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例(3篇)

发布人:其他 发布时间:2024-09-17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

关键词:历史概念教学;多视角;多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55-001

先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2010年高考江苏卷第22题: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的影响。

参考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

该题考生的失分率较高,那么考生为什么会在“似曾相识”的“旧题”面前裁了跟头呢?究其原因是考生缺乏对辛亥革命概念的全面把握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概念有两种说法:一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前后的政治革命事件,二是指1900年以来至二次革命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一个是从政治革命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另一个是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大变革等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辛亥革命。所以对辛亥革命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应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深层剖析:

政治视角:辛亥革命首先是一场政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导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已任,发动武昌起义,以革命的手段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起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政权,树立起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经济视角: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受社会经济的驱动,同时又服务于社会经济。辛亥革命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如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再加上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思想视角:每一次重大的社会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同时又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的进程。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尽管只是昙花一现,但它在当时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必备条件。以民主共和为旗帜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成功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社会习俗视角:辛亥革命不仅仅是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社会大转型,同时它也是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大变革。早在维新变法时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婚姻制度。到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走向简约文明。在社交礼仪方面,辛亥革命后,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了等级分明的跪拜礼。在称呼上,“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篇2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1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风雨无阻向前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2

隆重大会,铭记历史;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同步转播,启迪人民。110年,从振兴中华到中华复兴,我们昂首阔步。一次伟大的革命,一个伟大的启蒙。

辛亥革命,开天辟地,是一次人民思想的革命,封建思想大厦倒塌,新社会思想萌芽;是一次中国发展的革命,走出封建治理循环,走上了现代社会之路;是一次创新的革命,告别农民起义模式,走上新革命之路。一次伟大的革命,一次伟大的启蒙,中国开始觉醒,人民潜能爆发,中国开始走上振兴中华之路,10年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打败外国侵略,打跑反动势力,新中国诞生,中华民族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走向胜利。

一批伟大的英雄,一群革命的榜样。人民英雄纪念碑高大巍峨,武昌起义浮雕厚重浑厚,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从辛亥革命走来了昂首挺胸的中国人,从辛亥革命站起一批伟大的英雄。他们为打败封建帝制,振兴中华,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是中华民族英雄画廊的高大丰碑,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引领,朔风惊栗泣胆寒,旌旗猎猎咽危泉,落雷激荡檀香山,尸骸横虬黄花巅,武昌首义葬清满,九州志士齐欢颜。封建王朝终不复,辛亥革新明主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精神熠熠生辉;辛亥革命烈士公墓,英魂映照中华。

一座历史的灯塔,一条崭新的道路。因为辛亥革命,革命一词照亮中华。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辛亥革命照亮了中华民族革命之路,让中华振兴之路伸向未来,走向复兴。

110年,在辛亥革命的照耀下,中华大地生机复苏,东方睡狮梦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崭新道路走上胜利光明之路,筚路蓝缕,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伟大飞跃,谱写世界发展奇迹,今天,我们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我们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崭新征程,从振兴中华到中华复兴,我们昂首阔步,更加充满自信。

孙中山先生当年说: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因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今天,我们说,以14亿多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气势澎湃,有骨气有志气有底气。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华复兴势不可挡。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但它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的统一的局面很快为军阀混战所代替,革命的成果也被袁世凯所攫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志士仁人们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铸就了弥足珍贵的辛亥革命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弘扬辛亥革命时期志士仁人们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继承弘扬为振兴中华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辛亥革命开始,革命的志士仁人赤手空拳,要*一个虽然已经腐朽,但却掌握着全中国国家机器并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难以想象的艰难,但是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国家的民主与自强,他们勇敢地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和强大的敌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锲而不舍,顽强奋斗,谱写下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篇章,令世人敬仰称赞。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3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只有领导人知道辛亥革命是干什么的,而老百姓却不知道,以为就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别人家拿过来。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辛亥革命成功的原因是: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一些影响。

对生活的影响: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对经济的影响: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革命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民国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政府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大陆再度统一。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对思想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共产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辛亥革命110周年个人心得感悟4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朝政府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的、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范文

