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原生态设计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1-30

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绿色包装可持续设计生态美学

1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观

1.1“原・源”生态――从原本到本源

所谓溯本求源,就是要通过人对自然原本的了解来认识生命和宇宙的本源,遵循生态规律把人的生命融入到宇宙之中,从自然生态中找回生活的本源。庄子有云:“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明晓天地之间的美,才能洞悉通达万物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所倡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等,在哲学根源上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朴素的自然伦理观。

(1)生态――自然规律。就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自然生态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和谐共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

(2)原生态――自然而然的和谐发展1。所谓“原生态”,是借用了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的一种概念。是在没有受到人工影响的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一种初始状态。在艺术设计当中就是我们所要的未加粉饰雕琢的基础上进行生态设计而产生的原始美和天然美。体现了宛若天成、巧夺天工的设计妙处。标志着人类美学文明的进步,让生态美与艺术美真正实现自然之大美。

1.2“道・法”自然――形成中西方共识的生态理论和自然伦理观

自然孕育人类,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千万物汇聚的环境之中,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无状之状的自然。西方生态学家把这种思想作为生态理论的基础。中国古代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和敬畏,逐步形成超自然体的观念。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等自然神灵观念,这种自然崇拜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流传至今。《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自然伦理观与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2绿・设计――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设计潮流

2.1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GreenDesign)也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公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2.2低碳设计与环保观念

(1)低碳。当下流行词汇,它的目的是要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绿色设计无疑能够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产品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是应对行业惨烈竞争的主要手段,更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2)环保。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绿色包装具有环保可再生利用生态材料和生产工艺,树立生存开发与资源平衡的理念,通过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充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3)特点、原则。绿色设计包括低碳和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如下特点:①材料严格化,尽可能的去选择天然材料,可再生性的生态环保材料。②加工天然化,在产品配制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致癌染料等常规的制作工艺。③设计简单化,贴近自然,抛去纷繁复杂的设计,享用自然简单的设计。

2.3天然材料与生态包装

(1)健康、自然、环保的天然材料对应绿色、美观、再生的生态包装。生态包装材料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竹、藤、草、芦苇等,天然材料来源广泛,易于制造,价格低廉,种类丰富可以运用在各种包装上。生态包装不仅是生态包装材料,还有生态包装方式。作为对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无害的生态包装,它的材料再利用与能源循环,能够推动健康生态的包装。

(2)稳定性、功能性、实用性的结构匹配经济性、观赏性和安全性的工艺。包装的结构和工艺在包装设计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包装的结构直接关系到包装的强度、稳定性、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包装工艺主要影响到包装产品的经济性、观赏性和安全性。

2.4技术与科技

(1)技术与手工。传统包装技术以适合的包装技术保护产品,除了基本的防震,防潮,防锈、防霉等保护技术外。还有成型、干燥、印刷、防伪等技术。所谓的生态包装还包括传统的工艺和民间手艺的特色。商品原产地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原生态包装特有的魅力值得保护利用和深入研究开发,才能真正抛弃浮华的包装回归生态包装的本质。

(2)科技与生产。现代科技工业化包装技术,从最初的人工简单包装、普通防腐功能到商品时代包装功能的多样化,再到机械化批量生产,直至如今,设计理念、生产技术、设备工艺等全面革新的时代,促使生产商不论是从材料本身,还是技术设备都必须有质的飞跃。因为科技包装的发展,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运用纳米技术可以得到新型塑料,其具有高强度、透明耐热、安全无毒的优秀性能。应用基因新技术,可以实现包装材料直接从传统植物中生长出来。原生态包装遇到科技时代是继承更是超越。

3美・文明――经济、社会、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

3.1绿色包装与可持续设计,是生产、消费、生活的绿色生命线

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购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在WTO一揽子协议中的《贸易与环境协定》,促使各国企业必须生产出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及包装。绿色包装是促进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设计(SustainabileDesign)是一种以符合经济、社会及生态学三者可持续经营为方针的设计方法。产品及包装使用期间不为环境带来伤害,使用结束后还能够回收再生,甚至回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逐渐树立起一种崇尚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

3.2生态友好与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文需求和战略保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是全生态世界观的社会表达。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语

商品经济社会人们每天消耗大量的物品,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岌岌可危,产品包装的安全、低碳、环保、再生、可持续性设计是拯救“生态”的重要手段。绿色包装、绿色消费以及文化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美学作为新兴的学科,融合了生态学、环境学、设计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绿色设计和生态美学的结合是一种交集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人、自然(环境、生态)、技术、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将促使自然还原生态,使人类回归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不断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光召.创造文化生态[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原生态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合理优化

1、生态建筑的概念特点

生态建筑指是将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成的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相和谐设计理念的现代建筑,是生态理论与建筑学相融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在设计时充分的尊重了人、自然以及建筑本身之间协调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节能、低耗、环保和生态平衡等特征。

首先,生态建筑设计采用了先进的建筑学技术,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性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态建筑在运行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巧妙的设计还能利用生物作用和物理原理来实现生态建筑内部对通风、采光及保温的要求,从而减少生态建筑运行过程的能耗,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其次,生态建筑的设计注重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再生资源,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够控制工程的造价,还可以对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有效的控制建筑垃圾的产生,减轻生态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生态建筑的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便是排放物的无害化处理环节,生态建筑在设计与运行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向环境中排放一定的废物,对这些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保证建筑内部的环境不受排放物的影响,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大特点。

