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我校面向省外艺术类招生均文理兼招。
美术类招生有服装与服饰设计类(含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设计学类(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等5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中美合作项目)。另有,表演(人物形象设计)、美术学(商业插画)2个专业仅浙江省招生,外省考生可通过校内转专业进入这2个专业就读。
时装表演类有表演(时装表演艺术)1个专业全国计划招生。
2、浙江理工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美合作项目)如何?学费和出国留学的费用是多少?
答: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中美合作项目)是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时装技术学院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完成学业时,将获得浙江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美方院校结业证书;该项目学生均可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赴美留学,优秀学生可申请赴美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问学习,其中赴美学习一年、符合条件的学生可获得美方院校授予的副学士学位。服装与服饰设计(中美合作项目)的学费是28000元/年。赴美留学费用按申请获批当年标准由美方院校收取,美方学费约1万美元/年(不含住宿费、生活费)。学校设立中美合作项目特别奖学金,用于资助该项目优秀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的部分费用,资助额度为6万元。
3、浙江理工大学艺术类专业在哪些省市招生?
答:我校美术类专业面向:黑龙江、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天津、北京、陕西、甘肃、山东、四川、重庆、河南、江苏、上海、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福建、广东、贵州、云南、广西、海南、浙江27个省份招生。新疆、西藏、宁夏、青海4个省份不招美术类考生。
时装表演类专业在美术类专业招生省份基础上增加新疆共28个省份招生。
4、各专业招多少人?各省招生计划如何分配?
答:我校2017年艺术类专业全国共招生680人,其中表演(时装表演艺术)招生33人(含男生10人),中美合作项目招生120人,其他美术类招生527人,除浙江省招生计划单列外,其他省份招生计划不分省,根据生源情况择优录取,不限定单个省份录取人数,即在某一省份录取多少学生,我校将相应调配该省份多少招生计划。
5、专业校考是否必须参加专业省统考?
答:外省美术类考生必须参加我校美术专业校考,同时对有专业省级统考的省份,考生必须参加所在省级招生部门组织的艺术类专业省统考,专业校考和省统考均合格者方可报考我校相应艺术类本科专业。
浙江省美术类考生只需参加专业省统考且合格即可,不需要参加我校专业校考。浙江美术类“三位一体”考生须参加该项测试并入围方可填报该项志愿。
时装表演类的考生均须参加我校专业校考,对有时装表演类省统考的省份,同时要求省统考成绩合格。
6、美术类专业校考科目是哪些?时间和分值各是多少?考试是否可以兼报?
答:美术类专业考试科目为速写、素描和色彩三门,考试时间分别为30分钟、150分钟,150分钟,分值分别为60分、120分、120分,满分300分。
我校美术类考试可以兼报,即考生只需参加一次考试就可以报考我校美术类专业。若符合条件的考生既要报考美术类,又想参加时装表演类专业考试的,则需分别参加两类专业考试,专业校考合格方可填报相关专业志愿。
7、艺术类专业外语语种及单科要求?
答:我校所有专业外语语种均为英语,美术类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要求在中美合作项目专业70分及以上,其它普通类(非中美合作项目)专业60分及以上(满分不是150分的按比例折算)。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专业英语单科成绩不限。
8、艺术类专业志愿如何填报?
答:我校艺术类专业均在各省艺术类本科提前批(或艺术一批)录取。一般来说,只有第一志愿填报我校方有机会录取;第二志愿报考我校的,因一志愿就已录取额满,招生计划已经用完,故二志愿被我校录取的可能性为零。我们热忱欢迎专业校考合格、文化成绩达到生源省艺术类本科文化控制线的考生第一志愿填报我校。
中美合作项目专业只招收有该项专业志愿的考生。由于该项目专业学费较高,且只招收有该项目专业志愿的考生,往往该项目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考生可按需选择填报。
9、今年艺术类校考成绩合格线是多少?有排名吗?
答:我校2017年美术类专业校考合格线为208分。我校对美术类专业成绩不排名,对专业成绩与文化成绩均上线的考生,一志愿报考并进档者,将分省内、省外依据综合分统一排序(省外全国排队,不分省),从高到低,择优录取。综合分相同时,专业成绩高者优先录取。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专业校考合格线男生86分,女生87分。对专业校考成绩与文化成绩均上线的考生,一志愿报考并进档者,按照专业校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专业校考成绩相同时,优先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者。
10、我校艺术类综合分怎样计算?
答:美术类专业综合分(满分750分)计算方法为:
专业总成绩折(满分300分)÷3×7.5×50%+文化总成绩(满分750分)×50%
如:专业校考成绩228分,高考文化成绩400分(满分750分)为例,
美术综合分=228÷3×7.5×50%+400×50%=485
注:文化总成绩满分不是750分的按比例折算。
11、近两年外省艺术类专业录取情况如何?
2016年艺术类各专业外省录取情况
专业
批次
录取人数
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类(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
艺术提前批
100
616
431
480.5
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
艺术提前批
197
570
443
481.2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中美合作项目)
艺术提前批
28
529
418
468.9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男
艺术提前批
10
97
88
92.8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女
艺术提前批
23
96
84
91.1
注:表演(时装表演艺术)专业录取分数为专业分;美术类专业录取分数为综合分。
2015年艺术类各专业外省录取情况
录取专业
批次
录取数
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艺术设计、服饰品设计)1
艺术提前批
65
559
494
516.9
产品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
艺术提前批
35
521
469
486.3
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提前批
159
561
466
495.4
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设计与营销中美合作项目)
艺术提前批
30
554
476
493.3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男
艺术提前批
12
95
81
87.0
表演(时装表演艺术)女
艺术提前批
21
94
73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在全国的艺术设计院校或者开设艺术设计的综合大学中来看,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笔者认为艺术设计的核心是对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中都要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创作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艺术设计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通过艺术设计理论思维能力、造型艺术基础及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艺术设计的历史、现状并达到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当然,艺术设计专业想要培养出的人才还是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否则,就算是会再多的理论知识,也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可以说,所谓的艺术设计,重点还是在设计上,而不是所谓的将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书呆子”,相信企业也不需要这样的员工。因此,尽管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往往不被很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所重视,但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方面,仍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改革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美术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美术基础教学一直以来都受到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视,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美术基础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多年从事美术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教学师生观念、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从师生观念上来说,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从教学内容的准备、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反应并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增强师生互动。同时,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美术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应把美术基础训练当作跨入大学的敲门砖,而是将其作为美术工作者提高艺术表现力和增强艺术语言感染力的重要积淀过程。从教学内容上来说,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前苏联的美术教学体系对我国美术基础教学的影响深远,具象、再现以及完整呈现似乎成了一层不变的标准。但在今天看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虽然不外乎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内容,但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如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偏重造型能力、速写线描表现能力的教学;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进行空间界面和空间中各种物体之间的视觉关系表达能力的教学,综合应用平面、色彩、立体三方面的知识进行创作。
3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学生作用及影响
3.1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可以说,美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会让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一个新的台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让学生长期在美术基础方面进行学习,那么就会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的艺术创作,不但如此,还会使得学生们变得更加喜爱美术这一类艺术门类,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美术基础,对于自身的美术基础加以提高,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当然我们也足够相信,学生们能够凭借他们自己的努力,去赶超一些在他们前面的人,使得他们自身得以提升,让自己的水平越来越高。可以说,美术基础并不仅仅是基础课程,而且还是我们从事美术道路上的垫脚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是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所必不可少的。
3.2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
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