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传统新文化运动王士祯胡适周作人
《秋柳》四首是王士祯作于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的一组诗歌,在1919年再次被提起。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以组诗第二首为例,作为用典之拙者,认为诗中采用的典故可以同时作几种解释,并没有确定的根据。
作为新文学运动中划时代的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中国文学的改良,使白话文大行其道,对文学传统的影响不言而喻。胡适在《刍议》中选用《秋柳》为靶子,一是因为近代以前,在中国人的文学活动中,诗被有意识地视为最重要的样式,诗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整个文学的缩影。一是因为诗作者王士祯二十四岁时就凭《秋柳》闻名大江南北,之后一度为清朝文坛盟主的特殊地位。《秋柳》诗的背后,有中国文学的古传统。
一、现实与典故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评《秋柳》诗第二首用典失当,这一论断是否确实呢?这里不妨先对该部分做一粗浅解析,诗歌的具体内容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第一联是对实景的描绘,苍凉秋日里,柳树万缕千条。次联就从对秋柳姿容做的朴素写生,过渡到运用多重典故。“中妇镜”取意于陈后主作的《三妇艳》,下一句是化用古乐府《黄竹子》的句子“江干黄竹子,堪作女儿箱”,两句话皆与柳无关,但都有事过境迁、人事全非的喻义。这两个典故的使用,使柳树这一具体意象变得非具体化,似乎赋予了柳树以精微的象征化情思。之后第三联转而征引了《琅琊王歌》一诗里的喻义。《琅琊王歌》取自古乐府,中间涉及一个历史故事,是说隋炀帝命人在琅琊上种植的杨柳还在,但昔日的繁华已经不知去了哪里,这反映了王士祯创作《秋柳》时的复杂心境。诗写到这里,由第一句实景到二、三句对于实景的申发,因为描述了过去的事的典故的使用,诗的重心从现在移到了往昔,而人的感受也从感官的体会过渡到了心灵方面。及至最后一联,诗的结句“若过洛阳风景地”,这是由柳树而引发的将有之思。
整首诗由柳树开始,与典故相互交汇,蕴含了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交错对接。诗中诸种情绪,透出于现实之外,实为深入心灵的幽感。关于典故的这一作用,学者袁可嘉也有所关注:“艾略特在论及个人才智与传统的关系时也说,一件新作品的出现,不仅表示新价值观念的建立,而且兼有调整传统价值的作用;这些看法正足以帮助说明叶芝用‘拜占庭’象征想象王国,艾略特借用那么多历史典故的缘故。”袁可嘉用这种论述来说明运用典故在文学中可以做到古今并列,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渗透,使两者可以获得丰富的意义。
正如徐国能所说,王士祯咏“秋柳”的成功,不仅生动地表现了柳态与柳树的文化意义,同时借着这个层次的描写暗示了诗人在现实中别有一番低回想象,味外味由是产生。①当然,在另一层意义上,《秋柳》诗的主题选用了多重典故,使这首诗的意义难以捉摸。胡适诟病的地方,部分原因就是在这里吧!
二、典故与音韵的对应
《秋柳》组诗以情韵胜人,当时似乎很受欢迎。据《菜根堂诗集序》,赋《秋柳》诗当场,这首诗就有数十人唱和。三年之后,王士祯赴任扬州府推官时,《秋柳》已传遍大江南北,顾炎武也曾以诗篇《赋得秋柳》应和。他们欣赏的方面还会有什么呢?有诗评者认为,他们欣赏的是诗中的语言,就是巧妙地选择各种词语,从单词的连续与流动之中产生观念的波动以及音调的波动,在这些波动的新鲜感中显现出魅力来。
我记得某位山东籍的先生曾经一边吟咏此诗的第二首,一边称赞其音调之美。确实,由“娟”两个同音字重叠、进而继之以“凉露”“欲为”两组双生词为始句,而以只由阳声组成的“含情重问永丰坊”为结句的第二首诗的音调,是四首诗中最美的了。②
语音本身与特定的心理效果之间有紧密的对应性。无论是哪种语言,动词往往都需要重读。《秋柳》这首诗的动词位置很妙:第一联“为”“拂”次第在句中为第六、五字,“拂”字位置稍前,重读。第二联没有动词,第三联动词都是第二个字,语句工整。第四联生变,动词在第二、四字处,与首联和中间两联都不同,成为诗中最大的起伏处,与诗意在这里的迸发同拍。同时,中妇镜、女儿箱、隋堤水、大道王、风景地、永丰坊各个句末的词语上下抑扬,颇有水的流动之韵。如此一来,整首诗似是微风下的水流,时而平和,时起涟漪。体现在具体的用字上,即便诗中诗意萧瑟,却不妨碍在音效上颇响亮的〔ang〕音用得紧凑绵密,霜、塘、箱、王、坊,蕴含了语言内在的音乐性,意义和音调双重变奏,哀而不伤。
时过境迁,七律诗歌在近代中国人看来,已经是一种古典性质的文学形式。鉴于此,现代学者叶嘉莹很欣赏诗人能使用“陈言”而又能赋予其“新生命”的能力,认为唯其善于使用“陈言”,所以写出来的作品才像地道的旧诗;又唯其善于赋予“陈言”以“新生命”,所以写出来的旧诗才不致流为滥言而有新颖的意境。③《秋柳》诗中使用的典故不少,让欣赏的人体会到古典的魅力;另一方面又让人感到新鲜,这在相当程度上与语句中的音韵美有关。依律用典,而又不妨碍语言上很有新鲜感,可谓古典而又新鲜。
三、胡适的态度
