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是各个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当中所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人们可以按照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对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了解,因此其属于十分重要的非物质遗产。而世界各国和文化艺术界对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相比之前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不仅对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有着很好的影响,还能够使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精神的传承。
一、少数民族舞蹈对于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早期,少数民族舞蹈就已经传入内地,也改变了中原王朝宫廷乐舞的具体形式,对于汉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有普遍性。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对中原宫廷乐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还帮助了乐舞文化对中外的传播,也使民族的团结加强了不少,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了促进的作用[1]。在中华舞蹈史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地位不仅比较高,还比较重要。
在祖国的舞蹈艺术界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比较特殊且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很好地传达新颖的时代信息,例如城市的良好发展、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等,用热情、传神的舞蹈姿势在表演舞台上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利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一传承下来,使它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民族气息和特色,其舞蹈语汇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风格。例如北方的舞蹈传承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刚健豪放,而南方舞蹈则是婀娜秀丽;在平原地区的舞蹈比较柔美细腻,而高山的舞蹈则是奇特潇洒,各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各有特色和光彩。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家,他们的舞蹈成就比较突出,不仅在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还在舞蹈创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藏族的卓玛、白族的杨丽萍和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等等,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舞蹈家。
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情况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在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比较注重于对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而忽视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的分析。由于舞蹈是一种表演形式,只有进行演出才能够展示给世人,然后被人熟知直至被人了解、欣赏。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做好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够将这个舞蹈完整的流传出去[2]。部分人并不赞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还有部分人认为整理编修工作需要依靠专家才能进行。但我国的舞蹈专家仍然还处于成长期,无法完全胜任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只有让比较熟悉各地群众喜好的文化干部来进行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完全做好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同时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开始进行分支研究。改革开放使人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舞蹈艺术创作各种变化的表现力也因各种现代化技术产品的引进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进行保护和如何促进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是当时舞蹈艺术工作者思考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20世界90年代开始慢慢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艺术的中心走去,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出台的各种民族政策也保证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相比60年代,具有越来越高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60年代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对舞蹈创作的探索、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和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2000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重点的保护对象。同时民族学者、舞蹈艺术教育者、民俗学者等各种专家,都对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是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项目。各国舞蹈家在近十几年开展了十几次相关“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国际会议。国内外对于舞台艺术舞蹈、地域民族表演舞蹈等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仪式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生活类的舞蹈一般都是群众组织的舞蹈活动,这些生活性的舞蹈在现今也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其也会有突破性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的建立,而给各国游客展现具有自身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对于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保证民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好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要传播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还要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给广大群众观赏。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文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深远意义。必须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加以重视,才能拓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丽娟,杨春雪.刍议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
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学校都有地方性教材,其主要内容包括当地的一些民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一些劳动技艺等。但是,这些教材很少真正进入学校的课堂。也有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开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如侗族大歌、芦笙等。但是,这样的教学活动在民族地区很少见,地方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和学校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显不足。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2学校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少数民族学校在传授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培养本土人才的重要责任。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存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缺失的事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文化流失
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校文化传承的难度,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其次,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普世性知识为主,忽略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2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但仅停留在翻译教材,根本没有涉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仅仅流于形式。国家要求少数民族文化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导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流于形式。
2.3学校教育与家庭和社区教育分离
我国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家庭、社区和学校一起发挥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的结果。然而,现今大部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劳动技术的培养,脱离了当地实际生活环境。
3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透视
