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多种教学方法高中地理鲁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71-02
受制于当前的教学实际和考试现状,地理学校的弱势地位日渐明显,课程安排一减再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日趋淡化,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形势下每一位地理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采取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终而达到高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多年实践完善,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现加以简单赘述。
一、案例自主分析教学法
在学习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中的“世界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如果只是以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来上这堂课,先是照着书念“气候带、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典型地区、气候成因、气候特点”这些知识点,然后让学生回去背书,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就可想而知了。但是若用案例教学法来引导学生,那学生的学习负担就会减轻,学生即可在快乐甚至享受中学习和收获。以教授“世界气候类型”这个知识点为例子,教师可以事先精心筛选准备一些有气候特色的地区风景、地貌的图片,在学习不同的气候时适时建议展示,比如在学习热带雨林气候时就可以准备亚马逊河流域的相关的图片,最好是不同季节的,那就更能全面的表现出热带气候的特点。再比如在学习苔原气候的时候就可以准备北半球极地附近的风景、地貌图片,图片上的景物应该能很好地反映出苔原气候“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控制、全年严寒”的特点,让学生将气候特点和实际的图像联系起来,冷冰冰的文字、枯燥的语言描述被丰富多彩、五颜六色的图片取代,变传授式教学为发现式教学,变死记硬背为思考归纳,学生在享受案例的同时,知识结构已经形成。
二、图示法、列表比较法
从高中地理学科的教材(鲁教版)中可以看出,地理是一门以图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各样的图画使得学习地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只是抽象的文字表达,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在脑海里建立起图画,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彩色的挂图和灵活多样的自制简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变成主动的学习状态,突出学生对图形思维能力的锻炼,将一幅幅的图画刻在学生的深刻记忆中。教师教课使用的图画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彩色挂图,这种彩色挂图能让学生感兴趣、能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太阳系和太阳系活动的有关现象”的时候,只要老师将彩色挂图一挂出来,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图画吸引住了,学生对在枯燥的课堂上很少出现的彩色图画有一种好奇心,学生带着这种心态去探究图画中所包含的知识点,就能更快、更准确的记住所讲的知识点;二是简图,一般的简图就是由一些单一的线条组成,但是它却能比较直观的反映抽象的地理知识。
除了图片教学以外,还有就是用列表比较法,地理学中有许多同类知识,它们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学生在学习时往往相互混淆,而在考试的时候这种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成了出题人的宠儿,所以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对相似的知识点无法正确的判断,进而答题错误,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类知识点的时候,一般都是放在一起比较着讲,用列表法,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比较,找出相似知识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能够理解这些知识点并且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还能避免在知识迁移时的失误,比如在学习“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涉及到三大类岩石的学习,老师就可以以分类、形成过程、特点、举例为基本的项,来绘制表格,如下图:
三、实践、自学、讨论法
实践、自学、讨论、收获是一条完整的知识构建途径,我们可以把这种实践思维过程充分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去。理论源自实践,理论又联系实践、自学法、讨论法等等都是对于学习地理都是很好的方法。比如: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就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讨论,然后派出一名学生给所有的学生讲解这个知识点,一个小组里的学生应该要轮换着讲解知识点,这样所有的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多种方法、灵活教学。知识是枯燥无味、一成不变的但是人的思维是多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来把知识变得有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
总之,教学方法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无论使用什么学习方法目的都是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的、自觉地学习地理学科,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地理的学科的学习中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无论教师怎样改进教学方法,都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只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就是好的办法。
关键词:环保;低碳;气候变化教育;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在气候变化教育的专门方面,我国目前研究较少,主要包含在环境教育中。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联合召开的全国环境教育会议上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将环境教育提上日程。《21世纪议程》中也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素质的关键。这些都说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保护与改善我们环境的目的。同时,“低碳”的提出,也为解决进一步严重的环境问题带来了曙光。做好“低碳”理念的引领下进行当代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教育工作,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总体来说,“中国的环境教育,观念终于实践、政府行为终于民众行为、政策终于自觉性、宣传性终于教育性、知识传授终于素质培养、课堂教育终于社会参与”。
二、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加强大学生气候变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低碳时代的来临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客观条件,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对自然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人类的基本生存都将是一个问题。目前,很多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或多或少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目前各国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减少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的概念被提出。低碳包括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为其核心。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二)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发展的不平衡性
据2010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显示:中国公众环保指数为69.5分。公众的环保意识表现不一,人们的高环保意识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层面,办公场所和社会参与层面的环保意识相对较低。落实在行为层面,尤其是社会参与方面,环保行动力明显弱化。低碳作为减缓气候变暖的最直接行为,公众接受度较高,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实现低碳的行为方面,公众的行为采取率均相对较高。可以看到,环保的行为相对于意识是滞后的。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气候变化教育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和企业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三)大学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主力军
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并在战略目标中指出要在这一领域建设成人才高地。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未来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长远观点看,未来环境改善的最大希望很大程度生取决于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这部份人群,而当代的大学生将来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进入到制定国家政策的决策层和决策实施层中去,因此,大学生的气候变化意识与行为的改善和提高,对于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我国高校气候变化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高校本身气候变化教育的相对滞后
