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例(12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3-11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工作;危机干预;策略研究;地震伤员;卫勤保障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strategiesof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forthewoundedfromquakeareasoastostrengthenthecapacityofmentalcrisisinterventioninthemilitaryemergencymedicalservicesupport.MethodsThedataon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for14first-levelwoundedfromWenChuanquakeareawerecollected.Thespecificapplicationstrategiesfor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werestudied,whichmainlyincludetheformationofacrisisinterventionteam,theprocess,specificmethodsandapplicationof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expertssupervisionandstorageofpsychologicalfiles.ResultsSRQoffirstevaluationwasover10inthreecases.MuchemphasiswaspalcedontwocaseswiththeirSRQscoresrisingfrom0to10,11respectivelyduringthetreatment.Allthewoundedwereuptothenationaldiagnosisstandardwhentheylefthospitalandreturnedtotheirhometownforrecuperationafteractivemedicaltreatmentandcrisisintervention.TherewerenoPTSDandothermentaldisorders.ConclusionItplaysacrucialroleintheeffective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tograspskillsandoccasionofintervention.Asapartofactualintervention,thedatashowrepresentativeindividualcaseanduniversalentirety.

【Keywords】Psychologicalwork;Crisisintervention;Strategystudy;Thewoundedfromquakearea;Medicalsupport

为研究提高我军应急作战卫勤保障工作中心理危机干预的应用与绩效,对我院14例来自“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一级受灾伤员的心理危机干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探讨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使用时机以及具体方法。

1方法

1.1资料与对象伤员来自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的一级受灾者,掩埋时间1~3d不等,被救出后在当地简阳人民医院进行初期伤情处理。5月28日转送到我院,共14人。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51岁,平均69岁。四肢骨伤11例,腰椎伤1例,骨盆伤3例,肋骨伤3例,颅底骨伤1例,有内科情况8例,褥疮4例。病情分类为重型8例,需要再次手术者6例。

1.2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形成成员为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者,并接受当地心理卫生协会统一培训,登记注册上岗,以本单位为核心共6位咨询师参加,另聘请2名精神科专家担任技术指导。

1.3心理危机干预基本流程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是优先处理病人的躯体创伤。在这次地震伤员的心理救援工作中,心理干预是配合临床医生工作。基本流程是:参与病区查房,了解躯体疾病诊断及治疗情况伤员心理状况问卷评估(采用精神问题自评问卷,简称SRQ)SRQ阳性,个别/小组干预SRQ再评估SRQ阳性,个别/小组再干预专家督导及干预SRQ再评估SRQ总评估阴性;对SRQ评估阴性者,给予健康教育,保持SRQ总评估阴性。

1.4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应用策略将伤员集中安排在一个病区相邻的4个病房里,每2~3人1间。每个伤员由一名亲属或指派一位专职人员护理,杜绝无关人员入内,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干扰,保持医疗工作整齐有序。用“一对一”的心理访谈法完成SRQ评估(他评),满分20分,7分以下为“阴性”,8分以上为“阳性”,需要心理干预。对“阴性”结果,只给予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与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治疗预后等知识内容。具体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倾诉-倾听;帮助回忆,促使必要的情绪宣泄;向伤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共同分析事件,合理安排处置计划;及时引导伤员接受有效的帮助;组织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景观游览等。具体方法要视伤员的情况而定。如:亲人丧失以后的心理反应;地震灾难所致的强烈情绪反应与躯体不适,甚至消极行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对治疗不合作;损伤性医疗如截肢、毁容等导致的情绪问题;儿童或老年人在灾难中的特殊心理反应等,都需要进行比较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这个阶段的心理干预从原则上讲是急性期的危机干预,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原则。如果伤员有严重的情绪问题、睡眠问题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需要建议临床医生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

1.5专家组的督导为了保障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专门设置了专家组。对心理咨询师在干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提供后续的技术援助与专业指导。如有2名伤员经过一个阶段的心理干预后效果不好,我们及时请示专家,每周2次对咨询师给予督导,并对其心理干预提出指导意见,供咨询师在下一阶段治疗中参考。

1.6心理文档的管理心理咨询师责任到人,每2人一组负责具体伤员,对重点伤员建立交接班制度以便干预有连续性。每次干预情况做工作记录,所有心理文档按保密原则专人负责保管,不放入病历中。

2结果

1)本组14例伤员初评10分以上者3例;7分以下者11例,其中5例0分。

2)3例10分以上者,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睡眠差、总感觉房子在摇地在动、易惊吓、手抖、紧张不安、思维不清晰等,其中1例家有遇难者。入院后给予支持、安抚、接纳、理解、共情等支持性心理干预,症状控制。1周后复评2例降到7分以下,1例2周后复评7分以下,以后复评保持在正常分值以下。

3)11例正常者中有2例住院中出现情绪低落,SRQ分数由0分上升到10分、11分,被列为重点干预对象。

4)全部伤员在两个月内,经过积极的医疗救治和心理危机干预,达到国家颁布的出院诊断标准,安返回乡疗养。

3讨论

3.1心理危机干预作为军队卫勤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性事件中具有非常广泛的意义对于预防、控制和减缓灾难的社会心理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掌握和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技巧与使用时机,是这次全国性的大范围抗震救灾实战演练的一个机遇,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斗争的一份财富。分享经验与体会,更多的是积累与收获。本组资料虽然案例不多,却也参与了整个演练的一部分,其个案具有代表性,整体具有普遍性。

3.2严格专业化队伍与心理咨询师的自身素质,是保证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危机干预涉及到建立关系、咨询技巧、职业道德、保密原则等多项专业知识,面对的是极容易受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专业培训获得资格并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求咨询师掌握好各种技巧,娴熟应用,而不拘泥刻板。

