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关键词:平面构成传统图案对比和谐
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涵盖了当代人类所能涉及的各个领域,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及价值。近年来,随着我国艺术设计与国际化接轨步伐的加快,以及设计观念的更新与转换,作为设计艺术基础的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在长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逐步引发了二者相互之间审美价值及作用的碰撞。
一、平面构成的涵义
平面构成,源于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20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当时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就可见到其影子,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他们都主张跨越传统的写实,以抽象的形式对认知世界加以表现。到了1919年,平面构成经过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教育体系,奠定了构成设计观念在现代设计训练及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它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并带来了新鲜的观念要素。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其涵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化的观念。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骨骼形式。迄今为止,平面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核心,其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领域。
在我国,平面构成基础课程的出现是在1942年成立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它作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内容的引进,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设计的一个里程碑。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我们的艺术设计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的融入,大大地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同时,它的融入也大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又一设计基础核心——传统图案。
二、传统图案的涵义
图案是一种装饰性的艺术,更是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一种美术形式。在中国,图案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石,隋唐时期的敦煌壁画、藻井图案,宋代的瓷器、漆器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家具、织锦以及民间工艺品等等,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深深留下了图案的足迹,它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图案从其含义及其特征看,引用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教育家雷圭元先生的解释:“广义解释则为工艺美术方面,即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等方面关于造型结构、构图形式以及装饰色彩的预先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生产、牢固等条件制约下所制成的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统称。”狭义地讲,图案是指符合美的规律的且关于平面的一般装饰性纹样。由此可见,图案是运用一定装饰规律创造美的形式,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这种装饰规律的创造是:组织装饰性的形象、创造装饰性的构图、表现装饰性的色彩三个有机部分的组合。它们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如果说造型给人以直观的形象要素,构图给人以美的形式结构,那么色彩则给人更多的是感官刺激、感情特征和心理反应。众所周知,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源泉,图案也不例外。生活中一切自然形类、几何形类的具体物象都是图案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图案的装饰形象来源于自然,但又不满足于自然,它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把自然描绘得更美,进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和心灵的满足。图案的装饰构图,可以不受空间概念的约束,往往突破视觉范围而尽情描绘,可以打破正常的比例关系,给人们更强烈的视觉形象效果。图案的色彩,来源于自然,但又不是自然的模仿,图案色彩着重于物质材料色彩的研究和应用,因而比自然更美、更多样、更丰富。图案的研究对象极为广阔,有植物、动物、人物、风景等,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包括生物学、色彩心理学、构图学、美学等。其成就自古以来,早已被广泛应用在陶瓷、服装、建筑、家具、装潢、日用品设计等领域。
长期以来,图案作为一门专业设计基础核心在我国艺术设计行业,以及各个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一直都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经指出:“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图案基础十分重要,它是连接绘画基础和专业设计的重要环节,是从事艺术设计的重要保证。”
三、对比
综上所述,平面构成是建立在科技美学的观念之中,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理性思维并在几何概念元素的基础上,以抽象的表现形式来体现二度空间的结构布局,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并对创作过程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传统图案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中国天人合一自然观的产物,它通过形象思维并在原始、自然素材的基础上,根据装饰变化的多种手法来体现其存在性和实用性,拥有具象的基本特征,其创造结果具有实用价值。
此外,传统图案与平面构成的最大不同还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思维形态,它不直接以实用性为目的,它抛开功能、材料、技术、工艺等因素,塑造的是纯粹形式感的视觉画面,表现形态距离实用功能相对较远。而传统图案则来源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一开始既以实用功能作为主要目的,重视现实环境的应用元素,贴近人文社会。不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略受技术因素的制约。
