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6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3-29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篇1

社会需求类型及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技能需求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4个专业方向[2]。粗略来说,网络设计方向面向科研型人才培养,网络应用方向面向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类即应用型人才培养,组网工程面向工程型人才培养,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面向管理型人才培养。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类型对于一些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先进的实践条件、齐备的办学环境和雄厚师资队伍的部级重点大学比如国内著名的“985”与“211”高校,可以采取科研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办学环境与较好的师资队伍学校,同时具有一定的学科支撑和工程实践的学校,比如部分省属理工类一本及少部分条件较好的二本高校可以采取工程型、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具有较好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但缺少良好科研环境的学校,最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1)重点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没有与时俱进。从国内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历史来看,开设网络工程专业之时,是国内企事业单位建网最多、最迫切的时期,当时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主要定位于组网、建网与管网。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步深入及国内一些科研创新类企业比如中兴、华为在国际上的崛起,对网络研发类高级人才需求量加大。然而一些重点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定位于集成类企业需要的工程类与应用类人才,没把网络设备开发、网络协议开发、大型网络应用系统开发需的科研类型人才培养提上日程。2)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正确处理好与计算科学技术专业的关系。大部分省属一本及部分二本高校在课程体系规划时,没有自己的特色,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区分度不大,仅仅在学业期后半段添加上几门与网络相关的专业课或必修课或网络相关方向选修模块。3)网络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论是工程技能与应用开发技能大都不足,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单位必须进行3~6个月的二次培训才能上手[3]。

众所周知,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人才培养与人才评价的3个主要因素。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来说,能力是第一位的,知识与素质都是附属于能力并为能力做支撑服务的,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能力层面[2]。因此,先确定能力再确定知识点进而确定课程体系这一思路是合适的,也是比较科学的做法。根据4种类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推导出4种类型人才所必须重点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结构根据多方面的权威调查资料,进一步整理、汇总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科研型人才结构的专业能力具体为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生产能力,网络协议设计、开发、分析与测试、实现能力;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结构主要为开发基于C/S、B/S、Web的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工程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网络规划、方案设计的能力,网络设备与系统安装、配置与调试能力;管理型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为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系统部署与安全事故防护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点体系科研型人才中侧重协议开发的人才除需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基础外,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局域网协议、广域网协议、互联网协议、Linux操作系统、协议工程、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网络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科研型人才中侧重网络硬件设备研发的人才除了具有良好的数理和工科基础外,还需要具有电子学、数据通信、计算机硬件系统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数字原理、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计算机系统工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知识。工程型人才重点掌握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等组网方面的专业知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组网工程与数据通信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还需要掌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应用型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系统软件技术基础,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面向对象的设计语言、Web系统与技术、基于GUI的集成程序开发环境、J2EE技术、.NET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技术、网络存储技术等网络应用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管理型人才需要掌握网络管理、网络性能评价、网站设计与维护、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法规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课程体系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5]。有了知识点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各部分的内容也容易确立了。公共基础课是面向人文、自然科学等类似的校级公共课,一般都是由校教务处负责,在此不展开讨论。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这3个专业的不断交叉、融合、内涵不断地丰富和扩展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成长起来的。因此,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包含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系统基础、通信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可根据向向人才培养类型的不同,根据上面所罗列的知识点充分论证后进行取舍,选取合适的开设课程。为便于说明情况,下面以我们自身为案例讨论。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篇2

关键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网络工程专业;专业方向;方向课程群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01-0053-02

中图分类号:G642

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推动了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21世纪的物联网概念,为人类社会、信息网络与物理世界的完美融合描绘了美好蓝图。这使网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大学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指导纲领,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那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何即保持一定稳定性又保持一定的先进性,一直是各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并给出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1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本科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可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专业任选和集中实践6个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体现大学生的公共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人文社科、工具性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科基础模块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主要包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课程;专业核心模块由达到专业所需核心能力的一组核心课程组成,也是各个专业方向的共性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根据职业分类,针对不同职业能力要求,设多个方向课程群,每个方向课程群包含强化该方向能力的若干课程。专业任选模块主要由特色和新技术课程组成;集中实践模块由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

