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曾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变更调查工作,掌握了土地资源的数量情况,也开展了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掌握了土地资源的等级状况。但是对于农用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即在稳定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下,农用地的自然生产能力、利用生产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尚没有较全面的调查和评价。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补充耕地的生产能力是否能达到原来的水平,目前没有定量的评价标准,对出现“占优补劣”的情况,也就拿不出准确的判定原则。基于此,目前需要在借鉴前期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我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全面掌握我国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状况,并对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作出比较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工作基础
现阶段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一是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调查评价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二是“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工作,为当前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国外于19世纪初期就开始进行农作物生产潜力方面的研究。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提出了最小养分定律,英国学者布赖克曼于1905年提出了限制因子定律,日本学者村田吉男、美国学者Williams等利用量子效率理论对农用地进行了生产潜力研究。之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农业生态地区法(AEZ)对光温生产潜力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气候生产能力的研究工作,使生产能力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土地质量评价因子与农用地生产能力的相关研究,并提出很多估算区域农用地生产能力的定性与定量方法,为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参考。
我国学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对作物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光热水生产潜力等概念和估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中科院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部门曾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土地生产潜力研究,并将农作物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方式等结合起来推算粮食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原农牧渔业部、土地管理局和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依据国内外土地评价理论,结合我国实际,以水、热、土等自然条件为评价因素,进行农用地生产潜力评价,划分农用地自然生产潜力的级别。
“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部署开展了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对我国农用地的质量等级进行了科学评定。农用地分等是依据土地生产力形成原理,在全国统一标准耕作制度下,以作物的光温生产潜力为基础,依据分等单元的自然条件计算作物的理论产量,评定土地的自然质量等级,在土地自然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投入产出水平进行逐级订正,分别计算评定出农用地的光温生产潜力、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指数(利用等别)、综合等指数(综合等别)四个层次的分等成果,是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目标、任务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各种农业资源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农用地生产功能,包括农用地的自然生产能力、利用生产能力和经济生产能力等。它是由作物种植规模(种植面积)与作物生产能力的乘积而得到的某作物总的经济产量。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目标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科学评价我国不同区域和全国总体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掌握我国农用地资源的安全状况,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与改革的需要,实现我国严格保护土地资源的战略目标。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任务是,对各个省农用地的自然生产潜力和现实生产能力进行调查,评价其在某一时期农用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由下自上逐级汇总形成国家成果,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分布变化规律和时空差异性。具体包括:1.在农用地数量详查和质量评定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摸清我国区域农用地生产能力的状况。2.通过对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的年度动态变化的评价分析,摸清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农用地生产能力变化的关系,为制定保障我国农用地资源安全的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3.通过区域间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的对比分析,反映区域性生产能力的消长变化。4.进行不同层面的生产能力的比较分析,反映因农用地自然质量状况、利用水平差异等造成的农用地在生产能力上表现出的差异。5.对农用地生产能力与实际粮食产量进行比较分析,正确评价我国农用地利用强度和潜力,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用地提供技术支撑。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成果对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实现“保障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不降低”的耕地保护目标,而不仅仅局限于保障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的耕地保护初级目标。以农用地生产能力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协调我国粮食安全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将保证我国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并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的工作思路
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科学的调查评价方法和流程。耕地资源是我国农用地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耕地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将是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工作的重点。
及地膜残留调查监测工作方案
