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烟气烟尘治理技术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933.7[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2)-11-59-1
1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1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0年增长9.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消耗量将不断增加。煤中含有碳、氢、氧、氮、硫等元素,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给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燃煤污染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寻求有效的解决途经,减轻煤燃烧产生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2燃煤烟气治理技术
煤燃烧产生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多种污染物,下面仅对燃煤烟气中的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治理技术论述。
2.1烟尘治理技术
烟尘治理技术即除尘技术,可分为机械除尘、电除尘、湿式除尘和过滤式除尘四大类[1]。
2.1.1机械除尘
机械除尘是通过重力、惯性力和离心力来进行除尘的一种技术,它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重力沉降室的主要特点是结构简单、维护容易、阻力低、维护费用低,经久耐用,适合处理中等流量的常温或高温气体;惯性除尘器是利用气流中尘粒惯性力大于气体的惯性力而使尘粒与气体分离的除尘技术,常用的惯性除尘器是百叶式除尘器;旋风除尘器是利用含尘气体旋转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修方便、能耗低、耐高温、处理量大、分离效率高等特点[2]。
2.1.2电除尘
电除尘就是使烟气中灰尘尘粒通过高压静电场,与电极间的正负离子和电子发生碰撞而荷电(或在离子扩散运动中荷电),荷电的尘粒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异性电极运动并积附在异性电极上,通过振打等方式使电极上的灰尘落入收集灰斗中,从而烟气得到净化。电除尘的优点是除尘效率高、阻力损失小、处理烟气量大、运行费用低、对不同粒径的烟尘有很好的分类富集作用;缺点是不易适应操作条件的变化,对制造、安装和运行条件要求较高,钢材消耗量大,占地面积大[3]。
2.1.3湿式除尘
湿式除尘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颗粒的惯性碰撞及其它作用捕集颗粒的装置。湿式除尘可以有效地将直径为0.1~20μm的液态或固态粒子从气流中除去,同时也能脱除部分气态污染物。它具有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操作维修方便和净化效率高等优点,能够处理高温、高湿的气流,将着火、爆炸的可能性减至最低。但采用湿式除尘时要特别注意设备、管道的腐蚀及污水、污泥的处理等问题。湿式除尘过程也不利于副产品的回收,如果设备安装在室外,还必须考虑设备在冬天可能冻结的问题。
2.1.4过滤式除尘
过滤式除尘是借助于多孔介质将气溶胶粒子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技术。用纤维层、颗粒层或液滴对气体进行净化都属于同样的过滤机理。过滤式除尘对微细粒子有较高的捕集效率。
2.2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控制途径有三种,即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及燃烧后脱硫(烟气脱硫),但从技术、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以燃烧后脱硫即烟气脱硫为主。烟气脱硫技术按脱硫过程是否加水和脱硫产物的干湿形态可分为湿法和干法脱硫两大类,其中湿法脱硫技术在我国应用较为普遍。
2.2.1湿法脱硫
世界各国的烟气湿法脱硫工艺流程、形式和机理大同小异,主要是使用石灰石、石灰或碳酸钠等浆液作洗涤剂,在反应塔中对烟气进行洗涤,从而除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湿法脱硫技术按使用脱硫剂种类可分为: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氧化镁法等。
石灰石-石膏法是通过向吸收塔的浆液中鼓入空气使亚硫酸钙都氧化为硫酸钙(石膏),从而去除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方法。鼓入空气使浆液均匀,增高脱硫率,并且易于控制结垢与堵塞。由于石灰石价格便宜、易于运输与保存,自80年代以来石灰石已成为主要脱硫剂。石灰石-石膏法具有适用煤种范围广、脱硫率高、吸收剂利用率高、设备运转率高、工作可靠性高等优点,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它的初期投资费用高、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系统管理操作复杂、磨损腐蚀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副产物石膏和废水也较难处理。