纵观各模块性质,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3个模块变化较少,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是稳定性模块。专业方向和专业任选模块可以反映新技术、新应用等发展引起的专业教学内容的变化,通过增减课程或课程群来增加新内容和剔除陈旧内容,属于变化较多的模块,是非稳定性模块。而集中实践模块与其他各模块课程结合密切,即要具有稳定性,又要具有开放性,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二者之间。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特色,结合人才需求,设置不同的方向课程群,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方向课程群,有能力的也可以选择多个方向课程群。专业任选模块是可选的,可以根据学校特色设置,其中的课程为任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其中的课程。

2网络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提出网络工程专业能力包括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能力、网络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网络设备的研究与设计能力。根据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和归类,将网络工程专业划分为网络设计、网络应用、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安全四个专业方向。本文根据近两年迅速崛起的物联网工程,结合提出的专业方向,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设置为网络设计,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络应用和物联网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

网络设计方向强化网络设备相关技术与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与生产能力以及网络协议分析和实现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方向强化网络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策略制定,网络安全系统部署和网络安全事故维护能力;网络应用强化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物联网工程强化物联网规划、设计能力、物联网设备与系统安装、配置与调试能力以及物联网应用系统解决方案设计能力。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设置一个或多个方向课程群。

3各模块课程设置

各模块中的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来科学设置,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群的设置和专业任选模块课程,要体现高校自身特色。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完全相同,因此,在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群设置上也会有差异。参照某重点大学课程体系,表1给出了各模块的一组推荐课程。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

1.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以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与通信工程”交叉共同构成的相对较新的专业。2001年1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增设了网络工程专业。随后,近300所本科院校相继开设该专业。受到各自高校办学条件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差异较大,比如通信工程背景较强的学校以通信系统为主要方向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背景较强的学校以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和开发为主要方向培养学生。然而,地方本科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本身底子薄,普遍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有差异,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问题。由于计算机网络设备硬件更新较快,教学实践环节经验不足,难以适应企业需求。课程方向设置较落后,导致专业培养特色和优势不够明显,毕业生对实践工程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对于专业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无法较好地提高,难以达到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迭代更新,低端网络维护和网络管理类人才市场萎缩较大,传统的以网络管理和维护为主的毕业生出现就业难,但用人单位又难以招聘合适的人才的现象普遍存在。随着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给网络工程专I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办学定位,“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亟需在专业方向发展和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重大的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符合地方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应用型地方院校攀枝花学院为例,以面向企业需求,融合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网络技术,对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从而探索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

2.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攀枝花学院于2007年开设网络工程专业,本专业着力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网络系统工程软硬件相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本专业的前沿技术,培养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系统研发能力、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和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安全保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网络工程师。学院以“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人才培养理念,重点培养如下三大类的网络高级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和维护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师。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采用偏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培养模式。迄今已毕业5届共计260余名本科生,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良好。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馈和跟踪统计,当前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下五个领域:网络系统工程集成和实施、面向网络或Web应用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系统管理维护和安全保障、嵌入式物联网系统应用和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但由于近年的网络应用开发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以网络应用开发岗位工作比例较大,然而网络工程的本身专业优势并未较好地在学生就业方面体现。

根据中国调研网的最新调查,传统的网络系统管理维护、网络系统工程集成和实施需求近年有下降趋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运维工程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高校对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需要对其进行内涵扩展,紧跟社会市场的新需求,挖掘更多的与网络工程相关的企业岗位,提升专业就业品质。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和能力体系主要以如下6种能力为主:网络应用系统研发能力,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设备研究与设计能力和网络协议分析设计与实现能力。在传统意义上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要满足6种毕业生具备的能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开设课程多而全,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网络工程的专业特色依然不明显。专业核心必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是培养优秀的网络工程毕业生的关键。

