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6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01-30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1

1.研究区概况

开封市地处黄淮平原,地理坐标113°52′15″~115°15′42″E、34°11′45″~35°01′20″N。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52℃,年均降水量627mm。北依黄河,处于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地势低平,海拔介于69~78m,成土母质是不同时期的黄河冲积物。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263.8km2。现辖市区、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开封县和兰考县,全市总面积6266km2,人口543万。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数据源于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主要依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11],还包括《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南卷)[12]、《中国灾害通史》(宋代)[13]、《中国灾害通史》(元代)[14]。另外,以《宋史》、《元史》、《金史》等历史文献及地方史志对所提取信息进行补正。由于不同时期自然灾害记载的详略差异较大,北宋开封地区记载较详细,但南宋由于政权南迁,相关记载严重缺失。因此,为使资料更科学、准确,本文取北宋和元代①两个时期。数据统计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地点(按现行政区划)、时间、频次等,其中季节划分以公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运用环境变迁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洪涝灾害等级

主要依据持续时间、强度、受灾范围大小以及受灾影响程度,并将政府赈灾及与洪涝有关的祭祀活动与祭祀文辞作为参考(表1),将洪涝灾害分为4个等级。由表1可知,以年度为统计单元,北宋开封地区发生洪灾61次,而且以Ⅱ级为主,占全部灾害的55.7%,平均每4.9年一遇,其他级别灾害频次相近,所占比例介于13.1%~16.4%之间。元生洪涝灾害36次,受灾频次最多的为Ⅱ级和Ⅳ级,分别占30.6%,33.3%,Ⅲ级发生频次也较高,占25.0%,平均每3.3a就会发生1次中度以上洪灾,每8.7a发生1次特大洪灾。对比来看,北宋平均2.75a发生1次洪灾,元代2.89a发生1次,两个时期基本接近。但元生Ⅲ级以上大灾的机率显著增多,高达58.3%,远比北宋(31.1%)要高。

2.洪涝灾害类型划分与变化

按表现形式洪涝灾害可划分为雨涝型、河溢型和河决型3种类型(图1)。北宋以雨涝型为主,多达53次,占全部受灾频次的86.9%,河溢、河决型频次较少。中度洪灾在各类型中频次最高,其中中度雨涝型多达31次,占该类型的58.5%;全部9次特大洪灾中由雨涝型直接引发的就多达8次,仅有的1次河决型也是由开封及周边地区强降水引起,表明北宋时期洪灾源于本地区降水。元代3种类型洪灾所占比例分别为33.3%,27.8%,38.9%,可见河决型已超过雨涝型而成为最主要的洪灾类型,而且根据统计,河流决溢全部源于黄河,反映了这一时期黄河频繁泛滥成灾对流域降水等因素的强烈响应。雨涝型与河溢型均以Ⅱ级为主,但河溢型受灾程度明显加重,Ⅲ~Ⅳ级大灾已占该类型的50%,河决型Ⅲ~Ⅳ级频次也显著增加,可见元代大洪灾主要由黄河决溢造成,与北宋雨涝型为主的状况有显著区别,这主要受黄河改道影响。唐末至北宋黄河进入第二个泛滥期,北宋发生于河南省境内的黄河决口达41次、河溢21次[11]。但由于北宋开封距黄河较远(近100km)、政府重点加以保护,开封地区没有受到黄河泛滥的直接影响,这一点前人也有考证[15]。12世纪以后,随着黄河逼近,至1234年开封北距黄河仅10km,黄河在开封地区的泛滥异常严重,直到1351年贾鲁治河成功,黄河在开封境内直到明初再没有大的改道和决溢(图2)。但从洪灾产流来看,元代虽然雨涝型洪灾只占1/3,但部分黄河决溢也是由当地降水引起的,其中黄河14次决口中有8次伴随有当地灾害性降水,说明当地降水增加仍是元代洪灾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

3.洪涝灾害时间变化特征

1)年际变化特征。以10a为单位统计各年代洪灾发生频次(图2),可以看出,北宋开封地区前70a内洪灾频发,其中2个时段为5次,而在1020年代则高达7次,之后便进入了以20a为间隔的波动状态。元代与北宋差异显著,具有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元代前期20a仅发生2次,后期1344年直至元朝灭亡,仅发生3次。相反,1284~1334年代为稳定高频发期,平均每2a一遇,且多为河流决溢,但据文献分析,元中期31次洪灾中多达68%与本地区降水有关,说明元中期相比前后期降水显著较多。