3.3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应用策略对于整个干预工作的有效性起着决定作用Elkin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奠定了基础[1-2]。我们将这三种模式整合应用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如樊富珉报道的结果[3]。本组伤员除个体危机外还受集体潜意识的影响。社会支持系统对群体性危机干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慰问体现了这一功效。群体危机干预需要规范程序与流程,把握诊断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心理诊断按照先躯体再心理,先器质再功能,从重到轻的原则逐一排查。心理咨询师要和临床医生密切配合,所有干预内容都必须是对伤员有利的。

3.4心理危机干预也要向全体参加人员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宣教咨询师的陪伴是有限的,医护人员、伤员家属、护工、志愿者等是整个救治过程中伤员的密切关系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能直接影响伤员的情绪。如:关注他们在照顾好伤员的同时如何照顾好自己,学会合理化宣泄,提高情绪耐受力,避免负性情绪相互感染;不要做不能兑现的承诺;不要以好奇、个人需要为目的去探询话题;告诉他们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以及如何用肢体言语等。

3.5案例分析例1,女,81岁。左食指毁损伤术后,女儿陪伴。入院第5天(6月2日),情绪低落,咽不下食物,想哭,不说话,女儿接通家乡电话也不想接听,容易流泪,表情淡漠,不愿与人对视。心理咨询师给予积极关注、倾听、陪伴、心理支持等干预。心理专家来院指导,排除抑郁症、老年性痴呆。认为该伤员对自身状态认识不清(指躯体),有阵发性焦虑,给予口服黛力新1片/d。2d后情绪有所好转,能主动谈话,脸上露笑容,坐起吃饭。情绪保持平稳,1周后SRQ由11分降至2分。例2,男,60岁,单身。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由1位女护工照顾。入院时,性格开朗,谈笑自如,环境适应良好。6月11日,因需要再次手术调整固定位置,产生忧虑、紧张、担心。表现沉默,不配合治疗。躯体症状有双手麻木、无力、握力差、手抖,说话口齿不清,全身皮肤出汗,颜面潮红,腿部肌肉跳动,小便失禁等。经内科会诊,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当天下午,心理咨询师与心理专家共同对伤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采取和经管医生沟通,解释并说明手术的必要性与预后关系,将手术方案的决定权与选择权交给本人,在其得到尊重和理解后,情绪开始放松,出现主动思维并与咨询师交谈自己的想法,勇敢地为自己的手术作出了选择并签下知情同意书。术后1周SRQ由10分降至1分,生活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CillilandBE,JamesRK.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21(4):382-386.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2

【关键词】胃镜检查;心理干预;生命体征;影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0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407—02

胃镜检查是一项有创性检查,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对患者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患者因而紧张过度、压力过大,对检查产生恐惧感;部分患者由于对胃镜检查的认知度较低,容易对医务人员的操作产生误会,造成患者满意度下降。为此,我们对200例胃镜检查者进行心理干预后的生命体征及满意度研究,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1年4月—2012年3月400例行胃镜检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16例,女184例,年龄22—67岁,平均41.8岁。患者来源:城市209例,农村191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72例;高中以下22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分别采用心理干预和常规告知,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来源和文化程度等方面不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疾病、严重的肺部疾患、休克或消化道穿孔、精神疾病等。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于术前行告知签字程序,常规内镜检查准备。

1.2.2心理干预研究组术前告知签字程序内镜检查前准备与对照组相同,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为:①根据患者主诉的症状和体征,向患者解释行胃镜检查的必要性;②用真实、客观的数据向患者说明行胃镜检查的安全性;③耐心讲解不同操作时期患者可能出现的感受,让患者了解操作过程及意义;④教会患者检查中呼吸配合的方法及注意事项,重点强调医患配合的重要性。

1.3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应用奥林巴斯CLV—260腔镜主机和光源;OLYMPUSGIF—XQ260电子胃镜,检查方法略。

1.4观察项目所有患者均应用武汉贝克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迈瑞MEC—1000型多参数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率、指氧饱和度、秒表;术后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1.5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中血压、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和术后患者满意度。所有数据录入SPSS11.5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研究组术中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胃镜设备日益精密,胃镜检查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胃镜检查方法改进的空间很小,患者对胃镜检查的恐惧与不适仍无较大改观,由此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交感系统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产生过多,导致其血压升高、心率明显增快、指脉血氧下降现象较为普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紧张感,不利于医患配合和操作的进行。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指出:胃镜操作中心理干预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的焦虑状态,缩短操作时间[1];胃镜操作过程中让患者听古典音乐能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国内也有学者进行相关性研究后提出:心理护理能减轻内镜检查术者的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重视[2];且心理干预应用于消化内镜诊疗中可进一步提高诊疗和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

我们通过对200例行胃镜检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术中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注重把心理干预的内容具体化、程序标准化、措施系统化;注重心理干预的方式和方法,运用安慰性、解释性和保护性语言,通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认知度来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目标。

综上所述,系统化、标准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成本低、效果显著、易于操作”等优势,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减少患者术中并发症,使患者能顺利完成胃镜检查[4],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USANK.LUTGENDORF,ELVIRAV.LANG,MD,etc.EffectsofAgeonResponsivenesstoAdjunctHypnoticAnalgesiaDuringInvasiveMedicalProcedures.PsychosomaticMedicine,2007,69:191—199.

