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嫁接技术要点范例(3篇)

发布人:整理 发布时间:2024-11-28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瓜类嫁接训练模式改革

近年来,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需要,农药的使用种类和施用量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利用蔬菜嫁接的方法可减小农药的施用量,顺应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的要求。利用抗性强的砧木进行瓜菜嫁接栽培,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治土传病害,而且嫁接后作物抗逆能力强,能提高产量和品质,且嫁接栽培周期短、投资省、见效快。因此,瓜类嫁接成为蔬菜栽培操作技能的重点内容。

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瓜类嫁接技术,提升学生的瓜类嫁接操作技能训练效果,从2010年起,笔者探索一种快捷高效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在经历挫折之后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传统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

传统的瓜类嫁接技能训练方法,即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学完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后,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从而验证所学的理论。实验内容涉及砧木种子选择、接穗种子选择、种子播前处理、催芽、育苗等工作环节。

二、改革后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

1.复习旧知识

教师花一点时间与学生重温《植物及植物生理学》的知识。通过温习,让学生明白嫁接的成活过程。首先要使砧、穗断面的形成层互相紧密接合,之后,两者分别产生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相结合,经细胞分裂、分化使形成层连接起来,完全形成愈合组织。

2.运用多媒体演示瓜类嫁接的操作步骤

运用多媒体进行静态和动态演示,把瓜类嫁接的每个细节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直观、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实训的技术与方法。

3.真人示范

实验指导老师在学生面前作示范,不仅演示瓜类嫁接的各个动作,更重要的是老师要凭着自己的经验,告知学生操作的细节,尤其是决定嫁接成败的“插”和“夹”两个动作。

4.训练基本功

由于学生没有蔬菜嫁接的经验,尽管多媒体的演示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了瓜类嫁接操作的每个环节,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因此在学习中有条件亲身实践的项目,必须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操作技能。根据瓜类嫁接的特点,笔者把其基本功分为“削”“劈”“插”“对接”和“夹”五个基本动作。

“削”就是削接穗,“劈”就是劈砧木的接口,都要求学生把接穗和砧木削或劈得“顺、滑、平、直”。“插”是指瓜类劈接法中使砧木和接穗结合的操作,要求让砧木和接穗的伤口吻合。“对接”是瓜类靠接法中让砧木和接穗伤口嵌合的过程,要使切口内不留空隙。“夹”是用嫁接夹把砧木和接穗固定好。上述操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瓜类嫁接的成活率,初学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为了提高实训的效果,减少训练过程中瓜苗的损耗,笔者想出了用“代料”供学生作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杂草的嫩芽上进行“削”“劈”“插”“对接”“夹”等动作的训练。通过统计发现,初学者经过100组的训练后,其基本功就基本达标,可以进入“准实战”阶段。在此阶段,笔者使用另一种替代材料――豆芽进行训练。豆芽又嫩又脆,对其进行靠接和插接的难度与真正的瓜类嫁接是相近的,过了这关,学生们的刀法会变得更加娴熟,为实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培育足量的瓜苗

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瓜类嫁接技术,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训练量。通过观察发现,要让瓜类嫁接初学者的嫁接成活率达到80%以上,必须连续嫁接50株以上。首次育苗的目的只是为了练习嫁接手法,从节省实验经费的角度出发,不一定非要选用黄瓜和南瓜,可以就地取材,收集较为廉价的瓜类种子(例如水瓜,西瓜,甜瓜、苦瓜等),培育大量瓜苗,重要的是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瓜苗。

6.瓜类嫁接训练

过了使用“代料”的训练关,就可以进入“实战”状态了。因为有了良好的基本功,学生在嫁接过程中的表现从容多了,效果也非常好。

7.瓜类嫁接苗的护理

实践证明,瓜类嫁接苗的成活是“三分接,七分护理”,可见嫁接后的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瓜类嫁接苗管理的重点是:为嫁接苗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及通气条件,加速接口的愈合和嫁接幼苗的生长。

