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产品设计研究(6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08-16

产品设计研究篇1

[关键词]农产品包装设计

包装是品牌理念、产品特性、消费心理的综合反映,它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包装与商品已融为一体,起到保护商品、传达商品信息、方便使用、方便运输、促进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更应该是其形象和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符合外观与商品的功能性实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无论是从使用还是审美的角度,农产品包装在农产品中地位的越来越高。许多农产品生产、销售商都在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产品包装看起来更加精美,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更具审美功能,在同类产品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但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仍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贸易的收入。因此,切实改进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

农产品,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包括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药材、粮油作物、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水产品、林业产品等等。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包装缺乏必要的包装设计和品牌标识,很多产品选择塑料袋或者瓦楞纸箱等,还停留在包装保护、容纳和运输等基本功能方面,没有提升到设计的层面,仅仅停留在满足功能性的需求上。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较成熟,在农产品的包装设计方面有很完善和科学的规范。他们在农产品的包装设计上的知识产权、技术都比我国成熟。和其他产品包装一样,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包装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从实用性、美观性还是性价比来看,都是非常高。我国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内已经有一部分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呼吁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对农产品的包装引起重视,但是面对中国农产品包装的现状,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还比较多。

1.材料选择局限,包装技术落后

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较差,主要农产品中经过加工成为食品成品的仅占总产量的2%~30%(发达国家占15%~70%)。我国消费食品仍以未加工的资源性原料为主,约占60%(发达国家占10%左右)。在我国的出口食品中,原料性食品占70%。我国出口农产品及加工品的传统包装材料,要么采用不透明的包装材料,要么采用塑料真空包装,前者无法使顾客直观挑选,后者则较为复杂且成本相对较高。新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是我国出口食品农产品中的大宗产品,尤其对东南亚地区出口数量很大。但是包装和产品的保鲜技术不好,包装很粗糙。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水果蔬菜总产量的20%在运输储存过程中被损耗,损失达到700亿美元。这些出口产品基本是没有经过初级加工,其出口运输包装多用传统的纸箱,没有鲜明的品牌标志。目前在农业技术推广上仍仅重视生产种植技术,对成品后包装设计技术投入过少;农产品企业大多为私营和民营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管理思想保守,不能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包装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我们重视商品包装,其商品附加值可大大提升,市场竞争力也会大大提高,其利润将更加可观。

2.包装不精良,缺乏设计感和品牌构建

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大多还处于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一般农产品的包装只停留在简单实用的低水平上,大部分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像大企业一样有系统的规划和模式,所以谈不上包装设计。材料的选用上,或者用传统的纸箱,或者随便用塑料包装,没有品牌,没有产品标识,也没有使用说明和产品介绍。这些从事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小型企业无力花大钱请专业的包装设计师来进行农产品包装设计,而且现有设计人员的水平没有质的提高。对于农产品市场经济化的需要也没有办法适应。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在外观上还没有达到现在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也很少考虑到甚至忽略了包装设计在销售中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导致消费者对大多数农产品包装的印象是落后、单调,包装上的图案和印刷粗糙、简单。

我国农产品包装设计的对策

1.改善农产品包装材料

包装材料发展的趋势是多功能化、高机能化。所谓高机能化,是指包装高阻隔性、耐热性、选择透过性、保鲜性、保香、保风味、可吸湿性、抗菌性以及具有一些特殊功能的包装材料。对于农产品,使用易于回收利用和再循环的材料,使其具备了使用功能后能够达到焚烧利用热能,肥化改善土壤等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充分利用资源的功能。另外,使用可自行降解而且降解周期短的新型材料,避免了形成垃圾不可回收利用。对于有地域特征的农产品,地域自然材料的应用更能凸现产品的自身特点,自然材料是最常见、最普遍、无污染且能方便处理的材料。农产品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把木、竹、棉麻、草等自然材料根据地方特色合理加工运用于包装,既能很好体现产品特色,又能减少成本。如编织的小竹篓、玉米叶等等,都能够用来包装农产品。

2.改善农产品包装设计

作为产品,首先吸引消费者的便是它的包装设计。农产品作为众多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基础来源,在市场的占有率是非常高的。而其包装的审美功能往往被忽视。在市场经济下,包装已经从最初的使用功能为主导转移到了以信息传播为主导的功能上,尤其是超级市场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销售模式,包装自身成了“无声的推销员”,一个具有设计感的包装,不但具有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的倾向性。一个优秀的产品包装设计,要充分考虑商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完美结合,还要围绕材质、色彩、图形、文字等设计要素,使包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于农产品来说,要注重图形、标志等方面的运用,使其品牌化、系列化,强调其与众不同的特征,以区别其他同类产品。农产品的地域性特色鲜明,即使是同一品种的农产品,在不同的区域其品质也相差很大。在包装设计时要将地域特色充分考虑进去,传统图形、民族元素的运用,对于树立产品的品牌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3.树立和完善品牌构建

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核心,是质量的依托和载体。品牌构建有利于消费者识别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地域性明显、易腐易烂等特点,使它的包装品牌策略不同于其他产品而变得更加复杂。树立品牌观念,首先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是保证,品牌是依托。在提高科技含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树立品牌,形成产业链,是农产品发展的长远趋势。比如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经销商之一的中粮集团,就是以生产、经营农产品为主,树立品牌,形成以农产品贸易、生物能源开发、食品生产加工为主,地产、物业、酒店经营以及金融服务等多项目的产业链。而中粮旗下的品牌如福临门等也被大众所熟知。

对我国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思考

产品设计研究篇2

关键词: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感性工学情感测量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74-02