2)季节变化特征。将1a内发生数次洪灾的情况按月份分类统计。北宋有季节或具体月份记录的洪灾共98次,其中笼统记载到季节的有18次,精确到月份的有80次(表2)。表2显示,北宋洪灾主要集中于6~10月,多达63次,12~2月最少,显然是夏季风降水增多或集中造成的。据统计,北宋出现大雨平地水数尺”、连雨弥月”、频雨及冬方止”等类似记载多达45次,反映了北宋多数洪灾年份全年降水量有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极端降水或持续性降水是引致华北降水增减的一个内在特征,而且东亚夏季风强的年份降水偏多、易涝,夏季风弱的年份易旱[16]。对全部98次洪灾按季节统计,夏秋季多达81次。可见,北宋夏季风活跃,极端降水或持续性降水频繁,以致洪灾频发。

因此,夏季风降水增多或集中是北宋开封地区洪灾频发的重要驱动力。元代有明确季节或月份记载的洪灾共56次,其中7月最多,达20次;按季节统计,夏季36次,占全年64.3%,春、秋、冬季分别为4、9、7次。由前述分析,当地降水增加仍是该时期洪灾的一个主要驱动因素,但由黄河决溢所产生的洪水,还需对产洪区进一步分析。黄河开封段现代洪水主要由三花、龙三和河龙区间的降水产生[17],据统计,元代黄河中游末端沁河、伊洛河流域及郑州、濮阳等沿黄地区雨涝型洪灾多达58个年份,且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1286~1343年黄土高原区、渭河流域所发生的雨涝型洪灾也达19次,但与开封地区黄河决溢存在因果联系的仅有6个年份,如1337年的兰阳、尉氏二县河水泛溢①”,据文献考证②③,就与黄河中游豫北、山西等地大范围降水存在必然联系。由此说明,黄河中游地区降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开封地区黄河决溢起助推作用。相反,由于开封地区地势平坦,黄河堤防薄弱,本地区降水就容易导致黄河决溢灾害,从而使河流决溢成为这一时期洪灾的主要表现。因此,本地区夏季风降水增多或集中仍然可归结为元代开封地区洪灾的主要驱动力。

4.洪涝灾害空间变化特征

北宋洪灾属雨涝型,文献记载多为大霖雨、雨连旬不止、霖霪作沴、恒雨等,由此反映出降水持续时间往往较长且强度较大;反映降水空间分布的记载多为京师、开封府、京畿等,类似记载达30余次,而直接记载诸属县如祥符、陈留、浚仪的则不多,这是因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开封记载详细,其他地方简略。由于灾害性降水(尤其持续性降水)往往不可能只在一个城市发生,不仅覆盖诸属县,而且可能包括周边地区。因此,如果仅仅将京师等类似表述理解为开封市而不包括诸属县的话,则统计结果很可能失去科学意义。据1957~2011年开封、郑州、许昌、商丘年降水量的相关分析,开封与其他3地区年降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0.609、0.658,且均达到了99%的显著性水平,说明开封与周边地区降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认为,以降水为主导的北宋开封地区洪涝灾害不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元代洪灾空间分布如图3。开封市洪灾最多,占37%,其他属县较接近。从受灾程度来看,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Ⅱ级以上较大洪灾,如Ⅲ级以上频次依次为开封>杞县>通许>兰考=尉氏,这显然与黄河改道是分不开的。如图4,除尉氏县距离改道的黄河稍远外,其他县市均有黄河改道分支,这使元代开封地区直接面临黄河泛滥决溢的威胁。黄河干流自1171年南移进入开封境④,至1187年已形成多股并流[18]。河道初入豫东、鲁西南地区,平地漫流,形成的河道都很宽浅,主流变易无定,虽事后筑有堤防,也就是临时就近挖沙土而筑,未作长久计,洪水来时极易溃决,以致形成数股并流的局面[19]。1232和1234年两次人工决黄河入汴,开封境内所形成的3股河道(由杞县分支)在元代多次决溢,其中在1297~1397年的100a内,以荥泽(今郑州西北)为顶点向东呈扇形泛滥,给开封地区造成了严重灾害。由于开封、杞县、兰考距离黄河3股河道最近(图4),因此,这3个县市历次受黄河决溢的威胁也最为严重。