最后,生态建筑设计将建筑文化与环境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不仅重视建筑自身的和谐,还考虑到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将生态理念融入了建筑以及建筑周围的环境当中,从整体上完善了建筑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还应当遵循整体性的原则,在保证建筑物各项使用公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上,重点强调建筑的整体功能,全面考虑工程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生态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完美融合。

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保证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使用者创造舒适方便、健康环保的生活空间与工作场所,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并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环境友好原则:生态建筑设计应当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环境友好的原则,重点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在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建筑本身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防止建筑的建设与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在为使用者营造出良好的室内环境的同时,确保外部环境不受损害,并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

节能减排原则:当今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之一,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遵循节能的原则,对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应当尽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洁建筑材料,并对建材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建筑材料对人类及环境不构成威胁。同时,还应合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生态建筑运行时对电能的依赖,尽可能降低生态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生态建筑的高效节能。

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提出同时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决定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和地域条件,最大限度的利用自然界的光照条件和风能,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生态建筑的能耗。而在对生态建筑进行绿化时,也应当尽可能使用当地的乡土物种,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盲目引进物种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

3、生态建筑设计的优化

3.1科学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建筑的建设势必会占用一定的空间,并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因而,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缩减无谓的土地占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建设,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周围的环境不受影响,达到生态建筑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的。

3.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理念

在对生态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积极发挥设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采用最新的设计理念,将节能环保的新技术应用到生态建筑的建设当中,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完善生态建筑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建筑的科技含量,使生态建筑的设计更加科学、节能、环保,同时进一步降低生态建筑的建设成本,减少生态建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的提高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3.3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

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入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3.4提高生态建筑的自身节能效果

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建筑物内部的通风、降温、取暖、采光等过程均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建筑物运行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提高自然采光在建筑物采光中所占的比重,并使用恰当的围护结构,如保温材料、节能门窗、遮阳挡板及双层通风玻璃幕墙等,实现建筑物的自然降温与保暖,并利用风力和风向的特点,降低建筑物通风过程对机械的依靠。此外,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达到降温增湿、调节区域小环境的目的,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亮点之一。

3.5注重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文化条件的特点,灵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现生态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注重生态建筑的外观设计,完善生态建筑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使生态建筑能够完美的融入到周遭的环境当中,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生态建筑的设计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将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城市发展的需要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了解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并根据生态建筑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提高生态建筑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法,能够有效的促进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晓蕊:《试论生态建筑设计的实施》[J]建筑科学,2011(S2)

原生态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施工后投入使用阶段,由于建筑内的各项功能的运转,也会排放出一定的污染物,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对于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所以降低建筑建设所带来的污染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减少施工阶段的污染,还要对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各种功能性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生态建筑设计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给居住者创造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

一、生态设计原理

1地方性。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城市发展的精神面貌,并且能够表达出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尊重地方性原理,一切从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符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自然界中的光、土、风、水等能源,结合到建筑设计中。在材料的选取方面,适宜使用当地的材料,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并且环境适应性较强。

2舒适性。舒适是人们对建筑功能的基本需求,而舒适的居住环境,往往会与资源的消耗以及维护管理相互矛盾。所以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在减少能源消耗和后期维护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居住的舒适性,维持生态建筑的长远发展目标。

3节约性。节约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必要环节,只有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够减少因资源消耗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应该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降低施工成本。

4高效性。建筑住宅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5经济性。建造、使用和维护生态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1整体设计方法。建筑的建设是要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所以在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整体环境,首先要对建设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目的。首先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对于建筑的选址要非常慎重,要选择对周围环境破坏最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地点。尽量少的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状态,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想办法弥补这种不平衡性。对于已经选择好的基地,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势,并且注意对水土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共生角度来看,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要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并且起到促进和维护当地特色的功能。对于城市中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要继承和不断发扬,如果是一个新型城市,可以在创意上更加新颖,为城市的发展积极的贡献力量。所以无论是在文化特色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要充分的考虑城市原有的风格,在设计理念上互相呼应,提高建筑设计的生态性。

2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1)能源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再生能源。前者包括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后者包括如风能、太阳能、地热、核聚变、潮汐等能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建筑对能量利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建筑中需要的能源主要是热能和电能,热能是做饭所需的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或煤气和采暖所需的暖气,电能是市政线路供电。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其中以太阳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2)注重建筑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使用。设计中要有合理且科学有效的通风、空调和供热系统:在进行建筑外表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结合围护结构的熟效率;电气负荷、器具设备以及照明也需要从节能方面进行考虑,且做出最优设计;合理的开发新的能源,各种再生能源充分也有效地利用起来,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生活垃圾;提供新鲜的空气,要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减少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现象,创造易于接近公共和日光适宜环境。(3)灵活多适的设计方法。采用适应变化的设计策略,就是要科学合理的选择生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选择是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大了建筑材料选择、使用的难废和深度,因为与建筑材科相关的每一环节,如取材、生产加工、分配、维护、拆除或废物处理等等都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结语

建筑设计所体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的本身,还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所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在居住的舒适性和健康性方面有所提升,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文化风俗、城市发展规划、气候特点以及建筑的基础要素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设计手段。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还会不断的完善,并且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打造可持续性发展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晔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学报,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