引言

随着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产品种类日益繁多,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情感化设计已经成为现在的研究热点。在理论上,情感化相关理论的发展整合了生理学、人因学、心理学、工程学、管理学、设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在实践中,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也在交叉学科背景下得以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借鉴国内外文献,对多学科影响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对情感测量的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与技术进行梳理分析,找寻现有相关研究可改进的地方,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情感化设计概念及产生背景

1.1情感化设计概念

情感化设计在日本和韩国一般被称为“感性工学”,欧洲学术界基本接受感性工学的提法,美国学者称为情感化设计,我国工程学术界一般也接受日本感性工学的相关概念,称之为“感性意象或感知意象”,也有的学者称之为“感性设计”,而我国部分艺术设计学院的学者则与美国学者保持一致,称为“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不以情感设计为基本目的,而是研究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反应和心理体验并总结规律,应用于设计之中,它首先要满足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表达设计师的情感。

1.2情感化设计的产生背景

情感化设计研究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1999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届设计与情感国际大会,并在会上成立了“国际设计与情感学会”。之后有许多起初并不涉及设计问题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情感化设计研究的发展,例如“体验经济”、“体验营销”、“情感计算”等概念的提出。直到2004年,诺曼的《情感化设计》问世,标志着情感化设计研究彻底从幕后走向台前。

2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在发展过程中,整合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情感化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部分,将各学科基础之上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做简要概述,如表2.1所示:

在情感化设计领域,人因学在传统人因学基础上探讨设计对人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认知心理学通过研究人对情绪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来探索情绪的产生;工程学用理性的方式来衡量感性的问题;管理学关注产品竞争力,研究设计在顾客满意度方面的作用;设计学用各种情感化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社会学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人的情绪产生的影响。从上表所整理的基于多学科背景下的情感化设计研究可以得知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使得情感化设计的内容得以多角度的阐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是基于交叉学科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

3情感化设计研究热点

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研究包括消费者情感因素的测量、分析、建模,情感因素到产品设计参数的转换等,情感化设计研究相关的文献繁多,所用理论和方法也很多,但纵览情感化设计相关文献,发现能形成理论体系的、目前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理论。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主要对理论方面的感性工学理论、三层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情感测量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

3.1感性工学理论

日本学者长町三生等人基于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创立了研究用户感性问题的“感性工学”,它是一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来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间关系的理论及方法。利用感性工学,可将人们模糊不明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细部设计的形态要素。

3.2情感化设计三层次理论

诺曼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将用户的认知处理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本能层是指产品给人带来的感官刺激,反应快,可迅速作出判断;行为层设计侧重产品的使用,操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与效率;反思层设计强调产品的意义,在用户内心产生更深度的情感。

3.3情感测量的方法与技术

从设计师角度来说,因用户一般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方式来表达情感,并且情感表达本身具有个性化、动态性和易变性,对于用户情感需求的量化带来了很大困难。设计师为了更好地结合理论指导后期设计实践,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测量用户的情感因素。目前一般通过心理学和生理学两种手段测量。从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对情感测量方法进行整理及分析如表3.1所示:

从上表的测量方法及分析可知,研究的关注点从以往的定性到现在的定性定量结合,体现出了多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但是,情感测量仍面临诸多挑战。现代心理胜利测量技术仍存在上表中分析的问题。

4情感化设计主要研究领域

当前,对于情感化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领域。

1)造型与情感

产品的物理造型设计属于本能层次的设计,快速传递给人相关信息,其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尹欢,高晨晖(2011)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及设计的三层次理论为基础,提出加强人性化考虑思路来指导家居用品情感化设计。

2)功能与情感

功能是指产品具有的某种特定功效和性能,属于行为层次的设计。诺曼《设计心理学》中强调了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产生很多沮丧、挫折等消极情绪都是因为不恰当的设计造成的。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则讨论了行为层次的设计,作为功能与情感的研究案例。例如赵鹏睿(2010)从产品功能设计趋向多元化、趋向单一简洁、产品功能设计要预测和挖掘消费者潜在的和精神文化需求三方面分析了产品功能设计的未来趋势。

3)文化与情感

文化则代表着反思层面的设计,该层面是增强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部分。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选择标准,产品设计也要结合特定地区和国家的文化传统,才能很好的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例如张路得,李志春(2011)提出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设计要素来表达文化的方法。使用者通过产品的文化符号等引起自身对相关经验或情感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感知产品中的文化意象。

5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总结

产品设计研究篇3

关键词:动画道具衍生品设计产品设计理念

一、动画道具衍生品与产品设计理念

1.动画道具衍生品

何为动画道具衍生品?先从什么是动画道具来理解,动画道具是与动画场景和剧情人物有关的一切器物的总称,也可理解为场景中陈列装饰器物和角色表演时随身配备的可移动物件。由此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动画道具衍生品了,动画道具衍生品就是基于动画影片里的道具形象派生出来的事物,是动画道具在表现形式上的一种延伸。在国内,动画道具衍生品开发已越来受到重视,衍生品开发形式也变得多样,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红太狼的平底锅,有设计成小摆件、小挂饰和充气玩具,也有设计成具有实际功能的小型平底锅。

2.产品设计理念

产品设计理念是基于产品设计相关学科(材料工艺、人机工学、结构力学和造型基础等)背景下,以解决问题或是提倡健康、舒适生活方式而提出的设想或构思。产品设计理念是设计者对产品的设想与构思,成功的产品设计理念可以引导用户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或者习惯,或者是思维的改变。

3.产品设计理念与动画道具衍生品关系

产品设计理念是产品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动画道具衍生品从虚拟的动画画面“走”出来,以产品的基础形态出现在客观现实中。在设计时我们更多的是把它当做一个产品来诠释,从材质、工艺结构、使用方式和功能上等来表现这个道具产品,提高道具衍生品的合理性,更好地实现道具衍生品的实用价值。

