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6篇)

发布人:转载 发布时间:2024-01-31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篇1

【摘要】目的:对肥胖的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将100名肥胖儿童为观察组,选100名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其做检查和问卷调查。结果:肥胖的男童情绪比较急躁、易怒;肥胖的女童抑郁、自卑。结论:肥胖对于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肥胖;心理行为;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80-0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来儿童肥胖症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儿童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潜在危害已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解本地区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寻求干预对策,提高儿童家长对儿童肥胖危害的认识,我们选取了本地区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对其做检查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2所小学,在1012名儿童中选取肥胖儿童100名,年龄在6-12岁,平均年龄在9岁,将100名肥胖儿童为观察组,选100名正常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按照1对1的形式,要求性别、年龄、身高等接近。所以两组在年龄、性别、身高等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首先我们使用的是WHO推荐的一种标准,名为NCHS标准,超过标准的20%-29%是轻度的肥胖,超过标准的30%-49%是中度肥胖,超过标准的50%以上均属于重度肥胖。

1.3方法:首先使用的是Achenbach的儿童行为量表,表内共113项,按照忻仁娥等制定的中国常模[1],来进行检查,由儿童的父母来进行填写,检查出行为有问题的儿童。然后编写儿童的基本调查表,写上基本的情况、家庭的情况、教育的方式、还有心理行为等45项。最后进行问卷调查,并且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4观察指标:主要是观察肥胖儿童的心理行为,造成这种行为的因素以及解决的对策,然后进行分析研究。

1.5统计学方法:数据都是经过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的处理,数据经过核实确实无误,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所有的计数数据然后使用χ2进行检验,并且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男女童肥胖程度及所占比例:本研究对100例肥胖儿童按照标准进行诊断之后,将得到的肥胖程度进行分析,发现肥胖儿童多数为男童,轻度的肥胖男童就占60%之多,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1男女童肥胖程度的记录以及比例程度分析

轻度肥胖中度肥胖重度肥胖总计人数男童36(60%)15(25%)9(15%)60人女童22(55%)16(40%)2(5%)40人2.2观察组与对照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比较:因为每名儿童都可以出现一种或者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行为问题,通过对观察组(肥胖儿童)和对照组(正常儿童)的儿童进行行为比较,以问题的发生频率来统计,观察组的问题发生频率比对照组高很多,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2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频率对比

组别社交困难抑郁症幼稚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强迫症观察组(男)3人1人2人17人15人15人7人对照组(男)1人1人1人3人5人9人2人观察组(女)11人11人9人7人7人5人1人对照组(女)7人1人3人5人3人1人2人2.3观察组与对照组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通过对观察组(肥胖儿童)和对照组(正常儿童)在日常行为上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析,发现肥胖儿童在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活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表3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的比较

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运动自卑不自卑强不强喜欢不喜欢喜欢不喜欢观察组62(62%)38(38%)76(76%)24(24%)33(33%)67(67%)14(14%)86(86%)对照组32(32%)68(68%)23(23%)77(77%)55(55%)45(45%)73(73%)27(27%)3.讨论

3.1男女童肥胖程度、比例分布特点。肥胖症是因热量代谢障碍,摄入热量超过消耗热量,引起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所致,肥胖症按程度一般分为轻、中、重三度。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肥胖的男童比女童多,主要以轻度肥胖为主,重度肥胖较少,这个结果和国内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

3.2儿童肥胖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密切相关。儿童肥胖症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而且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和情感发育产生严重损害。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其个性趋于内向、不稳定、及社交回避现象增多,社会适应能力降低[3]。本次调查也显示,肥胖男童在暴力倾向、违纪、多动症、强迫症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肥胖女童在社交困难、抑郁症、幼稚等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而且肥胖儿童在穿衣、自卑感、人际交往、户外活动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比率均较正常儿童高,肥胖的儿童会因为性别、年龄、肥胖的程度不同,在行为上也会有不同的不良现象,这表明肥胖的男童情绪较急躁且易怒;肥胖的女童较抑郁且自卑。所以对肥胖儿童的治疗不仅要控制体重过快增长,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3.3针对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对策。儿童肥胖的治疗原则应遵循儿童具有生长发育的特点,任何干预措施都不应妨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应从行为矫正、饮食调整、运动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综合治疗,如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坚持运动,减少静坐,家长多与肥胖儿童交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使其体重逐步回归正常范围,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忻仁娥.Achc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化.上海精神医学,1992,4(1):47-55.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篇2

