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麦高产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016)03―0061―0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几乎能够全作食用。在栽培种植小麦期间,加强提高小麦栽培技术,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使小麦的产量与质量得到提高。本文以山东省东明县为例,通过了解该地区小麦的种植类型,简要阐述小麦的种植方法以及高产技术要点。并针对病虫害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防治措施。
1播种前小麦准备工作的实施
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是确保小麦今后生长是否符合标准的主要基础。为了能使小麦实现高产量,准备工作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小麦的选种工作。工作人员在选种过程中,需要先与当地的土壤土质相结合,查看选择的小麦种类是否符合当地的种植标准。第二,整地施肥工作的落实。工作人员在小麦播种前,应当先对每块土壤与土地进行查看区分,根据土壤密度与土质疏松度的不同,在种植小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土地实施不同的化肥原料。待添加完化肥原料后,工作人员要采取深耕处理的方式对小麦实施种植。此外,工作人员还要将田间存在的虫害与杂草等一并除去,使其能提高小麦的生长,为实现小麦高产量迈进一步。当获取到农作物后,工作人员还要实施桔杆还田工作,让土壤中的腐熟养料得到补充。
2播种时小麦的相关要求
小麦生长的初期阶段是小麦播种时期,而且此阶段也是实现小麦高产技术栽培的开始。为了能够使小麦的产量得到提高,适时播种尤为重要。根据小麦播种地气候环境与区域的不同,工作人员在播种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时间段的小麦播种进行确定。气温在冬季前累积到600°-650°之间,是播种小麦的最好条件。通常播种时间在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上旬期间比较合适,因为此时间段能有助于提高小麦壮苗的机率。所以,在播种小麦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对小麦的种植密度实施严格控制,依照小麦在播种时对土壤要求的不同,采取合理化的方式对种植密度进行确定。待小麦出苗后,工作人员应当给予小麦及时的补苗与查苗工作,把一些密度较高的小麦苗疏开,使小麦苗的基础苗得到保证,从而能够和小麦的播种计划相切合。
3施肥合理化
就小麦而言,大量的钾磷氮能够对其生长周期产生较大影响。由于田间小麦的钾磷氮含量限定,使得小麦的生长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定期施肥工作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目。小麦在吸收钾磷氮时,因为生长时期不同,从而导致吸收的需求不一。针对此现象,工作人员就需要以合理化的方式对小麦进行施肥。研究结果显示:小麦在拔节孕穗和冬季时期,是吸收钾磷氮的高峰期。冬季时期:通常在十二月的中旬,该季节的小麦对钾磷氮有着较大的需求量;拔节孕穗:该季节和冬季时期相同,对钾磷氮同样也有着较大的需求量。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在采取冬季施肥时,需要与冬灌相结合,注意控制施肥量,能够过大,是工作人员在施肥期间所要关注的问题,这样能有效避免小麦贪青或倒伏现象的生成。当小麦已到拔节孕穗时,工作人员需要增加施肥量,依照小麦吸收钾磷氮的特点,在拔节前期时,将氮肥当成孕育肥,基础肥是磷肥,叶面肥主要在中后期使用,拔节肥与基肥以及钾肥较为合适。
4田间不同季节的管理措施
4.1田间春季管理
防治病虫害与水肥管理等,是田间春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通常而言,和冬季相比,虽然春季的雨水相对较多,可也不能使小麦的需求得到满足。把地下水位降低和清沟沥水等,是工作人员在春季的主要工作。针对小麦幼苗,工作人员应该采取追肥处理方式,是小麦在生长期间,确保养分充裕。由于小麦的高病害发生率在春季,所以工作人员在治理期间,要给予及时的防治对策,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病症实施不同的防治措施。
4.2田间冬季管理
防治除草与看苗施肥等,是田间冬季管理的主要两方面。尿素是看苗施肥的主要肥料。若小麦的叶子呈淡绿色,则工作人员需要待小麦到五叶期时进行冬肥的实施。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期间,工作人员要开展杂草防治活动,依照田间的杂草情况,可选用特定的药剂对小麦田实行防治喷洒。
5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为了能确保小麦的产量与数量,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红蜘蛛是小麦的主要病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返青拔节阶段涤锈病是小麦常见病症中最为严重的病症,其病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以及西南等地区,但近几年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像甘肃、山东以及重庆等地出现了该病症。吸浆虫是小麦的主要虫害,通常会出现在小麦的灌浆期阶段,工作人员在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原因采取适宜的药物实施防治,能使小麦的品质及产量得到保障,从而有效实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淮麦19;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江苏淮安;淮阴区