二、基于产品设计理念的道具衍生品设计优势

1.提高产品合理性,降低衍生品开发风险

产品设计是连接人一一机一一环境的一门学科,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赋予了产品功能结构、形态色彩、工艺材料、装饰和规格。道具在动画虚拟世界里,我们没有触觉上的感受,而道具衍生品是实实在在的产品,在使用者使用过程中有其互动性,这需要设计师把握好衍生品与使用者之间的人机关系。在设计阶段产品应反复推敲,假如衍生产品设计出现生产上的缺陷,那么生产时就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去改造和调整,造成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浪费。一款动画道具衍生品想立足于市场,应进行深入地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反馈再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赋予衍生品新的内涵与功能,从材料、结构和功能上尽量降低衍生品的生产成本,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容易被大众接受。

2.赋予衍生品新的理念,增加经济效益

动画道具衍生品属于高附加值产品,相对于同类无形象赋予的产品而言,形象赋予所来带的价值较大。动画道具从银屏走出,进入客观世界,不能只是忠于动画里的原型,道具在虚拟动画世界里的形象和功能是服务于动画本身,而动画道具衍生品是以人为本来设计,加入产品设计理念,例如,赋予衍生品绿色设计理念,在材料使用上注重环保和可回收性,在结构设计上更注重模块化与可拆卸性,从而降低产品生产与维护成本;赋予衍生品通用设计理念,使产品最大可能面向所有使用者,增大受众人群,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3.促进产业链形成,为动画后期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从国外动漫发展模式来看,衍生品开发所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动画影片播出所来带的效益。国内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动漫一衍生品一动漫一衍生品,形成了一个动漫产业链。产品设计理念的运用能有效降低衍生品开发风险,还能增加经济效益,为动画后期再创作提供资金保障。

三、国内道具衍生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1.依赖贴牌式设计

如今,国内动画道具衍生品开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具衍生品也越来越被大众所喜爱。国内衍生品开发存在一个共性问题一一贴牌式设计,把动画形象贴附在产品上,以儿童服装和文具比较常见,这只能算是动画形象的运用,严格来说称不上设计。动画道具衍生品设计应该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动画道具形象应该是产品主体本身,而不是成为产品的一个元素。

2.缺乏互动性与实用性

动画道具从银屏“走”出,成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大多数用户是出于对动画影片的喜爱才会购买。在设计上我们不仅要继承动画道具在影片里的互动性,对于没有互动的道具角色,设计师应赋予新的互动性,增强产品的趣味性。国内动画道具衍生品多以摆件和挂饰类居多,缺乏实用性。以国内第一部大型武侠3D动画《秦时明月》道具为例,动画里的兵器设计是亮点,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道具衍生品开发也较为成功,兵器衍生品也受到大众的喜爱,但是衍生品形式只提留在摆件和挂件上,缺乏实用性与互动性,受众人群较局限,没有发挥最大价值。

3.缺少细节上的设计

对于产品来说,产品细节决定产品成败,优秀、成熟的产品,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会产生喻悦感,例如:sONY在Playstation3主机电源键设计上,把物理按键设计成感应式按键,只有带有体温的手指触到才会启动,而其他物体碰到是无法开启,这一细节的处理防止误操作,多么贴心的设计。国内道具衍生品在设计上比较粗糙,细节处理不到位,国产3D动画《熊出没》里的光头强使用的道具,包括安全帽、电锯、电动枪和斧头等都有衍生品在网上销售,价格不等,深受消费者喜爱。这些道具衍生品在材质选择上多以塑料为主,把手处大多没有做防滑处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易打滑。塑料材质较为坚硬,转角处倒角处理不到位,儿童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易碰擦,埋下安全隐患。

四、国内动画道具衍生品设计不足的解决方案

1.动画道具衍生品设计应遵循原则

1.1以动画道具原型为基础

道具衍生品是动画道具延伸产品,道具衍生品依附于动画道具角色而存在。动画道具衍生品来源于动画道具形象,用户对衍生品的认可很大程度归功于对动画本身的喜爱。在衍生品设计过程中,应以动画道具为原型,在道具衍生品设计阶段,不脱离道具形象本身,衍生品的材质、比例、尺寸和功能上的设计应尽量以道具形象为基准,如改动较大会造成一种陌生感,不容易被用户接受。

1.2以产品设计理念为核心

产品设计理念是设计者对产品的设想与构思,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是设计者赋予产品―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道具衍生品如只是借鉴道具形象原型,缺乏实质,缺乏产品的特质,那么衍生品的价值没有得到最大体现,国内大多数道具衍生品形式还局限于摆件类,这需要设计师用产品设计相关知识去丰富衍生品设计,结合产品的基础形态,赋予产品新的内涵。成功的衍生品不仅能给予用户对动画本身的回味,而且通过产品设计理念的赋予给用户传递―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向导,从而能有效扩大动画道具衍生品市场范围,不局限于儿童玩具市场。

1.3结构功能合理

道具衍生属于动画与产品设计两块领域的交叉,来源于动画,但又要具备产品特质。结构合理是产品存在的基础,合理的功能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国内道具衍生品大多以玩具和摆件的形式居多,产品具备的功能较少,结构相对来说简单。但是对于一款机械类衍生品,结构和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1.4符合人机工学原理

人机工学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协调用户、产品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衍生品设计阶段,设计者所设计的衍生品要符合目标人群的心理和身体特征,使用户能够在舒适便捷的条件下学习、生活和工作,例如,以3-6岁儿童为目标人群,我们在设计道具衍生品玩具时,应分析儿童手型大小、手指长度和手的力度等,这样才能设计出准确的尺寸、合理的结构、舒适的手感的衍生产品来。