[2]戴素美,王光兰,杨洪芝.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5,20(2):174.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干预;高考学生;焦虑情绪;影响研究

我国现行教育体质下,高考成了学生们的应激源,让学生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而引发学生们焦虑、担心、害怕等考试焦虑表现都源于心理承受力。为此,近年来我校对高考学生实施心理干预,改善了其对考试的焦虑情绪,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XX学校高三1班5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设为研究组。其中男生35名,女生23名,年龄17.1~19.4岁,平均(18.5±0.2)岁;同时选取高三4班56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9名,女生27名,年龄17.2~19.6岁,平均(17.9±0.6)岁。两组学生各方面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焦虑情绪调查

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学生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性格、家族教育情况等等。(2)对考试的担忧、害怕等程度(分非常、一般、不)。调查前由班主任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让学生在完全消除顾虑下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由班主任对焦虑情绪进行打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分数越低,焦虑情绪越轻。

1.3方法

调查后对照组学生不实施任何干预措施,进入常规学习、复习程序。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其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护理两个方面。心理干预期间由心理医生进行全程开展,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康复课堂教学、认知行为疗法等等的开展。以上三个内容每周实施一次,每个内容为一节课的时间。实施期间班主任协助心理医生开展干预,与学生互动加强师生以及医生三方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尊重他们,最大限度的为他们设想,以提升其主观能动性。实施一个月后,再次对两组学生进行焦虑情绪调查,对比焦虑情绪得分的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学生通过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得到明显改善,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三学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对人生一次至关重要的考试,同时备受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在这些压力的迫使下,极易并发多种心理疾病,如焦虑、失眠、担心、害怕等等。而面对高考学生们是否能发挥出正常水平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学生的心理问题备受各方关注。近年来,心理干预已在各大学校陆续开展和实施,其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后,抓住源头从心理教育入手,开展教育讲座、文体活动、改善师生关系等着手,以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其主观能动性为目的,着实改善其心理疾病。就本文的研究情况来看,研究组学生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情绪调查得分得到了明显下降,又原来的(54.1±10.01)分下降至(30.33±10.8)分,而未实施心理干预的对照组学生变化却不是很明显。两组干预后得分对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子宫肌瘤;围术期;心理干预护理;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

作者对25例新近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UterineMycmfla,UM)患者进行了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干预前后进行心理情绪量表评估,并与未接受专项心理干预护理的UM患者(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连续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UM患者。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UM。②有手术治疗适应症。③填写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调查。排除标准:①各种恶性肿瘤病例。②术后出现严重合并症患者。③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本文共入选UM患者49例,年龄27~55岁,平均(43.40±4.68)岁。

1.2方法

1.2.1UM专项心理干预护理方法入选对象按照接受手术顺序随机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UM手术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另行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①术前访视及心理评估:UM术前访视患者,进行心理量表评估,了解她们的心理情绪问题。②健康教育:告知患者UM手术重要及必要性。③心理支持:在围术期进行个体化心理支持,包括互动沟通、交流。④与亲属协同干预:对患者亲属进行相关知识讲解,协助解决各种心理情绪障碍。

1.2.2心理情绪评估量表选择及其使用方法本研究心理情绪评估工具使用“临床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其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大症状因子。评估后,计算出下面指标:①SCL-90总分;②总均分;③阳性项目数;④阳性症状均分。SCL-90量表评估时间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d内进行。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分析软件对本研究收集到数据进行处理,心理情绪各项评分指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对比,P

2结果

表1为两组UM患者围术期心理情绪各项评分指标比较,结果表明,两组UM患者术前SCL-90量表各项评分指标分值接近(P均>0.05),干预组术后SCL-90量表各评分指标均明显好于术前及对照组同期结果(P均

3讨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UM较为理想的途径之一,女性子宫是维持性特征及执行器官功能的重要腔体,将其切除后,一方面术后容易发生疼痛及各种并发症,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对UM

作者单位:110005辽宁省妇幼保健院

手术认知不完整,担心术后影响夫妻关系,这两方面问题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表现为抑郁、忧虑、悲伤、紧张及焦虑。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是治疗及预防这些负性心理情绪的较好方法。作者连续选择新近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UM患者,将她们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另行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包括了术前访视及心理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支持、与亲属协同干预等内容,作者发现,干预组术后SCL-90量表各评分指标均明显好于术前及对照组同期结果。这些现象提示,专项心理干预护理可明显改善接受手术治疗UM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这与国内其它一些类似研究[1-4]结论一致。

总之,UM围术期的心理干预护理十分重要,后者可以显著改善接受UM手术患者的心理情绪评分,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妇婴医院及大、中型医院相关科室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余文平.心理干预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2-4.

[2]曾馨文.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2011,9(5):150-152.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PTCA术;血管迷走反射;高危患者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是经皮穿刺,通过血管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与冠脉搭桥术相比,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显著、创伤小、疗程短、安全系数大、死亡率低,受到广大临床医生及患者的青睐。但随着介入治疗例数的增多,术后迷走反射的发生机率也随之增加,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PTCA术开展早期,临床医护人员对血管迷走反射认识率较低,患者因迷走反射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例子屡见不鲜;随着PTCA的普及,医护人员的重视,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及致死率逐渐下降;但在高危患者中,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仍较高。本研究通过对高危患者术前术后的干预,以期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定义

PTCA高危患者定义为75岁以上,手术时间大于2小时,术中出血量大于50ml。PTCA术后48h内病人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出汗、胸闷、心悸等,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排除其它诱困,可诊断为术后并发迷走反射[1]。

1.2一般资料

选取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心内科行PTCA术的高危患者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75~86岁,其中心肌梗死16例,心绞痛6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平均年龄79.41±6.64岁)和对照组(42例,平均年龄78.63±6.95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史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3方法

对照组为PTCA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下列措施。

1.3.1心理干预

术后的心理干预主要为安慰患者手术已成功,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加强高危患者的巡视,增加患者安全感。

1.3.2预防低血容量发生

高危患者由于高龄,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易发生低血容量;故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加强心电监测,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做好血压监测,与术前的基础心率、血压对照。向医生提供患者术前出入量,根据心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遵医嘱静脉补充液体,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既要防止因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迷走反射,又要防止短时间内静脉大量补充液体诱发心力衰竭。

1.3.3预防术后拔管综合征

拔除动脉鞘管时,因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患者过于紧张、疼痛、血容量不足等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出现胸闷、出汗、恶心、呕吐、心率下降、血压下降等,称为拔管综合征[2]。为防止出现拔管综合征,高危患者拔管应注意:拔鞘管时用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周围行局部麻醉,拔除鞘管后按压伤口力度不宜过重;按压止血面积不宜过大,避免造成对空腔脏器的刺激。在拔管整个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面色、表情、心率、血压等,如有变化,立即配合医生,对症处理。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干预组迷走反射发生率为4.76%(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43%(9例)。经卡方检验,P