高等教育是环保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大学阶段是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大学生最终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对于他们环境意识和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都设有环境类专业,大多培养专门的应用型人才,这部分学生对于环境知识了解较多。但高校中更多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成了气候变化教育的重点与盲点。据有关调查,非环境类专业的大学生获得环境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学校教育很少对他们获得相关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而这也是大学生缺乏较好环境意识的主要原因。在高校自身的建设中,本身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目前国家对于高校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采取了优惠政策,一些高校无视生活污水的污染,任意排放。同时,一些有利于环保的基础设施不到位,比如公共场所的节能电器的采购与使用等,对于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二)高校教师环境素养的缺乏
教师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教”,更要“学”。目前很多高校对于教师本身的环境素质的提高并不重视,认为没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进行专门培训。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更多的需要进行渗透式教育,但教师本身环境知识缺乏,无法对于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新,是不能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正确的环保知识与理念的。当前,不仅在高校,整个社会对于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的就是有关气候变化的教材建设推进缓慢,现有相关教材中,精品较少,不符合当今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要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更无从谈起。在现有的教材中,很多与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教育相关的教材中,把更多的重点放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治理上,而没有很好的与现实结合。
(三)教学方式的单一
目前,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真正亲身参与到其中,使教学的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性很强,而“低碳”的一个核心就是“低碳生活”,要真正做到低碳的生活,必须要把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使学生在离开校园以后把“低碳生活”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课堂上讲授,高校也会组织一些相关的宣传、讲座等活动,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在这些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应急性的,属于一些“面子活动”,而且在举办这些活动本身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破坏环境的现象,这与其举办的初衷背道而驰,对于低碳理念的践行更是无从谈起。
四、改善高校气候变化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领导的环境意识,健全相关制度
在高校进行气候变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理念,最主要的是高校领导观念的转变。高校领导也应当接受专门的培训,使其了解当今环境的真实状况,以及环境与自身发展之间的联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制定相关的制度章程,比如可以把环境保护的行为等纳入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作为德育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与评定奖学金、评优等荣誉挂钩;设立明确的奖罚机制等,把对于学生进行气候变化教育作为一项关系未来的重要工作来抓,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接受相关的教育。
(二)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构建“低碳校园”
在对校园进行新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低碳与环保放在突出的位置考虑。比如在教学楼与办公楼中,就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采购低碳环保的办公设施;对于宿舍、食堂等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应该投入资金和设备,减少其排放;在校园中还可以设立专门通道,鼓励学生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机动车进入校园等等。如果在高校建设时注意这些地方,就能够使大学校园成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也能够让一些清洁技术率先在高校中得到时间的检验,最终能使学生在这样一个处处体现低碳理念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对于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最终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施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环境素质。因此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在学校内部开有关活动,初步提高教师的气候变化教育水平;其次加强校际间交流合作,向水平较高的学校借鉴学习;再次要与相关部门合作,指派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分批次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气候变化教育基础知识外,更应该以低碳理念为指导,介绍当今最新的环保信息,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引进符合时代特征的教材,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老师专家进行编写,以符合本校的要求。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写,要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不能一味的用专业枯燥的文字去阐释气候变化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要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四)改进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设置
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师资源,在其他专业中开设有关气候变化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和必修课,并把这作为一项制度落实下来。同时充分利用“两课”,通过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中有关的内容作重点阐释,使得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能提高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还能最终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减缓气候变化能够真正成为一个自发行为。此外,还应把气候变化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之中,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能借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花大力气推进相关边沿学科的研究建设,与气候变化教育公选课和必修课相呼应,形成完善的气候变化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研究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教育人才短缺问题,也给未来高校的气候变化教育带来曙光。
(五)拓展气候变化教育的形式
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最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但气候变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跟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因此要做好渗透式的气候变化教育,把气候变化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之中去。利用好与环保相关的节日,举办环保图片展、演讲比赛、讲座、书法绘画、废旧物再利用等活动,号召大学生的参与,宣传环保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此类活动可作为经常性的活动固定下来,让大学生不断受到环保与低碳理念的提示,形成浓厚的环境保护就在我身边的校园氛围。不定期组织学生去相关化工厂、环保产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环境是如何遭受污染以及如何通过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去预防这一污染。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乡村、生态保护区,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由于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后果,使学生受到心灵上的震撼,以唤起他们深层次的环保意识,激发其自觉形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宇.中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J].环境教育,2003(2).