双碱法是利用碱金属盐类如纳盐的水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然后在另一个反应器中用石灰石将吸收了二氧化硫的吸收液再生,再生的吸收液返回吸收塔回用,而二氧化硫则以亚硫酸钙和石膏的形式沉淀出来。由于双碱法的固体产生过程不是发生在吸收塔内,因此避免了结垢问题。
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二氧化锰和氧化锌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可利用其浆液或水溶液作为脱硫剂进行烟气脱硫。吸收了二氧化硫的亚硫酸盐和亚硫酸在一定温度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可以用于制造硫酸,而分解形成的金属氧化物得到了再生,可循环使用。
2.2.2干法脱硫
烟气干法脱硫是指脱硫的最终产物是干态的。主要有喷雾干燥法、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活性炭法、电子射线辐射法等。干法脱硫与湿法脱硫相比具有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设备简单、维修方便、烟气无需再热等优点,但存在着钙硫比高、脱硫效率低、副产物不能商品化等缺点。
3结论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改变,煤燃烧产生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所造成的污染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推进烟气治理技术的发展,从而缓解燃煤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
参考文献
[1]胡满银,照毅,刘忠.除尘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物理防治技术;白蚁;防治
引言
在白蚁防治当中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就是指的采用各种简单的工具以及物理因素比如说光、热、电以及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来进行白蚁的防治,其中也是包括了最为原始的白蚁防治的方法那就是徒手捕杀以及挖巢。白蚁防治当中的物理防治方法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技术在现在的国际研究以及应用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以及创新,验证了现在采用物理防治方法进行白蚁的防治是可行的。采用物理防治技术进行白蚁防治能够十分有效的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甚至于彻底的放弃对化学药剂的使用,这样就能够十分有效的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可以说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白蚁防治技术。
一、现在我国白蚁防治的基本情况
(一)白蚁的分布以及危害
我国现在的白蚁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的地区,随着地区向北白蚁的数量逐渐的开始减少。现在我国发现白蚁的最北的地区就是辽宁省的丹东市以及北京地区。现在我国的所有的白蚁种类当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最严重的就是堆砂白蚁属、乳白蚁属、散白蚁属、土白蚁属以及大白蚁属等白蚁种类。现在我国的白蚁在不同的地区当中主要就是对我国的房屋建筑、堤坝水库、通讯、交通以及农业等多个生产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现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的地区或者是白蚁分布区当中的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都是白蚁危害尤为严重的。现在我国每年因为白蚁灾害所损失的价值大约在人民币二十亿到二十五亿之间。白蚁对于我国的文物古迹、堤坝水库等造成的损害是非常的严重的,已经没有办法将这些危害用具体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了。
(二)我国现在白蚁防治的主要方法
现在我国在进行针对建筑物、水库、电缆等白蚁进行防治的时候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就是化学屏障预防、化学药剂灭治等化学防治方法或者是挖巢、灌浆固堤等物理防止方法来进行防治。其中的化学屏障预防、化学药剂灭治是现在进行白蚁防治的时候最为主流的一种白蚁防治方法。而挖巢以及灌浆固堤这两种白蚁防治方法主要就是应用在水库堤坝的白蚁防治上。
二、物理防治技术在现在白蚁防治当中的研究现状
现在在我国的白蚁防治当中采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人工挖巢法。但是现在国际上的物理防治方法的种类就比较多了,比如说物理屏障法、热处理法、电处理法、微波处理法以及冷冻处理法等,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现在国内外对于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下面笔者主要针对人工挖巢法以及物理屏障法这两种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人工挖巢法防治白蚁的研究现状