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1)12-0078-01
淮麦19号(原名淮核9704)是淮阴农科所以太谷核不育小麦的Ms2(Tal)基因为工具,采用轮回选择法育成的高产优质多抗的小麦品种。该品种于1999—2001年在江苏省区试和生产试验中综合表现突出,2001年8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2002年淮阴区示范种植淮麦19以来,累计种植面积在22.5万hm2以上,在遇到2010年低温寒潮或雨雪冰冻天气频袭、气温持续偏低的情况下,2010年夏收平均产量达6150kg/hm2,种植表现良好。为推广该品种小麦,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特征特性
1.1适宜播种期持续时间长
淮麦19属于半冬偏春性中熟品种,其适宜播种期为10月5—20,在这一时间段内播种,成熟期均在次年6月10日左右。该品种与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淮麦20在同一时期成熟,较烟麦19的成熟期提前2~3d。
1.2优质高产、稳产性好
淮麦19属穗粒兼顾型品种,分蘖力和自身调节能力较强,在不利气候、地力差等条件下依然能保持高产性能,平均成穗600万~660万穗/hm2,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3~45g。收获后的小麦颜色为白色,外观品质良好,内在品质优良。
1.3适种范围广
该品种适应能力较强,冬季能够抵抗低温,春季能够避免倒春寒危害;株型适中,不宜发生倒伏现象。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1-3]。在2010年赤霉病普遍发生的情况下,赤霉病在淮麦19品种上属于中度发生,且易于防治。
2高产栽培技术
2.1及时播种
淮麦19在淮阴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中旬。播种时要浅播(播深2~3cm),墒情不足的旱田、稻草全量还田的稻茬田必须在播后3d内及时灌齐苗水,提倡药剂拌种以防治苗期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
2.2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够创造良好的群体密度,有利于保持群体内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为高产打下基础。如果播期为10月中旬,基本苗一般为225万株/hm2左右,如果采用机械播种,则播种量控制在135kg/hm2,若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量为150kg//hm2;10月20日以后播种要随播种期推迟而加大播量;肥量少、整地质量差的也要略增播量;11月上旬播种的只能乳苗越冬,基本苗应控制在375万~405万株/hm2,适宜播量一般是机条播225kg/hm2、撒播浅旋则在270~300kg/hm2。
2.3科学管理
一是确保田块排灌良好,避免小麦干旱或者发生渍害,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为小麦获得高产打下基础。二是对土壤肥力不足、墒情不利于小麦生长的田块,在越冬前采用镇压的方式避免土壤跑肥或水分蒸发过量现象的发生,提高小麦的抗低温能力。三在秸秆全量还田过程中,要确保稻草均匀撒施在田块,进行镇压能够提高土壤温度,确保小麦顺利越冬。
2.4合理施肥
肥料施用,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较大影响,具体要根据种植地土壤的养分条件和目标产量来确定。要纠正生产中盲目施用化肥、不施有机肥以及只施用氮肥而不补充磷、钾肥的现象。一般目标产量为7500~8250kg/hm2的田块,需施用纯N285~315kg/hm2、P2O5135~150kg/hm2、K2O135~150kg/hm2,N∶P∶K施用比例为l∶0.5∶0.5。一般将所有钾肥、磷肥的50%作为基肥施用,磷肥的50%作为拔节肥施用。小麦的生育期内拔节孕穗肥施用量较多,施用时间为3月20日以后。为促进小麦灌浆结实,可以用1.5%尿素叶面喷施1~2次[1-4]。
2.5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田块中的杂草要及早防除,一般在秋季播种和早春返青阶段就用药进行化控,防止杂草与小麦争光、争水、争肥。环境温度过高或者湿度较大,小麦容易发生病害,在温度较高时,要确保田块排水良好,避免因病害发生造成的减产[5-8]。
3参考文献
[1]刘耀.淮麦29在淮阴区砂潮土田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93.
[2]赵德万.许科1号在淮安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12):160-161.
[3]王兴龙.济麦22在淮安市的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95.
[4]赵德万.淮安市晚播小麦特征特性及应变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05-107.
[5]刘友华,孙苏阳,纪凤高,等,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种淮麦19[J].作物杂志,2002,9(1):26.
[6]石广跃,李必忠,方书亮,等.淮安市乳苗越冬小麦高产应变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4):108-110.