三、讨论

1.洪涝灾害与气候干湿变化

湿润指数法可反映干湿状况,且能较好地消除旱涝资料本身的时空不均匀性,通过文献整理、统计,湿润指数变化如图5,其中非本地区降水引起的河流决溢灾害已过滤掉。图5显示,北宋呈现强烈的阶段性干湿变化。998年之前I<1,说明北宋前期约40a气候较干旱,之后以约20a尺度交替进入干湿演替状态。北宋前40a发生洪灾16次(图2),而旱灾则多达30次,图5a所示北宋中期I<1的2个阶段水旱灾次比更是达到1∶3,由此反映了北宋旱涝交替的频繁及气候的异常波动。许多资料依据沉积物研究了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认为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变湿润和降水量增加引起的[22,23],北宋开封地区的降水特性也可间接反映这一特点。北宋前期960~1000年处于中国气候变化的第三温暖期,年均气温比现今高约1~2℃,而1000~1279年转向第三寒冷期,但与现代气候条件更相似[24]。现代洪水发生的降水条件表明,北方地区大涝灾和特大涝灾的发生一般是由于夏秋季降雨持续较长,甚至春季也出现霖雨而导致全年降水量明显增加造成的[25]。开封市1951~2000年均降水量599mm,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其中13个年份超过719mm,这些年份夏秋季日均降水>15mm的天数均介于18~30d之间,且存在2~5d日降水>50mm的暴雨事件,而北宋Ⅱ级以上较大洪灾年份持续降水一般在10~30d之间,甚至持续60~90d或伴随暴雨等极端降水,说明夏季风异常活跃所产生的持续性降水往往带来年降水量的增加。因此,中等以上较大洪灾是能够指示一定地区降水增加的。但一个年份降水的增加不代表一个湿润的气候阶段,如果能够确定连续多年有大洪水发生,则能够代表湿润气候阶段的存在[26]。北宋3个相对湿润阶段洪灾频发(图2),其中有多个年份连续发生,说明较大洪灾对气候干湿变化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图5,元代湿润指数变化较平稳,在1345年之前I>1,说明元代气候相对湿润并持续至元代后期,这同时也反映了宋元时期季风气候的变化特点,即北宋前60a季风强劲,1020年之后,季风强烈波动但总体上非常强盛,但到14世纪中期季风突然减弱(晚元弱季风期)[27]。

2.洪涝灾害发生的周期性

从Morlet小波方差可以看出(图6),宋元时期开封地区存在明显的年际和代际周期变化。北宋存在3.5、7.2a的年际周期和32a的代际周期,其中32a周期小波信号最强,为第1主周期,7.2a为第2主周期。元代存在2.95、6.8、17、26和43a的年际与代际周期,其中第1主周期6.8a,第2主周期17a。两个时期存在共同的准3、准7a周期,其中准7a周期振荡较强,而准3a周期则较弱,这与ENSO事件2~8a的周期[28]一致,可以推测宋元时期洪涝灾害的发生受ENSO信号的调节,另外也与副高脊线位置的准3a周期及地球地极移动振幅变化的7a周期一致,其变化将会引起地球离心力系统的变化,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及空气质量、水分输送的变化,进而可能会影响到降水及旱涝变化[29]。

四、结论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2

关键词:旱涝;灾害;水土保持;预防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它的种类最多,危害范围最广,影响深度最大。而干旱和洪涝灾害在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的频率是最大的,严重的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

涝灾特别是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较大。持续的大雨和暴雨可造成江河泛滥,淹没城市、工厂、农场、村庄等,从而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旱灾会导致森林枯死,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所造成的损失表现形式比洪涝灾害缓慢一些,但它造成的后续潜在影响比较大。

1旱涝灾害的成因

从中国历史上看,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很大,最近几年有日渐加强的趋势,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1大气环境异常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直接原因如降雨量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够迅速排出,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过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1.2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

在丘陵山区盲目毁林开荒,森林资源的长期破坏,也是导致发生旱涝灾害的原因。森林资源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在土层浅薄的山区形成石漠化,直接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基础,并加剧了土壤干旱;同时水土流失也会增加暴雨径流,造成水体和河道淤积而加重洪涝灾害。

1.3日益加剧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使大片的土地变为工业,商业用地,使土地植被大量破坏。不透水地面与路基面积不断扩大,使其不透水程度增加20%-80%。同时城市排水防洪措施不到位,致使城市水灾日趋严重。