2.魏振枢.杨永杰.环境保护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10(5).
4.李本东,胡玉明.环保教育是事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J].矿山环保,2003(4).
5.陆连英,魏先红,余中山,杜冬云.透视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
6.宋兵波.切实加强我国气候变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环境教育,2001(1).
【关键词】高中地理;因果关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100-02
地理因果关系知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高中地理知识不仅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方方面面,其组成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还具有空间范围广、形成时间长、影响因素众多、难以直接观察等特点。高中学生刚从初中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难以适应高中繁重的课程学习,导致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得要领。
高中地理知识涉及天文、大气、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等多学科的知识,有些知识还需要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储备,知识点纷繁复杂,地理成因复杂多变。高一学生初涉地理因果关系知识,不能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难以理解记忆,难以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脉络,教会学生学习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方法。
一、变式分析,总结规律
在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为抓不住主干而认为地理知识细碎而且繁琐,难以记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去进行知识框架的建构,将零散的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放入构建好的框架中,使地理知识不仅有“骨骼”,而且“有血有肉”,在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层次的地理问题。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构成完整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因果关系知识涉及对此类知识的分析和其中因果关系的分析,总结为各种知识结构图,在进行此类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变式分析,即对不同结构呈现的结构图进行分析。例如,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中,以不同结构呈现岩浆与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关系,最后总结规律。明确岩石圈的物质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因果关系,即三大类岩石都可以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转化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会形成变质岩,见图1。
二、紧抓主干,明确主次
地理成因知识涉及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如气候的形成,不仅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关,还涉及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同时受到下垫面性质的影响,小区域的气候又涉及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纷繁复杂,不仅学生学习时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也难以把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所以,在此类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主干,即主要影响因素。大陆西岸气候的成因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带的分布以赤道为轴,呈现明显的对称分布。大陆东岸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显著,从赤道到北半球高纬地区,随着热量的减小,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在暖流流经的中低纬区域,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的东南沿海、加勒比海东北部,则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高纬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显著。
三、紧扣因果,逐步深入
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源于其已有知识的铺垫,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地理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时,可以由果追因,也可由因导果,层层分析,逐步深入,帮助学生抓住地理因果关系的本质,见图2。
地理现象往往是在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地理过程往往复杂多变,地理演变又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探究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构建思维导图,明确地理因果关系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容易遗漏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将零散的地理知识纳入逻辑框架中来,让学生可以知因而明果,由果而导因,理清地理知识学习的思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记忆效率。
四、利用图表,强化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知识具有相似或相反的特点,可以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明确不同地理成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比如,在讲授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的形成时,可以配合宏观的地图,分别讲述冬季风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形成,然后将季风的成因、风向、性质及同一地区的冬夏季风势力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季风成因中的重点,如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不仅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还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息息相关,见表1。
五、宏观地形,构建地图
地理知识的学习总是与地理图像脱不开关系,而对于地理图像的认知,大多数学生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常常张冠李戴,而对于地理知识的考查,却总是置于形形色色的地理图像之中。学生对于常规的地理图像尚且难以识别,更不要说从不同角度和尺度来绘制的各种地理图像。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畏难而对地理学生失去兴趣。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的特征,在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分析中,不同的区域演示着不同的变化过程,这些变化过程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区域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進行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时,要明确不同区域间的差异,进而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可见,引导学生形成明确的区域认知至关重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小区域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的地理特征,推导出在各种地理因素的影响下该区域的地理成因。比如,在分析秘鲁沿岸热带沙漠气候成因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太平洋沿岸,东侧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进而分析该区域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以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加剧了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分布范围的扩大。
关于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不仅渗透在自然地理部分的课程内容之中,还涉及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的各个方面,本文就高中一年级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做了简单的探究,以后还会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34,33.