(1)保温。嫁接苗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接口在低温条件下愈合很慢,影响成活率。

(2)保湿。如果嫁接苗床的空气相对湿度比较低,接穗易失水引起凋萎,会严重影响嫁接苗成活率。嫁接后3~5天内,小拱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

(3)遮光。在棚外覆盖稀疏的苇帘或遮阳网,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秧苗,引起接穗萎蔫。

(4)通风。嫁接后3~5天,嫁接苗开始生长时可开始通风。开始通风口要小,以后逐渐增大。

(5)接穗断根。用靠接法嫁接的黄瓜苗,在嫁接苗栽植10天后,就可以给接穗断根。

三、改革前后瓜类嫁接训练模式的效果及原因分析

1.效果对比(见下表)

表1传统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与改革后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效果对比

时间训练方法考核情况嫁接黄瓜成活率达标的学生数(参加测试共35人)

2010年11月传统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每人嫁接30株黄瓜苗80%以上0

50%~80%2

20%~50%6

3%~20%13

014

2011年10月传统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每人嫁接50株黄瓜苗80%以上1

50%~80%3

20%~50%5

3%~20%8

018

2012年10月改革后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每人嫁接50株黄瓜苗80%以上25

50%~80%6

20%~50%2

3%~20%2

00

2.原因分析

传统瓜类嫁接训练模式只是章节结束后的实训,缺乏系统的训练,有急功近利之嫌。在此模式下,学生对操作技能的掌握不牢固。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瓶颈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实施教学改革。笔者探索出的这套改良的瓜类嫁接训练模式,是在经历挫折,充分发挥各方智慧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理论知识作基础,重视基本功训练,突破核心技能训练难点,让学生快速掌握瓜类嫁接操作技能。

四、蔬菜嫁接训练的发展趋势

如今观赏园艺盛行,其中蔬菜嫁接担当了重要角色。很多园林景观除了有传统花卉、盆景外,还增加了嫁接蔬菜,例如茄子、番茄、马铃薯共生一树,萝卜与白菜共同体等(见下图)。这些蔬菜嫁接难度更大,笔者计划在未来的学生训练中,突出瓜类嫁接以外的蔬菜嫁接训练,让学生能培育出更有特色的蔬菜嫁接产品。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

[关键词]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11-0112-01

彰武地区风沙大,防风固沙是当地林业的主要任务,但长期以来以种植杨树、樟子松纯林为主,人们发现营造纯林有病虫害多、经济效益低等缺点,而且作为人工固沙林的樟子松,出现了衰退的现象。由于红松林不仅能提供大量优质木材和名贵的林副产品,而且还具有较大的防护效益,但是,红松特有的生态环境又制约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引种红松的可能性,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经过科学研究和实验,人们发现选用樟子松(油松、赤松)作砧木嫁接红松,能降低红松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所以,异砧红松在干旱、半干旱的彰武地区作为果材兼用林培育,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能达到以短养长的目的。选择樟子松砧木作为嫁接红松的的首选树种,但在繁育过程中,仍有很多嫁接关键技术的细节需要人们重视,下面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统一嫁接方法和确定嫁接时间

统一嫁接方法和确定嫁接时间可以显著提高嫁接的成活率,这是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试验研究,相关技术人员发现最科学的嫁接方法,确定合适的嫁接时间,为林农在繁育红松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嫁接方法有很多种,如:劈接法、舌接法、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短枝接法。每个嫁接方法都各有优缺点,林农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实践检验证明,在彰武地区使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的效果最好,亲和力高、红松成活率最高。

其次,还应该确定嫁接时间,彰武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显著,年温度差大,降雨集中在夏季,但全年降雨量小,最大相对湿度差78%,最小相对湿度差48%。可以选择不同的时节作为对比进行试验,考察红松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等各方面,确定早春为最佳的嫁接时间。一般来说,以树液流动为准,在4月中上旬进行嫁接繁育红松的成活率更高,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选择在阴天或光合作用小的时候嫁接,效果最好。如果发现嫁接时愈合程度差,可延长嫁接时间和重新捆绑。

