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例(3篇)

发布人: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30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救护培训工作方案》有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工作,到2012年年末,全区公安、教育、建筑、旅游、安全监管等行业部门从业人员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35%,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2.5%;2014年年末,普及率不低

于60%,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人员达到5%。到2014年末,全区普通市民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不低于16%,每100-200人中有1名培训合格的红十字救护员,全区初级卫生救护知识普及率和救护员培训合格率

达到国家标准。

二、培训内容

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大纲》规定,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四项技术,现场心肺复苏、创伤急救基本技术;中毒(化学和食物)、中暑、触电、溺水、烧烫伤、气管

异物阻塞等意外事故及家庭急救紧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公共安全、防灾避险基本知识技能等。

三、工作步骤

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自2011年4月份开始启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1年4月—5月)。建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办公室,召开相关责任单位协调会议,研究部署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各街道、相关责任部门按照培训目标任务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参训人

员,安排培训场地,全面启动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深化推进阶段(2011年6月—2013年12月)。优先满足高危行业培训需求,重点在伤害事故易发的公安消防、建筑工程、警务保安、伤害事故易发的企业等行业全面铺开,逐步向大中小学校、街道

社区延伸。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4年末)。检查、评估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救护员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长效机制,使救护普及培训工作成为政府倡导、企业需要、群众受惠,社会各界支持的常

态工作。

四、组织领导及职责分工

(一)组织领导

由区红十字会牵头成立区应急救护培训协调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二)职责分工

区红十字会:负责分解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年度目标,督促、检查、考核各部门落实职责分工及完成年度目标情况,负责救护员考核、发证工作。

区应急办:负责全区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的协调工作。

区教体局:负责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开展避险逃生演练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比赛。

区财政局:负责救护培训经费的保障工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组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救护培训工作;结合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失业人员培训开展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城管系统救护知识培训工作。

区安监局:负责将救护技能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

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基层医务人员应急救护培训,共同做好社区居民应急及健康保健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区旅游局:结合导游员年审培训工作,负责对导游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协助组织星级饭店等一线员工参加救护知识学习培训。

公安分局:负责组织公安民警救护培训工作。

交警大队:负责组织交通警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救护知识培训。

消防大队:负责组织消防人员救护知识培训,配合有关单位做好救护演练。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做好辖区内重点行业、社区居民的救护培训工作。

五、经费保障

为保障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培训坚持公益性原则,培训经费由区财政保障,纳入专项经费预算。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是全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保民生、保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广泛发动,积极推进,抓好落实。

(二)积极协调,加强沟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对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区红十字会、区应急办联系沟通,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我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

健康有序发展。

(三)科学指导,加强监督。区红十字会要不断加强对全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统筹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学计划、材、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核发证;要加大监督力度,定期通报各行业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1急救培训中常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其应用现状

1.1网站平台。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3D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站呈现,网站是最早应用于公众急救培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之一。包括:①视频网站,如国外的YouTube(国内的优酷等,有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视频,其中不乏优质、新颖的资源;②搜索引擎,如百度、必应和谷歌亦可以搜索海量的急救知识相关资源;③三是在线问答或讨论,如丁香园、百度知道和知乎等,为公众解答相关疾病的急救知识。此外,部分医院、行业机构[7]和专业协会[89]的官方网站或也有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项目。1.2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用来计划、实施和估计一个具体学习进程,通过该平台学员能够学习电子化课程、参加线上考试、交流与分享学习心得等。近几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高等院校通过设立在线学习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免费、专业性强的急救培训课程,如国外的Coursera、Udacity和edX,我国教育机构亦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中国大学MOOCMOOC学院(mooc.guokr.com)和学堂在线等平台,不但具备专业的视频、音频和文本资料,亦提供了测验和在线讨论区,使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急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培训的知识水平。1.3手机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手机应用程序层出不穷,其多样性、多功能性,深受公众喜爱,也为公众急救培训带来一种全新和实用的途径。包括:①教育类软件,如上述部分学习管理平台提供了手机应用程序,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②指导类软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的产物,以文字、语音和动画的形式为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提供实时指导,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如国外的iRCP和iCPR等[1011],而目前国内亦有开发者开发类似的应用程序[1213];③社交软件,如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微信及其公众号平台和微博等[1416],在非正式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急救知识可以在社群中的传播。1.4严肃游戏。严肃游戏是指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严肃游戏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教育、科研、培训等诸多领域[17]。严肃游戏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游戏来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近两年出现的三维数字化(3D)、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使其也逐步被应用在公众急救培训中,如南京市急救中心在全国率先使用VR让民众体验急救技能培训[18]。由于严肃游戏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且容易被年轻群体所接受,进一步扩大了急救培训的年龄层次。