[2]池荷.地理教学中地理因果关系的综合分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ChenTao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南京21004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南京210044)
(InstituteofClimateChangeandPublicPolicy,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StudentAffairsDepartment,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摘要:极端恶劣天气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而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与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呈正相关。本研究通过对3489名网民的调查,了解中国网民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认知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实施节能减排计划,应对气候变化。
Abstract:Extremelybadweatherseriouslyeffectourproductionandliving.Itiscommonconcernto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howtopositivelyrespondtoclimatechange.Respondtoclimatechangeneednotonlygovernment'seffortsbutalsopublicparticipation.Themotivationofthepeople'srespondtoclimatechangehaspositivecorrelationwiththepeople'sperceptionlevelofclimatechange.Weinvestigate3489civilnetcitizensinordertoknowthecognitionofcivilnetcitizensinChinaonclimatechange.Weshallcarryoutpublicityandeducationactivitiestoraisepublicawareness,forbetterimplementingtheenergyreductionplanonclimatechange.
关键词:中国网民气候变化认知调查
Keywords:thecivilnetcitizensinChina;climatechange;cognition;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142-03
0引言
近年来极端恶劣天气频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这些气候变化现象及其引发的后果越来越引起人类社会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对于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科学家们在科学层面上的探讨,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有关政治、经济以及伦理问题的关注与思考。环境心理学认为个体行为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换过程,包括刺激、感知、环境认知和行为等一系列内容组成。感知是从环境中提取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认知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产物,是对环境的识别与理解。行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选择与行动。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让公众自觉参与并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必须要让他们知道和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究竟到了一种怎样的情况?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和即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怎样严重的影响?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采取哪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只有对这些问题了解了,清楚了,应对气候变化才能成为公众自觉自愿采取的行动。为了对中国公众的气候变化认知状况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我们通过中国天气网开展了“中国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状况调查”。本次调查共有3599位网民参与,其中有效问卷3489份,有效率为96.97%,样本分布(参见表1)符合调查需求。
我们对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下:
1网民对气候变化状况的总体认知
关于网民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认知情况,我们从5个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对气候变化了解程度”、“对气候变化关注程度”、“对气候变暖的认识”、“对于气候变化主要现象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的路径认知”。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运用SPSS16.0对网民气候变化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①。得到Cronbach'sAlpha为0.734,信度系数较好,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可靠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网民对气候变化总体认知情况(见表2)。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中国网民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比较高;②中国网民对气候变化问题非常关注;③中国网民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现象是“气候变暖”和“台风、暴雨、洪涝频发”;④中国网民认为气候正在变暖并有强烈地感受,他们关于“气候变暖”的判断主要源于自身感受而不是天气变化和各种演绎;⑤网络和电视是中国网民了解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
2网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认知
关于网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因素的认知情况,我们从3个方面进行考察,即网民“对引起气候变化原因的了解程度”、“对造成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原因的认知”、“气候变化影响因素受政治影响的认知”。共设计了6个问题。运用SPSS16.0对网民气候变化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为0.724。信度系数较好,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可靠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网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因素认知情况(见表3)。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中国网民对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比较了解;②近八成网民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③大多数网民对于科学家提出的全球变暖结论是信服的;④一半以上的网民认为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3网民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认知