2.动画道具衍生品设计方法

2.1新功能添加

产品功能是产品的属性,也是产品得以存在的价值。动画影片里场景陈设类道具主要是起到画面烘托、环境渲染的效果,给予的镜头较少,一般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类道具一般不会作为衍生品开发对象。随身类道具一般跟随人物角色出现,有时还会与人物互动,这类道具角色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作为衍生品开发有着一定的价值与意义。随身类道具在衍生品开发上要突破功能上的局限,应结合实际情况赋予衍生品更多的趣味和实用功能。随身类道具衍生品开发在国内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熊出没》为例,里光头强使用的枪在衍生品设计上,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设计定位,发射的子弹有设计成乒乓球、水和音乐;光头强使用的斧子在斧刀处添加LED光效果,斧柄处设计有按键,当按下按键时不仅有灯亮效果,还伴有光头强的声音。这样设计不仅增加这类道具衍生品的互动性,也对动画影片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2互动设计

互动设计是一门新的运用艺术,目的在于促进人与产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是视觉上的,也可以是听觉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道具衍生品的互动性,不仅可以体现在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也可以体现在人与人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互动。以手机宠物类运用游戏一一会说话的汤姆猫为例,该游戏符合受众想养宠物而养不了宠物的心理,用户与宠物互动性强,深受大众喜爱。随之,汤姆猫衍生品也应运而生,汤姆猫衍生品设计为儿童早教益智玩具,不仅继承了汤姆猫形象,而且添加了更多的互动效果,学说话,会录音,会创作歌曲等功能,播放音乐时汤姆猫眼睛跟着音乐有互动效果。这类互动设计不仅促进了产品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同时也促进了亲子、朋友之间的互动。

2.3系列设计

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产品的价格和功能已经不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主要因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创新性和个性化等方面越来越重视。衍生品系列设计主要指在设计过程中,这一系列产品源于同一个设计平台,同一系列产品给人视觉上的感受大致相同,但在形态结构上又略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造型、材料、颜色、功能、规格尺寸上的略微不同,目的是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和精神需求。

产品设计研究篇4

关键词: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程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设计驱动的技术创新网络――知识流动视角的实证及应用”(11YJCZH008);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设计主导的企业创新耦合模式及创新绩效研究”(CXZZ11_02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与创优基金“设计驱动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创造的视角”(BCXJ11-11)

作者简介:陈国栋,男,博士研究生,台州学院信息管理系讲师(浙江临海317000);陈圻,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16)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1-0108-07收稿日期:2012-08-12

一、引言

现代工业设计是“人类未来不可毁灭的第三智慧”[1],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生产的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遭遇“摆地摊”的境,这引发了国内对工业设计的思考。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工业设计从单纯的学科已经发展到企业寻求产品创新升级的必要手段。

有关工业设计经济价值的研究,国内学者很少涉及,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纵观国外的产品设计研究,可以发现三点规律:一是国外的学术研究中出现最多的术语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较多出现在学科和专业方面;二是大多数研究中都把产品设计界定在新产品开发领域,其研究内容十分丰富[2];三是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探讨方面,创新专家往往重视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的角色,对于产品设计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方面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在企业的设计实践中,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都把产品设计作为主导因素,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我国,具有创新精神的OEM企业也把产品设计作为产品创新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手段,例如宁波方太[3][4]。这些知名企业产品设计战略的成功,也引发了创新专家以及设计实践者对设计影响新产品绩效的思考。本研究以浙江省重视产品设计的民营企业为例,通过Likert问卷收集数据,检验产品设计与新产品开发的关系。由于所调研的民营企业的创新程度不同,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评价产品设计对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的影响,二是确定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设计的目的是创新。早期的研究强调把设计融合到创新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后来设计在创新中起到关键作用,Verganti的设计驱动创新理论认为设计是创新的动力源[5],然而设计在新产品开发领域的应用以及其所绽放的光芒是产品设计研究的理性回归,毕竟设计的本质属性就是促进产品的创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为了使本文的研究更加清晰明了,需要对“产品设计”和“新产品开发绩效”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产品设计是个广义的概念,目前对于产品设计的定义都是基于产品形式、功能或者形式与功能的集合三方面。Luchs总结不同学者对产品设计的定义后,从广义角度定义产品设计是工艺品或服务的属性集,既包括形式与功能各自独立的属性,也包括形式与功能集成的属性[6]。本文认为产品设计表达了产品的形式、功能和形式与功能的集成属性,在编制调查问卷时,为了正确衡量产品设计,设定“好的设计”的语境,好的设计不仅表示设计出美观的产品,也设计出功能独特的产品,除此之外“好的设计”表达了一种设计能力,既能承担产品项目的设计任务,又能组建优秀的设计团队。而在新产品开发绩效方面,有关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衡量指标的研究较丰富,Griffin等学者认为产品绩效、财务绩效、客户接受程度、项目绩效和企业绩效是衡量新产品开发成败的关键[7],Souder从新产品开发进度方面考虑绩效,加入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因素[8],吴家喜和吴贵生[9],以及吴伟伟等人[10]研究中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时,也加入时间绩效因素,鉴于此,本文从绩效角度把新产品开发绩效拆分为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三个子概念。