关键词:受体;肾上腺素β;多态性

肥胖症(obesity)又名肥胖病。肥胖症是一些社会性慢性疾病。机体内热量的摄入量高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导致体重超标、体态臃肿,实际测量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且脂肪百分比>30%者称为肥胖。单纯性肥胖是各种肥胖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单纯性肥胖又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过食性肥胖两种。继发性肥胖是于疾病引起的肥胖。续发性肥胖是由内分泌混乱或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应强调减肥者一定要配合适量体育运动,减重期应照常工作及劳动,不要休息。肥胖是机体能量摄入大于消耗的一种慢性能量平衡失调状态,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越来越严峻,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1]。为了解肥胖及相关慢性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从遗传的角度探讨深圳地区β-a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深圳市3所幼儿园,采用整群抽取的方法,随机调查206名儿童情况,其中男童109名,女童97名,年龄3~6岁。

1.2方法

1.2.1体表测量指标:由专业人员进行体重、身高、皮褶厚度(肱二头肌、肩胛下角),计算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m),根据who标准分类为正常儿童与肥胖儿童。儿童肥胖诊断标准根据国际肥胖工作组推荐的儿童肥胖诊断标准的bmi年龄图[2]。

1.2.2β-ar多态性检测:常规酚/氯仿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以190ngdna为模板,在总反应体积50ul进行pcr扩增,引物设计参照文献[3]序列,上游引物为5-cgcccaataccgccaacac-3,下游引物为5-ccaccaggagtcccatcacc-3,pcr反应条件96℃预变性10min;94℃变性40s;复性60℃,40s;延伸71℃,1min,循环30次,最后一个循环72℃延伸5min。pcr产物经2%琼脂糖凝脉电泳,紫外线透射灯下检测210b处出现荧光带为特异性pcr产物。在pcr扩增产物中加入限制性内切酶bstni,61℃酶切3h,酶切产物用3%琼脂糖凝胺电泳,紫外灯下观察结果。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不同基因型在正常、超重、肥胖儿童中的分布tr64arg基因型在正常体重、超重、肥胖者中均有分布,女生肥胖者中,具有tr64arg基因型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对照组及单纯肥胖组的tr64arg突变频率分别为16.0%、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不同基因型在正常、超重、肥胖儿童中的分布

2.2不同基因型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的比较,不同β-ar基因型对儿童体脂、身高、体质量指数无显着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不同基因型儿童的身高、体重及bmi比较

3讨论

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肥胖不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且增加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率,国外不少研究报道,β-ar基因tr64arg突变与肥胖有关【3】,该突变可能影响其与g蛋白的耦合,从而降低其促进脂肪水解和产热功能。但不同人群中,该基因突变表达受环境、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且有种族差异。本次显示肥胖学龄前女童多存在tr64arg突变。说明tr64arg突变可能对女童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在学龄前阶段,不同基因型对体重、bmi无明显影响。肥胖受多基因控制,基因型与表现型间不一一对应。此外肥胖易感基因与其他调节内分泌和代谢的基因常相互影响,使得肥胖症状的产生有时需一定时间。

参考文献:

[1]徐勇,谭琪.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3:166.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篇3

前言

现如今,肥胖已成为21世纪上半叶全球面临的最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专家认为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集体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合理的饮食习惯以及适宜的参加运动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合理地实施减肥不仅对健康无害而且可以满足女性对苗条身材的追求,可以增加社会认可度,提高自信心。然而,科学的减肥方法并没有被在校女大学生中的减肥者所认识,认知方面的错误导致减肥行为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中减肥者的身心健康。为此,笔者对广西北海市四所高校100名女生进行了肥胖现状及减肥情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并针对性的为肥胖者提供了一些的减肥处方,促进她们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北海市四所高校女生(北海职业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的女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8-25岁,总计100名。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年级、院系、对自己的体型认识、BMI指数计算、是否需要减肥、肥胖原因、减肥目的、方式、饮食结构、运动与生活习惯、日常生活状况、选择减肥方式等。