一对于那场结束了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辛亥革命,基于不同的视角,学术界一直有两种诠释,即:狭义与广义。将辛亥革命视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所发生的革命事件,此为狭义;将19世纪末开始的,包括清朝专制主义统治在内的一系列革命运动,均作为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则为广义。那么,清亡以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是否仍应视为辛亥革命时期呢?对此,始终未有学者予以定位,而这10年恰恰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一个关键时期。在上述一段时间里,中国政坛风云变幻,不唯政治、军事斗争尖锐到令人窒息的程度,经济与文化领域也充满着向何处去的变数。

众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辛亥革命史的学术大家,虽在相关研究成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这段无法逾越时期的史事,但要么将其作为已经结束的辛亥革命的余波来讨论,要么当做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来进行研究。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视角来观察,严格说来,这样的处置是欠当的。

辛亥革命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西方列强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产物。但是,以武昌起义为高潮的辛亥革命作为一场革命的定位,却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解读,显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丰富与深入的。

正如一些文章所指出,民国初年虽有辛亥革命一词的出现使用并不广泛,而且所指的多为当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一时期的史事。即便当时的《申报》、《大公报》等报纸,包括《政府公报》,常用的也多为“武昌首义”、“辛亥之役”等一类提法。事实上,就连孙中山本人就任临时大总统之际,公文中亦常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等说。如1917年他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时,便曾直言说: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辛亥革命”一词之见于记载,较早出自1912年6月出版的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该书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是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由于“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1]”即便如此,那段时间“辛亥革命”仍未成为一个定义清晰的历史名词,报刊、书籍乃至民间援用的都很少。直到1919年爆发后的7月,《湘江评论》上连载的长篇政论《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后,“辛亥革命”一词才逐渐流行开来。但在那篇长文中,所指的辛亥革命,仍然是那场发生于辛亥年,清王朝统治的武装斗争。他指出:“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纵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唤吶,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所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2]

无容质疑,1911年的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了清王朝,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这场革命建立起来的政权,却相继落入了一群代表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势力的军绅人物之手。从这个角度上说,辛亥革命又是失败的,丝毫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正如林伯渠回忆中所言:

“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历中,发现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可缺少这样的人物。”[3]事实上,如林伯渠同样思考的并非他一人,董必武就说过“这样看来,从前的一套革命办法非改变不可,我们要从头做起。”[4]将辛亥革命从狭义扩展至广义,并从原本较为清晰的定义变得泛泛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事。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央于1930年7月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自那时起,辛亥革命渐成约定俗成的固定历史词汇。当然,无论出于史学研究的讨论亦或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对辛亥革命这一事关中国历史进程与转折问题的探讨,都是十分有益的。只是,从对历史负责及给子孙后代一个明确的概念出发,笔者认为,有必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辛亥革命及其后续影响进行带有某种更新含意的研究。

从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通过南京参议院选举窃据临时大总统,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间经历了近10年,正是这10年让中国各族大众,从一种模糊的民主共和意识中觉醒,在接踵不断的政治旋风中产生了对新的民主革命的渴望,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只有在一个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影响下,一心一意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个崭新的政党,一个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政党应运而生。诚如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大会上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5]195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时,也曾撰文指出,“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6]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按照辛亥革命发生时期人们对这场革命的认识,自清王朝的专制主义统治被,代表资产阶级的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历史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后辛亥革命时期。

二对于一个历史时期的确认,是需要一定的必备条件的。它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历史内容,更需具备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时期的特征。那么,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情况怎样呢?

古今中外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定虽无统一标准,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并不在于其所包含时间的长短,而主要着眼于该时段是否发生了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否独具特征。笔者其所以认为应将1912-1921这一时段,由辛亥革命中分离出来,脱离学术界长期约定俗成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提法,定位为“后辛亥革命时期”,一是由于这10年,包含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向民主共和转型的过程;二是因为这一历史时段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缘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经济、文化领域上的影响,与那场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追求民主共和,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的伟大革命运动,有着不可剥离的承继关系。这是我们提出“后辛亥革命时期”这一历史概念的前提。

“后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其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三:其一,1912-1921年期间,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以后,政治上动荡最为剧烈,民众思想真正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