(二)产品设计与产品研发时间

好的产品设计需要好的产品设计团队,好的产品设计团队能够设计出走在市场前端和流行前沿的新产品,因此,好的产品设计往往导致成本的节约和更快的上市时间[11]。

产品设计缩短研发时间的表现之一是产品设计能够迅速把市场需求转化为产品。传统的新产品研发模式中,市场专家负责分析市场,技术工程师负责产品的技术实现,但企业依然面临这样的困境:即使市场分析详实,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先进,但仍然不能研发出挽回市场份额的产品,究其原因,企业忽略了市场与技术连接的重要环节――产品设计。设计是市场与技术的桥梁,设计需要表达市场需求,同时设计也需要指导技术选择,好的设计实现了市场需求与产品加工制造的有效耦合,缩短了市场需求转化为实物产品的时间。

另外,产品设计加速产品的上市时间。快速的产品研发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而快速研发的有效手段是市场需求信息的集成和使用,大多数企业都使用新技术让企业更具灵活性和速度,但是新技术的引进需要以消费更高的成本为代价[12]。对比传统的新产品开发要素,产品设计具有一些天然的优势,企业专注于产品的功能、形式和语义的设计,不仅转移了引进新技术带来的高成本风险,削减了产品研发的时间,同时也赢得了市场,而赢得市场的产品会更容易缩短同类系列产品的上市时间。

假设H1:产品设计对缩短新产品研发时间具有正向影响。

(三)产品设计与产品质量

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的时候就把创新定义为引入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可见产品创新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设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产品设计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印象[13],它不仅能够提供时尚的、令消费者青睐的产品,更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产品设计影响消费者偏爱。偏爱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信任的表现,因此消费者的偏爱侧面反映了产品的高质量,Yamamoto与Lambert的研究证明消费者对高质量的产品情有独钟[14],Creusen与Schoormans认为使用产品设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印象[15]。究其原因,首先,产品设计决定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同时也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推断结果。其次,好的设计能让产品的外观更优美,功能更独特,优美的外观加强消费者的偏爱,毕竟消费者更喜欢赏心悦目的产品,独特的功能本身就是产品质量的体现,因为独特功能的实现需要加大技术投入,也需要好的产品设计理念的引进,实现独特功能的过程自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过程。

产品质量由消费者偏爱来反映,而产品设计的高附加值进一步融入到产品质量中。大多数成功的企业除了把产品设计作为差异化和低成本战略的重要竞争工具外,更把产品设计看作是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由设计所铸就的品牌更多表现了设计的高附加值。分析企业的设计实践,设计附加值的实现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赢得设计大奖,企业获得国际著名的设计大奖,如IF奖和红点奖,不仅能增强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反映企业的设计能力,甚至是创新能力,更深层的意义则是从概念上提升了产品质量;二是通过设计开发专利,专利是企业知识的集成,也是企业集体智慧的表现,专利数量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拥有大量专利的企业必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程度,研发出较高质量的产品。

假设H2:产品设计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正向的影响。

(四)产品设计与财务绩效

有关财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用不同的财务绩效评估指标。而产品设计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几乎空白。从企业设计实践和现有少量的研究成果,认为:产品设计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设计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资产回报。

首先,产品设计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好的产品设计为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而利润的增加不仅取决于销量也取决于产品价格和成本。产品设计带来了产品的差异化,避免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的审美疲劳,毋庸置疑,样式独特、外观优美、表现人性的产品自然会引起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产品设计是工业产品的艺术化表达,一件冷冰冰的机械产品经过产品设计,会成为大众共识的艺术品,产品设计的附加值在市场中表现为产品的较高价格。除此之外,设计不仅让产品赢得了市场,还减少了产品研发成本,BorjadeMozata的研究证明产品设计在制造成本与广告成本减少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国外企业衡量产品设计方案,经常用到销售量、产品成本和研发成本,Hertenstein与Platt[16]深入分析后发现产品如果超出了成本目标,企业将会组织设计师重新设计产品,甚至会取消该产品的生产。

其次,设计能够给企业带来丰厚的资产回报。资产回报率作为企业财务术语,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可用,但是用在新产品开发领域,需要对其进行模糊评价处理。Walsh等人发现有设计意识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容易获得有用资产,Hertenstein等[17]也证明产品设计与资产回报之间的正向关系,他同时也验证了产品设计能够让企业在股票市场获得经济回报。Kreuzbauer[18]认为设计对企业最大的贡献是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应,而品牌则给企业带来无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无形的效益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会转化为巨大的企业资产。

假设H3:产品设计对增加财务绩效具有正向的影响。

(五)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

任何企业都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希望依靠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满足或者创造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但是受企业发展模式、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创新决策能力的限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程度不同。技术创新程度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所具备的基础条件,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因素,总体而言,可从技术的不确定性、技术冗余资源和创新意愿三方面来分析技术创新程度[19]。

首先,产品设计受到技术不确定性程度的影响,当新兴技术出现时,技术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增加。一些研究发现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不确定性增加了对产品设计的需求[20],这种需求有效提升产品设计在创新中的地位。同时,产品设计对于重大的创新项目和复杂的技术发展也有重要作用,产品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品创新方法,需要深厚的、集中的技术专长和技术知识来配合,而类似的技术专长是技术工程师对产品研发的熟练程度的体现,对于及时完成新产品研发、迅速反应市场需求起到决定性作用。其次,技术冗余资源是企业产品研发所需要的重要的技术知识资源和技术设备储备,而技术冗余资源经常内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21],经营不好的企业,技术冗余资源只能面向特定的产品研发,灵活性差,不利于新产品开发的战略调整;经营较好的企业倾向于应用和改善现有的资源,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就容易缩短研发时间,保证有足够的新工艺和生产设备完成产品的加工制造需求。最后,企业的创新意愿以及再创新的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程度的先导因素,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文化,努力尝试有利于新产品研发的新思路。产品设计作为产品研发的新手段,在我国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企业如果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来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也必将不断激励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这种文化导向正是提升产品绩效所需要的。

