道德规范,就不仅仅是靠教化就能达到的结果。
三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不一样,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说,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是朴素的,直观的,未能形成科学的完备的系统。但是其道德教育对于整个原始社会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精神力量,维护了群体的意志和集体的利益。总的来说,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有渗透性、民主性、平等性、手段单一性、参与性等几个特点。
渗透性。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在氏族或者部落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完成的。不管是长辈的言传身教还是个体本身的自我教育,无不渗透在日常的实践中,从图腾崇拜中渗透禁忌与信仰,从礼仪制度中渗透权利与义务、从原始神话中渗透理想与勇气、从原始歌舞中渗透自由与团结。而与此同时,这些被教化的禁忌、理想、勇气、自由、团结等道德情感无不通过宗教、礼仪、图腾、神话传说、歌舞等形式得到加深并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下去。
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始社会虽然生产力低下,缺乏充足的物质生活资料,但氏族或者部落内部的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这为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基础。氏族或部落内部每个成员都有获得道德教育的机会,所接受教化的内容也几乎是一样的,教化的方式都是一代一代人的言传身教。民主性在原始社会道德教育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原始社会中,氏族的首领几乎都是由成员民主的选出来的,同时也可以撤消。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平衡。道德教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接受教化还是自我教育,成员之间既接受来自长辈的经验传授,也贡献自己的经验给他人。
手段单一性。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由于受到自然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像现代的道德教育那样形成一个具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榜样教育等多种教育方法的科学的系统。它的手段是很单一的,除了自我教育,几乎全部的道德教育方式都在于原始的教化、言传身教,即由有经验老人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
关键词:政治领袖;政治哲学;执政合法性
执政正当性也可以称为执政合法化。最早最详细对政治合法化阐述的人物,当推马克斯韦伯,韦伯把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治秩序分为三种类型;法理型――这种类型是建立在合法的规章制度和体系之下的政治秩序,在韦伯的思想中,把这种政治秩序称为最为合法化和理性化的政治秩序。传统型――这种类型是将权威建立在传统和风俗延续下来的权威统治,一般是古代的君主世袭制和现今社会仅存的一些君主制国家,明显带有特权世袭的色彩。
一、执政合法性的含义
戴木才和彭隆辉教授在《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中开篇把政治正当性定义为政治的正当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1]。高度的概括了政治正当性的内涵,一个政党要取得暂时和长久的统治,那么他所设计的政治制度和执政理念必须被社会所赞同。也就是定义中该政治统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政治正当性也代表了执政正当性,一个政党拥有了政治正当性,那么他的执政正当性才能被承认。执政正当性受一些因素所影响,首要的因素应该是取得政治权利的合法化,当然还包括政党在对外事宜中所取得的成就,国内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政治制度和决策的合理化。当然这是现今存在的情况,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三种社会状态下的领导的合法性。
二.原始社会下的首领的合法性
探讨原始社会部落领导的合法性这个话题,理应把历史推向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初状态。在原始状态下,人类社会不存在着明文规定的社会制度和规章,国家的最初原型是部落,部落的首领成为了能够对部落发号施令的人。人类社会前期,按照洛克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论述的那样,人类处在一个没有语言交流的自然界之中,他们每天游离在深林的各个角落,彼此之间不存在劳役,没有家庭,同时也没有战争,他们不知道对方是谁,即使见过,也会随着漂浮不定的生活而将对方忘记。