四、和谐
平面构成和传统图案两者间的识别轨迹虽然各不相同,但通过各自的手段去观察、分析、感知和发现最典型、最本质的美,然后通过想象能力去加以综合、提炼,从而创造出理想的、美的、科学的艺术形象的观点是相通的。追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动态也是一脉相承,且具有共同利益。而且平面构成是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它和其他设计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富有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而传统图案则长期以来都在释放着和谐的因素,它造就了“多元共生”“协调与共赢”“和谐”的创作文脉,并寄托着中华民族“天人和谐”“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与创造精神。它的这种开放与容纳,为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的有机和谐提供了可能,在今天,这种思想与精神依然是我国设计领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升华的依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萌发形态
从晚清洋务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我国工艺美术教育主要经由5条办学道路曲折地发展。包括晚清的洋务学堂,外国教会学校的工艺传习所,清政府“新学”中的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民国前后实业教育中的各种习艺学校,以及一批留日留欧学生回国后,在高等美术院校创办的工艺美术教育。不同的办学道路缘于不同的目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其中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是这期间主要的教育形式。
工艺教育:清末民初各种形态的工艺教育,孕育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为培养工厂、机器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继洋务运动的工艺学堂和教会创办的工艺院之后,不少工科学堂开设与技术、工艺相关的课程,中国学校式工艺教育随之兴起。工艺教育不同于艺术设计教育,它出现早、概念比较含糊,其宽泛程度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艺技术和造物领域,突出职业性、生产性,具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特点,成为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细化了的各种职业教育形式。而艺术设计教育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深化逐渐从工艺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并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和独立的体系。工艺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萌发形态,在世界各国的设计教育初期都曾出现过,为艺术设计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手工教育:为补充工艺教育的不足,1903年清政府于中、小学及初、优级师范学堂加设手工课,第一次以国家名义对工艺教育、手工教育的专业设置作了具体规定,包括土木、窑业、染织刺绣、金工、木工、漆工、电器、机器、造船和图稿绘画等科目。专业涉及整个工业部门,其中相当一部分专业与艺术设计联系密切。尤其图稿绘画科,突破了传统生产模式,反映出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工业化生产特征。我国手工教育的普及是在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正式实行新教之后,为解决中小学美术师资困乏,1906年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率先将原有的图画手工课,晋升为图画手工科(专业),开设素描、水彩、油画、中国画、用器画、图案画及金、木、竹、漆等工艺类课程,开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先河,标志我国专业化手工教育的开始。此后,各类新式学堂大都设立此类课程或专业。手工教育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生产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方式,是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过渡。手工教育作为普及性基本技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和师范教育中开展。手工教育重技能培养,与追求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有根本区别,但是他们之间部分目标、教学内容和工作对象是相通或相同的,是设计教育萌发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案教育:与职业性工艺教育和普及性手工教育不同的是图案教育。辛亥革命后,中国新式美术教育迅速发展,除原来的师范类美术教育外,一批独立的艺术院校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艺术型设计教育的重要源头。1918年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平美专成立,设有中国画科、西洋画科和图案科系,是中国图案教育的发端,此后图案教育在整个民国时期发展迅速,1921年上海美专增设工艺图案科,1928年林风眠等创建杭州国立艺专,下设绘画、雕塑、图案三个专业系。“图案”作为艺术设计的专用名词源于日本。我国最早留学日本、从事图案教育的陈之佛曾将图案解释为“制作用于衣食住行上所必要的物品之时,考虑一种适应于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把这个再绘于纸上的就叫图案。”这里的图案是制作物品之前的设计稿,已经是从传统手工制作中分离出来的设计了,与今天的“艺术设计”很接近,与工业设计大致相同。但是,这种设计与制作的人为拨离,和“图案”一词字面的局限,致使图案经常被理解成“装饰纹样”,随之缩减为纯粹纸上的纹样训练,最终被工艺美术教育所取缔。因此,图案教育并不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而是设计教育的雏形和初期阶段。清末民国50年,尽管出现了各种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或征兆,也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但教育规模小、分散,社会影响不大,不足以推动行业及教育的发展,传统“艺徒制”仍然是技艺传承的主要形式,而图案教育的纸上谈兵,手工教育和工艺教育的重技轻艺、忽视创意,都反映了设计教育初年,曲折的经历及举步维艰的初创局面。
艺术设计教育探索阶段的工艺美术教育