2旱涝灾害的预防

2.1建立监测防灾网络

建立监测防灾网络,我国已经建设了3.5万个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和地下测井点,形成了遍布主要水域的监测防灾网络。有了全面的监测防灾网络,对于暴雨的预测就能有效避免暴雨带来的灾害,对于干旱的预测也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小一定程度的灾害。利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灌溉排水技术有效减小灾害破坏程度。

2.2兴修水利工程

防洪防旱首先应该治理大江大河,对黄河、淮河、海河、长江等主要江河的流域进行疏通、疏浚,沿岸堤坝进行了整修和新建,不断提高湖泊水库江河等调蓄洪水能力。分洪蓄洪为了减少特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使大中城市和重要工、矿基地遭到洪水破坏,在大江大河沿岸,选择低洼地带建立分洪、蓄洪区水库。

2.3开展水土保持

治理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深山区,要首先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严禁陡坡毁林开荒。同时积极植树造林,大搞闸沟淤地,努力建设多种涵养水源的生物蓄水工程。在浅山丘陵区,要吸取过去以粮为纲的教训,坚持农、林、牧并举,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大力开展封沟造林,荒坡植树种草,修建水平梯田,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减轻当地和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作用十分明显。

2.4改善居住条件

不断改善居住地条件,以避免洪水破坏。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对大片低洼易遭受洪水袭击地区修建围村堤以阻止洪水;对平原易淹地区修筑高台建房避水;对小片低洼地区实行易地搬迁,搬迁至高地不易受洪水侵袭地区;对易遭台风暴雨袭击的地区将土、草房改为砖瓦房。改善人口密度较大地区的居住条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受灾人口;提高耕地面积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条件,研制抗旱涝能力强的作物会降低旱涝造成的农业损失。

2.5加强救灾措施

防汛抢险每年汛期来临,都要根据汛情出动成千上万的防汛大军。分片包干,日夜守候在江河、水库堤坝旁,千方百计制止洪水漫堤,风浪破堤,抢堵险情。引水杭旱每年都要对受到干早严重威胁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抗旱活动。对临灾地区的群众和重要财物进行转移这是抗御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我们国家为抵抗水灾,每年都要有近百万群众进行临时转移,使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减少。

3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大气环境异常,森林资源长期破坏,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旱涝灾害越来越严重。但是目前,人类对旱涝灾害还不能彻底的操控.然而却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这就要求各个地区在旱涝灾害的预防过程中,能够立足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损害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马培衢.农业旱涝灾害协同防治体制创新探讨,.农业现代化研究-ResearchofAgriculturalModernization,2010,Vol.31(2),pp.183-186.

[2]王芳,芮珏.区域旱涝灾害灾损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Sciences,2011,Vol.39(4),pp.2002-2004.

[3]张治军,唐芳林,刘绍娟,刘文国.森林资源与旱涝灾害关系浅析.林业建设-ForestryConstruction,2010,Issue6,pp.35-39.

[4]陈维杰,李重新.水土流失与旱涝灾害.中国水土保持-SoilandWaterConservationInChina,1996,Issue2,pp.15-17。

[5]田新程.西南大旱的警示:涵养水源惟靠森林.中国林业[J].2010,5A:4-7.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3

[关键词]防汛抗旱减灾对策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213-1

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区域因素极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出现,一般来说北方干旱少雨,而南方则湿润多雨,在我国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旱涝灾害,旱涝灾害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1]。

1防汛抗旱减灾历史与现状

南京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所辖各县分布在长江南北两岸,我们一般将秦岭淮河看做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2],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江苏人口稠密,做好防洪抗旱减灾工作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历史上南京遭受的旱涝灾害并不多,长江上游植被茂盛,极少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水流清澈,并不像黄河堆积泥沙抬高河床。长江中下游属于平原地区水流缓慢且多湖泊,这有效防止洪涝灾害的出现,众多湖泊的蓄水工作也有效缓解干旱。

从近代到现代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长江沿途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防灾和减灾基础工程建设的不重视使得人们应对旱涝灾害能力差,加之多雨气候,近代以来南京地区遭受多次严重水灾的袭击。

建国后,我国逐渐重视对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的治理工作,对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综合治理:增加植被、改良河道、建设防洪灌溉工程等,有效减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的发生。然而,当前环境变化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当前的防灾减灾工作中逐渐暴露出了不足,加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紧要任务。