而这一首诗人的得意之作却被胡适当做“用典之拙者”,认为它是怎样说都可以,又无论怎样说都不明白的诗。其实,胡适写《文学改良刍议》的用意就在于不模仿古人。就文学的典故问题,他的意图很明显:“用典之拙”不如用典用得好,但最好不用典。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写的导言里,胡适认为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有二:“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一个是文学工具的革新,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命。”他在该导言中还指出他是“活的文学”的理论阐释者,周作人是“人的文学”的理论阐释者。在胡适眼里,文学因为不能为一般人欣赏,仍旧是少数人的贵族文学,仍然免不了‘死文学’或‘半死文学’的评判”。④
提倡“活的文学”的胡适,认为古文是死文字,白话是活的。他口中的“人的文学”阐释者周作人,对此看法并不同。在周看来,文字的死活只因它的排列法而不同,其古语不古,死与活,在文字的本身并没有明了的界限。⑤80
周作人还在其《中国新文学源流》一文中,把新文学运动与明末的文学运动相比较,探究了新文学与本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联系。胡适认为文学向来是向着白话的路子走的,这是发展的正轨。周作人则以为,现在的用白话的主张其实是从明末诸人的主张内生出来。他大体赞成胡适文学革命的观点,但给出了另外两点用白话的理由:⑤73首先,因为要言志,所以用白话。写文章是想将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不拘格套,独抒性灵,最好的方法就是“话怎么说,就怎么写”。另一个理由则在于,当时的中国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很大变动。人们对于政治、经济、道德等的观念,和对于人生、社会的见解,都和从前不同了。古文这旧的皮囊,已经盛不下新的东西和新的思想,就要用白话写作。
毋庸置疑,胡适的白话语言观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也给予了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深刻的影响,但其借以承载的诗学观念还值得商榷。诗是语言的艺术。诗句不同于普通话语,是“语言中的语言”,这是法国诗人与诗歌评论家瓦雷里一再强调的话。现代诗人大抵上同瓦雷里一样,都认为诗就是在语言中再造一种语言,胡适的观点恰逢其反。他在其论著中反复地申明,我们要创造新文学,也须先预备下创造新文学的“工具”。我们的工具就是白话。胡适认为,包括诗歌在内,文学不过是最能尽职的语言文字。⑥以《秋柳》诗为例,尽管其作者王士祯作为中国神韵诗理论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这首诗以其语言和意义的多义性著称,曾经在社会上流行一时,这改变不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对它的评定。胡适谈诗,似乎只有常识,没有热情。文字和文学都是人支使的工具,在胡适的有关假设中,我们发现了他的工具性立场。
在文化传统上,被淘汰是一个问题,该不该淘汰是另一个问题。近代以来,关于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讨论一直备受关注,其实所谓外来“影响”,也不过是异域空间存在的另外一种传统而已。如同在西方,东方文化身份与当地的主流文化逐渐呈现出“杂交”的状态,⑦发生碰撞的两者因为有着各自独特的进化过程,有自己不同的发展速度与包含各种因素的不同内在结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往往不是从一点出发从而决定其他艺术的所谓影响,还应该被看成一种具有辩证关系的复杂结构。《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杂志上一经发表,就产生了远超出文学领域的社会影响。在胡适的倡导下,白话文开始以与旧文化决裂的姿态出现、发展。尤其到了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极具文学价值的一批小说、诗歌和纪实文学作品。这样一来,胡适对《秋柳》诗的品评在中国文化史上就有了独特的意义。
注释
①徐国能.王士祯杜诗批评辨析[J].汉学研究,2007,24(1):326.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吴调公在其《神韵论》中也说,渔洋《秋柳》的写作,很可能包含着为他长期所积蓄的、纵使不十分强烈的故国之思,见:神韵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6.
②(日)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M].章培恒,邵毅平,骆玉明,贺圣遂,李庆,孙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45-346.
③叶嘉莹.嘉莹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61.