关键词优质小麦;地块整理;品种选择;播种;控制旺长
中图分类号S512.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3-0044-01
豫东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悠久的小麦种植历史。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优质小麦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豫东平原种植面积已达66.67万hm2以上,而且小麦品质优良、产量高、籽粒饱满,硬质率高、容重与出粉率也相对较高,种植效益较好。在种植优质小麦时,为了充分保证优质品种的品质与产量,应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运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技术。
1地块整理
在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深耕,为打破耕作层,避免土壤板结,耕深应超过30cm,以提高蓄水保墒、通风透气的能力。先耕后耙,细化土质,挑拣出较大石块,做好耙后复平工作,避免积水和坑洼地的出现,然后浇灌充足的底水。施加底肥应根据当地土质条件和特征施肥,其别要注意微量元素比例的搭配,以提高优质小麦的品质,增强小麦抗冻抗病防倒的能力。一般施尿素225kg/hm2、碳铵375kg/hm2、P2O5120kg/hm2、K2O90kg/hm2即可。氮元素在底肥施加时应加大施加比例以提高蛋白质含量,增强强筋和中筋小麦的品质;还要注意硫元素的施加,以增加面质的稳定性。为了抑制土壤有害病菌的存活和繁殖,除了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外还应适量使用菌肥,可施果力士生物菌肥3kg/hm2以减少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的发生[1]。
2品种选择与播种
小麦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小麦品质、生长特性以及土质条件进行选择。一般北方地区应选择冬性小麦或半冬性小麦品种,避免选择春性或弱冬性小麦品种,导致麦苗在冬季旺长、抵御低温能力差,受冻害严重。在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方面,豫东地区小麦的播种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播种前应对其进行拌种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由于豫东地区大多为秸秆还田,地上浮层较厚,因此需要加深播种深度,一般在5cm左右[2]。
3合理控制旺长
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气候逐渐变冷,因此要做好浇水保苗越冬工作,尽量不施加冬肥避免小麦旺长,减少小麦冻害,可通过镇压抑制麦苗的主茎和大蘖的生长。镇压操作时应选择在晴天,避免潮湿气或霜冻露水被同时镇压。为了保护麦苗越冬安全,应在冬前壅土围根或施粪,并追施碳铵肥,还应对叶面喷洒矮壮素溶液,以增强抵御冻害的能力。同时,还要定期进行中耕划锄,避免土壤板结,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在2月中旬,小麦进入返青期和起身期也需要控制小麦旺长以减少倒春寒对小麦的伤害,应不追肥、不浇水,通过浅锄除草促进根系生长。在这一期间,应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田间麦苗的状态,适当对生长较为拥挤、个体发育瘦弱或分蘖少的进行疏苗、补增肥水;对麦苗分蘖多、田间郁蔽、叶片宽大的旺苗应进行3~5cm的深锄断根,切断次生根,抑制旺长,促进合理的群体结构形成。在起身期浇水应适当向后推迟到拔节期浇水,以提高小麦籽粒的品质;进入挑旗期后为促进穗粒生长,保证植株快速生长所需要的肥水应加大浇灌量,适量补充速效氮、磷肥等。进入灌浆期为了提高小麦品质应控制水量,可在开花后的10d进行适量浇灌,以促进灌浆,增加籽粒饱满度,提高千粒重;在小麦成熟前10d为了防止干热风危害、增加粒重,应浇灌麦黄水[3]。
4病虫草害防治
小麦的常见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蚜虫等,不仅导致小麦粒空秕,降低小麦品质,而且还会造成产量和经济收入的下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一方面应加强天气预报的关注,及时做出应对处理;另一方面应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结合,纹枯病可使用20%井冈霉素或50%退菌特[4],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洒;白粉病和锈病可使用15%粉锈宁喷洒植株;全蚀病、纹枯病及根腐病发生较重的麦田可用申嗪霉素拌种;黑穗病可使用戊唑醇或戊唑醇包衣麦种;麦蚜和麦红蜘蛛可使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液喷洒;对于地下害虫可使用地达撒施处理。为保证麦苗有良好的生存空间,应根据季节和田间麦苗长势以及杂草情况定期除草。特别在春季应在杂草较小时及早清除,可在小麦出苗前使用草胺与氟乐灵除草;当杂草密度较大长势较旺时,可使用6.9%骠马水乳剂、48%拉索乳油、25%异丙隆可湿性粉剂、20%麦草灵可湿性粉剂、60%丁草胺等按照杂草的类别进行对应喷洒。
5适时收获
小麦进入蜡熟期即可以收获,但是在蜡熟中期至末期籽粒一直都在增重,因此收获时间的把握还直接关系着小麦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指标。一般应在蜡熟末期籽粒千粒重最高时进行收获,当小麦进入完熟期时收获完成。
6参考文献
[1]张鸿飞.优质小麦的大田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6):76-77.
[2]梁艳,孙建春.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