2防汛抗旱减灾措施

2.1健全防灾工程体系建设,提升防灾能力

防灾工程建设是我国防汛抗旱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保障无法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旱涝灾害产生迅、危害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争取将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无法有效控制的灾害,在灾害发生后确保相应的减灾工程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危害。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是健全防灾工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地区灾害多发特点建设相应的防灾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尤其是要在原有的各市抗排队的基础上组成一批市级的防汛机动抢险队,为了降低洪涝灾害时造成的损失,要尽可能的增加排涝设备的建设。

2.2加强法制建设,规范防灾和减灾措施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基本保障,近年来,我国颁布和修订了一系列针对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法律法规例如《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意见》等,“蓄滞洪区管理条例”也在起草当中。与此同时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如《国家防总应急响应工作实施办法》、《防汛抗旱信息报告情况通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为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3建立完善指挥系统,快速科学决策

防汛抗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有统一的指挥从而把控全局,目前,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工作中已经建立其较为完善的指挥系统,能够灾害发生前或发生后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从而实现对防灾和减灾工作的科学指挥。对于防汛抗旱工作来说统一的指挥和科学的决策极为重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指挥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防灾减灾工作过的整体把控,在人员及物资的配置上从全局出发实现最优配置,有效提高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效率。坚持“统一指挥、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级分部门”的原则,做到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有序进行。各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本区域内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统一服从上级部门的指挥。

2.4加强预防体制建设,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完善的预防体制是是做好防汛抗旱健在工作的重要保障,完善的体制保障能够使灾害的应对工作更高效,对于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到全面的分析,从而做好准备工作,预防制度建设与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建设相辅相成,两者紧密结合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5完善灾害监控体系,提供科学的防灾、减灾依据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江苏地区防汛抗旱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先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对灾害的有效监控,在抗灾减灾工作中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对于灾害发展的有效监控为防灾指挥系统提供最准确的事实依据,帮助其制定出最科学合理的决策,灾害现场的指挥和人员物资调配等工作还有赖于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

2.6加强综合工程措施的建设

根据江苏省的地形分布特点,加强综合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挡、排、拦、蓄、分。挡,就是要通过加固河堤的方式,提前抵御洪水的威胁,尽可能降低生命财产损失;排,就是在排涝泵站的基础上,疏浚河道、完善或者重新改造地下的排水管系统,增加低洼处的排水设备,提高综合排水能力;拦,就是开挖拦山截水沟,由于雨量较大,如果同时进行山洪和低水的排泄处理,难度较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山洪和低水分开进行排泄处理,缓解排泄设备的压力;蓄,就是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蓄水处理,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现象,充分利用洼地、池塘进行蓄水处理,一方面可以抵御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又可以进行充分利用水资源;分,可以在废弃黄河的上游开辟分洪道,加大黄河上游的分走量,可以减轻对本省内的洪涝压力。

3结束语

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灾害存在地区的全局,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法律体制来保障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4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条件规划设计防汛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洪涝灾害显著特点之一是内涝,即外河洪水位抬升,城区雨洪积水难以有效排除而致涝。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提出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对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江河洪水的特性,在流域或水系防洪工程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建设必要的防洪、除涝、排水等设施,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并采取非工程措施,改善和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管理水平,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发生超标准洪水时,应有预案对策,以保证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生产不发生大的动荡,使各类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的总体对策是采取工程与非工程及社会综合性防洪排涝减灾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与指导人类的社会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损失。

2城市防洪排涝存在问题

2.1城市防洪标准偏低。由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不足,多数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地上建设,对防洪、排雨等地下设施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现有的城市防洪标准与这些城市的社会经济地位不相称,在遭遇大洪水时,由于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和经济总量的扩大,同样的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是过去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2.2城市调蓄雨洪能力衰减。由于城市地区湖泊、洼地萎缩、面积减少,土地硬化程度提高,而且大量的建筑建造在原来的绿地和水域上,致使城市调蓄雨洪能力锐减,易造成内涝。另外,许多城市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很多都是建设年代已久、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很多新建居民小区未按标准新建排水设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线,加大了排水负荷。

2.3城市防洪排涝技术落后。城市洪涝灾害防治除了依靠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如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新的3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卫星定位系统)等,我国目前在城市防洪排涝中对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对城市老管网的布设、抢险、探测还缺乏预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2.4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很多城市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很多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洪管理上,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市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受淹后又缺乏补偿机制。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缺乏包括洪水保险、城市居民紧急疏散、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

2.5城市居民防洪排涝减灾常识贫乏、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由于对城市所存在的洪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大多数地方领导及群众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

3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3.1假设暴雨计算。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

3.2产流计算方式。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3.3汇流计算模型。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4城市防洪排涝安全保障对策