为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实施废旧农膜和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以下简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及地膜残留调查监测工作。为切实做好该项工作,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全市农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等工作的开展,达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全市农业生产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鼓励以农业投入品经营者或规模生产主体作为站(点)建设主体,建立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站(点),采取分区包片的方式,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在严格落实好谁使用、谁交回,谁经营、谁回收处置”的主体责任基础上,对丢弃在田间地头等处且难以确定回收责任主体的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由各区县通过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式,设立1家以上回收处置服务机构,健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的收集、暂存、转运、处置有效机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开展好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确保实现应收尽收。
(二)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以镇为单位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建设试点,建设试点镇30个,其中临淄区、高青县、沂源县设置回收试点镇各5个,淄川区、博山区、桓台县设置回收试点镇各3个,周村区设置回收试点镇2个,张店区、高新区、经开区、文昌湖区设置回收试点镇各1个(详见附表)。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做到应收尽收。通过辐射带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明显增强。
(三)开展地膜监测点设置工作。全市共建设监测点14处(包括国家、省、市三级监测点),其中国家监测点1个,省级监测点8个,市级监测点3个,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中心建设2个监测点(建设指标详见附表)。主要开展样品采集、处理、技术培训、质量控制、编制监测报告等工作。
三、工作重点
各区县(功能区)要明确试点镇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站(点)的服务范围,在市级方案指导下合理建设、监督并指导处置点和监测点开展好相关工作。
(一)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分区包片完成地膜、棚膜、反光膜、肥料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置,开展资源化利用或委托有资质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回收处置各环节均须符合国家相关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措施和技术规范。到2022年底,各区县(功能区)区域内地块、林下、路边、河道、水塘、作物秸秆上等不能有明显可见的残膜和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率达到90%以上。
(二)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分区包片完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按照《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资源化利用或无害化处置。到2022年底,全市田间、地头、路边、沟渠、河道、水塘、机井旁等区域不能有明显可见的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
(三)开展地膜残留调查监测工作。通过建设地膜残留监测点,对监测点周边农户地膜应用及回收情况开展入户调查,对监测地块通过挖土方监测地膜残留情况,摸清地膜残留底数,分析地膜残留状况及变化趋势。监测过程要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的科学准确,为精准高效防控地膜污染提供数据支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区县(功能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及地膜残留调查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对工作开展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逐级压实镇办、村居主体监管责任,强化农资经营单位回收处置责任,建立健全回收处置体系,统筹推进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等设施建设。要统一部署,加强协调,强化责任落实,搞好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全环节、全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宣传媒介,并通过设置宣传标语、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宣讲等方式加强宣传教育。让农资经营者、使用者认识到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对环境及人身安全的危害,引导使用者科学合理使用各类农资,并及时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置。要督促指导农资经营者依法履行回收义务,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树立起积极参与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中发挥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提供服务等作用,鼓励和扶持专业化服务机构开展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理。
(三)切实组织开展好试点示范。各区县(功能区)要以镇为单位开展好农业投入品回收处置试点建设,合理确定试点镇办,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好试点示范及监测点建设工作,12月10日前对试点示范工作与监测点工作分别形成总结报告,报市农业农村局。此项工作已经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市级通过对各区县(功能区)工作实施情况的检查督导与执法检查,进行月考评赋分。
(四)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市级列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各区县(功能区)要积极筹划,在制定整合资金使用方案中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工作开展,根据当地实际,对回收站(点)设立和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暂存、转运、处置、监测等环节进行补贴。调动起各方参与积极性,形成合力,全面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五)严格监督执法。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会同执法部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的执法监管,将其列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经营者、使用者不履行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等义务的,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要通过适当途径,曝光一批违法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推动工作开展。
附:全市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及地膜残留监测点建设指标表
附:
全市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及地膜残留监测点
建设指标表
区县
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试点镇
农膜监测点
数量
(个)
数量
(处)
备注
张店区
1
淄川区
3
1
市级
博山区
3
1
市数字中心项目支持建设
周村区
2
1
市级
临淄区
5
4
国控点1个,省级3个
桓台县
3
1
市级
高青县
5
3
省级
沂源县
5
3
省级2个,市数字中心项目支持建设1个
高新区
1
文昌湖区
1
经开区
1
合计
30
14
关键词:农地资源;调查;综合评价;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95-05
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准确的农地资源评价是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1,2]。随着人们对农地资源系统性认识的加深,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项资源评价到资源整体综合评价的发展过程。当前单项资源评价集中在水、土地、气候和化肥等方面,如采用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谱系聚类法之分裂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构建农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6]。更多的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着眼于区域农地资源整体,逐步走向农地资源综合性评价,并开始注重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有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熵法等评价方法对主要农地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7-10]。而当前对大别山地区农地资源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农地资源进行调查,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该区域今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1研究区域概况
