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高考考纲和近年高考命题导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难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
二、教学展示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1)“”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状态。
(2)关于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入“两个凡是”的思想分析)
2.内容探究。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重大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史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人均粮食产量,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探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史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深度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有何启示?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史料三……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
(2)基础知识整理、重点知识点拨:时间、中心环节、内容。
(3)意义。(史料印证)
史料四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改革能给年届花甲、老态龙钟的企业,带来返老还童、生机勃发的巨大变化……超过世界500家大企业195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
――江世杰《方向对路子好――首钢改革与发展纪略》(1992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建立过程。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史料五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x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成效。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本课教学突出四方面:第一,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包括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点内部的知识完整性。第二,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总结。第三,注重对重要的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第四,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知识升华。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特征。而把这些不同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1.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为了站在竞争的有利位置,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都开始向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知识型经济模式,要求各个企业重视知识,对企业的知识学习机制进行改革,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把企业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落到实处。要想达到企业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则必须要求企业的网络化和全球化。企业要以市场竞争为基础,进行企业内部的柔性管理。知识型经济管理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这要求我们的决策层必须对基层科研技术人员予以重视,要给这些科研人员也要有一定的决策权力。如今,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大了人性化管理力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案。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重视知识型经济管理策略。要想比其他技术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也要求在这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要突出人才的重要性。要利用理性竞争,理性管理,以基层科研水平的加强和提高为目标,最终突出自身的总体竞争优势。
2.以财务为主导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仍然非常重要,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只要在成本和财务资源管理上出了纰漏都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何以生产成本和财务管理为基础,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成为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往往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要把效益优化与公司利润最大化以及股东的价值分配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以上分析,我把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分为以下几点来研究。
(1.不同组织方法的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
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公司状况有着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如集权性较高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这种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上面的总公司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以达到控制企业经营运作的目的。主要特点就是,所有的财务管理权限都在总公司的手里,旗下各个子公司要服从总公司的配给,缺少自。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灵活性较弱。虽然这种模式对降低财务上发生风险有好处,但是阻碍了下属分公司的主观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进行集权度比较高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中要注意放开手脚,增加企业的灵活性,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目的。而与此相对的,是分散性财务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分公司的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力,但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提高了,致使财务管理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往往缺乏一个主心轴对企业整体运作进行一个完整的经济规划,这可能成为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把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对其边界状况的考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2.财务型经济管理的未来
财务型经济管理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虽然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它的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造成企业最终目标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财务型经济管理,是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加强财务型管理的开放性,增加透明度,让企业的财务运转清晰可见。这也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比较,总结财务型经济管理的改进措施。此外,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客观规律,把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把财务管理与市场金融相结合,从市场发展反观企业财务,达到市场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二、信息型企业经济管理对策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强调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机会成本这一知识点时,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售票窗口排队人数基本是相等的。要求学生课下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解释。课上各小组分别阐述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提问,然后由本小组成员解答。反复进行讨论、辩论,使结果越来越合理,同时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也越来越透彻,最后由老师总结。这样不仅调动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锻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的,是一种旨在培养实用型、高素质和搞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由老师扮演案例的设计者和激励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案例教学法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这种经验交流的方式可以做到取长补短、激发兴趣。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遵循四个原则,分别是: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亲近性。比如在讲解均衡价格这一知识点时,涉及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概念。在讲解完成之后,为了便于同学理解,便引用案例2005年底广东液化气价超百元政府干预并提出思考问题:请问这个呼吁价95元叫做什么价格?目的是什么?适用于什么产品?弊端是什么?鼓励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分析、查缺补漏,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后到讲台上发言,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探索翻转课堂在西方经济学授课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又叫反转课堂,2011年在美国兴起,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可以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的基本模式是:课程开发学生课前学习课堂内化测试与反馈研讨总结。课程开发:由教师选择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完成内容的自学;课前学习:学生课下通过微课程视频、专题网站资源PPT等完成相关内容的自学;课堂内化:通过课堂交流、完成作业、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形成新认知结够;测试与反馈:通过测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研讨总结:对教学进行反思,发现不足,优化方案。例如,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这一节内容留给学生课下自学,各小组学生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制作课件。课堂上各小组分别对这一节内容进行讲解,讲解小组成员扮演老师,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学生。扮演学生的小组可对扮演老师的小组进行提问,要求扮演老师学生解答。各小组都有机会扮演老师。通过小组轮换讲解及解答加深知识的理解,并让学生体会主导课堂的感觉,增加学生参与感。各小组讲解完毕后,由教师总结,并反思在翻转课堂过程中的不足,为下次翻转课堂的应用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