4.1适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排涝标准偏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暴雨内涝灾害日趋严重。城市地下设施和城市网络系统的不断增加,内涝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必然也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城市排涝标准已成为我国城市防洪建设中的紧迫任务。

4.2防洪排涝规划、建设与市政建设同步进行。应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注意防洪排涝问题,明确城市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防洪排涝设施与市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4.3强化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建设。进一步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防御超标准洪涝水、风、潮预案,制定相应的防洪排涝调度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如绘制城市防洪风险图、界定风险区、引进风险管理,加强洪水预报、调度、警报,建立城市排涝系统应急反应机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设。

4.4逐步建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针对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警制度,洪涝灾害风险征兆识别、预报与预警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特别是预报结果的传播和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应建立健全预警制度,对内容、标准和流程进行规范,能够保证真实、准确、及时地洪涝灾害信息,提醒城市居民注意自己身边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使大家更好地防范洪涝灾害,又可以避免公众的盲目恐慌和各种谣言的流传。

4.5建立和完善雨洪利用管理体系。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不仅是水务部门和城建部门的任务,同时还牵涉到气象、地质、水利、城市建设等其他众多部门,具体实施时需与城市建设、市政管理、节水、建筑设计、环保和园林等许多部门通力合作。要有效推广城市雨洪资源利用,必须建立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负责统一协调和管理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与配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等问题,负责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监督。

4.6建立健全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由于应急预案的实施需要短期紧急调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义务与协调机制,以及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提高快速反应决策能力。我国防汛工作现行的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与各有关部门的“防汛岗位责任制”,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方式,今后需要继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配套法规,强化组织管理体系。

4.7增加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必须按照防洪规划逐步完善和提高,鉴于洪水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要防止大灾大投入、小灾小投入、无灾不投入的被动局面。不少地方对防汛抢险舍得投入,但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则往往投入不足;对修建防洪工程设施可以按计划安排投资,而对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建设则往往重视不够,缺乏资金保证。国家在考虑防洪排涝工程与非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时,不仅要考虑直接经济效益,更须看到它的社会效益及其全部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安排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对管理运行、养护维修和非工程措施的投入。

4.8强化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通过宣传手册、展板、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普及洪涝灾害及其防御的常识,增强城市居民防御灾害和灾中自救的本领,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洪减灾管理。

参考文献:

[1]吕旭东,刘磊.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01).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5

关键词:暴雨,形成,危害,防御

暴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阵性,强度很大,雨势倾盆。按其降水的强度又可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199.9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涝的形成

暴雨从云的形成到产生降水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简单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输入、强盛而持久的上升气流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水汽是形成降水的原料,没有它,云都难以形成,就更谈不上形成降水了。只有云中有足够的水汽,保证云粒不断增大,最终才能产生降水。当然,也只有云中有非常充足的水汽不断输入,补充和更新,才能产生暴雨。在我国,产生暴雨的水汽,来自于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但是,当大气中有了水汽,仍不一定能形成降水,要伴有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要使大气中的水汽形成降水依赖于上升运动,要使云中水汽不断得到补充形成新的云粒也依赖于上升运动,同时要使云滴长到足够形成降水的大小前不从云中掉下来,也依赖于上升运动。一般当低层空气温度暖而潮湿,上层的空气冷而干燥时,致使大气层处于极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气中能量的释放,从而使空气产生对流,促使云的充分发展,产生暴雨。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的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再加上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降水。在这些有波动的地区,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产生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形成暴雨中心。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产生于积雨云和雨层云中。当大气中含有充足的水汽,并伴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云滴的凝华增长和冲并作用均很强烈,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形成暴雨。积雨云的云体的水平范围与铅直伸展的尺度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水平范围小,经过一个地方用不了多少时间,因而降水的起止很突然;另一个方面,由于积雨云中,水滴分布大小本来是不均匀的,再加上不同时间升降气流多变化,也使降水具有阵性。虽然积雨云的水平范围小,但多个积雨云排列起来,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形成暴雨区。

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是受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给我国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洪涝灾害各主要统计指标均偏大,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