3讨论

高龄患者长时间手术,出血较多,加上饮食摄入不足,精神紧张,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管对牵拉刺激敏感,易引起迷走反射。

人体循环系统除毛细血管外,所有血管均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大动脉还有丰富的来自迷走神经的感觉神经末梢,这些均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生理调节。在受到刺激如压迫、牵拉时可能发生迷走反射,表现为心率减慢、全身动脉系统扩张、血压迅速下降[3]。拔鞘管时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内皮中枢及下丘脑,使胆碱内神经张力突然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骤下降、心率减慢,心血管迷走反射最短可在30S内发生,拔鞘管时的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休克[4]。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心理干预,低血容量的观察及预防,拔管综合症的干预,大大降低了PTCA术后血管迷走发射的发生率,对临床工作存在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喻卓、周兰清.PTCA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引起迷走反射8例.云南医药.2000.21(3):220.

[2]许业珍、江朝光.重症加强护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226-232.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农村基层

1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要求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具备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工作能力,能在农村基层从事预防保健、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专门人才。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各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要适应农村基层疾病谱特点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实际,扎实掌握方法学和卫生学等知识并具备相应技能,使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又具备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城乡生活饮用水监测与干预、食源性疾病监测与干预、城乡居民营养和健康监测与干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测与干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与常见病的监测与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等能力。

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属于方法学。《流行病学》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主干学科和主要技术支撑,教学中侧重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实际结合起来,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内容的讲解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以流行病方法案例讨论为主,辅以方法学的综合性应用;《卫生统计学》主要任务是健康相关因素的信息管理与统计分析及评价,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基层公共卫生数据的特点,安排SPSS统计学软件教学和案例讨论内容,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应当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牢固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尤其在食品营养与食品检测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技术训练并重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倡导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要和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土壤卫生、环境污染性疾病、家化产品卫生、环境质量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应急处理等内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内容上注意理论知识与农村基层职业卫生相关实践应用的融合,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内容安排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少量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根据国家学科调整,将儿童少年卫生、儿童保健及妇女保健三个学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阐述的新的学科体系。《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有关理论以及教育过程卫生、教学环境的基本卫生要求、儿童的健康状况监测及常见病的预防等内容。《妇幼保健学》是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保健要求,以及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的新型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幼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规范的保健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等.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3):52-53.

[2]叶运莉,杨超,张俊辉,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2084-85.

[3]王丽娜,付华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谈《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3,40(8):170,178.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7

【关键词】子宫切除性激素性心理焦虑心理干预

子宫是象征女性特质和维持生育功能的重要器官,子宫切除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有别于一般的外科手术,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切除子宫会产生自身脏器的损失感,以及术后女性特征、、生育能力、家庭生活等的损失感,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担忧、自卑、悲观绝望甚至厌世轻生等[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卵巢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内分泌器官,卵巢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对女性产生显著影响,但子宫切除术后剩下的卵巢功能是否有变化是许多学者感兴趣的问题,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子宫切除术前术后应对妇女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予以关注。已有研究者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心理干预研究,普遍认为,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子宫切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且术前、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对患者的性生活改善有一定的帮助。鉴此,对子宫切除患者后性生活等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心理干预,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实际应用效果,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本研究中所用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抑郁自评问卷、焦虑自评问卷。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情况、民族等。

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由WilliamW.K.Zung于1965年编制,为自评量表。此量表共20个题目,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1)精神性-情感症状;(2)躯体;(3)精神运动;(4)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一题项均按四级评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重。

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由Zung于1971年编制,共20个题目,四级评分,用于评出焦虑患者的主观感受,分数越高,表明焦虑水平越高;对照组采用常规解答患者提问或对其需遵守的注意事项进行指导,观察组针对患者不同心理情况进行心理干预:(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建立心理档案: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心理特点,实施相应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改变对子宫全切术及康复期间的不良认知和行为;(3)健康教育:主要针对患者及其配偶进行,内容包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简单的生理解剖图,说明子宫、卵巢的生理功能,全子宫切除而保留卵巢并不会影响女性的性激素分泌,更不会出现男性化,加快衰老,使患者及家属在术前就转变某些错误观念,鼓励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因为丈夫对妻子行子宫切除的态度影响到术后性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4)术后随访:鼓励患者去除患者角色,恢复原有的社会生活,多参加社交活动,指导性生活恢复前回院复查,消除有关对性生活的困惑。

2.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抑郁的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工作者在关心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术后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综合已有相关研究发现,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水平较高,子宫的切除对于患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伤害,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本研究发现,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都显著地高于国内常模,这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2]。有研究显示,子宫全切术后患者抑郁的发病率高达45.0%以上,明显高于一般健康人群发病率的12%~14%,这说明子宫全切术患者更容易表现出抑郁的心理障碍[3]。可见,子宫切除的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担心因子宫的切除会导致女性特征消失、性生活质量下降、过早衰老等问题,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悲观的情绪。但是,并没有发现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因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异而表现不同,也就是说,任何年龄、任何文化程度的患者在子宫切除术后都容易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

3.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改善效果分析

从上述结果可知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没有显著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差异,因此,任何年龄、任何文化水平的患者都属于干预的对象。

心理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自信:子宫切除的患者,由于生理的丧失感而易产生对家庭、生活的丧失感,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评价也倾向于消极否定。因此,建立自信是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心理干预的重要内容。要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看到自己的价值和优势,悦纳自己,消除自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调控情绪:引导患者认识到情绪对自己的重要影响,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调控情绪,减弱负性情绪的影响。对待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认知不同,感受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认知不同,感受也不同。也就是说,对待事物的认知决定自我的感受。而子宫切除术患者就往往存在一些不良的认知,很多患者认为切除子宫不仅会改变女性的形态,降低女性吸引力,而且会减弱,影响夫妻生活,因此产生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帮助患者了解子宫对生活影响不大,子宫的切除不会影响性激素的分泌和正常的性生活,术后仍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2.3心理干预对性生活等心理状况的影响

子宫在妇女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女性因子宫切除带来的种种问题如担心子宫切除后影响夫妻感情、下降、衰老过快等,这些问题大部分与性有关,是患者难以启齿的隐私,因而容易产生一些特有的性心理问题。顾景艳[4]研究指出,患者性生活的质量与医护人员的咨询指导及心理治疗水平呈正相关。本研究对两组术后3个月性心理状况比较,担心术后影响夫妻感情、失去女性价值、过早衰老、下降影响性生活、中性化或男性化、被人瞧不起、内分泌失调等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由此可见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在其治疗中起了很大作用。心理干预能降低因子宫切除所导致的性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邓敏,王祥珍.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后性心理障碍研究.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6):236-237.