许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将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爆发前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但因为以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早已有人建议,把中国近代史规定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而把中国民主革命胜利,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以后,进入社会主义时代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7]”胡绳先生的这一看法,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对传统学术观点是一种校正。事实上,只须认真清理一下1840-1949百余年间的历史,便可清楚地发现,除了清王朝当政时的三次革命高潮,真正开始导致中国各族群众思想突变,从封闭守旧到融入世界潮流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辛亥革命发生以后的这10年。此前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好,义和团运动与维新变法也好,包括辛亥革武昌起义,都只是在不同程度上触动了各族大众的思维,所谓变革与革命的呐喊大都仍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只有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大变动,从专制主义桎梏下解放出来,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从民主共和———专制死灰复燃———军绅政权各自为政———民主科学与卖国媚敌的搏击以后,广大民众的思想才真正开始醒悟,也才会有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其二,后辛亥革命时期,是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开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始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经历封建时代最长的国度,这种超长导致了封建制度顽强的生命力。以至当西欧诸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跨入近代社会门坎时,中央王朝的统治者们依然沉醉在天朝中心的梦幻中。而这正是除了外敌入侵之外,中国近代化进程发展迟缓的重要因素。尽管如魏源这样的思想家,早在19世纪50年代已经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8]”但魏源的思想却因封建专制政治的扼控,对国人的影响十分有限。直到孙中山先生提出:“发展中国工业”乃是“无论如何必须进行的大事”,因为“实业主义为中国所必需,文明进步,必赖乎此”。[9]借助于辛亥革命后新的社会思潮的推力,举国上下才掀起了由小农经济向近代工业迈步的热潮。尽管在后辛亥革命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政治上中国处于南北军阀割据的局面,但历史的车轮既然已经滚动到了一定的坐标,便非任何个人的力量所能阻遏。

客观地说,当年南北军阀的统治与混战,的确给各族群众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但经历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1912年以后的中国已跨入了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必须开始近代化,这股巨大的历史潮流,却是任何人都难以无视的,逆向而动只能自取灭亡。正由于此,民初的军绅政权大都在地方建设上有一些建树。他们的努力,客观上在辛亥革命基础上,为地区引入了诸多近代因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近代化的进程。这样的事例,在南北各省中都可以找出许多。

其三,辛亥革命以后的10年间,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由此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诚然,“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10]当年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时代思潮的诞生。这种新的时代思潮,因清朝封建统治的被,民国的建立而深入民众,成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政治舞台上的主旋律。发生在1912~1921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围绕对这一潮流的追逐展开。只有到了这一时期,民主共和、反帝反封建才真正从少数政治精英的理念转化为全民族的共同呼声。从这一意义上说,后辛亥革命时期,正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政治思想观念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的革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从那时起,中国革命因为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有了胜利发展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所有这一切,正是经过后辛亥革命时期的淘冶与历炼而获得的。正如所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1]这种将中国革命划分为两步走的理念,正是经历了后辛亥革命时期后形成的。

三重视对后辛亥革命时期的研究,由传统军阀混战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学术视野中走出来,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发生于后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历史事件,在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上影响都极其重大,直接决定了其后30年间“中国向何处去?”辛亥革命完成帝制后,中国的社会性质虽然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但由于这场革命的胜利,将唯我独尊、高居万民之上的帝王掀翻在地,使中国真正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并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加入到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中,只要深入研究,就不可能不感受到后辛亥革命时期国家与民族新陈代谢的加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继后制定6路北伐计划,宣布自任北伐军总指挥,这一刻,革命的浪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当袁世凯使尽心机拒绝南下,于3月10在北京宣告就任临时大总统,确立起北洋军阀统治以后,作为一场革命,辛亥革命的高潮便已经过去,历史也随之进入了后辛亥革命时期。从那时开始,所有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无不围绕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反帝爱国与卖国求荣的主题展开。斗争的成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广大民众独立自强、振兴中华的梦想能否实现。

从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所有的政治较量都不是孤立的,是那一时期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两种势力的殊死搏击。

从最初的粉碎袁世凯个人的皇帝梦,到以维护临时约法为目标的两大政治势力的战斗,最后发展到以“民主科学”相号召,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席卷全国的,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种快节奏的政治演变。我们常说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更“是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关节点,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起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