暴雨洪涝灾害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烈,即使没形成洪水,但若农作物在开花期连遭暴雨,使花药花粉连造破坏,即所谓暴雨洗花”,造成虽抽穗开花,但不结实而枯死,使空壳率猛增,造成减产。暴雨的拍打还可使土壤表面板结,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2)渍涝危害。水既是农业的命,但多了也是病,就连水稻也不例外,由于暴雨急而大,排水不畅易引起积水成涝,土壤孔隙被水充满,过长时间和水深的渍水,造成陆生植物根系缺氧,还原性物质增加,使根系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加强了嫌气过程,产生有毒物质,使作物受害而减产。特别是高温季节,几场暴雨之后,便造成瓜果、蔬菜、芝麻等农作物烂根死亡,影响向农作物的产量。

(3)洪涝灾害。由暴雨引起的洪涝淹没作物,使作物新陈代谢难以正常进行而发生各种伤害。当然,受害程度,还随受涝时间长短,水层深浅,水温高低,水质混淆程度和农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不同。其抗洪能力生殖生长期又比营养生长期弱,而生殖生长期中,又以开花期最弱,其次是孕穗期。水温越高,水质越浑浊,洪涝危害程度越重。特别是特大暴雨由于降水强度很大,可致江河、湖泊水位暴涨,泛滥成灾,低洼地渍涝危害,造成陆地水土流失,甚至山洪暴发。科技论文,危害。。科技论文,危害。。洪水发生时,往往把农作物冲倒,甚至冲毁,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随水而流走,甚至把表层的肥沃土壤冲走,造成土壤贫瘠化、板结化。科技论文,危害。。此外雨多,湿度大,易诱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科技论文,危害。。

三、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一般来说,战胜洪涝有以下措施:1、多种植、广种草,创造良性的农业生产环境,兴修水利,疏通河道塘坝,保持水土,改善排灌设备,增强调洪蓄洪能力;2、掌握当地气候规律,特别是洪涝的时间,地域分布和地形特点,调整耕作制度,作物布局等,尽量避免暴雨洪涝集中时段对农作物关键时期的危害,做到避灾保收。旱地梯田,每梯级的坡度最好不超过10度,以免加剧冲刷。3、要注意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及时做好防洪抗灾准备。检查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降低易淹鱼塘水位;汛期前和汛期中,对水利设施要加强检查和巡视。5、洪涝灾害即将出现之前,人畜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洪涝出现后,要及时组织排洪抢险,尽量减少冲淹面积和被渍时间。暴雨洪水退后,冲倒的作物要及时扶植,缺株及时补苗。冲入农田的碎石泥沙要清除,并注意防止病虫害发生。旱地作物若表土冲刷,根系外露时,要客土补充,并及时中耕,改善土壤通气状况,无论水旱作物,在遭受洪涝之后,都要及时追肥,促进根系生长。

参考文献:

[1]费秋英,古建泉,唐国芳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1-64.

[2]罗汉民,阎秉耀,吴诗敦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闫斌,陈绍清.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彭安仁,葛寿恒,章世雄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篇6

关键词:防洪排涝;问题成因;措施对策

Abstract:thedomesticurbanfloodcontrolandwaterloggedeliminationworkisanimportantcontentoftheconstructionofurbanizationisoneofthecityresidentstoensurethenormalworkandlifeofthefundamentalguarantee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society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But,thedomesticurbanflooddisasterfrequentlyoccurs,directlyaffectthecityPeople'sDailylifeandsafetyandproduction.Belowislookingforreasonsofproblems,thispaperdiscussesthecountermeasurestosolveproblems,andtoimprovethesystemofcityfloodcontroldrainagecapability.

Keywords: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Problemscause;Measure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市防洪排涝的严峻形势

2011年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城区平均降水57毫米,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这场暴雨洗刷了闷热的同时也让北京城狼狈不堪,城区多处积水,多处道路瘫痪。今年5月10日前后,两场雨,使我国南方数座城市受淹,部分路段积水深度达1米左右。综合我国的内涝的情况,城市的防洪除涝减灾工作已经是重中之重,城市的防洪除涝工作是一个持久之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我们一定要做好十足的工作,制定出可行的而且有效的对策,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暴雨带来的内涝和洪灾。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引领核心,城市一旦受灾,损失巨大。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灾害之一,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滨水而建,均面临洪水淹没和雨后内涝问题。因此,城市的防洪排涝问题形势严峻,必须全力应对,寻找成因,制定对策,以期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

2城市防洪排涝的问题成因

2.1暴雨频发而强度骤增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和大规模城市建设所致的大气环境变化,我国暴雨频发,暴雨强度骤增,且降雨集聚,降雨造成高水位洪水,瞬时降雨量大而降雨时间长,造成严重的城市外洪内涝。

