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6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3-11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1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公司安全管理科设专人负责各在建工程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在各在建工程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人员给予奖励。

各在建工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强职工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设置安全管理科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职工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在各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一旦发现职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职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

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

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工人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六、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工人劳动强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娱乐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采取8小时作业换班制度,及时发放工人工资,稳定工人情绪。

3、检查措施:工人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七、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职工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骨科压疮褥疮危险因素评估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b-01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特别是骨科患者,由于术后切口疼痛,害怕骨折处再断,加之石膏牵引及支具的应用,限制了患者的活动,骨科病人约有65%~75%需卧床休息[1],使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显著增高。预防压疮一直是骨科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工作中总结了经验和教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方法

1.1掌握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全体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特别强调加强对新上岗人员的培训。

1.2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

责任护士对新入院病人2小时内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对夜班入院病人,当班护士及时评估。住院期间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如使用了石膏夹板牵引等随时评估修正。建立压疮预防翻身记录单。护理人员服务上要树立“五心”观念,即诚心、虚心、耐心、细心、爱心,专业上要履行“五勤”标准,即脑勤、眼勤、嘴勤、手勤、腿勤[2]。

1.3制定并实施压疮的预防措施,各班严格床头交接班

责任护士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局部用气圈;臀部垫翻身单,定时正确翻身,如颈腰椎骨折患者采用轴式翻身法,骨盆骨折患者采用抬臀法;正确皮肤按摩;补充营养,保持高蛋白饮食;正确使用便盆。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之明白褥疮发生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并了解预防压疮预防的方法和措施。责任护士为病人翻身后记录时间并签全名。

1.4压疮预防措施的管理和评价

护士长不定时地进行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并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进。

2结果

2007年10月9日~2009年10月20日住院的92例各种复杂骨折患者进行了全身、易发生压疮局部皮肤及时进行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其中颈椎.腰椎骨折46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骨折36例患者,只有6例患者发生一期压疮,病人入院带来3例,经积极护理治疗后压疮痊愈。

3讨论

3.1提高护理人员对压疮发生的防范意识和重视是预防压疮的基础

住院患者一旦发生压疮,一直被认为是护士的责任,甚至将超过体表面积0.3%的压疮定为三等医疗事故[3],压疮以预防为主,通过对复杂骨折患者进行严格的书面和床头交班,使护理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严格执行各项预防措施,从而使各班预防压疮的工作连续规范的进行。

3.2实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通过评估,全面了解每个病人的潜在危险因素,才能制定出针有对性的个体化的预防方案,各班有预见性.有目的性.连续性的实施预防措施,提高预防压疮的有效性。

3.3严格执行制定的个案性预防措施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手段

如每两小时检查一次皮肤受压情况,协助翻身按摩,间歇性解除压力是预防压疮的首要措施,保持床单位的清洁干燥平整,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清理等,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随时修改,重新制定预防措施,确保各项预防措施的规范落实。

3.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预防压疮的有力保证

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压疮危害性的重视,共同参与和配合,最大限度地降低压疮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亚林.骨科压疮的预防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00-1001.

[2]曹圣荣,闻亚兰,廖红稳,等.加强护理质量管理降低褥疮发病率.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3,2(1):93.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压疮;发生率;指导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11-01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组织破坏和坏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及局部潮湿等。压疮一旦发生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增加负担,有的还会引起护理纠纷[1]。因此,压疮的预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我院2013年上半年对压疮防治实施早期管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实施方法

1.1把好入院压疮评估关。

积极评估病人情况是预防压疮发生的早起关键,要求护士对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的评估。采用norton评分法,评分范围在5―20分,分值越小表示发生压疮危险性越高;15―19分说明有发生压疮的可能,但可能性较小;13―14分为中度危险;12分以下为高度危险病人。评分小于14粉的病人及院前压疮,护士长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护理部。

1.2严格压疮预报和压疮报告工作

护理部将压疮预报和报告工作作为考核护士长工作的指标之一,将之纳入每月质量控制内容。如发现因迟报、漏报、瞒报导致压疮加重,护理部将该科当月的基础护理质量分记为零分,并于当月护士长的奖金挂钩。

