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相结合
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音韵美等特点,只要注意引导,每一位学生都能喜欢阅读积累。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名作,语言堪称典范。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老师要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学习思想品质,感悟事理之美,体会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学生在读想中感知到美、欣赏到美、领悟到美,便会有积累的兴趣。要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期待课外积累。
课内和课外阅读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也是“统一训练”和“自由训练”的结合、“举一”和“反三”的结合、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要立足课内,着眼课外,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带课内;课内要以精取胜,课外要以博为佳,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在课内阅读中要加强积累兴趣、方法的引导,指导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二、指导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的方法
1.多途径精心为学生选择读物。可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就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好奇心,学生耳熟能详,积累语言文字就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的讲解、赏析。也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素材。网络是一床魔毯,为孩子打开了通向遥远世界的窗户,让孩子更快、更有选择地接收到更新的信息。
2.指导背诵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理解背诵法,没有理解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为防止遗忘,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3.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要指导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可准备“采蜜集”,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并引导按类摘记。
4.及时归类,纳入旧知。对积累的语言进行归类,有助于建立与旧知的联系,实现新的知识构建。可按词语组合方式积累,如“ABB”式、“AABB”式、“AABC”式、ABAC式、ABCC式、ABCB式。含有相同部分的词语,如天长地久、天翻地覆、天高地厚,都以“天”开头;用反义词组成的词语,如南辕北辙、声东击西、大惊小怪、出生入死等;按描写对象分类积累,如描写颜色、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人物情态、描写自然景色等等。还有数量词组、“的”字词组。古诗可按作者、诗的种类、创作时间等积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完整的激励评价机制
一、向书本学习语言
初中语文课本汇聚了语言的精华,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依据。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语言。
如《春》这篇文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类积累。
叠音词语:欣欣然、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绵软软、抖擞抖擞、舒活舒活、稀稀疏疏
颜色词语:嫩嫩的,绿绿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
比喻、拟人句: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美段: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向课外名篇学习。语言的积累必须从课内转向课外,学生可以从名著、报刊、杂志等书面的东西学习积累语言。
中学生必读篇目很多,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课外,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积累变成有意识的活动,在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让学生背诵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不仅是语言的积累,更是一种情感精神的熏陶。
二、向生活学习语言
生活中,时时处处是语文,留心处处皆学问。指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留心,在学习时留意,总能学到富有生命力的语言。
1.学习富有个性的群众语言。“苦吟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到处巡游的故事是很有启发性的,他除了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之外,还记录下了许多生活中的群众语言精华。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习周围人的个性语言,并进行比较积累,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个学生积累的语言很有代表性:我站在一边,妈妈洗着衣服,一推我,一脸不耐烦:“你杵这跟木头一样,还不去写作业!”奶奶见我站在一边看她洗衣服,笑着指着我说:“你傻愣着吧,你妈又要骂你了。”学生认为“杵”和“愣”两个字的运用就很有个性,也富于生活气息。
2.向视听材料积累语言。电视节目、网络内容现在成了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当“PK、MM(美眉)、QQ”这样的语言出现在学生作文中时,你会发现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它会在某一天成长得令你吃惊。因此,适当指导学生学习电视、网络用语会使学生作文富有时代气息,语文教师要和学生和时代和语言共同成长。
如电视中有这样的语言:
①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恩而变。――公益广告
②赶快下“斑”,不要“逗”留。――化妆品广告
③茶以清心,书以养心。――河北电视台读书栏目
④人生就是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戏曲频道
又如网络语言:
①“点击生命的窗口”
②“我的博客我做主”……
这些富含哲理、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和积累。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积累具有科学性,从而形成自觉意识呢?
