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近几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题,所选取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课内外兼而有之。即便是比较阅读,也是课内课外兼顾的比较阅读,其考查内容涉及到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断句、特殊句式、文言翻译、原文填空、文章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含开放性试题,主要由客观向主观表述题发展,近年来一些展示个性的开放性创新题应运而生。要想在短短的中考总复习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复习备考策略尤为重要,下面简要谈几点复习备考策略。
【方法导航】
一、立足教材,归纳梳理,夯实基础
无论阅读材料来自于课内还是课外,读懂一段文言文所需的知识都跟课内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复习时要立足于教材,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形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文言实词的积累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来看,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上面,其中考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又是书下的注释,因此应熟记书下注释并积累文中关键词语。
1.一词多义。这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大家应对七~九年级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并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很突出。如《桃花源记》中的“舍”“志”“寻”,《捕蛇者说》中的“毒”“悲”“已”等。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类词临时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临时作为另一类词来使用的一种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现象不仅是文言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根据语境推断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常见的活用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衣素衣而出(穿着)(《杨布打狗》);(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出师表》);(3)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驰的马)(《三峡》);(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出师表》);(5)名词作状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6)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孟子・告天下》);(7)意动用法,如: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觉得少;轻,觉得轻)(《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
3.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出师表》);(2)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隆中对》)。
4.通假字。初中三年的文言文中通假字有几十个,应当熟记,并且要掌握通假字读音规律。如甲字通乙字,则读乙音。比如“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见”通“现”,读作“xiàn”,并且还要有根据上下文相互制约的关系,推断出该词是否是通假字的能力。
(二)文言虚词的积累
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之、而、以、于、则、乎、虽、焉、因、其、然、且、为、者等等。如:(1)吾于天下亦不轻矣(“于”在这里是一个连词,可以解释为“对,对…来说”)(《说苑・敬慎》);(2)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土(因为……就……)(《韩诗外传》);(3)夫君子之行(主谓之间的“之”,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诫子书》);(4)险躁则不能冶性(就)(《诫子书》)。
此外,“而”字在古文中出现几率很高,也是应重点掌握的虚词。(1)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表转折。如:而乡邻之生日(《捕蛇者说》)。(3)表承接。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4)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时,表示偏正关系)。如: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5)表因果。如: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6)表递进。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三)文言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有助于全面准确理解文章,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要着重复习。
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基本形式为“……者……也”,有的在主谓之用“即”“乃”“则”等词表示判断。如: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
2.被动句。古汉语多用“为……所……”,“于”“被”等表示,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v室铭》)。(4)介宾短语后置。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4.省略句。文言文省略比较多,例如:(蛇)触草木,(草和树)尽死;以啮人,无(能够)御之者。(《捕蛇者说》)。
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出来。
(四)文言文名句的积累
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不仅要能够熟练地背诵,还要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尽量不在这上面丢分。
(五)文化常识
这些内容不一定直接考查,但是在文言文阅读中会以不同形式出现,比如古代礼俗名目、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法时节、历史地理、官职科举等,因此复习时需注意积累。
二、强化积累,重视翻译,掌握规律
文言文的考查,基本源自课内,所以要紧扣课本,夯实基础。从字词句到文学常识、思想感情等,找出要点,总结规律,要逐篇过关,并形成运用能力。
1.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大部分考生失分多的地方。如2015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题,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评分说明中有:如“躬、于、闻、达、于”以及宾语前置等词语,句式,落实不够,酌情扣分。这说明中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评分要求很严格,不仅仅要求准确、通顺,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风格,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还特别强调落实到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上,可以说是所有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
文言文翻译可以采取“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另外对三类特殊句子要重点强化记忆:(1)课文注释里整句翻译的句子。这类句子很容易成为命题的内容,复习时应该注意。(2)本身有特点的句子。如: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变化的句子;文中的名言警句;含有特殊实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3)特殊句式的句子。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2.妙用诵读,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功夫到位了,默写、断句、解释、翻译、理解和运用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理解和感悟能力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平时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应养成反复诵读课文的习惯。
三、遵循规律,拓展迁移,提升能力
《考试大纲》规定,要有计划地阅读课外读物。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遵循我们自身的认知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先事例后归纳等。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理解和感悟能力之后,还要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短小、浅显的课外文言文进行拓展阅读,以求灵活运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对于课外文言文应该按照课内文言文的阅读要求进行模拟训练。在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内容的理解;开放性试题。对课外选文中的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或是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对课外文言文的内容,要能按要求进行分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认真积累,反复训练,持之以恒。总之,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是从课内积累、延伸、迁移、反复训练中得来的。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言文阅读,我们都应当学会通过文中的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会通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至于文言文比较阅读,对同学们来讲有一定难度,建议同学们解答此类试题要抓住四个关键点:一是正确解读材料,尤其是相关的课外材料(一定要借助注释读懂);二是认真审题,按题干要求逐一比较作答;三是要确定两文的内在联系,明确两文的异同点;四是积累相关知识。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中学教育