④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134.
⑤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A]//温儒敏,费振刚.百年学术――北京大学中文系名家文存(文学卷)[M].北京:北大出版社,2008.
⑥胡适.什么是文学――答钱玄同[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M].87.
⑦张军.美国华裔文学中“东方主义”的消解[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参考文献
[1]瓦雷里.文艺杂谈[M].段映虹,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2]叶嘉莹.嘉莹论诗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014年重庆卷)散曲(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014年福建卷)“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精到点析
诗歌语言是讲究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刘禹锡的《秋词》,可以用一个特殊的因果句概括:“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非死气沉沉,相反很有生机。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矫健凌厉,奋发有为。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理解诗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我们记忆诗歌,感受诗歌诗意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它的逻辑美。高考对诗句之间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也是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13年高考山东卷更加“露骨”地关注诗句的因果关系。于是该卷第14(2)题(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就直接问“不眠”的原因。该题涉及的诗歌是江《山寺夜起》(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首先明确诗人“不眠”的原因集中在哪些诗句上,其次概括原因的具体内容,最后将答案概括表述为:
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2014年高考,重庆卷和福建卷也都有试题涉及。
重庆卷赋4分,涉及的诗句有“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其间虽无关联词语提示,但是我们应该能感受到这一处诗句使用拟人手法,表现出“燕子”的惜春(花落意难堪)之情,也表现出“燕子”欲留“花”于世的努力(携归画栋修花口)。而这正是燕子“着意衔(花)”的原因所在。明白了这层因果关系,便不难理解这一处或这一行为中寄寓着的诗人感情。于是,可以这样作答: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福建卷采用课内外结合原则,适度扩展所考范围。它选用的诗材是元代孙周卿《双调・蟾宫曲自乐》(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其中“扫山云惊散林鸦”是一“缩略句”,即“扫山云”+“惊林鸦”+“林鸦散”。云层很低,而山峰高耸,云脚扫过山林,似乎发出响声;这响声惊动了山林中栖息的“鸦”,让它们向四周飞散开去。可见“惊”的原因是:云朵扫过山林(或:云朵扫过山林发出的响声)。而“月出惊山鸟”句式正与“扫山云惊散林鸦”同,也是一个“缩略句”,即“月出”+“惊山鸟”。可见,王诗中的“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过于皎洁,犹如白昼。命题人或许是想降低难度,使用“月出惊山鸟”来搭建一个脚手架,用以启示考生从中正确感受因与果的客观存在。
总之,诗句具有概括性(浓缩性)和音乐性(节奏感),我们应该适当分解。再如“岸阁浮萍绿有痕”(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岸阁”、“浮萍”、“绿有痕”,一拍一景,组成一幅幽僻静谧的画面,为其后诗句言事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长安秋望》)其中节拍一般视为二二二一,而实用划分则为六一。“紫艳半开篱菊”和“红衣落尽渚莲”都是六,各写一幅画面,各现一种境界,各寓一种情感。前者观之则“静”――沉静,踏实,有归宿感。这就像陶潜看到“南山”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样有种归宿感。后者睹之则生“愁”情,繁华不再的伤感。这种句法会有许多变化,如“空戴南冠学楚囚”(赵嘏《长安秋望》),依据我们的标准划分,就为一六节拍。“戴南冠学楚囚”,形式上“戴南冠”,像一位官员;而精神上“学楚囚”,犹如囚徒一般。这样的生活自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着一“空”,全盘否定,至少在心灵层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映阶碧草春色”和“隔叶黄鹂好音”是六,“自”和“空”,景色着实美丽,但人无绪欣赏,认可后立即又加否定,写得沉郁顿挫。“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张先《题西溪无相院》)“浮萍”为四,有些平面感,“见山影”是三,透视着立体感。这是从空间感来写,而“小艇归时”和“闻草声”,则时间的角度,表现环境的宁静,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张先《题西溪无相院》)“过桥人”、“似”、“鉴中行”,三一三节拍,“似”连接本体和喻体,暗写桥下之水面平展如镜,水质清澈宜人,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喜爱之情。“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岭树重”和“江流曲”,简言概括柳州地貌风物之特征,倘若休闲旅游至此,见此平日未见之景,定是有美不胜收之感。但是柳宗元被贬此地,怎能自安?或许他还在“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或许他在惦念着一同被贬的那些友人同僚,但是层层山峦、重重树木遮挡了远望的视线,一切积极的想法,一切美好的愿望,似乎都被搁浅,所以他的“九回肠”就只如那江河一样曲折,沉郁,凝噎,梗阻……如此则会更加细致入微地感受诗句的细腻与其间微妙的关系。
【热身训练】
阅读下列这首古诗,完成其后试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1.诗人为何说“此别应须各努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其后试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1)秋风破屋图(2)群童抱茅图(3)屋漏无干图(4)遥想广厦图
2、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铺垫。
3、“归来倚杖自叹息”,结合全诗,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之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历的什么事件?咱们还学过哪首诗歌也反映了这件事?