1.积累摘抄本,分出课内和课外。课内的学习积累要在课上进行分类指导,课外积累本要按周布置,分开类别,如“四字美语、格言、谚语、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群众口语、电视栏目广告语、网络流行语……
2.定期交流,扩大战果。一种快乐可以分享为两种快乐,一种思想可以交流为两种思想。因此,定期进行交流,以期达到资源共享、语言共有。每周小组交流,由小组长选出组内最优秀的语言积累的素材,然后每两周进行全班交流,由老师统一时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上时间交流两周中的成果,评选出语言之星,充分调动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3.组长命题,共同积累。为了统一积累的内容,教师可选派组长按同一内容布置一周的积累内容,这样同学们的积累就会有的放矢,有序有理了。例如:可以积累关于理想的内容,可以从几个方面积累:诗句、电视、网络、格言、谚语、名言、事迹等方面积累。
关键词:语言积累;课内课外;专题活动;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36-02
古人云:"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语言积累,提出很多具体措施予以保证落实。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应"背诵优秀诗文"136篇,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多年的时间里,在教学实践中以语言的积累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我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1.立足教材,课内积累
课堂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瞄准课文的言语,采取多种办法去引导、帮助学生积累吸收,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1.1解词析句,品味欣赏。我们所学的课文多数是中外名家的代表作,选作教材时还作了精当的改动,其中的遣词造句可谓句斟字酌,堪称语言的典范。分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让学生在品味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
通过解词析句的训练,学生的积累内化成一种能力,在习作中体现出来。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终于盼到了星期五,可下午放学已经很晚了。回到家,妈妈赶忙帮我卸下书包……"一个不同寻常的"卸"无比形象地描绘了紧张的学习,繁重的功课,让我感受到孩子们学习中无形的压力。
1.2精彩片段,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朗读、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时间"还"给学生,采用初读感知、精读品味、诵读积累等不同层次,自由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对于精彩的篇章,让学生熟读成诵。我欣喜地发现:书声琅琅远比议论纷纷效率高。学生通过对积累内容的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后经久不忘。习作时学生运用脑子里的这些"活"材料,语言新鲜生动,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1.3指导练笔,竞赛评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教材为例,不仅能培养学听、说、朗读的能力,更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捷径。例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之后,进行总分式构段方法的指导;学习《凡卡》后,进行故事续写。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还采用了竞赛的形式,并且组织部分学生参与评价。对于优秀习作,除了班级、年级展示外,还推荐给报刊杂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开发资源,课外积累
"学文如筑塔,学理如聚沙。"学语文是"慢功",浸泡、熏陶、日积月累。人12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引导他们多读多背,积累丰富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他们的语文学习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1勤览群书,博采众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鲁迅先生也说:"读书好比蜜蜂采蜜,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我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时,学生们像勤劳的小蜜蜂,有的在书中作批注,有的把精彩的篇章摘抄在"采蜜集"上,有的还写成心得体会与同学交流。总之,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后,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赏析名作,吸取精华。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小学生诵读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不仅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还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当然国外的名著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批判性地继承,对于学生的语言积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课标"要求的70首必备古诗词、四大名著、《上下五千年》《冰心儿童文学全集》《鲁滨孙漂流记》等都是我郑重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
2.3留心生活,关注社会。秦牧在《语林采英》中说:"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人们健康的、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引来源头活水,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作为日记、作文的新鲜素材。
在《新闻联播》中,学生们学习规范的实事报道;在CCTV5中,学生们陶醉于精彩的赛场解说;在《人与自然》中,学生们感受赵忠祥的魅力……利用晨会、班队会等活动,再把自己的收获向大家作介绍,加强对这些精彩语言的记忆,逐步建立自己的语言仓库。
3.丰富活动,拓展积累
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永远不变的爱好,建立机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是培养积累兴趣的有效方法,是课外积累的有力保障。
3.1常规活动,一路同行。为了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培养自觉积累的习惯,多年来,我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早间推荐:利用早自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推荐自己课外赏析的佳作、精彩的段篇,或成语、寓言故事;小组中的优胜者代表本小组在午间全班交流。
课前朗诵:课前5分钟,按学号(每天5人)朗诵一类成语或古诗,也可以是一个精彩场面描写的段落。
午间交流:利用中午的读书读报时间,展示自己在课外积累中的精彩句、段、篇,并每周评选"积累之星",月末赠送"积累之星"喜报。
3.2专题活动,激发兴趣。积累百宝箱:学生将自己每天收集的精彩段篇写上学号投入讲台上的"积累百宝箱",每周评选一次,作为评选"积累之星"的条件之一。师生打擂台:定期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成语接龙、诗词朗诵、童话表演等积累比赛,优胜者颁发奖品。