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率99%。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营养学、生理学以及肥胖、减肥处方的文献以及日常生活参考资料。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量的肥胖人数

对肥胖衡量采用了适合于中国承认的肥胖标准所规定的体质指数(BMI)。即BMI=体重(Kg)/身高(m2)的平方。

北海市高校女生BMI指数判断肥胖状况

根据BMI<18.5为偏瘦体重,18.5≤BMI<23为标准体重,23≤BMI<25为轻度肥胖,25≤BMI<30为中度肥胖,BMI≥30为重要肥胖。表1调查结果显示,女生过轻人数19人,占女生总数19%,体重标准人数44人,占总人数44%,轻度肥胖人数22人。占总数22%,太胖人数14人,占总人数14%。其中偏瘦和标准体型占多数,而存在着一定量的肥胖人数,但差异不显著。从BMI指数显示结果看,只有36%人的体型肥胖。那么有63%的人就不需要减肥,所以不要盲目的去减肥,否则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2.肥胖状况与减肥情况

表2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偏瘦的占20%,认为自己是标准体型的占42%,认为自己有轻度肥胖的占31%,认为自己太胖的占7%,认为自己的体型有肥胖倾向的占38%。

表3结果显示,认为自己需要增肥的12%,不需要减肥的战40%,需要减肥的占37%,不确定的占11%。

表4显示,想减肥的主要原因中,影响形象和交际的占63%,会产生自卑感的占14%,而影响健康仅占21%,其它方面占2%。女大学生对减肥意识与健康的认识还不够,一贯注重的是形象而减肥,而健康减肥问题应是女大学生应该重视的,因为身体健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本保证。

3.选择的减肥方式

表5显示,从众多女大学生肥胖者选择的减肥方法方式看,有36%的人选择了节食减肥,有6%的人选择了药物减肥,有19%的人选择了饥饿减肥,有9%选择了其它减肥方式,而仅有30%选择了运动减肥。可见女大学生对减肥一健康减肥的意识和减肥方式上,以节食(饥饿)减肥为主,这会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

由此可见,女大学生中存在一定肥胖人数,而且想减肥的人群占多数,形象问题又是女生的动机,健康减肥还需进一步的重视。女大学生年龄大多数是在18-25岁,处于成年初期,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各项机能处于人生的最佳时期,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审美观的影响,女性追求苗条身材的审美观点以及时尚潮流的需求,肥胖人群中多数人都想减肥。调查结果还显示,正在减肥的人数占20%,最值得她们关注的减肥问题是,能不能减下来的占20%,影响健康的占44%,成功后反弹的占14%,怕没有明显效果的占22%。特别是在减肥方式中,采用运动减肥的仅占30%,而选择节食减肥的、饥饿减肥的和药物减肥的就分别站了36%、19%、6%。由此可见,女生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自己的身材体型发展,促使它们采取各式各样,甚至一些不科学、不健康的减肥方法。这对它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

4.女大学女生肥胖的成因分析

(1)缺乏运动

从调查的运动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偶尔或极少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占83%,即使运动,有86%的女生存在着运动量不足。并且,每次运动时间少,选择运动的方式单一,是形成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

(2)饮食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在饮食方面有时有偏食挑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0%,有吃零食或暴饮暴食的人数占91%。大学入学后,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自由安排饮食,进食过饱、吃过多含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吃零食、暴饮暴食、偏食挑食等导致营养过剩,助于肥胖的发生,它是形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3)不良的生活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女生每天的睡眠时间有41%的人在8-10小时,有37%的女生自认为生活规律紊乱。有极少部分有饮酒、吸烟等不良行为。大学生活习惯边进餐边看书、看电视或餐后看杂志、小说、久坐等,大量减少了主动锻炼身体的时间有助于肥胖的发生。