假设Hna(n=1,2,3):技术创新程度在产品设计对新产品开发,包括(1)缩短产品研发时间,(2)提高产品质量,(3)增加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到调节作用。即技术创新程度加强了产品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变量的衡量体系进行总结归纳,编制成Likert量表,对浙江省重视设计的民营制造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整理数据后进行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重新设计Likert问卷并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回收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验证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一)变量测量

本研究涉及5个变量: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为了准确、有效地对变量进行测量,选用现有的、成熟的变量测量体系,其中产品设计的相关测量较多,但是考虑到本研究的特殊性,使用“好的产品设计”作为测试语境,好的产品设计的衡量指标选用Hertenstein和Platt等人的研究[22],除此之外,Swink[19]在研究产品设计集成和高层管理支持时,构建并测量了技术创新程度、基于时间的绩效、设计质量和财务绩效的衡量体系,因此,本研究的技术创新程度和财务绩效完全引用Swink的量表,而产品研发时间和产品质量则借鉴Swink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访谈、头脑风暴等形式对所有变量的衡量体系进行标准化描述,由此形成了测量体系表(如表1所示)。

(二)样本分析

问卷设定了三个变量(设计奖、设计师、专利)来简单衡量企业的设计创新程度。在调研的20家企业中,大型企业11家,中型企业6家,小型企业3家,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企业都很重视专利的开发,大中型企业每年都会申请超过20项专利,即使是小型企业,也不会忽略专利的申请工作。而获得国家大奖的企业仅有2家,都是大型企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更重视产品设计,更能把握产品研发的前沿。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新产品R&D部门,设计师人数超过20人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被调研的大中型企业中,大概有一半的企业符合条件,小型企业没有一家。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设计有独特的方式,产品创新仍以技术为主流,产品设计起到辅助作用,大多数企业采用与企业外部设计公司或者设计院校合作的形式进行产品设计研发,企业仅雇佣少数经验丰富的设计师作为与外部设计组织交流的“中介”。少数企业考虑到自己的核心技术,会成立工业设计中心,专门负责产品设计研发工作。

(三)无反应偏差和共同方法变异的测量

无反应偏差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从所有的样本单位及问卷中的所有问题获得有用的数据,是非抽样误差[23](P118),不重视无反应误差会导致估计偏性,降低统计效率,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无反应偏差的测量可以采用平均值对比的方法,选取调查问卷的前20份与调查问卷的后20份,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数据没有明显的统计显著性(P值大于0.05,t值范围从-0.704到1.302),从而证明无反应偏差对问卷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影响不大。

共同方法偏差是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之一,属于系统误差,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本研究对所有指标体系进行Harman单因素检验,所有研究构念的全部测项利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Rotation)进行主成分因子旋转,结果显示:五因素(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结构的测量时,特征值均大于1.0,其整体解释变异量大于65%;重做单因素抽取的主成分分析时,其整体解释变异量只有33%。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说明没有显著的因素能够解释大多数协方差,因此,共同方法变异问题在本研究中并不严重。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即可靠性,测量样本的信度就是测量样本是否稳定可靠,通过使用克隆巴赫系数α来表示,该系数愈高,信度愈高。经过测量,本研究整体样本的克隆巴赫系数α=0.823,大于0.80,说明样本整体信度较高。建构信度(ConstructReliability,CR)反映了每个潜变量中所有题目是否一致性地解释该潜变量,每个变量的CR值见表1,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程度指标体系的CR值分别是0.690和0.685,未达到可接受的标准(α>0.7),但考虑到样本数量较少,并且该系数已经十分接近0.7,认为建构信度可以接受。

效度即有效性,反应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通过分析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来评估数据的有效性。首先,所有变量的衡量指标均采纳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语言描述,问卷的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其次,问卷的收敛效度可以观察标准化载荷系数和“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VarianceExtracted,AVE)来表征,使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得到标准化载荷系数和AVE值,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之前要检测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KMO检验系数是0.86,大于0.5,巴特利检验的P值小于0.001,适合作因子分析,Amos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得到表1的相关数据,其中x2/df=1.968,CFI=0.905,IFI=0.911,NFI=0.902,GFI=0.867,超过或者基本达到临界值,说明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时,构建的模型拟合度良好,同时,各衡量指标的标准化载荷系数接近或者超过0.7,各变量的AVE值也均大于0.5,所以模型中的5个变量问卷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

四、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自变量是产品设计,因变量是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如果只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将简单易行,但是考虑到不同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不同,而且这种创新能力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将是本实证研究的重点。

如果变量Y与变量X的关系是变量M的函数,则称M为调节变量。在进行调节变量的分析时,经常会做中心化变换,调节效应最简单的模式是:Y=aX+bM+cXM+e,经过变换后可以表示成:Y=bM+(a+cM)X+e,对于固定的M,这是Y对X的回归,e表示调节效应的大小。测量e值大小的方法很多,本文参考Algina-Moulder模型,在X和M测量项目上加一个(X×M)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使用Amos进行路径分析。

本文要验证技术创新程度的调节效应,加一个(X×M)的测量项目,变量X是产品设计,而M则是技术创新程度。因此构建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的结构方程模型,其中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程度)是自变量,产品研发时间、产品质量和财务绩效是因变量。使用AmosGraphic绘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路径图,进行路径分析,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其路径分析如图1所示。

产品设计对产品研发时间的路径系数是0.46,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路径系数是0.78,产品设计对财务绩效的路径系数是0.38,并且产品设计对三个变量的影响都显著(P

