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微观经济分析范例(3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2-04

微观经济分析范文

关键词:导数;边际分析;需求弹性;Logistic模型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这门学科与各行各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为高等数学基础内容之一的微分学,它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是经济工作者和决策者进行实践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里从导数的概念出发介绍了边际分析和需求弹性分析,然后介绍了Logistic模型在微观经济应用。

1导数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

导数的概念反映了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快慢,把导数这一概念放到经济学中,就是边际函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涉及到边际成本,边际效益,边际利润等。y=f(x)在x=x0处可导,该点的导数定义为,当x=1时,即x0改变了一个单位,且x=1相对与x0是一个很小的量时,近似得到f(x0+1)≈f(x0)+f‘(x0),可以看到边际函数反映了一个经济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后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化f‘(x0)个单位。例如,已知总收益函数为R(Q),Q表示销售量,边际收益MR=R‘(Q),在Q=Q0时,MR|Q=Q0=R‘(Q0)表示当销售量为Q0时,再销售一个单位的商品总收益会改变R‘(Q0)个单位。

函数y=f(x)在x=x0处可导,函数值的相对该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对该变量之比,称为f(x)从x0到x0+x两点间的平均相对变化率,也称为两点间的弧弹性,当x0时,的极限称为f(x)在x=x0处的相对变化率,也称为x=x0的点弹性,记为。因为y=f(x)在x=x0处可导,且f‘(x0)≠0,有

当自变量变化1%时,因变量近似地变化了,从中可以看到,弹性反映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变化的灵敏程度,它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作为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他会考虑商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来判断当价格上涨或下跌时,总收益会增加还是减少来安排下一步的生产。例如商品的需求函数Q=Q(P),P为价格,Q表示消费者的需求量,因为Q=Q(P)是随价格P的单调递减函数,所以Q‘(P)0,习惯上需求价格弹性非负,因此定义需求价格弹性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收益R(P)=P·Q(P)随价格如何变化。

当价格为P0时,若η|p=p01(低弹性),从上面两式中可以看出R‘(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减少)(1-η|p=p0)%;若η|p=p01(高弹性),则R‘(P0)0,价格上涨(下跌)1%时总收益也会随之减少(增加)(η|p=p0-1)%;若η|p=p0=1(单位弹性),则R‘(P0)=0,价格上涨(下跌)时总收益保持不变。

2Logistic模型在经济上的应用

微分方程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经常用到,在这里只讨论Logistic方程在经济上的应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一种阻滞增长模型,是荷兰生物数学家Verhulst于19世纪中叶提出的。

方程右端的因子rx体现了变量x随时间t增长的增长趋势,而因子体现其他因素会对x增长的阻滞作用,显然x越大,前一个因子越大,后一个因子越小,而x的增长是两个因子共同作用的因子。用分离变量法求解得到

Logistic模型不仅能够大体上描述人口及物种数量的变化规律,而且在社会经济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信息的传播、耐用消费品的销量、新产品的推广等。比如某种品牌的生活耐用品,t时刻总销售量为Q(t),由于该商品的性能很好,每件商品都是一个宣传品,所以t时刻销售量的增长率与总销售量Q(t)成正比,另外考虑到商品在市场中的容量N限制,销量的增长与尚未购买该商品的潜在购买量N-Q(t)也成正比,于是有

解之得

图1商品销售的Logistic曲线

从图1中可以看出,当Q(t)

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以及一些定量分析中应用到微分学的地方还有很多,它为经济研究工作者和决策者的具体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多的推动作用。

[1]龚德恩,范培华.微积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杨光,李传志.微分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40-42.

谭瑞林,刘月芬.微积分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总第529期).

微观经济分析范文篇2

【论文摘要】到目前为止,尚无哪个国家完全承认中国已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也是外国对华反倾销逆向选择和歧视的原因之一。本文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分析反倾销决策的经济因素,应付新形势下的反倾销挑战。

一、反倾销决策的相关经济因素

反倾销涉及两国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行为,反倾销需要确认存在倾销行为,但反倾销的发起通常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关。

1.反倾销的本意是规范国际贸易秩序,防止不正当竞争,也有保护幼稚工业的意图。

反倾销也因此和反补贴、保障措施成了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的三种合法的贸易救济措施。发起反倾销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发展情况的好坏影响到其发起反倾销的频度和规模。如果其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充分,投资和需求旺盛,那么其就更愿意依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获取贸易利益,因而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的可能性就较小;否则,即使并非单由倾销所致的销售额下降、失业等“产业损害”也会归咎于进口产品,而发起反倾销诉讼。

2.反倾销针对某特定产业的产品,关系到两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产业损害的确认首先要界定与涉案产品相似的产业范围,而生产能力的提高使得企业对有限市场的争夺和同质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若进口方与出口方的产业结构相同,产品差异性较小,则使得竞争加剧,进口方为保护国内生产企业,会倾向于发起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

3.反倾销涉及众多利益主体,包括被反倾销商品的出口商、进口商,进口国或地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该产品的进口商和出口商等等。所以,唯有对反倾销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才能全面地对倾销和反倾销的成因、对反倾销的福利影响进行分析。