(4)遗传因素

结果显示,有30%的人认为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少患者有肥胖家族史。尤其是最新研究发现,动物体内存在肥胖基因,它可以促使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是捅咕哦下丘脑-垂体调节机体的摄食行为、能量代谢。当肥胖基因突变后,脂肪细胞便不能产生瘦素,从而使机体摄食行为、能量代谢失衡,导致肥胖。这与后天的环境、饮食习惯是密切相关的。

(5)药物刺激因素

结果显示,有42%的女生认为或多或少服用过“补药”。在一些补药中含有大量的激素性药物,会刺激生长激素,使身体提前扩大性的发育,容易引起肥胖。

三、结论

1.通过对大学女生BMI指数评价标准显示,BMI指数值基本集中在18.5≤BMI<23的标准范围,但偏胖人数和标准体型人数比例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大学女生中存在着一定量的肥胖或太胖的人数。

2.从调查对象的饮食和运动情况中看,大多数女生在饮食结构上不合理、生活规律紊乱,表现在暴饮暴食、习惯吃零食、进食多饱过速、睡眠不足、长时间久坐等;普遍存在运动不足,表现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很少,运动方式单一并且运动强度不够的弊病,是造成女大学生肥胖的主要因素。

3.当代大学女生答对身材特别看重的占总人数27%,一般看重的占68%,不关的占5%,曾经或者将要减肥的方式中,选择运动减肥、节食减肥、饥饿减肥、药物减肥、其它方式减肥分别占30%、36%、19%、6%、9%。

四、建议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正确认识肥胖,树立科学减肥的观念

正确树立建立“身体健康第一”的认识观,对自身的体型做出正确的判断,充分认识构成人体健康的合理结构和成分。养成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体型自我评价标准。女大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也随时在关注着自己的身材形象和健康。正是因为大部分青春期女性在繁忙的学习中形成“苗条体型”的形象,认为“修长的瘦身材”才是美丽的象征,而一贯的追求“苗条身材”,造成一些女大学生采取各式各样甚至不正确、不科学的方法,使一些肥胖者对肥胖与健康的认识和减肥方式上存在着许多误区,对盲目的、不科学的减肥方式所带来的危害意识欠缺,使她们在健康减肥上偏离了方向。

2.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是一种最有效最安全的采用广泛并被普遍接受的方法。由于运动使热量的消耗增多,从而使机体合成的脂肪减少并动用脂肪供能而达到减少体脂的目的。

首先,适宜强度的运动使机体胰岛素水平升高,脑胰岛素有抑制食欲,增加机体产热的作用。故而,肥胖患者在剧烈运动后常食欲降低,摄食量下降。

其次,运动消耗能量代谢不仅体现在运动本身,而且运动消耗的糖、脂肪储备恢复也需要消耗能量。运动时可根据个人的情况,明确运动目标,选择响应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肥胖女大学生,则应在改善饮食的基础上,增强有氧耐力性体育运动,选择、慢长跑、游泳、跳绳、有氧健身操、晚饭后快步走、自行车等为运动项目,运动强度控制在50%-60%最大摄氧量,运动频率在一周内进行3-5次,每次运动持续时间控制在30-50min为益。运动减肥时的每次活动结束后要进行放松、整理活动,选择正确的、时间充分的放松活动才能保证减肥效果。

运动减肥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不要求一开始就急于求成达到减肥效果,而要求的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直到成功。另外,运动减肥是一向需要毅力和信心,因为肥胖症状是日积月累慢慢形成的,要消除它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的过程。而一些女大学生存在心理作用,害怕运动后出现肌肉增长而不雅,其实在运动后消耗了脂肪,肌肉的比重相对增加,这方面是减肥消脂的效果,不必误解而终止运动减肥。

3.改善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严格遵守和养成“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饮食习惯,尤其是“晚吃少”是关键,早上必须吃早餐,不吃早餐的人在午饭时出现强烈的空腹感和饥饿感,不知不觉吃下过多食物,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中午要吃饱,中午吃不饱,晚上必须饿,“晚上吃少”就难做到了;晚上一定要做到尽量少吃!在九点后,人体器官功能已基本处于微弱状态,正是积累脂肪的时刻。而我们正常晚餐所吃下的东西需要5小时才能被完全消耗掉,这多余的热量,日积月累造成皮下脂肪堆积过多更容易造成肥胖。