1.3压疮的监控与跟踪工作

护理部收到压疮预报和报告表后,及时记录,使护理部掌握全院各科病人的皮肤情况,并每天有重点的进行监控和跟踪,督查已预报的病人预防措施及已经发生压疮病人的治疗措施是否到位,根据病人的痊愈情况解释跟踪。

1.4实行24小时连续监控

白班由责任组长检查病人的皮肤及压疮防治措施到位情况,以监控责任护士的工作;护士长通过晨晚间护理检查压疮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以监控责任组长的工作,夜间由夜班护士长根据护理部的交班重点,有目的监控高危病人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及时反馈,不断改进防治措施。

1.5手术病人压疮的预防工作

控制手术病人在术中发生压疮也是预防压疮的一个重点。护理部要求手术室护士认真做好术前注视工作,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及手术制定手术病人术中压疮预防的方案,预防压疮的发生,严格要求手术室与手术科室对手术病人的皮肤做好手术前及手术后的交接工作,并做好记录。

1.6强化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

1.6.1加强培训提高压疮的预防措施。有研究显示,护士的压疮防治知识相当缺乏,护士压疮防治相关知识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采取科室小讲座与护理业务学习,压疮会诊等不同的学习形式强化护士对压疮的早期预防的意识,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压疮的评估及导致压疮的因素,压疮的防治措施等知识,将压疮措施落实情况纳入护士上岗前的常规培训内容[2]。

1.6.2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早采取不同的方法做好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让病人积极配合压疮的预防和治疗;入院后护士尽早教会病人及家属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及采取多种方法避免压疮的发生,对预防或减少压疮的发生很关键。

1.6.3压疮防治措施。如有院外带来或可疑压疮可积极采取措施落实。轻者用:气圈、气垫床、局部减压、定时翻身、红花酒精帖服、按摩、温和灸、温水擦身、红外线照射、换药、清洁床单元、指甲护理等,及时填写压疮转归表[3]。

2结果

2013年1-6月压疮预报500例中,除高危13例有1例发生压疮外,其余均为发生压疮。院前压疮17例及院内发生压疮1例中,17例治愈,1例压疮疮面明显好转,未发生因压疮而引起的投诉和护理纠纷。

3讨论

3.1前馈控制

压疮防治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作为护理管理者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压疮防治的管理办法。

3.2规范管理、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护士、护士长、病人及家属了解压疮防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压疮的防治,对已发生的压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病区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夜班护士长、护理部之间加强沟通采取有效监控手段,及时修正防治措施,环环相扣,预防压疮的发生及促进压疮的愈合,提高基础护理质量。

总之压疮的防治要求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压疮防治管理路径从评估、预报、监控、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操作模式,使临床压疮管理更规范更科学。

参考文献

[1]吴国梅.压疮预警上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75-1876.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自身损伤;高危因素;防护措施

众所周知,感染科病房是一个各种传染病聚集且病死率及感染率高发的科室之一。于感染科内工作的医护人员经常会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病房内的空气污染、生物污染及心理危害等危险因素而引起的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自身损伤逐渐的受到业内及社会的重视[1]。基于感染科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不但医院应重视和预防对感染科护士的自身损伤事件的发生,而且护士也应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现为总结和分析发生感染科护士自身损伤的各种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曾经或正在感染科工作的护士46例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本院曾经或正在感染科工作的护士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例,女42例;年龄22~51岁,平均(32.5±11.2)岁;工龄1.5~27.5年,平均(11.3±6.4)年。其中本科13例,大专28例,中专5例;副主任护师4例,主管护师16例,初级护师18例,初级护士8例。

1.2危险因素:对于引起感染科护士自身损伤的危险因素主要有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理心理危害等因素。其中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经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及特殊病菌(如细菌、病毒等)等[2];化学性因素主要为工作中因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戊二醛、甲醛、环氧乙烷、乙醇、甲苯、化疗药物、体温计水银及血压计汞外漏等因素所致咽喉炎、职业性哮喘及细胞突变等伤害;物理性因素包括辐射、触电、烫伤及噪音等引起的危害;生理心理危害因素主要为因护理诉求高、工作繁重、思维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及心理压力大等引起的失眠、抑郁及精神分裂等神经行疾病。