二、培育优质的砧木

樟子松砧木的选择是在嫁接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砧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成活率,是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关键技术中该加强的一点。培育樟子松砧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上山造林地培育苗种,另一种是苗圃培育。嫁接时选择的樟子松砧木树龄为3-6年,枝干粗壮遒劲。彰武地区一般是选用在苗圃培育,培育樟子松砧木时,第一年是培育幼苗,第二年将长大的砧木幼苗进行移栽,幼苗之间的间距和行距,密度都要统一,保障每个砧木幼苗都能有充分的营养补给,第三年选择优质壮苗以草炭:表层沙壤土:三元素复合肥为1:1:0.05的基质进行装杯,杯规格应满足苗木再生长2-3年。使用营养钵培育砧木苗的效果更好,成活率高。

三、采集及储藏接穗

选择气候类型相近地域的种子园或采穗圃,在休眠期,一般为2月末-3月初,选择生长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结实量高的优良植株的树冠上采取健壮、充实、顶芽饱满的发育枝,长度12-15厘米。采集后,立即捆好,缚以标签,运回待接地,置于窖中,并用温沙假植培好(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低温储藏窖控制)。注意保持温度和适宜的温度,防止失水、发霉和萌动,确保枝芽有良好的生命力。

四、嫁接技术

在彰武地区广泛采用髓心形成层贴接法,能使嫁接的接触面增大,而且接穗生长速度快、发育良好。嫁接时选取具有完整的顶芽和活力,接穗的枝头留有顶芽针叶,一般是保留10束左右,其他的侧芽和针叶全部摘除。将接穗放置在容器里,并有保湿措施,让接穗保持新鲜,避免其因阳光,风力等因素影响了成活率和嫁接效果。在用刀片定好嫁接的长度6-10cm,用左手的大拇指和中指捏住接穗,食指在下面垫着接穗,保证下刀时平稳、准确、快速,右手拿刀片从顶芽最后一束针叶下部渐切到髓心,然后顺着髓心平行前进,纵向切去半边接穗,削面一定要平直光滑,接穗基部成楔形。

选择3-4年生的比较平直的砧木容器苗,砧木要比接穗粗壮一点,然后用刀片平贴树干从下往上通过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切开,长度和接穗切面长度相等,切面要光滑,将接穗切面贴在砧木的切面上,必须使二者的形成层相互对正、紧密贴合,然后用伸缩性强的塑料条由下向上缠绕,一扣压一扣的绑紧。

五、嫁接后的管理

水分是保证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嫁接前后均应各灌一次透水,并做到及时除草、灌水、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确保嫁接苗木健康生长。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若发现接穗叶子仍像嫁接时的鲜嫩,无枯萎之象时,则证明嫁接成功。嫁接成活以后,要对砧木去顶,最好抹上铅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嫁接苗冬季最容易受风害,因此要采取一定的安全越冬保护措施,在土壤结冻及化冻前,均需浇一次透水,以保证土壤水分充足,同时应近距离设置防风的风障,防治风害,减轻抽干。翌年春季松绑。

六、小结

通过以上对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一些关键技术的介绍,我们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樟子松砧木嫁接红松,樟子松的适应能力强,愈合程度高,提高了红松的成长速度,降低了红松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能培育出优质的红松树木,满足了市场需求,由此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用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不仅保护了天然红松,同时,也解决了红松数量不足的问题,缓解了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的带来的影响,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的技术应不断完善,并广泛推广,在彰武地区的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完善的前提下,林业科技也随之发展,并为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从事林业的个体带来了利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祁云飞,赖淑艳,董建梅.樟子松异砧嫁接红松关键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3,04:56-57.