3.3提供空间,交流互动。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读书会"、"赛诗会"、"故事擂台"、"小作家笔会"等活动,进行积累成果交流汇报。在这些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日记、习作,参加各级征文活动或推荐给报刊杂志,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4.结语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语言积累的一些尝试和研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但要真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底气,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还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落实更佳的措施。
参考文献:
通过多次的听课,评课使我深深地感悟到,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须注重语言的积累。
一、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
《辞海》中对语言的注释是:语言是物质的外壳,它与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语感的培养与丰富语言积累的着密切的联系。朱光潜曾经说过:“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可见,语感的形成与培养,与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重视语言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古到今,不少的著名文学家对语言积累有专门的论述:“求人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句阐述了“源”与“流”的关系,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语感“流”,就必须有一定“源”,充分说明了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关系;又如荀子的“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杨雄的“能读千赋能善赋”;文学家的论述,再一次论证了只有多积累语言,才能准确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语文教学而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移情化性,激发思维,培养其语感能力。
古往今来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如文豪巴金:“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之》……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在长沙读书时能默写《韩昌黎全集》;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仅举几例,足可以窥视大师们的语言能力之所以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从名人和伟人成长之例,不由得想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是反映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体现,是对所学习的语文课文感悟程度的高低。因此,可见从语感的培养是与语言积累有密切的关系。
二、注重积累阅读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真正体现在语文的教学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语言积累,能对所学的语文,进行感悟。人们常说阅读文学,“一千个读者,就能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也就是这个道理。笔者认为,首先要从阅读数量着手。一是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这正如欧阳修所说的“作诗须多诵古今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字皆然。”阅读的范围扩大了,读得多了,相应的语言积累就丰富了,语感增强了。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按《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九年累计应达400万字以上。如果学生能达到上述提的阅读面及阅读量,学生的语言思维就可想而知了。
三、积累各种语言材料,加强背诵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基于此,我认为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语言的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四个学段总共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并附录中开列了古诗文篇目120篇。著名文学家巴金也曾说过:“我仍然得感谢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篇古言语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汉代蔡文姬一口气能默写四百多篇古典作品。可见语言积累的魅力所在,进而说明学生的语感的培养的作用之大,充分揭示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联系。也同时说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四、培养学生的诵读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词语;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07-01
新时代、新社会、新信息、新变化。但是,不变的事情还是有很多。比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下足“词语积累”这一功夫,否则说话、习作等其它训练都无法进行。因为万层楼房皆地起,学习也如此,没有词语的积累就无法提出高质量的学习,就不可能快乐学习、幸福学习。
尤其在当今课程改革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反映了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注重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实践要求。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加强词语积累,让孩子们爱上我们的“国学”课程――语文。
一、感知词语,学生喜欢“刺”
一个人要喜欢什么东西,最直接的就是看到实物或实体,面对面感知就不经然间就爱上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词语也是如此。当然,小学生在感知词语方面,要经历初读、精读、牢记阶段,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刺”,以便牢记心中。
每一阶段,任务不同,因人而异。初读阶段,在阅读课文、欣赏美文等不同内容的时候,孩子们在感知中积累词语程度不同、喜欢词语不同。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我。比如,写人的文章,可边读边分类摘录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词语;写景的文章,初读时可摘录文中绘景的优美词语。在精读阶段,我们要在理解中积累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们可能通过减、添、换等方式,在比较中体会词语的不同情味。在牢记阶段,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抄写、听写、据意写词等方式巩固学过的词语指点,还以通过用词造句、运用文中的重点词复述课文、运用文中的词写话等方式,在词语的运用中强化积累。
例如,我们细细品尝《四季乌江》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大胆用词非常丰富。在初读时,我们可以边读边按作者所描写的不同景物摘录自己喜欢的词:描写春天的;描写夏天的;描写秋天的;描写冬天的。这样结合积累,既初步感知了四季的美景,又为进一步揣摩品味词语的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等打下了基础。精读的时候,我们在《四季乌江》一文中寻找比喻词中的“靓词”,最抢眼的词语,大家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如此之美?这样,我们在体会作者用词恰当、理解课文生动丰富的语言形式的同时,也积累了词语。在牢记阶段,我们要大胆创新、开放教学,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强化对词语的理解,如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通过训练,既强化了词语积累,又深化了内容理解,一举几得何乐不为?