人工挖巢法防治白蚁主要就是通过对白蚁的巢穴进行挖除来达到对白蚁的种群进行灭绝的目的,我们在进行人工挖巢法对白蚁进行防治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步骤,第一步是定向,第二步是定位,第三步是找路,第四步是挖巢。据有关的统计表明,郭启华在对黑翅土白蚁采用人工挖巢法进行防治的过程当中总共挖掘出七十五个白蚁巢穴,也就是说总共挖掘出了七十五对白蚁王、白蚁后。
(二)物理屏障法在白蚁防治方面的研究现状
现在我国的白蚁科学工作者主要就是针对固体颗粒屏障预防白蚁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的白蚁科学工作者李栋等人自从二十世纪六年代开始就是采用物理屏障防治方法来对荆江大堤进行了白蚁防治,并且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在广东进行了中间实验,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在广东大坝进行了物理屏障防治白蚁防治方法的推广应用实验,经过对大坝采用物理屏障法的处理,大坝在八年的时间当中没有发现有白蚁入侵的情况,这也就意味着采用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的效果是十分的理想的。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李栋的工作者有对白蚁进行了砂石粒阻隔入侵的预防实验,经过了实验验证最终进行了专利的申请。
三、现在国外比较常见的几种白蚁物理防治技术
(一)物理屏障法
在上文当中我们就对物理屏障法在国内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介绍,现在我们对国外的物理屏障法研究进行一定介绍。物理屏障法也就是说利用砂子、玄武岩石子颗粒、金属网、金属板、PVC管等物质材料来形成一种物理屏障,通过这种物理屏障能够阻隔白蚁进入到建筑物当中对建筑物造成危害。在美国以及西班牙这种物理屏障法防治白蚁已经在十年之前就投入到了商业运用当中。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市当中利用沙子来作为物理屏障进行白蚁防治的方法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白蚁防治的方法。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的时候有的方法进行一次施工之后的有效期是非常长的,所以说采用物理屏障法来进行白蚁的防治成本是要比化学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的成本低的,并且采用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的防治是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什么污染的,所以说现在这种物理屏障法进行白蚁防治越来越受到了用户的欢迎。
(二)热处理法进行白蚁防治的研究现状
热处理法主要就是采用热量来对建筑木材当中的木白蚁进行灭除,采用这种办法的时候一般来说采用的都是局部处理。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将建筑物当中的不耐热的物品从建筑当中搬出。为了能够对建筑物当中的不易进行拆卸的供水塑料管进行有效的保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建筑物的供水塑料管当中始终有水进行流淌。然后我们利用机器将热空气鼓入到建筑物当中,一般来说建筑物的温度都是需要保持在四十五度到五十度之间的,处理时间在三十五分钟到一个小时之间不等,这样对白蚁进行灭除的效率是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热处理法的最为主要的难点就是热气必须要达到白蚁造成了危害的趋于。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白蚁的防治的缺点就是不能够保证以后白蚁不会对建筑物造成危害。有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是比较短的,一般来说整个的处理过程是不超过六个小时的,并且因为在处理的过程当中没有采用任何的化学试剂,所以说在进行热处理后不久建筑物当中就可以住人。
四、结语
白蚁是一种危害性非常大的昆虫,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随着现在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化学防治方法已经越来越不实用了,所以说我们应该对物理防治技术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就是介绍了物理防治技术在白蚁防治当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原必荣,李为众,李功春,熊强.物理防治技术在白蚁防治中的研究与展望[J].湖北植保,2013,01:60-62.
[2]莫建初,吴峻,庄佩君,唐振华.安全有效的白蚁防治方法--物理屏障法[J].世界农药,2003,02:40-43.
[3]张有森.白蚁生态防治技术的研究[J].中国物业管理,2003,02:60-61.