五、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浙江20家民营企业,通过Likert问卷收集数据,使用软件SPSS和Amos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结果并验证本文的假设,并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产品设计能够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降低新产品上市的成本,减少技术研发的风险。相对于新技术的引进,产品设计在新产品开发时间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当企业无法改进现有技术时,会采用特殊的问题解决方式为一般性技术任务选择突破性代替方案,因此产品设计成为替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新手段,这时候的设计是早期产品引入的各种创新的创造性整合,从新产品的概念到新产品的问世,产品设计始终围绕现有的技术条件,因此产品设计在缩短新产品研发时间方面比其他创新手段更具优势。(2)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设计不仅能增强产品的美观程度,而且能够优化产品功能,外型美观、功能独特的产品总会让消费者感到赏心悦目,除此之外,产品设计能够把市场流行趋势和社会文化要素通过产品的线条、颜色和材质等符号因素表达出来,具有语义表达的产品更具高质量。(3)产品设计增加企业的财务绩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已经成为消费时尚,而产品设计在塑造产品高品位方面的优势远远大于其他技术创新手段,通过产品设计能实现开发符合市场流行趋势的或者引领市场的产品,这样的产品能迅速占领中高端消费市场,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加强了设计对新产品开发的影响作用,技术创新程度较强的企业,能迅速感知、理解和解释市场需求,短时间内组织足够的人力、财力完成新产品研发任务,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则不具备这种反应和组织能力,因此技术创新程度调节着产品设计对新产品研发时间的作用。另外,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程度也说明企业具备技术资源的冗余,这种冗余的资源可以支持和补充企业的产品设计行为,为完成高质量产品的研发提供资源保障,所以,技术创新程度也调节着产品设计对产品质量的作用。最后,技术创新较强的企业自身重视专利、品牌和R&D研发等高附加值的创新活动,产品设计作为专利、品牌和R&D研发的重要手段,自然受到重视,同时企业的专利、品牌和R&D研发行为能够增强消费者和市场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从而消费者会愿意为其新产品支付更高的溢价,因此技术创新程度也调节着产品设计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启示是: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的企业应该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入,重视新产品研发的设计要素,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产品设计战略,完成产品的再创新,促进我国制造业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鉴于我国创新管理学者在技术创新研究中也同样存在忽视“设计”要素的现象,建议未来的技术创新研究考虑并重视设计的作用,以此推动管理学与设计艺术学的融合,丰富技术创新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柳冠中.设计――人类未来不可毁灭的“第三智慧”[J].设计艺术研究,2011,(1).

[2]陈国栋,陈圻.新产品开发中产品设计研究综述――基于JPIM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2,(4).

[3]陈国栋,陈圻.设计驱动创新的企业价值研究――基于宁波方太的案例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陈国栋,张海波,陈圻.设计驱动在企业创新行为中的地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5).

[5]Verganti,R.Designasbrokeringoflanguages:TheroleofdesignersintheinnovationstrategiesofItalianfirms[J].DesignManagementJournal,2003,(3).

[6]Luchs,M.,K.S.Swan.Theemergencyofproductdesignasafieldofmarketinginquiry[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11,(3).

[7]Griffin,A.,A.L.Page.Aninterimreportonmeasuringproductdevelopmentsuccessandfailur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3,(10).

[8]Souder,W.E.,S.M.Song.AnalysesofUSandJapanesemanagementprocessesassociatedwithnewproductsuccessandfailureinhighandlowfamiliaritymarkets[J].The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8,(3).

[9]吴家喜,吴贵生.外部组织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以产品创新程度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2).

[10]吴伟伟,邓强,于渤.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技术管理为调节变量[J].科学学研究,2010,(3).

[11]DeAssuncao,J.B.Bridgingmarketingandoperationsinnew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8,(5).

[12]Cooper,R.G.Thedimensionsofindustrialnewproductsuccessandfailure[J].JournalofMarketing,1979,(43).

[13]Bloch,P.H.Seekingtheidealform:Productdesignandconsumerresponse[J].JournalofMarketing,1995,(3).

[14]Yamamoto,M.,D.R.Lambert.Theimpactofproductaestheticsontheevaluationofindustrialproducts[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1994,(4).

[15]Creusen,M.E.H.,J.P.L.Schoormans.Thedifferentrolesofproductappearanceinconsumerchoic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5,(1).

[16]Hertenstein,J.H.,M.B.Platt.Profilesofstrategicalignment:Theroleofcostinformationinnewproductdevelopment[J].DesignManagementJournalAcademicReview,2000,(1).

[17]Hertenstein,J.H.,M.B.Platt,D.R.Brown.Valuingdesign:Enhancingcorporateperformancethroughdesigneffectiveness[J].DesignManagementJournal,2001,(3).

[18]Kreuzbauer,R.,A.J.Malter.Embodiedcognitionandnewproductdesign:Changingproductformtoinfluencebrandcategorization[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5,(2).

[19]Swink,M.Technologicalinnovativenessasamoderatorofnewproductdesignintegrationandtopmanagementsupport[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0,(3).

[20]Gupta,A.K.,etal.AmodelforstudyingR&D-marketinginterfaceintheproductinnovationprocess[J].JournalofMarketing,1986,(50).

[21]李晓翔,刘春林.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情景研究――兼谈冗余资源的数量变化[J].南开管理评论,2011,(3).

[22]Hertenstein,J.H.,M.B.Platt,R.W.Veryzer.Theimpactofindustrialdesigneffectivenessoncorporatefinancialperformance[J].JournalofProductInnovationManagement,2005,(1).