3.1对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误解
由于课程知识作为国家法定知识过多地体现了国家利益,结果使得乡村社区人民的文化和利益被严重地忽视了,并且由于传统”与现代”、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先进”、城市”与乡村”、西部”与东部”、汉族”与少数民族”、地方大民族”与地方小民族”等等一系列过于僵化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及其在国家发动的过于强制的政治运动”或经济改革”实践,使得西部的、乡村的、少数民族的、小民族的文化被污名化了,被标定为传统的”、落后的”、待开发的”、待发展的”。虽然强调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意义,但是却没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没能消除学生对本族文化的疑惑和误解。
3.2少数民族本土课程流于形式
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大多数是效仿汉族。要改变这一点,第一个难关就是要突破目前教材的一统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文化传承才得以进行。比如本民族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天天在用,但在统编教材中却无这方面相应的内容。即使在民族教育中排上了民族语文这一内容,但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者,从来不把这样的课文列为正式课程。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族语文是一根拐杖,学习民族语文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汉语。”按照这样的理解,民族语文永远是辅助品。归根到底,民族语文还不算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成急需用的进不了教学内容,不急用的却塞进了教学内容。
4对策和建议
4.1强化民族认同,重视民族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取决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程度。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包括日常教学以及考核机制等。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展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觉意识。
4.2注重本土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重视教师作用
民族地区学校具有独特的环境资源、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和普及传播优势,完全有条件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以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建议编写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智力发展地方和学校课程材料,适当增加具有民族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教育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师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应为教师提供语言适宜、文化适应的素质培训。有学者认为,教师的价值观改变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教学能力提升,最后是文化反思。教师各方面的发展,为文化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开展多样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承
舞蹈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就是通过人体的表演,并不会受到语言的限制,从而能够更好的承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审美心理。云南彝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其本身舞蹈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必须要做好其舞蹈的传承工作。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现状
(一)民族特色文化流失严重
不同的民族往往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说,并且能够通过舞蹈进行展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传承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形体以及成绩,从而忽视了民族特色文化,导致其特色文化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进行舞蹈传承的时候,必须要真正的了解民族文化,才能够真正的保障少数民族舞蹈得到传承。
(二)过分注重教授形式
少数民族舞蹈在学习的过程中,一部分高校或者机构更加重视学生们的成绩和兴趣爱好,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舞蹈学习,其教授方式十分的单一。一部分民族舞蹈对于身材、身姿等具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云南花灯往往需要身段较好的舞者来表达。一部分高校为了能够及时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分解舞蹈动作,要求学习人员死记硬背,并没有了解学习人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最终会导致人们对学习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日益下降,逐渐的丧失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在现代经济冲击下,机遇和挑战并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不仅给少数民族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还带来了发展挑战。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各个少数民族逐渐的实现了对外开放,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我国少数民族本身的聚集地比较多,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其本身就具有诸多特色。彝族舞蹈本身就能够成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不仅能够在短期内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
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措施
(一)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保障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文化的发达程度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民族的发展程度,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导致民族灭亡。比如苏美尔本身的民族文化十分繁荣,其本身不仅发明了车辆运输,还推算出太阳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舞蹈本身是人类通过形体动作来表达的文化艺术,人类能够通过舞蹈来表达自身的思想和感情,也是向往美好生活的主要愿望,彝族民族舞蹈本身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彝族文化,做好彝族民族舞蹈的传承就是对彝族文化的传承。
(二)深化少数民族舞蹈意识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其本身的文化与生活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少数民族在发展初期阶段的时候,其经济方式与生产作物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进而导致每个少数民族都独具特色,舞蹈作为少数民族主要文化之一,其更是能够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彝族主要舞蹈来源于劳作,从而造成彝族舞蹈本身具有力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烟盒舞,其主要可以分为正弦以及负弦,甚至在当地都有一种说法,弦子一响脚就痒,即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等,从而能够说明舞蹈在彝族人们自身的重要性。
(三)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云南本身的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信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经过我国相关部门的调研,云南本身少数民族舞蹈种类众多,其中具有六千多个舞蹈套路,少数民族舞蹈如果脱离少数民族文化,就会导致其不会具有鲜明的特色,甚至还会直接失去其文化。舞蹈与音乐一样并没有国界,是国际通用语言。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必须要坚持自身的特色,才能够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比如彝族的左脚舞比较出名,在当地许多地方都具有左脚舞,能够为客人提供娱乐,但是由于外人对彝族民族舞蹈缺乏深入的了解,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舞蹈的血统。
(四)政府大力宣传推广少数民族舞蹈
我国政府积极的鼓励云南民族的宣传工作,提出将云南建设成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并且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比如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工程等,从而在保护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对舞蹈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评名,比如云南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师等,能够进一步促进人们对于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云南政府不断的加强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措施,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云南印象》等作品,对于少数民族的舞蹈传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民族舞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必须要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放到首要位置,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民族的历史文化,最终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R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