关键词:营林技术;病虫害治理;方法
1林业病虫害的概论及其治理的意义
1.1林业病虫害的概论
林业病虫害既是在森林、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对其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破坏的一种灾害。在这里,也分为很多种林业病虫害,包括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传播到我国的一些病虫害,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给森林、树木等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此种病虫害也叫外来林业病虫害。还有一种病虫害是跟着植物及其产品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病虫害,这种病虫害的危害性特别大,在一般情况下,是被我国林业局严禁传播的,这种病虫害也就是国家林业检疫性病虫害。
1.2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治理林业病虫害工作的大力开展,科学的营林技术能够提升我国病虫害治理的水平。在林业病虫害的治理中,治理方法多种多样,如生物治理、植物检疫、物理防治等,都能很好的起到病虫害治理的效果,但是想要从根本上做好病虫害治理的工作,那就需要提升营林技术。在种植的过程中,不管是种植的植物,还是种植的密度,都要进行合理的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可以将不同种类的植物种植在一起,这样不仅减少了植物的单一性,还能促进科学化营林工作的展开。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幼龄植物的治理,优选没有病虫害的幼苗,通过各种专业措施促进植物的发育和生长,在卫生条件上,也需要大力加强,要做到对林业病虫害的及时清理与治理。科学合理的营林技术可以改善环境,更加提升植物对林业病虫害的抵抗能力[1]。
2如何科学的运用营林技术
2.1对营林技术有合理的认识
在营林技术的应用中提升其防治观念,在营林技术应用的同时,治理林业病虫害。要把林业病虫害扼杀在摇篮里,严格把控林业病虫害的蔓延,用专业角度去进行林业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在营林技术中,需要系统性的思想,要有系统的治理理念;要有科学的治理操作和运用,同时,还要增强林业病虫害治理的技术含量,把营林技术作为突破,从而做到林业病虫害科学的治理和预防;要在营林技术的应用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要对不同时期的林业病虫害有不同的治理方案,以达到林业病虫害从根本上治理的目的[2]。
2.2加强对于营林技术的合理运用
在运用营林技术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将专业生物学知识结合进来,如运用转基因、杂交等技术进行更加科学、深入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增强对于植物的检疫工作,让植物具有更加强的抗病虫害的能力,以达到增加植物成活率和病虫害治理的目的。我国要增强营林技术的专业技术管理,把营林技术真正的落实到林业中,在林业病虫害的治理上要贯彻标本兼治的原则,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治理效果,同时也要增强对已经感染病虫害植物的治理,加强其营林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恢复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真正的做到林业病虫害的有效治理和预防。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所有权;董事会;经营者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离发达国家创新所具有的现代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企业缺乏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系统运行机制,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软件设施,即企业制度—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举措。
根据掌握的文献看,学术界有关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尚不多见。对其进行研究散见于各类技术创新和公司治理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先对公司治理内涵进行剖析,然后将公司治理中的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相关性进行文献综述。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最早的概念源于西方。其英文原文(corporategovernance)国内也翻译成“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机制”等,也有海外华人译为“公司督导机制”,这些概念的含义并无根本差异,意思是一致的。
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关于公司所有权(即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配置的制度性安排。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首先表现为一系列规定了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成文或有形的行为规则与程序。decd在《公司治理原则》中指出:“公司治理明确规定了公司的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并且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这种制度安排规定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和职能,以及其行使职能的合法途径,包括:董事会必须代表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监督经理人员,并负责向股东等利益相关者披露经营状况,经理人员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具体经营,不能违背股东利益等。由此可见,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的因数是: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
2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关系
tylecote和conesa从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的经验数据中发现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是具有高度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指出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差异性与部门专业化优势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tylecote和conesa的研究是基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定性分析得到的,这种理论分析远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方法,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后续处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对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和德日公司治理模式对于企业经营行为影响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停滞,似乎表明了英美模式是较优的。我国学者华锦阳(2002),通过分析公司治理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各方面影响,指出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框架,对企业的技术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决定传用。并指出只有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并将其变革纳人与技术创新协调进行的轨道,才能推动技术创新,进而推进国企改革进程和企业绩效的提高。而徐金发和刘翌(2002)认为企业治理结构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企业经营者持股水平的提高、具有强烈支持企业创新意愿的机构投资者的引人、董事会规模的缩小、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责分离都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3公司治理因素与技术创新综述