气候变化之所以会引起重视,原因就在于气候变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通过6个方面13个问题来对网民进行气候变化的影响认知考察,包括“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整体认知”、“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影响认知”、“气候变化引发粮食危机的认知”、“气候变化对于环境影响的认知”、“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的认知”、“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影响的认知”。运用SPSS16.0对“网民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为0.749。信度系数较好,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可靠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网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因素认知情况(见表4)。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网民认为气候变化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目前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②网民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重的影响是气象灾害频发,引发疾病与死亡;③网民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好处首先是冬天变暖,其次为减少能源消耗;④网民认为气候变暖会降低农作物收成;⑤近八成网民相信气候变化会引发粮食危机;⑥超过85%的网民相信气候变化会造成环境恶化;⑦81%的网民相信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⑧超过六成的网民认为气候变化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影响,并会引发冲突和战争。
4网民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认知
为了了解网民对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情况的认知状况,我们从4个方面设计了8个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程度认知”、“对国际社会所做工作的认知”、“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理解”、“国际气候政策的政治学因素认知”。运用SPSS16.0对“网民对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为0.719。信度系数较好,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可靠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网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因素认知情况(见表5)。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网民认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不够努力;②网民并未真正了解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作的工作;③网民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内涵理解不足;④网民认为美国和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不够努力,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期待;⑤网民认为国际气候政策受政治影响,国际气候政策的基础是国家实力。
5网民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认知
为了解网民对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认知,我们从3个方面设计了3个问题来进行考察,包括“对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程度及做法的认知”、“对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有效性认知”、“对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程度的认知”。运用SPSS16.0对“网民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为0.826。信度系数较好,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可靠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网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因素认知情况(见表6)。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网民认为我国政府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②网民表示了解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采取的措施与行动,但了解程度有待提高;③网民认为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采取的措施与行动的有效程度不够高。
6网民对应对气候变化个人及政府行动期待认知
为了了解网民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对个人行动及政府行动有哪些定位与期待,我们从4个方面设计了7个问题进行考察,包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总体认知”、“个人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认知”、“个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认知”、“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期待”。运用SPSS16.0对“网民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认知”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Alpha为0.789。信度系数较好,说明问卷设计是合理可靠的。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网民对气候变化影响因素认知情况(见表7)。
从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网民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赞成公民参与国家气候政策制定;②网民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出努力,并支持政府各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③网民选择“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和“减少垃圾”来应对气候变化;④网民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教育、鼓励技术创新来应对气候变化。
在从六个方面对中国网民的气候变化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后我们知道,中国网民对气候变化问题是非常关注的,并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了解。他们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最突出的现象是“气候变暖”和“台风、暴雨、洪涝频发”,对气候变暖有强烈地感受。网络和电视是中国网民了解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网民认为“温室气体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并相信气候变化的研究受国家利益影响。网民认为气候变化会造成环境恶化,影响人类健康,粮食减产,引发粮食危机;甚至会引发冲突和战争。中国网民对于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具体工作不够了解,认为努力程度不够,具体应对措施效果不够理想。人们愿意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努力,并支持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网民希望政府能够加强立法和教育,鼓励技术创新,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注释:
①因大学生的指标体系与网民相同,问卷内容一致,因此,大学生问卷的信度将不再测量.
②本文中对于可以选择两项及以上的多选题,为了使列表清晰简洁,统计表中只列出选择比例排在前四位的选项。以下各类似统计结果同理,在表格中不再做重复说明.
③本文中对于可以选择两项以上的多选题,为了使列表清晰简洁,统计表中只列出选择比例排在前五位的选项。以下各类似统计同理,在表格中不再做重复说明.
一、构建区域地理的认知结构
1.养成定向思维,构建学生区域地理的认知结构
区域特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内容组成。而每一地理要素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路。下面举例说明:
地理位置描述是由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相邻位置等几部分组成。
自然环境又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等几部分组成。