2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1网站平台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固有边界,网站平台对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视频、音频和文本)进行整合,在视频辅助教学和急救知识来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许加宾等[7]利用ASP.NET动态网站开发技术构建汕头市“120”急救知识网上培训平台,整合各类急救培训资源向公众普及知识,但其研究并未体现其实际效果。Murugiah等[19]对YouTube上的心肺复苏的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最后选出52个适合学习的视频,并对视频从分类、内容、结构方面进行评估,只有69%的视频显示正确的按压通气比例,而按压位置、频率和深度正确率分别为63.5%、34.6%和40.4%。但是,要提高急救培训的实际效果,仍需要线下面授培训才可提高急救培训的效果。苏运辉等[20]通过研发动画网络互动平台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向社区居民进行急救培训,显示网络平台能增强培训效果,缩短面授培训的学时。美国的红十字会网站接受公众报名,采用面授和网上学习课程,学员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可获得有效期为2年的急救证书[9],而澳大利亚急救组织亦是如此[21]。因此,尽管网站平台能广泛宣传及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仍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内容、技术支持、营运及管理,并鼓励公众积极参加线下急救面授培训,方可提高公众急救培训的实际效果。2.2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主动的、协作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尤其广泛开放性亦成了推动急救培训改革的动力。截至2018年3月,中国大学MOOC共有6门急救相关课程,学员达35085人[22]。Moreira等[23]通过Moodle平台开展标准化急救远程培训,有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可以为心搏骤停的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结果。丛小玲等[24]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技术共享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相关培训或教学大部分都局限在高校教育中,开设课程的均为医学院校,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优点,而且目前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都支持移动教学,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访问课程,深受学员的喜爱和认同。但是,尽管课程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但其在公众宣传力度方面并不理想,并未深入人心。若医学院校能向公众加大推广在线课程的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鼓励公众参与在线课程,并能提供线下实践课程,其优势和价值显而易见、不可估量。2.3手机应用程序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由于智能手机在公众迅速普及,应用程序在急救培训和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急救培训者的重视[2526]。而最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是实时指导性程序,通过语音和图片方式指导用户实施心肺复苏,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尤其是按压正确率[1011,2728]。Sakai等[29]比较分析了手机APP指导模式和传统电话指导模式(即实际中急救调度员指导)下心肺复苏实施的成功率,指出手机APP指导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助于改善院外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王晓巍等[12]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指出在提高目击者胸外按压质量方面,智能手机APP能起到和调度员电话指导相同的作用,能够提升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2.4严肃游戏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教育游戏近年来逐步被引入公众急救培训中,国内亦有相关严肃游戏的研究。周静[30]设计3D动漫心肺复苏教育游戏在初中生中开展急救培训,认为游戏能提高初中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也可提高初中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水平。但是,Creutzfeldt等[31]设计的一款针对心肺复苏培训的游戏,与传统培训模式进行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仅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优于对照组。Dankbaar等[32]亦认为严肃游戏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的效果仍需考量,教育游戏的长期保留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严肃游戏在推广急救培训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实际效果仍待验证。