本文通过公司治理中3个重要因素:股东、董事会和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简要的综述。
3.1所有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所有权属性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所有权属性是指企业所有者是公有还是私有,目前理论界的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私人股相比于国有股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margolis(1999)通过对美国能源产业r&d投人的研究发现,由于该产业中r&d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造成该产业中技术创新的所有权模糊,以致技术创新投资的长期低回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私有化更加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同时可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权,增加私人股份,对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madden和savage,1999)。因为,私人投资的r&d比政府投资的r&d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性更强(liddle,1997)。从我国国有企业所有制发展来看,经历了由国家控股的国有制形式到国家和私人集体控股和私人控股的股份制形式。但很多企业的产权还是不明晰,虽然我国政府多年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收效不大,产权结构的一体化还是重要原因,因为高度集中于政府的所有权形式,使企业自身的创新收益权和创新资源自配权未得到明确界定,导致企业动力的不定(刘三林等,2000和夏冬,2003)。产权优化(包括所有权结构调整)和产权激励是解决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缺乏的重要举措(张旭升,1998和萧延高,2001)。
(2)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股权结构表现为大股东持股水平和经营者持股水平。股东和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收益的关注重点不一样。经营者关注于公司的短期收益,不愿意进行r邑d投人,而股东关注于企业的长期投资收益。因为技术创新的高风险会给经理带来工作的不安全感,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而这不同于股东,股东可以通过不同的股票组合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baysinger}kosnik和turk)1995)。根据委托理论,当所有这和经营者利益目标更趋于一致时,管理层会提高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反之,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不适当的关系将导致企业短视行为,将对技术创新产生限制作用。大股东可以通过监督经营者的行为,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谋取自身利益的行为,来增强市场运行的有效性(shlerifer和vishny,1996)。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有正面影响(hosono,tomiyama和miyagawa,2004)。但,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力并不一样。i,ee和o’neil(2003)通过对美国和日本不同行业(汽车、化工、通信、计算机、电子、制药和能源)公司的研究发现,由于文化和治理模式不同,所有权结构与企业技术性创新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和日本的公司中有所不同,在美国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正相关,但在日本公司中,股权集中度与研销比没有关系。
3.2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众多因素中,最高管理层(即经营者)是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支持中的一个最要的因素(na-kahara,1997)。企业家的具体工具是创新,即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德鲁克,1989)。但是任何创新活动都是有风险的,在一项有关企业引人新产品的实证研究显示,成功的概念小于20%(crowford,1997)。同时,经营者具有风险偏好性,这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着关键的影响作用(daniel,2000)。如果经营者属于风险厌恶者,则会减少高风险性的技术创新投人(hill和sne11,1988)。在一定条件下,经营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不仅取决于其胆识以及掌握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经营者的激励。根据委托理论,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越一致,经营者就越有动力为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努力工作,从而会提高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因此,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势必会影响其技术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杨建君,2007)。设计和实施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目标尽可能一致是保证经营者努力工作的关键,也是企业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hoffman和hegarty,1993)。激励经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经营者持股水平来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徐金发、刘翌,2002)ozahra等学者(2000)对中等规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证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显著相关。
从经营者自身的角度出发,经营者的工作能力会影响其对技术创新类型的选择,经营者杰出的工作能力和对技术创新机会的敏锐嗅觉对企业的产品创新非常重要(夏冬,2003)。经营者的工作态度与产品创新正相关(gary,1998)。
综上所述,企业家的创新决定是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权利的综合反映,而创新能力的发挥又受到创新动力和权力的影响(杨建君,2002)。
3.3羞事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1)董事会规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将董事会规模分为小规模和大规模。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表现为有不同背景、经历以及专业知识的人士进人董事会(judgeetal.,1992)o董事会规模的大小会对技术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理论界有3种观点:①根据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对于一定规模的公司而言,过大的董事会能发挥最大的功效。因为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财务知识等在董事会能不更好地实现互补,有利于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吸收不同的意见,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②yermack(1996)和zahara(200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绩效及创新活动是负相关性。相对于规模较小的董事会来说,规模相对较大的董事会通常是更多样化,更容易发生争论和没有凝聚力,规模相对较小的董事会可能更容易应对飞速变化的环境(lipton和lorsch,1992)。他们还指出董事会通过监控能力发挥作用,随着董事会规模的增大而增大,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超过了其所带来的收益,比如:缓慢的决策制定速度和对分享风险的偏离。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还会使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动机,这种情况在技术创新项目成败对董事实际损益影响并不大的条件下更为明显。董事会规模缩小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刘翌,2002)。③董事会的规模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yermack,1996),及当董事会规模扩大时,对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增加,当董事会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最高,随后,随着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企业技术创新呈下降趋势。