2梁彩侠,郑巧云.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中华全科医学,2008,6(11):1164-1165.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8

  护理专业的开题报告范文【1】  一、设计(报告)研究意义

  该病例是本人在实习期间感受最深刻的一个患者。该病症病情复杂,病情较重,并且较为难护理容易复发,患者出现发烧、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是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该患者临床治疗多以退烧,止咳,抗感染补液,减少痰液分泌,对症治疗为主,同时配合氧疗、改善呼吸功能、心理护理等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办法,高质量有效的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有效抢救生命使患者转危为安至关重要,本课题(报告)研究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报告)主要研究的内容、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小儿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观察。

  2.针对患者剧烈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烧等综合护理办法对提高肺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预期目标

  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给予吸痰吸氧、止咳、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舒适、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三、设计(报告)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一)研究重点

  肺炎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方法与效果观察

  (二)研究难点

  针对肺炎患者吸痰的操作方法与效果观察

  四、设计(报告)研究步骤(进度安排)

  起止时间阶段内容

  ①XX年7月~8月选题与科研设计(含报告开题)

  ②XX年9月~12月查阅与收集整理资料

  ③XX年1月~2月报告写作、完成初稿

  ④XX年3月~5月反复修改后定稿、准备答辩

  五、指导教师意见(是否同意开题)

  签名:

  年月日

  护理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范文【2】  1.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孕产妇的心理保健已成为围产保健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妊娠虽然是发育年龄妇女一种正常、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对孕妇来说,终究是一次巨大的生理改变和心理应激过程,她们在经历怀孕、分娩、产后恢复及哺乳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的改变。孕妇积极的心理反应有利于胎儿发育和分娩过程,而负性心理反应会使心理活动失衡,导致神经活动和内分泌失调,不同程度地影响妊娠结局及母儿的安危。因此,正确把握待产妇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是确保待产妇顺利分娩以及产后恢复的重要工作。

  2.目前该选题研究状况(文献综述)近几年,随着对分娩期精神卫生方面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从单纯的产后抑郁认识到整个围生期焦虑和其他心理问题,并提出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目前研究表明围生期的主要心理问题包含焦虑、恐惧;陌生、孤独;沉重、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症状和睡眠障碍。

  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包含以下几点:产痛;矛盾与痛苦;孕妇的性格;大部分孕妇缺乏妊娠生理知识;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其他因素。

  目前采用的护理干预模式包含IKAP健康教育模式-即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信念(attitude)-行为(practice)模式和自我效能理论(CBSEI)模式。按照不同的干预模式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包含产前干预(健康教育)和产时干预。

  3.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要突破的难点)

  研究内容:

  (1)对孕产妇产生的心理问题原因进行分析

  (2)针对孕产妇产生的心理问题做相应的护理干预

  技术关键问题:通过观察、交流、与家属沟通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分析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4.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方法:运用护理心理学手段,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通过亲切交流。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

  研究对象:某医院产科的**例孕产妇。

  5.研究计划(1)通过观察、交流、与家属沟通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并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1篇9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7)04(a)-0168-04

Effect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nself-managementabilityandpsychologicalstateof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

MALi1LIChun-hong2WUHai-tao3

1.DepartmentofNursing,LugouBridge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FengtaiDistrict,Beijing100165,China;2.DepartmentofCardiology,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HospitalofFengtaiDistrict,Beijing100168,China;3.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LugouBridge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FengtaiDistrict,Beijing10016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onself-managementabilityandpsychologicalstateof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CHD).MethodsAltogether520casesofCHDpatientswhoweretreatedinourcenterand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HospitalofFengtaiDistrictfromJanuary2015toMay2016wereselectedastheobjectofthisresearchand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n=260)andcontrolgroup(n=260).Thecontrolgroupwastreatedwithroutinenursing,while,theobservationgroupwasgivencomprehensivenursingcarebasedontheroutinenursing.Theself-designedself-managementabilityquestionnaire,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and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ofCHDpatientswereused.Thepre-interventionaland3-monthpost-interventionalself-managementabilityandmentalstateof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Thepre-interventionalSDSandSASscoresof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ere(61.22±5.12)pointsvs.(60.88±4.52)pointsand(56.46±6.13)pointsvs.(56.35±5.42)points,without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twogroups(P>0.05).Thepost-interventionalSDSandSASscoresof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were(40.33±6.45)pointsvs.(51.62±4.90)pointsand(42.11±5.25)pointsvs.(49.61±4.71)points,significantlydecreasedcomparedwithpre-interventionones(P