嫁接技术要点范文篇3

【关键词】蔬菜嫁接机;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61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蔬菜嫁接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在蔬菜嫁接机的设计上虽然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技占主导地位的新时期,加强对蔬菜嫁接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对确蔬菜嫁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嫁接的概述

嫁接就是把两种幼苗安插、结合到一起的作业。利用抗性强的砧木进行嫁接育苗,可大大增强抗病性(嫁接西瓜、黄瓜可防止枯萎病,嫁接茄子可防止黄萎病、根结线虫病,嫁接番茄可防止青枯病、枯萎病,一般嫁接苗防止土传病害的效果达89.6%-100%);同时,通过嫁接换根,还可使植株的抗寒性及耐热、耐湿、耐旱、吸肥能力大大提高,还可克服连作障碍,因而可显著增产,瓜类、茄果类嫁接后一般可增产20%以上,重病区可成倍增产。

嫁接机是一种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机器。它根据不同嫁接方法,把蔬菜苗茎秆直径为几毫米的砧木、穗木的嫁接为一体,使嫁接速度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砧、穗木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长时间氧化和苗内液体的流失,从而又可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因此,嫁接机被称为嫁接育苗的一场革命。

三、机械化嫁接的意义

由于蔬菜的生物特性,嫁接用的砧木苗和接穗苗都很脆嫩细弱,操作过程要求精细,采用手工嫁接很耗费精力,操作者极易疲劳,作业效率低;同时,由于操作者所掌握的嫁接技术要领、手法及熟练程度不同,无法保证较高的嫁接质量及成活率。因此,蔬菜的手工嫁接技术远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生产的要求,研制嫁接机械和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嫁接技术势在必行。

机械化嫁接技术是集机械、自动控制与园艺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其突出优点是作业速度快、成活率高。机械化嫁接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砧木、接穗的切口准确嫁接为一体,极大提高了嫁接速度;同时,由于砧木与接穗接合迅速。避免了切口的长时间氧化和苗内液体的流失,能大大提高嫁接成活率。

四、嫁接方法

茄类蔬菜(茄子、番茄和辣椒等)嫁接用砧木一般采用抗病害能力强的同种作物(如野生品种),砧木与接穗的茎径基本相同,茎科断而都近似呈圆形,且为实心,一般采用劈接法、贴接法和平接法(图1a,b,c),三种方法均需固定物。瓜类蔬菜(黄瓜、西瓜和甜瓜等)嫁接用砧木主要使用南瓜和瓤瓜,其苹科断而呈椭圆形,且有空腔,瓜类蔬菜(接穗)草径较小嫁接时接穗不能进入砧木空腔,一般采用靠接法、贴接法和插接法(图1d,e,f),前两者需固定物,后者不需要。

图1常见嫁接方法

五、国内外嫁接机的发展现状

1、国内外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国外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在日本,西瓜、黄瓜、茄子靠嫁接栽培的分别达到100%、90%、96%,每年大约嫁接10多亿棵。从I986年起,日本开始了对嫁接机器人的研究,以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为主,一些大的农业机械制造商参加了研究开发,其成果已开始在一些农协的育苗中心使用。由于看到了蔬菜嫁接自动化及嫁接机器人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广阔前景,日本一些实力雄厚的厂家如YANMA,MITSUBISHI等也竞相研究开发自己的嫁接机器人,嫁接对象涉及西瓜、黄瓜、西红柿等。日本研制开发的嫁接机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但机器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20世纪90年代初,韩国也开始了对自动化嫁接技术的研究,但其研究开发的技术,只是完成部分嫁接作业的机械操作,自动化水平较低,速度慢,而且对砧、穗木苗的粗细程度有较严格的要求,不适于工厂化的大规模嫁接生产。在欧洲的意大利、法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蔬菜的嫁接育苗相当普遍,大规模的工厂化育苗中心每年向用户提供嫁接苗。但这些国家尚无自己的嫁接机技术和产品,嫁接作业大部分停留在手工嫁接的水平上,极少地方使用日本的嫁接机器。