二、活学活记,学生热衷“累”
日积月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方能进步。学生们一时高兴记下,可是过了几天就忘记到九霄云外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有义务引导学生在“记”“学”方面下功夫,不光分阶段按照目标完成积累数量,还要按照方式完成积累质量,让学生喜欢积累词语,感觉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巧妙引导,注重积累。老师要按照课前预习、造句运用、说话训练等方式进行日积月累,让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学习越来越自信。课前预习。每篇课文都有需要识记的字音、字形、词义,对于这些词语我一般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自己预习课文时先背过,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检查学生对于这些词语的记忆和理解程度,这样可以让学生查漏补缺,找到自己识记的漏洞。造句运用。对于一些使用频率高,学生又较陌生的词语,不仅让学生要记住它的读音、字形及意思,还要会运用,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如“鹤立鸡群”。我找上中下三等分别两名共六名学生对此进行造句,直至彻底会用这个词语为止。说话训练。每周学习完新课后,我就会从学过的几篇文章中找2-5个以上意境优美,学生又容易忘记的词语无序地放在一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将这些词语连在一起,说一段话。
词语积累,更需课外。学习知识,主动权在学生,一切要靠学生。一是要模仿好句,做到背名篇,仿名篇。对于课内学到的一些名家名篇名段,也一定要督促学生背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背的精彩句子多了,学生在写作中很自然就会去模写名家的语言、名家的文章结构,然后运用到写作中去。二是做好个性笔记。每周五都有学生的读书课,要求读书时眼前要有笔记本,手中要有笔,桌上要有字典。不认识的字要积极查字典,遇到好词好句要记录下来。实现每月一评比,开展一次好词好句的积累大赛,比谁记得多,比谁用得巧,用得美。最后评出词语积累最多奖,最精彩句子奖,最感人句子奖等奖项,以此激励学生在平常读书中注重积累好词好句。
当然,学生的积累和习作,贵在坚持不懈、不知疲倦,而我们老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三、自然而然,学习快乐“学”
我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因为有部分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更是十分欠缺。
1.积累词汇。
教师在教学生读课文时,对课文出现的常用词语的掌握要达到“四会”,即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这“四会”的落脚点在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积累名言、警句。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名人名言录》,在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可按“修养篇”“立志篇”“勤学篇”等分门别类汇编古诗词名句和名人名言,如学习《论语》十则后,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与语文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进行相关链接。长期积累既能构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一旦运用起来就会信手拈来,又会陶冶性情,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人生奠基。
3.积累成语、典故。
(1)坚持每天给学生讲解一个成语故事,名曰“天天成语”。学生既可以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又享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沐浴祖国传统文化的阳光雨露,其乐融融。
(2)从课文中积累成语。入选初中教材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里面有大量常用的成语。如在学习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节选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精心挑选十多条出自这些经典上的常用成语,以扩大他们的成语积累量。还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师生点评,形成良性互动。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有所得。学生既学习了课文,又在迁移阅读中拓宽了视野,产生了朗读经典的强烈愿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自然会受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3)在运用中积累成语。让学生在课堂和书面作业中用成语造句,学会正确使用成语。再逐渐尝试用一组成语写短文,鼓励学生参与“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有益心智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针对电视荧屏广告词中滥用成语的现象,让学生为这些成语“会诊”,挑刺纠错,还原其本来面目,增强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纯洁性的意识。在生活中学习成语,拓宽成语学习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