从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分析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和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由于学校网络实验设备的陈旧和综合网络设备管理维护教学案例较少,主要以仿真实验环境上完成很多网络课程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真实网络环境下存在的问题无法适应,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比如课程“网络性能评估与测试”是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产品开发等岗位的必备基础,然而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环节,学生修完该课程,对实际的网络性能依然无法独立评估和测试,原本对网络技术兴趣浓厚的学生也不得不转向网络软件开发方向。3融合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网络基础知识,然而网络应用系统研发能力方面的课程,主要以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培养为主,显得有一些粗糙,项目化教学模式难以实施。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该方面的人才需求,将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修改,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充分结合融入到网络工程专业中,拓展专业内涵。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是国家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智能商务和移动支付催生了电子商务飞速发展,预计2016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将达到5300亿元,移动互联网开发和云计算平台运维人才需求井喷,但目前实用性和针对陛强的人才培养较少,其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随着产业的高速发展这一矛盾将更加突出。网络平台建设是这些新兴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必备知识,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部署以及企业人才需求。把握好IT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向,融合移动互联网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发展多样化,改革课程是势在必行的趋势。

3.1专业层次结构优化

攀枝花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依托计算机专业实训中心的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和教研室,具有较好的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基础。对适应新形势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我校2014级网络工程培养计划实行修订,实行”1+2+1培养”模式:第一年为公共基础教学课程,与计算机其他专业保持一致,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第两年和第三年,根据专业特色,将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相关课程融入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设立了“网络管理维护与运维”、“云平台运维”、“网络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四个特色方向。第四年为“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所学方向到企业对应岗位去实践,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目的实际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后具有胜任所选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网络工程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就是围绕着学生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设置的。下面以专业方向能力鱼骨图展示课程设置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其中,云平台运维和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方向为两个新发展方向,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网络工程专业的特点。

图1中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一般开设在第二到四学期、经过职业生涯课程的引导,学生集中在第四学期进行选方向和有针对性的选修专业方向课程。目前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有了物联网技术本科专业和云计算技术专科专业,但缺乏扎实的底层网络技术支持,学生难以胜任软硬件结合的底层研发工作。图J的专业课程设置有效地迎合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应用,将网络技术平台和“互联网+”有机结合,既注重学生基础专业素质的培养,又拓展专业应用方向,有机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培养网络工程技能人才。

3.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攀枝花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特点,网络工程专业教研室坚持“以工程应用为基础,优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原则,采取“校内实践+校外实习”、“校企联合实验项目”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对学生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科竞赛,校内校外联合实验项目指导的团队活动等实践环节;校外顶岗实习。第三,认证项目实践活动。

(1)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表1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和工程能力。按照行业技术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表1将课程群和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学生选发展方向时,有意识地选修对应课程群和参与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网络工程以及专业方向体系的层次划分,从网络工程应用层案例,网络层案例以及开发层案例出发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最后通过对实际项目采用为期一周或两周的分析学习课程实践项目,达到项目设计规划能力提升的目的。

(2)联合实验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在学院的领导下成立了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有专业的实战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领,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开展一系列与网络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开发。组织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多方联系与国内知名通信企业r比如,中软国际、中兴通讯等j共建网络工程实训项目库,如视频点播系统的网络规划与部署、某某企业Web服务器升级与维护、基于Wi-Fi信号的手机室内定位系统等网络工程建设项目。

(3)网络工程师认证项目提升实践能力

我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与思科、华为、H3C等具有认证资格的公司合作进行网络工程师认证项目,采用从各认证公司的实际研发项目中提炼出部分适合教学和考核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工程化”的模拟实战演练。指导学生报考网络工程师认证,@取认证证书,提升网络工程实践活动能力,毕业时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篇4

【关键词】物联网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科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引领着互联网在新时代的要求下不断进步,高校在建设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时候需要构建符合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在培养人才的道路上既要利用高校的优势学科,又要明确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1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

物联网技术的自身原理和计算机技术有着很大的共通性,这种网络信息系统有着很强的技术基础,并且在融入高校的相关专业时需要充分分析传感器网络技术,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充分了解该技术的技术构成。通过分析高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现有状况发现该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物联网的网络层和应用层,并且该专业有很多的基础知识是适用于物联网技术的,因此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还需要增加感知层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从整体上具有运用物联网技术的可能性。在高校中设置物联网方向并不是要彻底改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调整具体的内容,这样使二者有效地结合。在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中增设物联网方向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市场需求,有些高校只是盲目地效仿其他高校的做法,没有结合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材的特色,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制定符合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