二、反倾销制度的经济分析

反倾销制度是反倾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倾销发起国正是通过运用各种反倾销制度来达到自己的经济目的。制度作为经济的内生变量,在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了其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和运行方式。因此,就必须对相关制度作深入分析,以下主要以替代国制度为主要阐述。

(一)替代国制度的含义

替代国制度是反倾销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在西方反倾销体系中,对于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NORMALVALUE)的认定是带有歧视性的。出口价格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是确定倾销行为存在的首要因素。WTO《反倾销协议》中只规定了出口国国内价格、出口第三国价格和结构(推算)价格三种正常价值确定方式。但美、欧等国国内法中却增加了这样的表述: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产品,其正常价值不以该国国内销售价格为准,而要寻找一个与其经济水平相近、有可比性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以“替代国”产品价格确定正常价值,一旦我国商品售价低于替代国内市场价,就可被认为倾销成立。他们的理由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价格是中央计划的产物,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二)替代国制度的歧视性

到目前为止,尚无哪个国家完全承认中国已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也是外国对华反倾销逆向选择和歧视的表现之一。因为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的裁决就可以不直接引用我国市场价或成本价,而是选用替代国价格来计算倾销幅度。据外经贸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曾被选用做替代计算的有美国、欧盟国家、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特区、韩国、津巴布韦、印度尼西亚、南非、丹麦、智利、中国台湾、土耳其、新加坡、阿根廷、挪威、印度、马来西亚、泰国、乌拉圭、斯里兰卡、南斯拉夫、奥地利等23个国家和地区。以欧盟对华案为例,曾被选用作为替代计算的有美国(9次)、日本(3次)、欧盟(4次)、韩国(4次)、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区(共5次)、澳大利亚(1次),占欧盟案35%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开发方式、成本构成和经济水平与我国实际相差甚远,其成本是中国内地企业的若干倍,这样计算出的倾销幅度往往高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如墨西哥对我国鞋类征税1105%、秘鲁903.92%(鞋)、巴西760%(普通锁)等,通过随意选择替代国别说1100%,就是2000%的税率也照样可以办到。但是这种做法却严重违背了WTO规则,也无视我国改革进程和成就。这种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法规,给西方国家打击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出口提供了锋利的武器,无怪乎中国产品频频遭难。

(三)替代国制度的弊端

1.替代国方法缺乏可预测性

在进行价格比较时,国外反倾销法允许市场经济国家以其产品在本国市场销售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因此,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在向国外出口商品时,通过与国内市场价格的比较,能清楚地知道其卖到国外市场的价格是否构成倾销,或倾销幅度是多大,可以实现做好防范准备。但是,对我国出口商而言,国外起诉机关会牵强地为我国出口商品寻找“正常价值”,在找到这个替代国前,连起诉国自己也不知道“正常价值”是多少,更何况我国出口企业。

2.替代国制度抹杀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

不同的国家不仅由于不同的经济水平,工资水平和人口状况从而在劳动力价格上有很大差异,而且还因为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产品的加工条件以及国内市场需求的不同在产品成本配置的其它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比较成本优势不仅存在于市场经济国家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市场经济与非市场经济的国家之间。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平均工资水平仅为美国的1/40,管理费用以及大多数原材料价格比起世界上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来说也低得多。然而,在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诉讼中,一些国家对我国产品的成本优势或者根本不予考虑,或者是随意抹杀。

3.结构价格缺乏合理性

在采用结构价格时,起诉国一般会先到出口国调查一定数量的产品所使用的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原材料,能源等,然后到生产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或地区去计算使用这些土地,厂房等的费用,加上运费,10%的企业管理费和8%的合理费用即构成结构价格。于是,国外反倾销当局有时就采用从不同国家分别使用生产要素的费用来联合计算成本,有时甚至用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要素来计算我国的生产成本,这就更不合理了,国外用结构价格作为“正常价值”很容易得出我国倾销的结论。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分析范文

(一)供给角度分析

1.供求关系。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三)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如果企业的需求信息无法及时的传递给学校和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处于非常盲目的地位,这样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而大学生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雙方之间信息沟通和传播的渠道不畅。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政府方面来看

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引导大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地区和基层地区就业,可以给予这些地区的就业大学生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补贴,对于一些符合国家就业政策的大学生可以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减免,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就业的分流,及时北上广等热点就业地区的就业状况和竞争状况。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积极进行创业,在创业政策方面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二)从高校方面来看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摇篮,应该在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各高校需要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和互动,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他们对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期望,这样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高等教育;其次进行课程改革,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适当的侧重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培养方向与目标与市场的需求状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要建立企业用人需求信息沟通平台,及时的更新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联合用人单位在学校举办各种校园招聘会。

(三)从大学生方面的来看

大学生本人是就业市场的主体,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明白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状况,本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来面对,适当的降低自身对求职的期望;其次,在就业之前,适当的参加一些就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最后在学校学习期间,应该在学好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当的提高自身的各项技能;最后,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地区进行就业,在那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