但是历史终归不是直线运动,当最初的人类发现,聚集自己的同类能够使自己在狩猎中获得更多的成果,能够大大降低自己一个人居住在山洞或者栖息在树上被野兽伤害的可能性时,保障自己的安全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习惯性的进入了人类的人脑中,于是更多的人类聚集在一起,就成为了一种习惯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是最初对人类进行狩猎的野兽,采用了聚群捕杀独自游离在深林某处的人类方法,于是无数次单个的逃走的原始人,学习了这种方式,发现原来更多的同类在一起能够减少自己的伤亡,同时更为简单的可以猎杀比自己弱小的动物,这种群体捕食甚至还和强大的野兽的作战中偶尔取得胜利。不过人类最初本来就是弱小的动物,从人类把动物和植物都当成自己的食物就可以看出,最初的人类不能在自然界中摄取足够的食物,那么这种群聚在一起的最初原因,只可能是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抵御强大的野兽。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认为,人类生性好斗,残暴不仁,人类最初的自然状态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他这种观点明显带有时代的阶级气息,没有太大的说服力。霍布斯认为人类摆脱自然状态是靠激情和理性,《利维坦》第十三章中论述到,使人倾向和平的激情是对死亡的恐惧,对舒适生活所必需的事物的欲望,以及通过自己的勤劳所取得的一切的希望[2]。但是他把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对必需事物的欲望和失去自己劳动果实的可能性,看成是人与人之间斗争的内部原因。而事实上人类早期面对的威胁,更多的是来自自然界,来自于不同种类的野兽的威胁。试问当自己都经常可能成为野兽的捕食的对象时,人类哪里有时间先产生对同类的战争,或威胁到同类的死亡,就如现今战争一样,抵御外来侵犯总是位于所有斗争中最前沿的事情,也是人类最团结的时候,这是人类的天性,当然也是本能。
原始状态下的人类为了同强大的野兽进行斗争,结成了简单的联盟,这种联盟最初的形态可能母子之间。因为游离的人类无法拥有固定的配偶,而母亲生下孩子之后,需要将其抚养成会独立行走和进行简单捕食的人类,那么这段生活在一起的期间,就成为了群聚的最初萌芽,伴随着这个状态的出现。这种最初的萌芽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开始出现变化。很明显在抵抗野兽的攻击时,母亲的体力和智力都不能够承担主要力量的责任,于是年轻的孩子,成为了能够保护自己母亲的强大的力量。他们在无数次和野兽的斗争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胜利。当然我还认为最初的人类状态是不存在伦理这个观念的,在部落形成的逐步过程中,一个更为完整的家庭萌芽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然后是兄弟姐妹。这种聚集开始逐步变大,最初的部落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而能够成为部落首领的人,绝对是体力上超过了群体中任何一个个体。他们能在自己的群体斗争中取得绝对的胜利,同时能够抵御更为强大的野兽,获得了选择配偶的优先权,为繁殖优越种族奠定了实质性的基础,这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能不断进步。那么肢体上的力量就成为了首领合法性的条件,没有特权的存在,也不存在世袭制。这种权力就是柏拉图的理念,只要你符合上面的理念,那你就能成为合法的首领。在这种社会状态中,没有不公平,没有世袭,没有政党,群聚人数也有限,每一个首领都是优秀的,因此领导的个人魅力仅限于他身上。
三.奴隶社会中首领的合法性
伴随着人类交往的不断加强,地域之间的联系也逐步扩大,人类部落的生活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个世纪,语言也进一步进化,当然起实质性作用的还是生产力的发展。在满足部落每一个成员水平极其低下的生活条件之后,于是某些人开始有自己剩余的产品,当然这部分人肯定是部落首领,于是私有制开始产生了。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私有制的出现,人类才可以朝文明更进一步。尽管私有制的出现会带来同类之间更多的压迫和流血,会带来人类之间的不平等,但是摆脱了野兽的生活,人类毕竟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人类。从私有财产到奴隶社会的形成,其中经历了多久的历程,不在这里进行了考证。但是最初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那个人,肯定在体力上和智力上,当然还有财富上都超过了部落的其他人,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自己部落的首领,然后才能发动对不同部落的战争,战争的胜利会带来战俘,这就是最初的奴隶。当一切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奴隶制国家开始出现,国家开始出现一些基本的机构,军队,部落首领的议会等等。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世袭制是出现了。于是靠身体素质、智力和财富成为首领情况,也将进一步改变,如上文所说,第一个成为奴隶社会的统治者的人,肯定是拥有最强的能力,首领的个人魅力也是极其突出。但是在奴隶社会中,权力开始世袭,父传子成为了铁一样的定律,但是历史总能清楚的告诉我们,父亲的领袖魅力终归是父亲的,作为国家新的首领,才能总是相形见绌。于是不可避免的总是会出现王朝的更替,一个又一个的奴隶王朝倒下,但是一个又一个的英雄式的人物又将出现,但是他的王朝总是逃脱不了历史的命运。
四.结论
首领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质,原始社会以体力身体的强壮为标准,奴隶社会则是以财富与奴隶的数量为标准,各个时代特质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