高考阅读从形式上看分作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应该说两者是有很大差异的,高考的考查点也各有侧莺,但是两者从阅读规律上来看还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现代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载体,学生有着比较丰富的阅读实践,因而比较容易接受。而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尤其是古汉语的语言障碍,使文言文阅读成为复习备考中的难点则首先需要突破古汉语的语言障碍,而古汉语对中学生来说相当于第二『J外语,阅读理解困难较大。如果能够从二者的比较人手引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古文的方法,应该是不错的设想。本文将从这个角度进行初步探讨,并尝试把这吩规律用于指导古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试题的一般形式是五道客观选择题和两道语句翻译的主观表达题。选择题的前三道题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后两道题则是对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无论是要准确的理解字、词、旬,还是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首先都要宏观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初步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因而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应该是集中精力快速阅读1—2遍,从而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最初的整体印象。记叙类文体要求筛选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并弄清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前后关系,尤其是因果关系需要特别提起注意。接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先从最后两道选择题切人,因为最后一道选择题是对文意理解的综合考查,而倒数第二题一般是从主人公的思想品质及性格方面提取信息,判断正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例如:08年西城二模,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州檄思贞按之,搪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迁明堂令,以善政闻。擢殿中少监。检校湍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神龙初,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日:“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日:“石非能占者,而或有言。承嘉恃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从何而至。”治州有绩。蚕至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部,叹日:“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夫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拂衣去,阖门待罪。帝知之,特诏令视事。怀贞诛,拜御史大夫,累迁工部尚书。请致仕,许之。思贞前后为刺史十三郡,其政皆以清最闻。(取材于《新唐书》)。
注:发生月:(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檄思贞按之按:审查.;B.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讽:讥刺;
C.承嘉恃权而侮吾恃:依仗;D.怀真让之让:责备。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搪其奸赃万计;B.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会其怒,不敢献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C.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D.其政皆以清最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不赂者以赂者丧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部人称庆,(故)刻石叹颂;B.乃决杖,(韦月将)流岭南;C.
劾思贞,(承嘉)为青州刺史;D.帝知之,特诏令(其)视事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尹思贞坚守正义的一组是
①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②思贞以方发生月,固奏不可;③
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④是非善政致祥
乎;(科h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夫匠,思贞数有损节;⑥乃拂衣去,阖门待罪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④⑤;D.①③⑥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尹思贞为官敢于惩办不法豪强蒲氏。后在非常时期能采取措施安定一方百姓;B,皇帝命令斩杀告发武三思谋逆的韦月将,使韦月将得以不死;c,武三思授意加害韦月将,尹思贞峰持争论,因斥责帮助武三思作恶的李承嘉而遭到报复;D.尹思贞指斥窦怀贞滥用权力、兴土木讨好皇帝,因此被关押等候定罪。
课内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林泉高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名之者谁
2.选出下列句子中古汉语句式不同的一项()(2分)
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
D.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2)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译:
4.上面两段文字都写了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同时含有“山”和“水”的成语。(2分)
(1)(2)
5.(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3分)
(二)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掇:(duō)拾取,采取。(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佳木秀而繁阴()(2)遂书以名其亭焉()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2分)
5.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6.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
7.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
【附答案】
(一)1答案:(1)像鸟的翅膀(2)命名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2.答案:C评分:选对得2分。3.答案:(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所以山有水就有活力,有草木就有生机,有烟云就秀丽妩媚。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4.答案示例: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千山万水山重水复评分:写出1个得1分,共2分。5.答案示例一:会,因为琅琊山上有山峰,有酿泉,有醉翁亭,有林木,这符合画家郭熙对山水的审美标准。示例二:会,画家郭熙认为,有山水、草木、云烟、亭榭等景物的相互衬托,画面才美,而琅琊山正符合他的审美要求。评分:判断正确得1分,理由充分得2分,共3分。
(二)1.(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命名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1)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4.与民共乐(本题2分,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命题的难易度总是切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评价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查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备攻策略】根据中考文言文阅读要求和评价标准,2011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设计,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重点考查了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理解关键词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试题在阅读理解的层次上,强调以理解性阅读为基础,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发挥想像,联系实际,多角度地进行创造性阅读,开展评价性阅读。题型生动活泼,除了传统的加点词解释、句子翻译以外,十分强调整体理解语段意思;在取材上,有的采用课内外相结合,并注重内容上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是一个单独课外语段,体现知识的拓展延伸横向迁移。另外,一些现实延展题,也要求我们学习文言要打通古今,链接生活,使文言文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时代活力。