2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

不同区域的市场对于网络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在开设物联网技术方向的相关课程时需要建立符合技术特点的课程体系,而课程结构的合理性要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和优势专业来判定。和其他的专业方向一样,网络工程专业也要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且还要创造一定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需要学校提供现代化的实验室,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提高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要根据行业的具体要求进行,很多计算机行业对于人才的个性化特点有很大的要求,因此学校不仅要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要使学生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完成行业的操作。高校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时需要专门教材的配合,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不仅要求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和企业开展合作来加强教材的针对性,专业的教材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有效结合,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岗位的要求。

3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

3.1专业培养目标

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有科学的素养,而且还能从事多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这种应用型的人才在很多行业都有很大的需求,比如说在信息产业和轻工行业。高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培养目标包括很多方面技术的掌握,不仅包括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还要有技术推广的能力,这种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衡量该专业能力的标准有很多方面,其中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工程的理论是最基础的环节,而物联网感知层的相关知识的获得是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关节,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会检索文件,了解一些基本的软件编程程序,综合这些方面可以有效地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3.2课程设置

物联网方向的课程需要根据现实社会的信息来设置,除了已有的网络层和应用层知识的传授,感知层的相关知识也要纳入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课堂中去,网络技术的知识不仅包括原理的分析,还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程序的设计。对于物联网三个层次的知识的掌握,该专业在课程结构上要突出行业的特点,并且适当增加一些网络课程,比如说无线自组网应用课程,这些课程的加入可以学生的技术处理能力。

3.3专业实验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技术,成熟技术能力的掌握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置专业的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在进行专业实验时要按照标准的步骤进行,首先要完成毕业实习,在设计课程之前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练习,企业的生产实习要在学生的论文之前完成。物联网的实验有很多种课程设计,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说网络系统集成课程设计是一种运用很广泛的专业实验。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因物联网应用领域的高速扩张而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物联网方向,结合高校优势学科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新思路及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培养网络工程人才,分析总结出完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并且社会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对物联网的技术有很大的需求,而高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场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学科优势,从而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制定有特色的方案。以上的浅显之见希望能给相关的业内人士提供一点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梁斌,高昆,梁世斌.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05).

[2]陈璟.基于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传感网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多元化教学与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1).

[3]朱凯杰,陶俊丰.关于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4]杜祥岭,刘加宁.构建高校物联网专业与实训中心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篇5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网络工程;课程体系;Linux系列课程

“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高校四年制本科学生通过在校3年系统专业学习,最后一年到相应的企业或实训基地实习,进入企业项目组,重点进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3年校内学习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理论课和实验课,以及课程设计、新技术专题、认识实习等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1年的校外实习包括10周的生产实习,10周的项目实训,4周的毕业实习和13周的毕业设计,这些实习和设计环节全部在实习单位或就业单位开展。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和学习,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尽快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下,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媒介,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协调高校人才能力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关系的关键点[1]。很多高校的网络工程专业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有的高校采取课程群及课程分类方式[2-3],有的高校建立了“三力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4],有的高校建立了多元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5],有的高校建立了“工程+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6],有的高校建立了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7],还有的高校围绕专业建设进行多方面改革[8-10]。辽宁科技大学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社会需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社会需求和来自于毕业生、用人单位、校企共建实训实践基地的信息反馈,辽宁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维护管理、安全保障和应用开发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管理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能够承担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同时掌握Web服务技术及Linux平台下的网络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从事网络系统软件、网络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依据社会需求