1.3研究方法:对曾经或正在我院感染科工作的护士46例进行逐一调查,统计因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及其他等因素引起的自身损伤情况,自身损伤的鉴定以本院及上级医院的诊断书为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行χ2检验。

2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于本院曾经或正在感染科工作的护士46例中发生过自身损伤的例数为35例,占76.09%,其中生物性因素14例(30.43%)、化学性因素15例(32.61%)、物理性因素4例(8.70%)、生理心理危害因素2例(4.35%)。

3讨论

针对引起感染科护士自身损伤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感染科综合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两大类[3]。

感染科综合防护措施包含提高护士安全理念及防护意识和创造良好工作环境。安全理念及防护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专业的入科培训消除新入科护士的陌生、紧张及恐惧的心理;应用多形式及多途径的培训方法讲解感染科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护理、治疗及消毒隔离措施等知识;通过管理培训干预来促进护士的自身职业安全与健康意识,从而加强自身防护以减少自身损伤。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降低自身损伤事件发生的基础。病房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并设置负压病房或加强空气消毒,而且布局合理、通风顺畅;为避免交叉感染应提供多种防护设施和用具,并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洗手装置;病房常规提供隔离衣裤、工作鞋、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及安全型静脉留置针等[4]。

个人防护措施包括严格消毒隔离、射线性危害防护、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职业暴露防护和生理心理危害防护等。严格消毒隔离要求护士提高认识、加强理论学习和贯彻落实,采用督促、培讲及管理的方法落实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同时还应防止或避免环境污染;对于射线性危害防护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暴露于射线和紫外线的时间并使用隔离衣裤、防护面罩及眼镜等工具;使用化学试剂时掌握并正确使用,同时保证易挥发试剂的密闭性,同时严格防护及通风;职业暴露防护的方法为加强教育及应用有效防护措施,如接种相关疫苗、正确使用医疗器材,特别是对利器的使用;生理心理危害防护时,应注重自身修养、自我疏导、自我调控、自我学习及加强沟通,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和职业价值观,同时还应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业余活动,以减少或避免因生理心理因素引起的自身损伤。

综上所述,对于引起感染科护士自身损伤是客观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及生理心理危害因素等。其引发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针对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降低损伤的有效途径。

4参考文献

[1]李伟英,李雨思,蒋风仪.对感染科病房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5):248.

[2]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

[3]吕红.传染科护士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4):120.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5

在对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的过程中,目前大都采用的主要是以检查表法为主,结合现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情况进行评价,但这种方法只能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类,分为“合格”或“不合格”,无法对目前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做出精确的评估。国内的相关研究将美国道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英国帝国化学公司蒙德工厂的蒙德评估法,日本的六阶段风险评估法等国外的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到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虽然这些方法能够减少评估的主观性,使评价准确度提高,但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和安全评价工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这些理论或多或少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可操作性不强。

在职业卫生现状评价过程中,通过对企业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合工艺流程、生产情况和劳动定员的调查,评价人员需要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接触时间和接触强度)、危害的严重性(健康效应)以及接触人数和防护措施的情况。我国相关学者在参考英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美国职业接触的评估和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了工作场所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公式:风险指数=2健康效应等级×2暴露比值×作业条件等级,其中健康效应等级划分标准见表1;暴露比值=平均实测值/职业接触限值;作业条件等级=(暴露时间等级×暴露人数等级×工程防护措施等级×个体防护措施等级)1/4,等式右边各项划分标准见表2。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大小划分为5级,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企业现场职业危害风险级别以风险指数最高的为准。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

风险抵消因素是通过防护设施、管理手段等减轻危害的因素,即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

结合国内相关学者在广州市制定的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对企业职业卫生管理的现状进行评价。企业职业卫生管理质量评分体系,初步拟定为组织管理、预防措施、监督检测和健康监护4类共18项,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确定因素的权重。通过计算权重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进行分级,以0.6、0.7、0.8和0.9为界将职业卫生管理质量划分为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见表3。