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为研究区域,范围涉及罗田县凤山镇、三里畈镇和大河岸镇3个镇的33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包括三里畈镇的温泉村、桥头湾、尤河嘴、古塘河、新铺村、叶家湾、宜林村、六家坳等11个村,凤山镇的鸟雀林、中石源河、花石桥、栗子坳、土门坳、河东街、三里桥、黄道山等15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大河岸镇的高庙村、罗家嘴、周家嘴、石井头、枫树湾、滚石坳、闵家河等7个村。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确定的行政范围,结合2009年底罗田县第二次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凤三养生走廊土地总面积为13599.94hm2,其中农用地为11096.5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59%;建设用地1621.6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他土地881.7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
2农地资源调查取样
2.1调查单元的划分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分布情况及行政村范围,结合实际踏勘线路,将凤三养生走廊划分为39个评价单元,其中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35个(图1)。
2.2调查取样
以35个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依据,分别组织土壤测验、农业规划相关人员于2012年2月27日~3月5日先后3次对评价单元逐一取土采样,采样覆盖了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全部典型农地地块,符合农地资源评价调查标准,可满足农地资源评估的需要。
3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
3.1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性的构建原则[11],结合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实际,构建农地物理指标、土壤主要养分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等三大项目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指标[12,13],共确定10项指标:地貌类型、坡度、耕层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农田灌排条件、交通通达能力,见表1。
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有定性描述性指标,为使构建指标可量化,需对指标进行度量,具体指标赋值说明如下。
1)地貌类型: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结合罗田县实际地貌情况,进行度量确定:水网平原赋值为1.0,河谷平原赋值为0.7,低丘赋值为0.5,高丘地貌赋值为0.3。
2)坡度:根据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相关数据,确定小于2°为1级,赋值为1.0;2°~6°为2级,赋值为0.8;6°~15°为3级,赋值为0.7;15°~20°为4级,赋值为0.4;20°~25°为5级,赋值为0.1。
3)根据实际踏勘采集土壤样本,明确评价单元内耕层质地情况,确定黏壤土赋值为1.0;壤土赋值为0.9;黏土赋值为0.7;砂土赋值为0.5。
4)pH: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pH8.50的赋值为0.2;4.50~5.50的赋值为0.4;5.50~6.50的赋值为0.8;6.50~7.50的赋值为1.0;7.50~8.50的赋值为0.7。
5)有机质: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机质含量小于10g/kg的赋值为0.3;10~20g/kg的赋值为0.5;20~30g/kg的赋值为0.8;30~40g/kg的赋值为0.9;大于40g/kg的赋值为1.0。
6)有效磷(碳酸氢钠法):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效磷含量小于5mg/kg赋值为0.2;5~10mg/kg赋值为0.5;10~15mg/kg赋值为0.7;15~20mg/kg赋值为0.8;20~30mg/kg赋值为0.9;30~40mg/kg赋值为1.0;当有效磷大于40mg/kg反而起到副作用,赋值为0.8。
7)速效钾: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mg/kg赋值为0.3;50~80mg/kg赋值为0.5;80~100mg/kg赋值为0.7;100~150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mg/kg赋值为1.0。
8)碱解氮: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碱解氮含量小于50mg/kg赋值为0.3;50~80mg/kg赋值为0.5;80~100mg/kg赋值为0.7;100~150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mg/kg赋值为1.0。
9)农田灌排条件: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实际踏勘确定:有新建硬化沟渠,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好,赋值为1.0;如仅有老旧的土质灌排系统,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一般,赋值为0.6;如农田无明显灌排系统,则认定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差,赋值为0.3。
10)交通通达能力: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的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调查情况,确定:如有县级以上道路,认为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好,赋值为1.0;如有县级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较好,赋值为0.8;如有乡村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一般,赋值为0.4;如仅有田间机耕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较差,赋值为0.3;如仅有田间人行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差,赋值为0.1。
3.2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来确定指标权重,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主观上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因而需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独立于人的偏好以及经验,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综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认为土壤常规5项养分指标对农地资源评价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农地物理指标,最次为基础设施指标。因此,综合指标权重确定农地物理指标为0.20,土壤养分指标为0.70,基础设施指标为0.10。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再进行平均确定综合权重,见表2。
3.3综合指数的测度
根据农田评价单元各指标权重和土壤调查、分析测试结果,计算出综合分值,结合农地地力分等定级综合评价指数方案(表3),即可得出农地资源评价单元综合等级状况。
4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农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养殖水域等,但根据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中林地多为有林地,以及养殖水域和草地很少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对区域内的耕地和园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取样获取的现状信息和实验仪器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检测结果,以罗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指标体系确定的10项指标进行单要素分析。