[Keywords]Comprehensivenursingintervention;Coronaryheartdisease;Self-management

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类型之一,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因此难以长期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1-2]。由于冠心病患者的理解力和知识水平存在差异,很多患者家庭经济能力有限、支持缺失,导致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无法长期坚持关注自己的病情。另外,冠心病患者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而且心功能越差的患者,其焦虑、抑郁的情况越严重,直接影响疾病的临床预后和转归。既往研究显示,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3-4]。近年来,我院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一方面有利于患者掌握冠心病的预防措施,加深患者对病情的了解,另一方面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状态的改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来我中心和北京市丰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冠脉造影确诊。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60例)和对照组(n=260例)。其中,观察组男150例,女110例;年龄42~77岁,平均(61.52±7.01)岁;平均病程(6.12±4.76)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0例,初中及以上200例;配偶情况:丧偶50例,健在210例;付款情况:自费90例,医保170例。对照组中男155例,女105例;年龄41~78岁,平均(62.05±6.85)岁;平均病程(6.20±4.65)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5例,初中及以上195例;配偶情况:丧偶58例,健在202例;付费情况:自费96例,医保164例。两组患者的病程、文化程度、配偶情况和付费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冠心病护理服务,保持住院环境的整洁、安静,对病房进行定时整理。同时,对患者用药进行正确的指导,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发生异常情况,要及时上报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等。

1.2.2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用药指导:根据患者不同的并发症和实际病情,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用量和用法,同时让患者知晓不按量按时用药会加重不良反应的症状和造成肝肾的损坏,合理用药能防止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情的加重,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②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在有效?a充优质蛋白质和钙、钾的前提下减少脂肪摄入,在摄入食物时以低盐、低脂、易消化、低热量的食物为主。③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根据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程度的不同,包括自我调节、适当运动、服药管理、控制饮食和定期复诊,培养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5个方面,内容和方法如下。a.为520例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调查患者的自我管理现状、个性特征、生活方式和病情,对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进行登记。b.开展自我管理教育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小组交流讨论、集体健康教育和个别指导。小组交流讨论主要是在性格外向、理解能力较强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中进行,让患者发现和认识到自我管理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患者学习更多的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识提供帮助,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集体健康教育是向患者讲解关于自我管理的一些内容,如自我管理的目的、概念和意义等,让患者明白在冠心病的康复和病情的控制中,自我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针对理解能力较差、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护理人员要配合一定的动作、画册,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患者理解有关自我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帮助患者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促进患者改善不良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患者家庭成员的支持和监督及患者自身的坚持[5]。④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不同程度,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实行针对性地心理护理。根据患者性格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宣泄负性情绪的方式。性格内向的患者,鼓励其多听广播、下棋和听轻音乐等,性格外向的患者,鼓励其晨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在患者的家属间开展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家属正确认识冠心病,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及时地帮助患者排除不良情绪。每周定期定时开展一次关于冠心病知识讲座,让患者和家属一起学习有关冠心病的知识,护理人员要对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和并发症的预防进行重点讲解。每次讲解结束后,患者和家属可以一起参与到有关冠心病的话题讨论中并阐述自己的观点[6]。⑤出院随访: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随访的方式可以选择电话随访,通过随访对患者的服药情况和心理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并根据患者的病情,提醒患者来医院进行复查,告知患者复查项目和复查时间等内容。督促患者对自身的病情变化每天及时进行记录。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每天记录的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7-8]。

1.3疗效判定

采用自行设计的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测定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自我调节、适当运动、服药管理、控制饮食和定期复诊。自我管理完好:患者3个月内进行自我管理能坚持以上5个方面内容;自我管理较好:坚持3项以上;自我管理差:2项以下[9]。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比较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在自我管理能力5个方面的表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临床上冠心病反复发作,极易引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10-11],如心力衰竭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冠心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通常较差,而且具有复杂的心理反应,如抑郁、焦虑等。国外有专家认为,在维护自己的健康方面,个人负有直接的责任,人是行为的主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最先需要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个人完全有管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个人也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管理来达到促使自身疾病康复的目的[12-13],因此,本研究中,对冠心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以增强患者对冠心病预防知识和病情的认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10

关键词:团队追踪评估;恶性肿瘤复发;抑郁;效果

恶性肿瘤患者不仅要忍受躯体上的病痛,还要面临更为艰难的治疗过程,病情的复发很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恐惧、担忧等负性情绪。随着医学模式和伦理学的发展,治癌先治心已是共识,但如何采用最适合的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仍是医护人员面临的难题。癌症患者得知病情复发后引发的负性情绪日益引起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关注,过度的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体验可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影响患者应对癌症、躯体症状及抗癌治疗的效果[1],降低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不同的沟通方式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良好的医护沟通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升工作内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医生家属共商沟通,我院自2012年采用由临床医生、心理科医生、专科护士及营养师组成团队,针对实际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为了探究这种干预方式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寻找更合适的沟通模式,本研究对团队追踪评估沟通模式在癌症复发患者中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取样,于2012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复发患者120例,纳入标准:①临床病理学确诊为恶性肿瘤;②年龄≥18周岁;③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④患者及家属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⑤预计生存期>6个月者。排除标准:①目前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和沟通障碍;②服用抗抑郁药物。住院当日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系统测评目的和方法,取得同意后,按入组的先后顺序随机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胃恶性肿瘤18例,直、结肠恶性肿瘤19例,肺恶性肿瘤12例,其他11例,住院时间(11.5±1.2)d,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53.19±13.51)岁;文化程度:小学17例,中学及以上43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12例,公费或医疗保险35例,新农村合作医疗13例。对照组胃恶性肿瘤18例,直、结肠恶性肿瘤21例,肺恶性肿瘤11例,其他10例,住院时间(11.7±1.2)d,其中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2.79±13.64)岁;文化程度:小学16例,中学及以上44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11例,公费或医疗保险36例,新农村合作医疗13例;两组一般资料、心理测评及生活质量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临床医生护士一般沟通、心理指导及出院后临床医生、护士常规随访。观察组采用临床医生、心理科医生、责任护士及营养师组成团队对患者进行系统评估,从入院开始由负责调查的护士运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评分,责任护士根据得分、病情及患者的理解配合能力,联合肿瘤专科医生、心理科医生、营养师经过系列评估后,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共商制定干预计划,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沟通,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出院后由由沟通团队与家属联合参与,采取电话追踪随访、定期面访,全面动态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及时给予干预,具体做法如下。