职业病危害现状风险综合评估

以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固有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横坐标,分别是无危害(~6)、轻度危害(~11)、中毒危害(~23)、高度危害(~80)和极度危害(>80);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中抵消风险因素的分级作为纵坐标,不及格、及格、一般、良好、优秀5组,建立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分级综合判断表,见表4。表中A代表轻微危害;B代表一般危害;C代表较严重危害;D代表严重危害。

结语

危重病人护理措施篇6

【摘要】目的:了解乡镇医院临床护理、助产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为职业防护、职业安全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354名护理助产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内容问卷调查。结果:乡镇医院临床护理助产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存在职业感染的危险性。结论:针刺伤及液体瓶、安瓿伤,接触抗癌药物等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危险性客观存在,应加强对临床护理助产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和防护管理。

【关键词】乡镇医院;护士;职业防护;调查

Asurveyofoccupationalprotectionofnursingstaff(midwife)intownshiphospital.ZhengShiqin.(Thepeople’shospitalofLinyi,Shandong276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Understandtheclinicalnursingoftownshiphospitalandthemidwiferystaff’sawarenessofoccupationalprotection.Provideabasisforoccupationalprotectionandthemanagementofoccupationalsafety.Methods:Thequestionnaireofrelatedcontentofoccupationalprotectionto354nurses.Results:Thenursingstaffoftownshiphospitalhavetheweakawarenessofoccupationalprotection,andthereistheriskoftheoccupationalinfection.Conclusion:Acupuncturehurtliquidbottles,ampouleinjury,andexposuretoantineoplasticdrugswillcausetheexistenceoftheoccupationalhazardsofnurses.Itbemadetostrengthenthetrainingoftheoccupationalprotectionknowledgeofnurses.

【KeyWords】Townshiphospital;Nurse;Occupationalprotection;Survey

2000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the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CDC)的报告显示,每年有60万~80万卫生从业人员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到感染,护士是受伤害的主要群体[1]。护士在护理各种各样的病人及处理各种排泄物时,几乎是零距离的接触,因此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是健康职业生涯的保证。

为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自我防护状况,于2007年12月对部分乡镇医院护理助产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相关内容问卷调查,以便为职业防护、职业安全的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7年12月期间对三区一县乡镇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及助产人员共354名进行调查。年龄:30岁以下199人,30~40岁98人,40岁以上57人。学历:本科6人,大专74人,中专274人。职称:主管护师85人,护师123人,护士和助产士146人。护龄:15年者69人。

1.2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护理助产人员的年龄、职称、护龄、学历、工作时间;有无接受过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护理工作中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有无接触过传染病人;有无回套针帽习惯;受到针刺伤情况;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情况等。本次调查均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自填问卷,共发出问卷354份,收回问卷353份,有效问卷99.7%。

2结果

2.1接受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情况:已培训的(县、区级)9人,占2.5%;未培训的345人,占97.5%。

2.2临床工作中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防护措施指操作前后洗手、戴口罩、戴手套。护理技术操作时采用防护措施的有168人,占47.6%;处理病人排泄物时采用防护措施的有273人,占77.3%;终末处理时采用防护措施的有159人,占45.0%;为病人做生活护理时采用防护措施的有72人,占20.4%。

2.3临床工作中接触传染病人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接触过传染病人的护理人员有307人,占87.0%,采取防护措施的有193人,占62.9%,其中部分乡镇医院因条件差,无基本的隔离防护设施,护理人员只好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工作54人,占接触传染病人的17.6%。

2.4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及液体瓶、安瓿划伤情况:工作中被针刺伤的有351人,占99.4%,其中被无菌针头刺伤的有201人,占被针刺伤人员的57.3%,被污染针头刺伤的有182人,占被针刺伤人员的51.9%,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做到挤压出血后再清洗消毒的有68人,占被污染针头刺伤人员的37.4%。有回套针帽习惯的护理人员有96人,占27.2%,其中认为回套针帽是防护措施的有71人,占有回套针帽习惯人数的73.9%。工作中被液体瓶、安瓿划伤的有312人,占88.4%,其中被液体瓶、安瓿划伤后,做到挤压出血后再清洗消毒的有143人,占被液体瓶、安瓿划伤人员45.8%。