(2)董事会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根据董事会人员是否在企业任职的情况,董事会结构分为内部董事与外部董事。内部的董事是指在企业内担任一定职位的董事。外部董事是指不在企业任职的董事,他们与公司无潜在的利益冲突,也成为独立董事.2001年,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在2002年6月30日前,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2名独立董事;在2003年6月30前,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应当至少包括三分之一独立董事。至此,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引人独立董事制度。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董事会专业委员会的设立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刘翌,2000)ojohn&.zahra(1991)认为,企业总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运营,通过引人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董事,企业可以有效地处理这种不确定性,帮助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化解面临的各种危机,增加企业组织的生存可能性,配置更多的资源于创新活动和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关系。
(3)两职合一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领导权结构指的是董事和总经理的两职合一的问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wrightetal.(1996)认为,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关心个人财富、职位安全、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影响和削弱他们对创新的追求。董事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公司在重大决策时产生利益冲突(morris,1964)。如果通过对经营者实行股权、股票期权以及其他与当期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安排可以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保持一致,可有效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jensenandmeckling,1976)。如果总经理担任董事长,他对技术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杨建君,2002)。所以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合一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的提高(zaharaetal.,2000)。
4简要评述
正在制定中的包装印刷行业VOCs治理技术指南包括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在此主要对末端治理进行介绍。多年来,在末端治理技术方面,国家在技术性法规的制定方面做过许多工作,目前该技术已成为环保部的一个研究课题。
在包装印刷生产中,由于干式复合工艺的废气风量低、浓度较高、VOCs排放成分单一,建议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将回收的溶剂(乙酸乙酯)经过提纯后进行再利用。在这方面,包装印刷行业人士的看法比较统一,目前应用较为成熟。
对于印刷工艺来说,由于废气浓度较低、VOCs排放组分较为复杂,建议采用吸附回收技术(活性炭纤维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颗粒活性炭吸附+氮气保护再生回收技术或颗粒活性炭吸附+低压水蒸气再生回收技术)、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技术。采用吸附回收技术较为显著的问题是,回收的混合溶剂不能分离提纯,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在此情况下,许多包装印刷企业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技术,毕竟在包装印刷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燃烧时不需要高温焚烧。
但就目前国际上VOCs综合治理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活性炭纤维或颗粒活性炭吸附技术在包装印刷行业是一种主流技术,建议在包装印刷行业内推广使用,但目前该技术本身仍然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醇类物质(异丙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酯类和酮类物质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度,采用吸附回收所得混合溶剂的含水量高,分离困难,成为印刷工序VOCs治理的瓶颈。
关键词:公司治理;技术创新;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经营者激励
一、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具有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实践中时常常会遇到各种难题,追究其中的根本原因,这些难题有些来自于技术本身,但更多难题与由公司治理引起的,与公司治理相关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和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进而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研究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联性,探讨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及经营者激励同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进企业从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条件与公司治理
1.企业技术创新内部要素与公司治理
首先,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各种资源要素具有异质性,影响着企业竞争能力的高低。企业使用的各种资源要素来自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通过契约的规定,决定每个利益相关者资源投入和利益分配。即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及其治理机制来实现其配置企业资源的功能,从而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要素。其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还需要“关键人”要素这一特殊资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角色,企业家在公司治理中常常作为主要决策者。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所展现各种经营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着企业的价值。企业家作为技术创新的“关键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的影响,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再次,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也依赖必要的组织管理要素,由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高风险性和高回报性两种特征,作为企业制度安排的公司治理需要发挥其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功能。