【考题透析】
一、基础题:旨在考查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和阅读语感等方面的能力,主要题型有句读划分和字词句解释等。
1.句读划分
例1(2011年泰州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例2(2011年宿迁卷)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至于负\者歌于途
B.已而夕阳\在山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庐陵\欧阳修也。
【参考答案】
例1.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例2.D
【应对策略】解答这类题目,语感很重要。根据语感划分音节以后,我们可以从语意成分的角度来检验,在疏通句意的情况下给句子划分成分,在主谓宾之间都可以划分,但是要注意,出现主谓间用“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特殊情况,就不能再划分,以免分破了句子。
2.字词解释
例3(2011年扬州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凄神寒骨(2)悉皆怪石
(3)不可名状(4)为之怅然
【参考答案】使......凄凉都说出失望
【应对策略】字词的解释有实词有虚词,以实词解释为重点。课内的字词解释以平时积累为主,课外的一般都是课内知识的迁移和延伸,可以回顾所学文言字词的解释,并进行权衡,结合语境筛选出其中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对已掌握的文言词语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学活用,尤其是要根据语境充分注意词性的变化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3.句子翻译
例4(2011年苏州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2)此生强不知以为知也
【参考答案】(1)有人说:“吃菱必须去壳”(“须”也可以翻译成需要)(2)这是因为(他)把不知道的认为是知道的
【应对策略】句子翻译,通常以文章的中心句、重点句子、特殊句子、较复杂的句子为主,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直译法。力争做到字字落实,语句通顺,如果能做到语句优美,那就更好了。如直译法不能很好地表达,也可以辅以意译法。翻译时还要注意翻译出重要字词,留意特殊句式的特点。
二、感悟题:考查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例如人物形象的评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内容等。
例5(2011年宿迁卷)选文第一节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何用意?
例6(2011年常州卷)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例7(2011年盐城卷)乙文主要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例5众人游宴之乐;揭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例6曹刿:小心谨慎;知彼知己;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例7杨万里不为韩胃写记;杨万里忧国而死,表现了他为人刚正耿直,热爱国家
【应对策略】这些题目,需要我们在整体感知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也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材料、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的能力。在概括时要力求精准和全面。
三、延伸题:联系古今现实,由文本往外延伸,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例8(2011年泰州卷)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例9(2011年吉林卷)选文记叙了子瞻谪居黄州时出游之事,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应对策略】这类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从而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独特感受和启发,力图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作答时,一定要看清题干要求,紧扣文本、联系现实,有的放矢,做有效的迁移和拓展,切忌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友情提示】
1.平时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文言句式的基本特点等知识,绝大部分都出自于我们已学过的课文。所以学好课内知识,适当阅读、练习课外简易文言文,是做好文言文阅读题的坚实保障。
下面的短文选自《孟子》,请你阅读后思考并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②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⑦。
注释:①郭:外城。②池:护城河。③[兵革]指武器装备。④[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委,放弃。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界限,这里名作动,指限制。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1.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断出它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参考注释中给出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解释,说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两个字概括),《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语句回答)。
4.(选作)选文条分缕析,论证非常严密,请你说一说上面选文的论证过程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畔”同叛,背叛。
2.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人”和“事”水融,无非各有侧重。这里的“叙事性文言文”就包括史传类文言文在内。
阅读叙事性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和他是什么关系?文章写了哪些事?主次详略如何?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用了哪些手法?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情感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叙事性文言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阅读这类文章,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理清思路,看看作者叙述了什么事,文章如何开端、发展、演绎高潮乃至结束。第二,文章写了哪些事?中心事件是什么?第三,注意作者的感彩,注意作者的评说褒贬,乃至议论抒情。第四,叙事性文言文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两个方面是:阅读叙事性文言文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还要把握住关键语句,这对分析概括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叙事性文言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筛选文中信息
首先要整体把握,分析题干,理解选项。锁定题干要求,明确筛选方向,看涉及的是何人何时何事,抑或是何种表现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从而做到从题目着眼,辨别选项。
其次要认真筛选,善用排除法。命题者设题经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陷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不对应。(2)事件与其发生的时间不对应。(3)事件与人物品行不对应。(4)刻画人物的手法混乱不明。我们做题时,要对所给信息逐条辨析,对无把握的选项可以先放在一边不管。一般情况下,在所给的六条信息里,总有一条是将彼人信息安在此人头上,或类似的张冠李戴的情况。只要认真阅读原文,此信息即可排除。然后对照剩余选项,对不同点进行重点分析,此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出错方式,可以归纳为:张冠李戴、时序颠倒、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针对这种题,我们首先要总体阅读,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叙事性文言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是含蓄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和对事件的叙述以及详略的安排等来推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情倾向,进而推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是要获得启示还是要吸取教训等。
其次要读懂题干,抓住关键。
最后要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比照两者之间的异同。
三、准确翻译文言文
我们首先要整体把握,梳理清楚事件脉络、人物品性,对事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等。
其次要前后联系,把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原文中,认真阅读前后文,看它们之间的关联,从而推断出句子大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