1949年新中国伊始百废待兴,工艺美术作为出口创汇和文化事业受到重视和保护。全国性工美行业调查,国际民间艺术、工艺美术产品交流展,成立手工业联社和专门的工艺美术管理机构,提出“适用、经济、美观”三项基本原则。确定“工艺美术”的概念:作为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工艺美术的内涵扩大了,除传统手工艺和民间工艺外,增加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50年代初,国家将旧中国分散的、教学性质相近的工艺教育、手工教育和图案教育统一为工艺美术教育,并建立起正规教育与职业培训相配套的高、中、初三级工艺美术教育体系,为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和教育人才的培养。从50年代至80年代初,全国有独立的工艺美术高校1所,设有工艺美术系科的美术学院6所、艺术学院5所、工科学院5所,开设的专业包括陶瓷、染织、服装、家具设计、漆器、装潢、室内装饰、装饰绘画、装饰雕塑、商业美术、书籍装帧、工业造型等;中等工艺美术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并掌握某门专业技能的一线专业人才,1956—1975年,全国有此类学校18所,开设专业主要有工艺绘画、陶瓷美术、染织编绣、漆器、金属工艺、日用品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装潢美术、玩具造型等,这类学校由各地区行业部门管理,专业设置与行业对口,毕业生统一分配到工艺美术企业工作;除全日制院校教育外,70年代工艺美术职工教育机构出现,职工大学、中专和技工学校及行业组织与教育部门合办的职业高中,保证了全国各地区大批工美生产技术工人的培养。
50年代,正是德、英、美、日等国大量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时代,其中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最典型。中国紧随其后,1956年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国美术学院图案系,合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直属文化部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专门培养高级工艺美术设计师和设计理论人才,作为中国第一所艺术设计高校,它的体制体系一直是我国艺术类设计院校的基本模式。60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创办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成为新中国工科院校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开端。遗憾的是这类学校太少,中国十几亿人口,只有一所独立的高等设计院校(其余都以工艺美术科系的形式夹杂在艺术等其它类高校中)和一批中等职业学校显然是不够的,而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以传统手工艺教育为主,现代设计的内容很少。尽管如此,业内还是有人提出,在全国多建几所工艺美术高校,各地要有分工和特色,除北京外,上海、四川、云南等地也要办。遗憾的是终止了这一切。
总之,建国至20年,中国工艺美术教育格局初步确立。教育规模扩大,教育类型、教育层次日益完备,同时逐步形成了地区、学校间鲜明的特色,如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及学科结构等。最值得重视的是,这些成绩和特色的形成基本是自主探索的结果,与清末民国设计教育受外国影响不同。正因如此,这段中国特色的办学经验弥足珍贵和重要,尤其是60年代设计教育的调整、压缩和提高,很值得研究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反思
艺术设计教育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经济活动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教育活动,纵观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史,始终受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制约与影响。80年代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致使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向艺术设计教育过渡。首先是“工艺美术”这种将手工艺活动和现代工业生产综合在一起的概念遭到质疑。其次是“工业设计”的崛起,用“设计”的概念表述现代社会机器生产的造物活动,成为人们的热议,是“工艺美术”还是“工业设计”?这场讨论始终没有定论,但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问题的关注,开始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外延、基本属性以及反映在教学上的特征和要求。
80年代初,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率先开设工业设计专业,198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加速了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1998年,全国有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由7年前的20所猛增至200余所,而且工科院校开办艺术设计、特别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远超过艺术院校,两种不同课程结构的办学模式,丰富了设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业设计已经不是艺术设计的全部了,它和环艺、视觉传达设计等门类一样,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一部分,“艺术设计”取代“工业设计”逐渐为人们所接受。1998年国家正式改“工艺美术”为“艺术设计”,学科定名为“艺术设计学”,但研究生教育却又把它定名为“设计艺术学”。不同名称反映不同的认识分歧,反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研究的成长与异动。
我国艺术设计起步不晚,造成发展缓慢、落后于欧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国情不同、先天不足。中国的艺术设计产生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母体中,既无工业基础又无成熟的商品经济市场;建国后长期的计划经济,缺乏必要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工业化、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工业化的任务至今尚未真正完成,企业对设计创意的需求远远小于对商品广告的依赖。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点毋庸置疑。发展初期的艺术设计,不可避免带有跟随性、实验性等缺少内生性和竞争性的缺点与问题。
首先,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数量而不是质量。利益驱使,各类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一哄而上,其中既有艺术、工科类院校,也有师范、综合类学校,甚至还有农、林学院。严重的失控与盲目的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学整体实力的削弱,已经成为当前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设计教育的另一种倾向是,重技轻艺、忽视理论研究。这其中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它已经是中国设计界各种问题的根源之一,也是影响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个独立、比较完善的艺术设计研究机构,学科研究多半通过工艺美术教育机构完成。近十年来有所好转,无论是设计概念、原理等基本理论研究,还是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等分述理论研究,或是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工艺学、材料学等应用理论的研究。但是,理论研究的浮躁、功利、短视和观念陈旧,研究方向的分散零碎,理论队伍的参差不齐,应该引起足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