安史之乱。《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二是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或悲凉、凄凉、悲哀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7、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诗人从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9、通过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处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抒情议论的关键句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1、以写实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的诗句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二、《观刈麦》
1、本诗从格律上,这是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上,这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的叙事诗善于刻画人物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有悖于常情的心情,请从本诗中摘出这样的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虽说烈日炎炎,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人都筋疲力尽了,但还是只想着抓紧夏天白昼长多干点活。这里人物的心理跟环境是对立的,这样的描写能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思想。
3、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一句所展现的劳动场景。
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往上冲,弯下的赤裸脊背,被灼热太阳光烧烤得油黑发亮。
4、赏析“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
这段议论抒情句,通过官吏舒适富裕与农民辛苦贫困的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诗中最能体现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6、描写母子给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7、描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而换来的丰收的句子是: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悲从何处来?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三、《赤壁》
1、本诗从题材上看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三国的故事有关,“东风”指火烧赤壁之事。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谈谈你的理解。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锁进铜雀台了,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本诗的一二句的表达方式是叙述,三四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自将磨洗认前朝”中的“前朝”是汉朝,举出三位这个朝代的英雄人物:曹操,孙权,刘备。
5、“东风不与周郎便”的“东风”指代赤壁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曹操和孙刘联军。
6、咏史诗的特点是借古讽今,诗人借“东风”一事,抒发感慨,讽喻当今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7、“东风”不仅指是自然界的风,而含有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之意。
8、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由折戟沉沙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情,能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9、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东吴两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安危,对此,你有何看法?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用两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10、诗歌的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蕴含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借一件折戟,写出了兴感之由,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1、后两句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和思想感情?
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的成名都有某种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1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必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直说,而是以两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3、本诗是咏史绝句,立意新奇,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意在说明要想建树一番事业,得有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也一样无能为力。
四、《渔家傲·秋思》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所作。词的上阕重在描写边塞秋色,下阕抒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浓郁。
2、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雁去。
3、本词所写的时间分三个阶段:白天,黄昏,夜晚。
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象?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外的奇异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5、“塞下秋来风景异”,紧扣“异”字,具体描绘了三幅画面:衡阳雁去,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天冷,声杂,城孤。
6、词中与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7、下阕“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提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浊酒一杯家万里”是引发征夫愁思的直接原因,“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归无计”的心理外观。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8、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现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9、“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将士们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0、词的上片,重在一个“异”字,试分析“异”字的表达作用。
一个“异”字,统领全词,表现出塞下苦寒,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与内地景色迥然不同。
五、《游山西村》
1、本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抒情诗,从形式上看是七言律诗。
2.本诗的线索是游踪,全诗句句紧扣“游”字来写,层次分明。
3、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句子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5、从该诗中产生的两个成语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6、从炼字角度说出“足鸡豚”的“足”字好在哪里?
“足”字既写出了农家的丰收景象,又表达出了农家好客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名句,请自选角度,谈一谈你的理解。
例1:这两句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树茂花艳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喜悦心情。例2:富含哲理,比喻人在无路可走时经过一番努力一番波折,又有了新的出路,新的天地。
你认为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两句诗?
1、描绘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可描绘出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景。
2、面对困难时。蕴含哲理,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出路,进入新天地。
8、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山西村恋恋不舍,对农家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1、此曲中“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2、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
表现了一个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
3、原句填写
①曲中描写主人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望西都,意踌躇。
②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达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5、从炼字角度,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此二字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
6、赏析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两句道出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对以往的历史作了精准的概括和批评,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7、联系全曲说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暗示历史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聚”、“怒”字有何表达作用?
“聚”、“怒”赋予河山人格化的动感特征,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意,抒发作者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八、《己亥杂诗》龚自珍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诗的首句用“白日斜”烘托离愁,像这样以黄昏落日衬托愁绪的诗句还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和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这首诗中“离愁”一词直接点出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心境,“浩荡”一词则写出了愁思的无穷无尽。
5、你以前两句诗中读出诗人离京时怎样的心境?
既有失落、伤感和离愁,也有回归的轻松愉快。
6、说说诗句中“吟鞭”和“落红”的含义是什么?
“吟鞭”指诗人的马鞭,“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
7、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落红”比喻年老辞官的自己;“花”比喻青年人才以及国家。这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为国为民尽最后一份心力的愿望。
8、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里以落花为喻,移情于物,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官归乡,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9、《己亥杂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全诗共写了哪几种心境?
(1)离别的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11、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离愁深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