4.1农地物理指标分析
4.1.1地貌类型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其中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花石桥村附近部分为高丘地貌;其他区域主要以低丘地貌为主。对应评价单元最终确定第1、2、6、8、35、36、37评价单元为河谷平原地貌;第27评价单元为高丘地貌;其余评价单位为低丘地貌。
4.1.2坡度研究区域内的农地资源坡度以二、三级为主,其占总量的78.10%;一级占总农地资源的16.18%;4级和5级比例较小,占总量的5.72%。农地资源坡度等级一级主要集中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二、三级主要分布在以低丘地貌为主的大部分区域,四、五级零星分布在花石桥村、登场坳村等区域。就坡度一项而言,凤三养生走廊内的农地资源土地平整度状况一般,农地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
4.1.3耕层质地耕层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耕层质地主要是砂土和黏土,其中黏土分布在新昌河、义水河、罗田河的河谷平原区域;低丘岗地等主要是砂质土。
4.2土壤主要养分指标分析
4.2.1土壤pH对照我国土壤pH划分,研究区域内的农地酸碱度较好,pH在6.05~7.25,以中性和弱酸性为主。主要位于6.50~7.50和5.50~6.50两个区间,其中6.50~7.50主要分布在中部低丘地区,5.50~6.50主要分布在新昌河和罗田河河谷平原区。
4.2.2土壤有机质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较大,最小值仅0.17g/kg,最大值达43.45g/kg,含量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三里畈镇内新昌河以东义水河以北的区域,含量较低的分布在凤山镇及大河岸镇,但总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大多数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在30g/kg以下。
4.2.3土壤有效磷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
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性很大,最高值为84.88mg/kg位于鸟雀林村,最小值位于枫树湾村,仅1.12mg/kg。整体上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好,大部分属于三级以上。但需指出的是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超出40mg/kg的合理值,实践证明,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并不利于作物增产。
4.2.4土壤速效钾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研究区域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处于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之间,无一、二、三等级,其土壤速效钾含量远低于一级150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72.76mg/kg位于三里畈镇新铺村,最小值仅7.53mg/kg,位于枫树湾村。其中四级主要集中在大金湾、古塘河村、新铺村附近。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因此,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调查范围区内的农业用地增大钾肥施用量。
4.2.5土壤碱解氮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域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处于三、四、五级三个级别,无一、二等级,其土壤碱解氮含量远低于一级150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98.73mg/kg,位于三里畈镇宜林村,最小值仅28.04mg/kg,位于大河岸镇高庙村。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级主要集中在宜林村、叶家湾村、大金湾村附近。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整体偏低。
4.3基础设施指标
4.3.1农地灌排条件排水良好的农地不易受侵蚀,易于机械化耕作。因此,在农地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农田灌排情况。在对凤三养生走廊35个农地评价单元进行实地踏勘后,发现其范围内主要存在有因农田土地整理而修建的硬化沟渠,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开挖的老旧灌排系统,也有相当部分区域无明显灌排系统。
4.3.2农地交通通达能力凤三养生走廊位于罗田凤三镇、三里畈镇以及大河岸镇的核心区,区内有318国道、省道长三线、胜麻线等,主要村湾也已由乡村硬化道路相连,整体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较好。但也有少量区域农地因低丘冲积扇改造而成,农地内部道路等级较低,通达能力较弱。农地通达能力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罗家嘴村、七里牌村、登场坳村、花石桥村、古唐河村等区域。
4.4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结合各单要素数据,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见表4。根据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结合农地资源综合指数测度方案,利用ArcGIS对单要素叠加分析,得到农地资源综合评价分级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凤三养生走廊区内没有一级农田,只有二到六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区域内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区域内农地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较好的二级农田主要分布在宜林村、大金湾村一带,其次主要分布在新昌河与义水河冲积河谷平原地带,如古塘河村、叶家湾村、新铺村等。
5结语
1)该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多源信息复合分析对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研究区自然土壤要素、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所选基本单元不是采用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基础,而是依据现状地类,打破了行政区界,使得各行政单元内部的综合评价状况有了较大变化,从而为乡(镇)、行政村内部因地制宜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2)研究表明区域内无一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农地以低丘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砂质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
参考文献:
[1]陈印军,卢布,杨瑞珍,等.农地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21-25.
[2]孙进群,雷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
[3]黄初龙,邓伟,杨建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22-425.
[4]石丽忠,陈金良,迟道才,等.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多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9-12.
[5]王宗明,张柏,宋开山,等.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科学,2008,26(4):351-360.
[6]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2):202-205.
[7]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ll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8]陈生永,鞠敏睿.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5-28.
[9]程绍文,张毅.湖北省农地资源及其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5-39.
[10]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11]幸莉.四川省农地集约利用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