1.2.1完善评估沟通团队组织架构由肿瘤科医生1人、心理科医生1人、营养师1人及肿瘤专科护士1人共同组成评估沟通团队,指定责任护士负责协调联系工作。患者住院期间每天进行心理评估,出院后评估2次/w,15min/次,采取电话追踪随访、定期复诊、必要时上门随访,发挥团队的专业合作性。制定评估沟通流程,建立患者评估沟通日志,全面记录评估沟通内容,确保评估沟通的实效性。

1.2.2全面评估患者入院后安排1名责任护士对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进行全程动态评估和沟通。具体做法:①患者入院当天完成一般资料的调查、生活质量评估、HAD评分测评,以后根据患者心理进行动态测评。及时统计HAD评分,得分≤7分为正常;得分8~10分,汇报临床医生;得分≥11分,汇报心理科医生;②联合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评分进行核实和分析,HAD评分≥11分通知心理科医生会诊,分析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影响因素。

1.2.3团队联合制定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及内容①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文化涵养、病情轻重等在适当的时间,运用委婉的言辞,告知具体病情及预后,使用同感心等沟通技巧,对患者的情绪做出确当反应,鼓励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做决定,引导患者建立合理的治疗期望值;②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康复及营养等知识信息,责任护士应动态与患者交流评估,配合医生满足患者动态的信息需求;③提供专业的心理维护干预方法:在心理科医生的指导下,责任护士配合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护理,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认知-行为干预及支持-表达干预,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癌症,改变肿瘤无法可治的认知和不良行为,通过治疗性干预帮助患者认知重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调节不良情绪,掌握适应现实的技巧。

1.2.4动态追踪评估,前瞻性干预①住院期间责任护士跟患者进行交流2次/d,15min/次,发现异常情绪及时进行心理测评,护士长每天了解患者心理状况,给予指导;患者出院后责任护士跟踪评价患者心理维护效果;②设立咨询热线,24h动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③采取行为干预: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及镇痛药物应用干预等,随访的责任护士根据评估情况,及时联系团队其他人员,给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指导及心理维护技巧,切实给患者提供帮助;④建立患者微信群,2次/w向患者提供疾病康复信息、心理维护知识、镇痛及合理营养知识,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⑤每周进行有效的评估沟通质量评价,内容包括患者评估的及时性、内容的全面性、团队合作解决患者问题的情况及患者的满意程度,持续改进评估沟通质量。

1.3评价方法

1.3.1一般资料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其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项目、联系方式及患者目前的心理承受能力。

1.3.2抑郁评分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3],标准分50分为无抑郁;60分标准分≥50分为轻度抑郁;70分标准分≥60分为中至重度抑郁;标准分≥70分为重度抑郁。

1.3.3自行设计患者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调查表,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比较不满意(2分)、不满意(1分)5个等级水平。

1.3.4生活质量评定MOS健康问卷(SF-36)[4]: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生命活动、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心理健康共8个方面概括了被调查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资料的调查问卷、抑郁评分、满意度调查及生活质量调查首次评定于入院当日完成,干预后1个月后由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再次抑郁评分、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再次评估。干预前后各发放问卷120份,均有效回收。

1.4统计学方法抑郁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满意度采用行χ2检验。以P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抑郁情绪得分比较见表1。

2.2干预后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见表2。

2.3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维度中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生命活动、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心理健康在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比较,干预前两组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干预后,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3讨论

3.1恶性肿瘤患者病程长,病情容易反复,尤其病情复发后,大多数患者产生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疾病的不良预后使他们难以积极配合医疗护理[5]。传统的沟通内容比较简单,医务人员没有系统的的沟通协调平台,不能根据动态的评估结果进行治疗护理方案的调整,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实际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患者往往对医院服务不满意。为此,医护人员应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取得患者信任,动态追踪患者,进行全面系统性及个性化评估,找出实际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我们建立评估沟通团队,制定同质化评估标准,团队成员和家属共同参与对患者进行干预,动态监测和评价患者治疗护理效果,针对未解决及新出现的问题,随访团队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得到了患者家属的认可,提高了患者对医务服务的满意程度。

3.2团队追踪评估沟通模式加强了团队所有成员的密切合作性。在心理科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临床医生护士的心理维护技能得到较大的提高;联合营养师为患者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实施团队合作系统化的评估沟通,需要患者、家属和心理科医生、肿瘤科医生、肿瘤专科护士、营养师及团队其他成员互动讨论患者心理、用药及营养等问题,定期评价心理维护效果及生活质量,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性干预措施,纠正患者的错误认识及行为,使患者和家属走出对癌症的认识误区,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生理机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具有较好的社会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明对恶性肿瘤复发患者运用追踪评估沟通系统进行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丽娟.不同阶段癌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0,32,(8):878.

[2]费文萍.刘福良好的沟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J].吉林医学,2010,31(9):1285.

[3]吴美华.癌症化疗患者抑郁状态相关因素色研究调查与护理对策[J].福建医药杂志,2010,26(6):201-202.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和谐校园

1心理危机的动因概述

当一个人面对困境不知所措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心理就会暂时地失去平衡,这种暂时性心理失衡状态俗称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则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通过告知当事人运用合适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度过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时的、急性的处理。但事实上,危机干预并不仅仅是短期的一种处理,而应该关注到危机发生前、中、后各个阶段的处理。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决定了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压力也日益剧增,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逐步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容忽视的。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涌现,如自杀、伤人等危机事件。近年来,我们曾多次对某高职院校的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状况逐年渐差,新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困扰的学生比例达到16.52%,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占3.1%。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呈下降引发危机事件逐渐增多的趋势下,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危机干预模式多是由国外直接引进,如常用的belkin提出的三阶段模式,对危机干预的建议多停留在观念上,尚未形成操作体系。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对策,建立本土化、多层次、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非常必要且紧迫。

3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

高职院校学生常见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人际交往关系方面现今的大学生受家庭等多因素的溺爱往往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会独立生活,更不懂得交往的技巧与原则。甚至有个别的同学不愿与人交往有自闭倾向,而有的同学则是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根本经受不起一点挫折和失败,高职院校学生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之间生活上的落差,很容易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这就为心理危机埋下了潜在的“炸弹”。