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事业单位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能力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构建满足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和掌握用人单位要求的知识和技术,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针对校园招聘会、58同城招聘、赶集网招聘等进行信息收集,走访30余家实习基地,总结分析发现主要招聘的岗位为网络工程师、网络运维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工程师和网络研发工程师,大多要求学生熟悉网络通讯、熟悉Cisco等品牌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熟悉Oracle和SQLServer数据库,能熟练使用Linux系统,有CCNP、H3C等厂商认证可优先录用,鉴于此,学校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学生为主体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设置多层次多方向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组合课程模块,达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目的。原来的培养方案中,培养方向为综合组网和嵌入式开发,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36%。自2006年网络工程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以来,通过对毕业生去向调查及毕业后的跟踪走访,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从事系统集成和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工作所占比例很小,更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根据以上情况和IT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在校学生、毕业生和企业的反馈,结合本校学生层次水平,网络工程专业勇于创新,对培养方案做大幅度调整,与Oracle上海校才科技合作,引入Oracle上海校才科技定制的网络相关的Linux系列课程和工程案例,从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件、案例、教材等开展全面合作。加大力度开展实践课程,形成模块化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多模块组合实现多方向能力培养。此项合作,在全国属于首创,目前有几十家高校采用这个模式。

三、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7个环节,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教育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实现多方向能力培养,拓宽就业渠道,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Oracle上海校才科技定制的网络相关的Linux系列课程,形成了模块化专业知识结构,将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模块、组网技术应用模块、Linux网络开发模块、网站安全开发模块和Web应用开发模块五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突出培养学生的编码能力;专业课程以组网技术应用模块和Linux网络开发模块为主,组网技术应用模块培养学生搭建大型网络工程应具备的能力,Linux网络开发模块培养学生从事大型底层软件开发应具备的能力,包括网络系统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开设网络安全开发模块和Web应用开发模块,是对专业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的职业取向选择模块的组成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学好任何模块都可以适应就业需要;最后通过大四一年的企业工程项目实战,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项目实战能力。

四、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新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40%,比以往培养方案增加4个百分点,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科竞赛—创新计划—科研项目—项目实训—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能力培养相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学校与实习基地相结合、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参与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八个学期不断线。

(一)引入工程案例,强化实践教学

引入校园网、企业网、城域网,强化组网技术模块课程实战性;拆分10余个案例系统应用到组网技术、Linux网络开发、网络安全开发和Web应用开发等模块课程中,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系统编程能力。工程案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课程知识在工程项目中应用认识,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强化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以科技竞赛为主要手段,推进创新能力培养

以ACM程序设计大赛、嵌入式程序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赛为依托,以学生自己设计的研究课题为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研发,以老带新,以赛代练,拓展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即是课内实践教学案例的源头,也是检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更是提升学生就业力的保障,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宜的网络工程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特征和企业实际需求的高素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学院建立了东华软件、天元网络等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五、结语

几年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参加各类大赛积极性得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提高。2012届初次就业率达到92%,2013届96.8%,2014届98.04%,2015届达到了空前的99.11%。除去就业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的薪酬也逐年增长。2013年,辽宁省进行了“专家不进校,管办评分离”的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辽宁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在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民族大学等全省9所参评高校中排名第三,并被确定为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进一步确定了工程案例驱动教学+Linux平台网络软件开发的专业特色。实践证明,网络工程专业采用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校企联动“3+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提前获得了企业实践经验,完成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达到企业用人要求,拓宽了就业方向,增强了就业能力,学生就业层次不断提高,受到了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罗家莉,孟庆瑶,李敏.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26(5):52-55.

[2]彭佳红,曹晓兰,程研.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群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2):74-76.

[3]高联雄,赵波,吴庆畅.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方向设置实践与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6(1):150-152.

[4]胡伏湘.“三力合一”的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443-446.

[5]金永涛,安志远,刘海燕,等.网络工程专业多元立体化课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0):412-415.

[6]平源.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11):171-173.

[7]李平,熊兵,吴佳英.网络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3(4):113-117.

[8]张剑飞,韩子恒,程杰.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11-12.

[9]张远,杨旻.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5-157.

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篇6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网络工程专业专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网络工程专业嵌入式课程双主动教学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网络信息安全》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软件工程专业“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网络工程专业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网络工程专业物联网方向课程改革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四实一体”递进式教学改革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方法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高职信息网络安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吴煜煌,汪军,阚君满.网络与信息安全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3]周明全,吕林涛.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第二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石志国,薛为民,尹浩.计算机网络安全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袁津生,吴砚农.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4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徐明,龙军.基于MOOC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9):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