2.2河道淤塞致泄洪能力降低

由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道长期不清淤疏通,河底标高上升,河床的宽度和深度减小,泄洪断面缩小,流水不畅,当上游洪水下泄和本市暴雨汇集时,形成高水位洪水,危及城市安全;且城内雨水无法外排,造成城区大面积渍水,构成城市外洪内涝严重局面。

2.3城市位置不当及布局不合理

现有城市、城镇已建于洪水淹没的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经常受到洪水侵袭。例如,安徽省金寨县县城位于水库下游1km泄洪水位以下的梅山镇,1991年7月暴雨后水库泄洪,县城大部被淹,损失达1亿元;四川省射洪县城选址于地势低洼的太和镇,在四川省8·17洪水中损失惨重[2]。有些城市新区在选址时仍建于低洼积水地区,同样会饱受洪涝之苦。

2.4渗水地面减少而径流速度加快大规模城市建设建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大量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使暴雨的径流速度加快,渗水面积减小,雨水快速聚集,单位时间内的雨量大大超越城市雨水管网的排水能力,从而导致了涝灾的发生。

2.5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而不匹配

有防洪任务的城市大都十分重视防治外洪,各地在按国家标准确定防洪标准时,往往就高不就低,如上海市确定的黄浦江干流及城区段的防洪标准达到了千年一遇,通过建设堤防来防止洪水的入侵。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分部门管理,城市往往忽视排涝工程的建设,排涝标准定得过低,这也是城市内涝时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6现状防洪排涝设施配套不足且运行不力

现状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普遍配套不足,老城区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低,设施老化。老城区大多为雨污合流排水体制,排水管径小,故障多,加之管理不善等原因,加剧了老城区内涝的灾损。如江苏省如东县城少数地域,每遇稍大的暴雨,路面积水较深,家具商城进水,居民床铺、冰箱泡水。

2.7城区地面标高处理不合理

老城区往往由于历史原因,街区地面标高偏低,有些道路标高高于街区地面标高,街区雨水难以排入道路下的排水管道。尤其是紧邻老城区的新建区的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地面标高,雨水向老城区汇集,加剧老城区的内涝。

3城市防洪排涝的对策措施

针对问题成因和灾害状况,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控制热岛效应,保护气候环境

严格控制城市大规模耗能排热,提倡节能减排,保护大气环境,避免因成片的城市热岛效应而引发气候环境变化,减少暴雨频发机率。

3.2疏浚河流水系,提高泄洪能力

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统筹协调,疏浚城市和周边区域的河流水系,降低河床底部标高,拓宽河道,增大泄洪断面,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加强河流堤防建设,提高抗御洪水的能力。

3.3合理布局,避让洪涝灾害

对于处于洪水淹没区域或低洼积水区域的老城区,采用加高加固河道堤防、铺设大管径的排水管道和建设排涝泵站,或局部搬迁,开辟湿地等措施,抗御洪水、排除积水、纳缓洪水。

3.4增大渗水地面,减缓径流速度增大渗水地面,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建设渗水道路、广场等方式,使雨水渗入地下,并减缓地面雨水径流速度,减缓、减少雨水骤积。同时,在绿地中适量开挖河池水面,纳洪、蓄水造景,使周边街区不受淹。

3.5完善防洪排涝标准,防洪与排涝标准相互匹配

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应采用国家标准为基本保障标准,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省、区、市具体情况,编制各自的相应标准、规范。特殊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特定的标准。尤其要注意防洪排涝标准相匹配,适当提高排涝标准。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排涝标准,如上海市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随时排除;江苏省排涝标准也为20年一遇,南通市结合自身实际还加上最大24小时暴雨逐时段不受涝。

3.6充实防洪排涝设施配套,完善管理,提高运行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应考虑难以进行雨污分流老城区的雨水量。老城区道路窄,可采用简易共同沟的方式解决地下管线布置空间紧张的问题。新城区开发必须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统筹解决外洪内涝问题。排水管网、排涝泵站等设施建设中应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并通过完备的管理确保排涝设施正常运行。

3.7科学处理城区地面标高问题

因地面标高过于偏低而常年受淹的老城区,可在地势最低处开辟绿地,挖掘河池水面,纳洪蓄水,改善老城区绿化景观环境。地面标高高于老城区的紧邻新建区,应在新老城区结合处开挖河渠,拦截新区流向老城区的雨水。

4小结

总之,上述对策措施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采纳、优化,以便系统、有效地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