3.2注意力不集中是重要因素造成心理危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平时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有三点:第一点,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特别容易走神,每次想努力听课的时候都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而不好好听课,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第二点,极易受环境的干扰,不能静心读书,外面的一点小动静都会把注意力吸走;第三点,课余活动等娱乐项目的事情在脑中挥之不去,久久沉浸在开心的回味之中。

3.3贫困生的卑微心理危机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生这个群体在高职院校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大。这些贫困的孩子和其他的高职院校学生相比,虽然在学业略胜一筹但是在生活经济方面往往经常出现自卑的心理,家庭的贫困使他们心理的天平失去平衡,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有感产生,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3.4自我意识的矛盾冲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这个时期,虽然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是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定位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对遇到的事情进行一味地怀疑,有着孤傲的自尊,凡事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愿意被别人指手划脚,更不能容忍别人的管教。因此,表现为人们平常所说的“叛逆心理”。

4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不能靠单一的力量实施危机干预的。必须认识到我们要依靠由学校、系部和学生骨干共同构成的团队。我们预计想要成立的危机干预网络体系大概分为三级:

首先是学校级。在这个级别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①领导;②机关;③专职机构。在这些领域里我们要做到增加学生全方位投入和研究,做好各种应对心理危机的筛查、通报和档案跟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指导学生心理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是院系级。这个级别也有三个内容。构成他们的是系领导、辅导员以及班任课教师。这个级别里的责任主要是负责进行筛查和建立对心理危机进行存档的保留工作。我们这里工作的着重点是人。

最后的一级就是学生的骨干力量,主要包括:①学生社团;②心理委员;③朋辈咨询员。这个级别的人员主要责任为正面形象的宣传和建立。举个例子来说像是阳光形象、阳光活动的形式都可以利用。暖化人心,打造和谐的校园气氛是重点。

在三级别体系中,我们的着重点是投入和落实。

通常来说,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动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我们关注心理危机,更要知道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占彪,张建新.心理咨询在危机干预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4).393-399.

[2]孟庆恩.高职院校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30-433.

心理干预的内容范文1篇1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转介机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情感、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挑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化解,除了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弥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并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实践表明,转介对防范和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保障转介工作的有效运转,是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重要问题。所谓转介,是指学校师生接触或发现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后,在征得危机学生当事人(简称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学校事先制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介绍或推荐给与其危机干预相匹配的专业机构,由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程度做初步的评估或由精神专科医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做进一步诊断、治疗的有效处置办法。

一、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转介的有效开展

领导小组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挥机构,负有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有效地开展。

1全面规划和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要全面规划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转介及其处置快速、科学、有效;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教育、测查、评估、诊断、干预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要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职队伍、有专业人员和有危机专门培训,使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一旦遇到灾难性或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时,有能力提供紧急的、质量有保证的服务。

3经常组织检查评估,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学校在日常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管理中,要加大对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的责任追究和检验评估力度: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学校各单位严格按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执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凡未按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一旦出现问题或出现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将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定期检查评估。学校定期对院(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院(系)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转介意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对于心理危机特别严重的学生,中心负责人应上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提高危机转介意识。在日常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普及中,提高全体师生认识健康心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全体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转介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和渗透式教育:一是宣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关服务内容和转介方式,使在校师生了解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识别和干预能力;二是教育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师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拥有自助、互助、求助的意识和技巧,构建有效心理危机防火墙。

2熟悉转介流程。全体师生应熟悉和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的流程,确保危机干预转介工作的快速有效。一是校内之间的转介,即院系教师或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上报;二是学校与精神专科医院之间的转介,当发现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转介到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3把握转介原则。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时,要坚持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中的有关原则。一是主动干预原则。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学校要主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二是危机时限原则。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保证其生命安全并将可能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轻程度。三是保密性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中,既要保护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也要做好危机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但是,也应认识到保密原则的有限性,如发现危机学生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保密原则必须例外,即危机学生周围的相关人员不要承诺向危机学生的家人和老师保密,让危机学生知晓学校将通告其父母和院系的实事,并请危机学生签字确认。为了保护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危机学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对危机个案进行干预或干预转介时,应签订转介协议和个人生命安全协议,以确保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

三、实现多层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危机类型与级别,按照事先编制的转介操作流程及时予以合理转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有效。

1基层向心理咨询中心的转介。教师或学生发现有心理危机学生后,及时上报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然后由院系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并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最后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初步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转给校内心理咨询师还是校外精神专科医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须要向学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和学生工作部及时上报,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有序。

2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转介。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若遇有较为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必须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汇报,与中心负责人讨论危机学生的状况,然后安排其他咨询师接案或向校外转介。为了保证转介的准确性,需要心理咨询师提供书面材料,描述当事人的详细情况,以作为转介后其他咨询师了解和熟悉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

3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之间的相互转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咨询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按照转介原则和程序及时转到校医院,由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校医院医生在日常接诊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应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取得联系,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

4心理咨询中心与精神专科医院的转介。从心理咨询中心向精神专科医院转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危机学生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准时,可由学院陪学生先行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二是对呈现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的学生,一般由家长陪同学生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如因特殊情况,家长暂时不能陪同时,应由家长签订委托书,然后由危机学生所在院系有关教师陪同到精神专科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以判定危机学生的危机程度和下一步应采取的救治措施,避免误诊误治。三是心理危机学生的行为已经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生活教学秩序而学生家人还没赶到学校时,学校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强制将危机学生送往精神专科医院监护,等学生家人到校后,再由学生家人办理就诊事宜。

5校医院向精神专科医院的转介。对那些具有一定心理危机但又不特别紧急的学生,一般应根据学校的医疗外出就诊管理规定,由校医院开据外出就医转诊单,由学生自行或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陪同,前往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然后再回校报销符合规定的诊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