2.5防护意外:工作中因抢救病人及其它情况发生防护意外的护理及助产人员156人,占44.2%。

2.6接触化疗药物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工作中接触过化疗药物的有66人,占18.7%,其中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有1人,占接触化疗药物人数的1.5%。

3讨论

3.1医院管理者不重视职业防护:调查结果显示:在354名护理助产人员中,接受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情况仅只占2.5%,未培训,占97.5%,说明主管领导根本不重视职业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要树立职业防护意识,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有时给护士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认为护士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脏,不能嫌弃患者,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不敬业的行为。殊不知没有员工的自身健康,何来患者的健康维护?医院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士的职业防护,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合理配置人力,减少非必要的注射治疗,减少护士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从而减少护士的职业危害。

3.2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中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2]。树立血液是潜在危险物品的意识,对一切病人的血液不能有简单的清洁与污染之分,一律视为传染源,并实行对污染物的封闭管理,减少直接接触[2,3]。护理人员每天必须完成大量护理技术操作、终末处理、生活护理等工作,而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按处理病人排泄物、护理技术操作、终末处理、为病人做生活护理的顺序分别为77.1%、47.7%、44.9%、20.3%。

在临床上,护理人员应知道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时必须戴手套,接触需隔离的传染病人时主动穿隔离衣,但从调查结果显示,在接触过传染病人的护理人员人中,采取防护措施只占54.7%,其中部分乡镇医院因无基本的隔离防护设施,护理人员只好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工作,占接触传染病人的17.6%。说明乡镇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淡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这一方面与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欠缺、管理者认识不到位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条件差不能确保正确防护。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接触提出“普遍预防”和“标准预防”的策略,策略主张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充分利用各种屏障用具和设备,减少各种危险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安全。

3.3针刺伤及液体瓶、安瓿划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53名护理、助产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的有351人,占99.4%,其中被无菌针头刺伤的占57.3%,被污染针头刺伤的51.9%,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后做到挤压出血后再清洗消毒的占37.4%;被液体瓶、安瓿划伤的有312人,占88.4%,被液体瓶、安瓿划伤后做到挤压出血后再清洗消毒的占45.8%,说明乡镇医院临床护士、助产士针刺伤及液体瓶、安瓿划伤发生率高,防护意识淡漠。另外在工作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防护意外,如接产过程中羊水或血液泼射到助产人员的头、脸、眼睛、颈部,新生儿窒息与复苏,在抢救工作的时间上不允许助产士进行自我防护。

有研究表明: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4],HIV的传染源是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工作中被HIV的血液污染的针头和利器刺伤皮肤会有0.3%感染的危险[5]。因此必须让临床护士、助产人员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6],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防止意外发生是降低护士、助产士职业感染危险性的主要措施。按正确操作规程使用和处理锐器,制定和完善锐器伤的应急和防护措施。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清洗伤口并用大量流动水冲洗,再用碘伏或双氧水处理包扎,避免用酒精以免局部血管扩张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3.4加强对接触化疗药物的护理人员防护知识的学习: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化疗药物采取正确防护措施的只占接触化疗药物人数的1.5%。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证实:化疗药物对操作人员可能产生潜在的职业危害[7]。操作者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经口吞食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具有致癌、致畸和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为此医院应重视对抗癌药物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接触抗癌药物的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及防护知识的培训,要求护理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执行化疗、处理化疗药物溢出、处理化疗污染物和病人的排泄物时均能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潜在的职业危害。

3.5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心的重要话题,以往医院重点偏重于怎样发挥最大潜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而忽视医护人员职业安全。但若无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何来患者的健康,所以护士、助产人员要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尽量减少职业危害,同时管理者应重视职业防护,可通过请专家讲座、印发资料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医疗机构要多关心乡镇医院,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工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

[2]李映兰.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17.

[3]刘慧,韩传平,南秀荣.产房医护人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职业防护[J].护理研究,2004,18(3A):455~456.

[4]SeeffLB,HepatitisB.Fromaneedlestickinjury[J].AnnInternMed,1991,115:411.

[5]张兴友,范江.艾滋病毒感染与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5.

[6]周旦云,王爱梅.妇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措施[J].护理研究,2004,18(7B):1293~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