2.企业技术创新的条件与公司治理
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条件而言,首先,公司治理通过契约的制定来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投入、权责及利润分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公司治理通过其利益分配职能及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驱动组织成员产生从事技术创新行为的意愿;再次,公司治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传递作用,股东通过与经营管理者签订的契约来表达对企业创新的意愿,经营管理者按照签订的契约约定,依据股东会和董事会的意愿来管理公司,同时,经营管理者向组织中的其他员工表达创新的意愿,驱使他们产生技术创新的动力,签订契约,层层往下,以此展开企业技术创新。就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而言,来自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拥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公司治理作为一种配置手段,合理地优化了企业资源投入者的回报,同时公司治理质量的高低又会影响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因此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条件息息相关。就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而言,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从根本上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公司治理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决策效率,根本上建立了企业创新强有力的动力机制。
三、公司治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具体分析
1.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集中的股权结构驱使控股股东有较强的动力去监督管理者,缓解了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通过降低成本,选择能力更强的经营者,约束管理者行为,有效地解决了搭便车问题,提升了公司的整体价值。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由于控股股东与其他外部投资者的差异性,控股股东往往趋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产生“侵占效应”。因此,应积极引导控股股东对技术创新等长期投资的偏好,通过建立和完善控股股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降低其侵占效应,抑制他们对短期目标的追逐。不同的股东由于其性质与能力的差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国有股东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经营目标多元化,导致国有股东及其人的没有较强的积极性去监督经营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而个人大股东的产权主体清晰,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相一致。另外,个人大股东通常都在其投资的企业担任经营者或主要决策者的角色,很少存在问题,这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2.董事会治理与技术创新
董事会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占据核心地位,董事会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董事会结构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高低。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等董事会结构因素都会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会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会使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所必须的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传播到董事会内部,扩大信息来源,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接收各种不同的意见,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另一方面,董事会规模的扩大也会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为以下三个表现:第一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协调成本变高;第二董事会决策时间长,信息传速度慢,效率低下,第三董事会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因此,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独立董事是外部董事的一种,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可以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的引入能够有效抑制各种机会主义与投机主义,提高企业的相对独立性,引导董事及高管从公司长远利益层面进行考虑和决策问题,让企业吸取各种不同种类的创新意见,从而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
3.经营者激励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活动对于股东而言是极具有吸引力的,但对于经营者来说并非如此,问题的存在导致经营者主要追求权力威望以及个人效用最大化,因而会严重降低和抑制他们对创新的重视。因此,企业需要降低成本、解决问题。而经营者激励可以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它消除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转变,提高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其中,作为经营者激励主要手段的股权激励,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影响和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和要素,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等治理要素都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具体而言,集中的股权结构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重效应,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董事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倒U形的关系,同时存在促进和抑制两种情况;适度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影响。为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利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一是积极完善公司的股权结构,既要防止过度集中化,又要避免过于分散化;二是从公司的独立董事制度入手,完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外部环境,保持公司的相对独立性;三是注重对经营者实施激励,加快推行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计划,适当加大高管人员持股比例。
作者:薛菲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彤缨,雷鹏,陈修德.管理层激励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评论,2015,(05):145-156.
[2]滕飞,仇冬芳.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5,(02):6-10.
[3]王雷,詹梦皎.公共资本支出、管理层薪酬激励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J].统计与决策,2014,(2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