2、我国蔬菜嫁接机研究现状

嫁接栽培技术已在我国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瓜类蔬菜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蔬菜嫁接都是采用人工方法,瓜类蔬菜的手工嫁接,有靠接、插接等方法。蔬菜嫁接是一项时间紧迫、作业量浩大的工作。例如,栽培1亩地黄瓜需要3500~4000株苗,而幼苗适于嫁接的时间只有3~5天,一个熟练的操作者平均每分钟只能嫁接1~2株。为争取速度,加快进度,人们需要长时间地连续嫁接,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嫁接苗的砧木苗直径在3~4毫米左右,穗木苗直径只有1~2毫米,加之幼苗脆嫩细弱,所以嫁接起来很耗费精力。而且,每个人所掌握的嫁接技术要领、手法及熟练程度不同,难以保证高的嫁接质量和高的成活率。由于费工费时,在有些地区,又出现了放弃嫁接栽培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施用农药、杀虫剂、杀菌剂。这样不但造成了浪费,更严重的是污染了蔬菜,破坏了环境,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蔬菜的手工嫁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嫁接苗成活率低,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发展机械化、自动化的嫁接技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蔬菜嫁接机。一种是由长春裕丰自动化技术责任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利用日本、韩国专利技术研制了“蔬菜半自动嫁接机”,主要用于黄瓜苗、西葫芦苗和西瓜苗嫁接,.也可用于番茄苗、茄子苗嫁接。它采用的是靠接法。先取出砧木苗,置于嫁接机左侧的压苗片中。然后从育苗穴盘中取出接穗苗,置于嫁接机右侧的压苗片中。机器启动后,自动进行夹苗、切口、结合等动作,并用嫁接夹从右侧夹住已嫁接的苗子。最后取出嫁接苗,栽植在预备好的苗床中。如果有3~4人配合,嫁接速度可大大提高,最快每小时可嫁接540株,比手工嫁接效率提高数倍,成活率达90%。另一种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农业机械化系张铁中副教授研制的一种智能全自动蔬菜嫁接机。该机由计算机控制,实现了砧木和接穗取苗(用穴盘育苗)、切割、结合、固定和摆放等嫁接全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在体积、重量、嫁接速度和性能等方面的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专利。它每小时可嫁接1000株苗,克服了手工嫁接速度慢、费工费时和嫁接成活率低的缺点,可用于保护地黄瓜嫁接,也可用于茄子等其他蔬菜嫁接。

六、我国蔬菜嫁接机的推广前景

自动化嫁接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取决于以下因素首先,要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已达1万多个。如在北京地区,市郊设施蔬菜生产的发展非常迅猛,近两年在顺义、大兴、房山、密云等地均新增成群连片的保护地面积达10万亩(0.67万公顷)以上,形成了种植上的规模化。我国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也形成了多处大规模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近年来,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呈现向南方发展的趋势,瓜菜嫁接技术在安徽、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区得到迅速推广,种植黄瓜、西瓜、甜瓜、茄子、番茄的嫁接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基础,迫切需要实现嫁接苗的自动化生产和提供商品化的嫁接苗供应。

目前,我国各地农村正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加强科技投入,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意识大大加强,步伐明显加快。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城市率先建立起工厂化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山东、安徽、浙江、海南等省正在兴建嫁接育苗场。这些大规模的嫁接育苗场,只有通过高速、高质、自动化的嫁接机器人技术,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优质的商品化嫁接生产。可以说,我国蔬菜、瓜果的生产和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自动嫁接机器人技术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展自动化嫁接技术,形成产业化,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设施农业自动化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嫁接机在蔬菜嫁接中至关重要。在今后的蔬菜嫁接中,我们必须严格嫁接机设计方案,保证蔬菜嫁接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