产品设计研究篇5

概率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以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为主,应用广泛。而在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对设计过程的要求较高,概率法是分析其产品尺寸、设计误差和配合间隙等参数的主要方法。例如对间隙配合Φ60H7/h6,其公差带如图所示。假设零件的实际尺寸可以达到极限,则其间隙范围为0~+49μm。而在实际工业产品生产中,能够达到极限尺寸的概率极低。在机床规格相同或者刀具尺寸固定的情况下,被加工工件的实际尺寸大小或偏差将呈正态分布。

而孔、轴的均方差表示为:σx=30/6=5μmσy=19/6=3.2μm;从而根据存在的偏差可计算出零件间隙范围为:+6.5~+42.5μm。其中最小间隙为+6.5μm,最大间隙为+42.5μm。与理想状态下的间距范围相比,范围缩小。通过其发生概率和更多实验证明,大多数零件在设计时其实际配合间隙尺寸范围小于理想状态下。从而说明了概率法在公差配合中的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另外,在特殊情况下,孔、轴的实际尺寸将呈非正态分布,根据实验证明,此种情况下可按三角形分布或者梯形分布处理,此时将影响以上结果。因此在设计时应控制孔轴尺寸呈正态分布。

2.最小公倍数在齿轮齿数设计中的应用

齿轮通过与蜗杆、齿条等零件之间的传动实现扭矩和转速的改变。在机械工业中应用广泛,实现了传动效率的提高和传动功率范围的扩大。因此,作为机械产品中的重要传动零件,齿轮的设计要求较高。尤其是轮齿参数的设定。轮齿是指齿轮上的凸起咬合部分,轮齿参数设计不合理将导致性能下降,从而出现破损。机械产品齿轮齿数的选择上应在的确定确保最小分度圆直径的前提下增加齿数提高重合度。数学中最小公倍数可用于计算和确定轮齿数。

例如:设齿轮主从动轮的齿数分别为Z1和Z2且Z1=40,Z2=70,由于40与70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280,也就是说,主动轮每转过7圈,就要和从动轮重合一次。这样,咬合次数过多易造成齿轮磨损。因此依据最小公倍数原理,我们采取改变齿轮齿数,增加最小公倍数,改变传动比的方法,如将该齿轮的齿数改为主动轮41,从动轮72,此时其传动比为72/41=1.75,满足条件。而两齿轮齿数之间的最小公倍数为41×72=2952。此时由于最小公倍数增大,说明当主动轮转动72圈时才能与从动轮重合。因而降低磨损概率,提高齿轮的使用时间。并且,传动比仍为1.75左右,我们在设计时也可尽量降低传动比,实现齿轮性能提高。

3.总结

机械产品零件在设计时要求较高,原因在于其应用范围广泛且影响较大。一旦出现设计误差或设计错误,将影响工业甚至军事生产。因此对于机械零件的设计过程应具备一定的方法。数学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在机械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产品设计研究篇6

关键词:质的分析;产品设计;用户

中图分类号:TB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28801

1产品设计研究中的质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产品设计研究当中,主要也是以设计师个人作为研究的工具,通过设计师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的产品设计中,对产品于用户之间的人机交互非常的重视。其实,简单的来看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实际上是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对话”。设计师和用户很少直接的接触,因此只有通过产品这个媒介来进行沟通。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通过产品呈现,而用户对设计师的创意是否满意,通过其是否购买产品和对已经购买的产品的评价来体现。因此,设计师和用户之前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非常的重要。

如何为其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对话。设计师与用户直接面对面的沟通,通过交谈和共同探讨设计,共同出谋划策。但设计师与用户所站的立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不是每一个用户都能很好的向设计师说清自己的诉求,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这种对话需要借鉴一些模式和技巧。例如,焦点小组、用户访谈、卡片测试、情景测试、任务测试、角色扮演等等。

“真、善、美”(真: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尽可能多的人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美:产品的外观漂亮吸引人。)是产品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设计师的专业的培训和个人经验,产品要实现“美”这个境界不是很难。在美的基础上再追求“真”,可以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得到真实的数据来实现。但是,要真、善、美同时具备就非常的难。通过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真相,通过分析和解释得出最佳的解决方式,然后,根据得出的最佳解决方式设计出“美”的产品。这样,就能得到满足“真、善、美”这三个条件的产品方案了。

2产品设计研究中如何作质的研究

在产品设计中要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主要有整体式结合与分解式结合两大类。整体式结合有三种:(1)顺序设计,也就是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优先级的排序,以重要的为主导方法进行研究。(2)平行设计,两者不交叉,各自在研究不同性质的问题中使用相对合适的方法。(3)分叉设计,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式结合也分为三种:①混合式设计:它又可细分为4种形式: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与分析;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②整合式设计: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和制约,不断的互动。③内含型设计:将一种方法作为体框架,其细节部分运用到另外一种方法。其结合的策略可分为:顺序性解释、顺序性探究、顺序性转换、并行三角互证、并行嵌套、并行转换。

产品设计中,整体式结合中的顺序设计、分叉设计,分解式结合中的混合式设计、内涵式设计运用非常多,且很适用。

用户体验设计时,最常用的是以质的研究作为主题的框架,辅以量的研究对其细节进行验证。一般来说,自然研究和资料的收集采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是量的研究方法。

用质的方法做行动研究对用户体验的设计非常有效。行动研究可以由用户体验专员来做,也可以邀请用户和其他行业的研究者一起参与。邀请的外来参与者相当与媒介,帮助研究专员确认和定义研究的问题,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并将知识公开化。例如:在用户研究的初期,对用户的生活形态进行调查。可以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调查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定位,通过调查明确其对生活的需求,确定未来产品发展的方向和应当具备的一些功能和外观的特征。然后,在整个后期的分析过程中,以这些质的分析为基础,讲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排列其重要性和优先的次序。在产品概念设计的时候,仍然以质的研究为主,只是在可用性测试的时候验证产品的可用性时,才以量的分析判断产品的可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美]Maxwell,J.A著.朱光明译.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