3急救培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义与不足

急救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篇3

【摘要】目的探讨厂矿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方法。方法选择两个厂矿小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培训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用两种不同的培训方法进行急救知识的业余培训,比较两组的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两组培训对象成绩皆有提高,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只要培训方法得当,厂矿社区居民能够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关键词】急救知识;厂矿社区;培训模式

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在专业人员到达之前,急救“白金10分钟”时间的时效性不是“120”所具有,而是由家属、社区居民、目击者拥有。这个时间段的时效性远大于其后来的专业人员抢救。在各种灾害频发和心脑血管病高发的今天,如果不能提高大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就等于放弃掉“白金时间”[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主要以厂矿企业社区为主,从近三年来本社区903例死因谱分析得出,院前病死率占3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社区“第一目击者”缺乏应有的急救常识,使患者失去急救最佳机会。为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近年来我们就如何对厂矿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培训进行试点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辖区厂矿社区的民印厂小区和通用机械厂小区作为研究小区,小区楼栋长、家有慢性患者或老年人的居民作为培训目标人群,共208名,年龄(56.1±4.1)岁;男性119名,女性89名;文化程度以初中到高中为主,占78%;职业为工人。两小区目标人群的年龄、文化、职业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利用2个月的时间,分批进行业余培养,每批培训25~30人,每批培训4个课时。并按小区不同将培训目标人群分为两组,民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观察组,共123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分别占课时30%和70%;通用机械厂小区培训对象为对照组,共85人,理论和技能培训占课时各为50%。

1.2.2分析本辖区居民的死因谱,了解本辖区居民的死因构成、顺位,猝死及非疾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编印《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急救理论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急救常用人体解剖常识、生命体征的判断,猝死识别、胸外心脏按压定位及深度、吸呼比等;急救技能的训练包括心肺复苏术(CPR)程序、海氏急救法[2],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等现场救治的基本方法。

1.2.3培训师均由获得广西红十字急救中心培训合格证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担任,以《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手册》为教材。急救理论知识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讲解,急救技能主要是利用模拟人进行示范,并由培训对象亲自操作来达到培训目标。

1.2.4对培训目标人群在培训前后发放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内容包括:职工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第一目击者”是否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是否能正确呼救,是否具有识别猝死的基本知识,能否单独进行心肺复苏,掌握哪些外伤处理的知识等。

1.2.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从院前急救认知调查表和培训后考核得知,“第一目击者”知晓与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的方法,并能正确呼救的由21.6%上升到87.2%,具有识别猝死基本知识的由2.5%上升到77.6%,掌握CPR技术的由1.44%上升到57.7%,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者由4.8%上升到63.9%。各项指标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P

2.2两组培训后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比较,观察组123例中合格81例,合格率为65.9%;对照组85例中合格57例,合格率为67.1%。培训后两组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培训后观察组徒手CPR及四大技术两项急救技能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海氏急救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培训后急救技能考核合格情况比较

3讨论

3.1灌输“白金10分钟”的概念及意义是我们提高大众自救意识的一个切入点,根据社区死因谱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重点,以社区发生的急症事件为案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变枯燥的被动学习为生动、直观的主动求知过程[3],激发了居民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

3.2平均年龄偏大,“空巢”老人较多,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是厂矿企业社区的人口结构特点。本次培训的目标人群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但因缺乏医学基础知识,不易理解医学术语,理论知识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在培训内容上增加相关解剖知识的培训,力求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加深感性认识,增进了居民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3.3在社区培训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合理安排课时显得很重要。从社区居民自救互救的特殊要求来考虑,社区急救主要以操作为主,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从研究结果得出,30%和50%的课时在理论授课上的分配,急救理论知识合格率没有差别,说明安排30%的时间进行理论授课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急救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海氏急救法主要用于各年龄段气道异物导致呼吸道梗阻的急救[3],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所以两组比较没有差别。相对而言,徒手CPR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大技术操作比较复杂,需要有更多的时间训练,适当增加技能操作时间,不仅促进了技能的熟练掌握,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何忠杰,马俊勋.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659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