区域地形特征描述:A.地形类型:五种类型中某种或若干种为主;B.地形区分布;C.地势起伏例:横断山区:类型:以山地为主分布: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山高谷深,北高南低。
区域气候特征描述要素:①气温、②降水、③水热组合
气温的影响因素:①太阳辐射:纬度高(低),太阳高度大(小),白昼时间长(短),太阳辐射能多(少)。②大气环流:距冬季风源地远近,受何种气压带、风带控制,夏季风登陆早晚。③海陆位置: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温度季节变化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均匀);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温度季节变化大;降水集中,变率大)。④地形:地势起伏:地势高(低),气温低(高);地形:高山阻挡冷空气侵入(地形封闭不易散热);冬季风迎风坡冷空气滞留――冷,夏季风背风坡焚风效应――热。⑤洋流:寒(暖)流,气温低(高)
降水的影响因素:①大气环流:例:受西风、夏季风、赤道低压带(气旋)等控制,降水多;副高(反气旋)、离陆信风、冬季风等控制,降水少;交替控制则干湿季分明。②海陆位置:距海近(海洋性);距海远,深居内陆(大陆性)。③地形:地处暖湿气流迎风坡,多地形雨;地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④洋流:寒(暖)流,降水
少(多)。
区域河流特征的分析和利用评价:
水文特征描述内容及影响因素:流量:气候湿润(干旱),降水丰富(稀少),流域广阔(狭小)汇入支流多(少);水位:降水季节变化大(均匀),河流水位变化大(小)(年雨型与夏雨型、冬雨型);含沙量:地面坡度,植被覆盖状况,降水强度等;结冰期与凌汛:如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下,则有结冰期,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在结冰和融冰的冬春季节会有凌汛现象;水流的缓急:地势的起伏大小。
水系特征的描述内容: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河流性质(内、外流河,季节性河)、河网密度及干支流形状、河道特征(曲直、落差、比降、河宽、是否地上河等)。
利用评价:综合水系、水文特征可以用来描述河流特征及用来评价一条河流的水力资源和航运价值。
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区域时就会有比较明确的知识要求和思维方式,知道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要点以及怎么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板书和多媒体,构建区域地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板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图像,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和认识过程,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的教学行为。
地理板书主要表现:板书要体现地理知识的框架、知识要点以及之间的内在联系;板书内容要按教学时间顺序呈现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其认知过程;板书中的文字、符号等内容要简明扼要且重点突出、思路层次清晰,要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在板书中体现认知结构。
多媒体的优点是形象、直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教学过程简练,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二、灵活主动,充分发挥想象力,识记区域地名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学习中要把“死”地名变成“活”地名,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记忆地名时就会轻松、有趣。如记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可以这样做:
①首先在地图上指出该城市的位置,并注意拼写和拼读。
②理解:圣弗兰西斯科是美国西海岸的大港口。国人习惯叫它“旧金山”。原因是1848年在这附近发现大金矿,美国掀起了采金热,招募了大量的华工。因此该城是在采金业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所以华侨最初称它为“金山”。后来澳大利亚墨尔本也发现了大金矿,为了区别便改名为“旧金山”。旧金山成了美国华人的最大集中地,市内有一条“唐人街”,聚居着华侨及华裔7万多人。这样有了记忆的基础。
2.联想、谐音记忆法
地理学知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多用联系与比较的方法,能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分析问题能力。如亚马孙河水量最大,与刚果河水力最丰富作比较;阿塔卡马沙漠最干旱,与乞拉朋齐雨水最多作比较。
此外如果一个区域中如有几个同类型的地理事物分布在一起,记忆起来难度就会较大,但通过谐音就可轻松记住这些地名及位置。如俄罗斯乌拉尔山以东三条河流即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就通过谐音“毕(鄂毕河)业(叶尼塞河)了(勒拿河)”来记忆。
3.特点记忆法
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如能根据这些特点,不仅能记住地名,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作用。如死海,为什么是死海: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气候干旱,径流少,蒸发旺盛;地势最低,湖水盐分最高;湖内鱼虾绝迹,周围草木不生,故为死海。
4.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是最好的记忆方法,能把机械的记忆转化为理解的记忆。如:贵阳,云贵高原东部多阴雨天气;洛阳在洛水之北、江阴在长江之南(山北水南为阴),这样就有助于记忆了。
1充分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就强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关键。如在讲“中国山脉”前教师向学生展示名山景观图并问“是什么”、“在哪里”可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在讲“中国的民族文化”时,利用地图册上的景观图形象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可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充分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空间分布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在讲述“世界海陆分布中的七大洲、四大洋”时,先让学生阅读地图,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接着让学生描出赤道、南北回归线、20°W和160°E经线、南北极圈;最后让其勾勒出七大洲的轮廓,填注名称。这样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就一目了然,还可顺势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各大洲的轮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学生很快发现,亚欧连为一体,亚洲为世界最大洲;非洲海岸线平直,大陆轮廓如梯形加三角形;南极洲纬度位置最高,跨经度最广。这样,本来枯燥难学的内容,因为充分运用了地图,学生便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了大洲、大洋的分布情况,形成了清晰、深刻的空间概念。
3运用地图,把知识图表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讲“地球上的经纬网”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使学生对经纬线特点、经纬度变化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一目了然。时区计算是中学地理的难点,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世界时区图让学生牢记:①区时差=时区差;②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早。这样时区计算问题便迎刃而解。
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概括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和本质的能力。如在讲到“火山、地震”时,可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然后让学生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总结其分布规律并探究成因,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地壳运动活跃的板块交界地带这一原理。这样就使知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表及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