从营养的角度出发,要注意各种营养的搭配,注意食物的清淡,不囊盲目、无限制的节食而采取饥饿疗法,不必控制水的摄入,也不必过度节食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反而会出现一些脱水、低血糖、贫血、感染性急病、微量元素缺乏等症状。控制饮食的关键是限制糖和脂肪量的摄入,尽量避免偏食挑食以及暴饮暴食,减慢进餐速度,少吃或者不吃零食、油腻、油炸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高蛋白类等低热量食物的食量,来补充内营养的平衡。膳食结构安排合理,一日但餐安排得当,到体力活动少静坐,改善不嗜的饮酒、吸烟大呢感不良行为,早睡早起,合理安排作息时候,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控制体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锡让.运动学进展――质疑与思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张蕴琨.体育卫生营养学――女子的营养与体育锻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荣湘江.体育康复及处方――肥胖严肃、症状的体育康复[I].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刘刚,黄玉山.肥胖及相关问题的认识(综述).山东体育学院报,2001,12(4):4

[5]邓树勋,王健主编.运动生理学――理论于运用.2003,8:259-261

[6]叶超群,康玉华.饮食控制、运动对肥胖者免疫影响的研究发展.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3):81-84.

[7]刘光红.肥胖的成因、危害及减肥对策.湖北体育科技,2004(4):60-62.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篇4

【关键词】女大学生;减肥行为;认知程度;建议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认为胖是健康、长寿的一种标志。但近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身体苗条匀称也已成为当前中国对形体美的评判标准,从而使减肥成为现代女性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肥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专家认为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机体代谢失调症,是一种可以影响整个机体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合理地实施减肥不仅对健康无害而且可以满足女性对苗条身材的追求,可以增加社会认可度,提高自信心。然而,科学的减肥方法并没有被在校女大学生中的减肥者所认识,认知方面的错误导致减肥行为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中减肥者的身心健康。因此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宝鸡文理学院200多名大学女生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宝鸡文理学院2008-2011级中文、美术、政法、外语、体育等6个系的女生共200多名为调查对象,向其中有过减肥经验的学生发放问卷共21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95%。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百度和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以及图书馆和资料室等相关文献,查阅与女大学生肥胖相关因素的研究,为论文提供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

采用自编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各系学生到各班级发放问卷,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填完当场收回。调查内容除学生的一般情况(如专业、身高、体重等)外还包括对减肥的认识态度、行为、意愿、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减肥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等。

3、访谈法

对有过减肥经历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获得相关信息。

4、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2003软件对采集到的体重、身高、以及BMI指数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对肥胖的认知态度

认知是指人们认识活动的过程,即个体对感觉信号接收、检测、转换、简约、合成、编码、储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断和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对于肥胖的认知度,人们大体有四种态度,即健康、不健康、病态、药物导致。[1]

调查数据显示:在200名学生中,认为肥胖是一种病态的69人,占34.4%;认为是健康标志的31人,占15.6%;认为是不健康的87人,占44%:因过去生病服用激素类和抗生素药物而导致肥胖的11人,占6%(见表1)。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已认识到肥胖是一种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现代文明病,它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机能方面的疾病。

2、肥胖对健康影响的认知态度

肥胖是在我国是一种社会慢性疾病,是指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中医认为,体内的淤气、淤血、淤脂无法正常代谢体外)导致体重超常,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但小于20%者称为超重,肥胖病系指单纯性肥胖,即除外内分泌代谢病为病因者。肥胖可见于任何年龄,40―50多岁多见,女多于男,女性脂肪分布以腹、臀部及四肢为主,男以劲及躯干为主。[2]

在200名学生中,认为肥胖对健康有影响的112人,占56.2%;认为肥胖对健康影响不大的58人,占29.5%;认为没有影响的28人,占14.3%。结果表明:有43%的女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和没影响,这是受社会传统观念“没病即健康”的思想影响所致,再者,女大学生对肥胖的危害、原因以及对自身体重的正确评价等知识缺乏了解,不能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和健康观。因此,在女大学生中开展肥胖与健康知识的教育,帮助其正确认识肥胖和采取合理减肥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3、对自我体形评价的认知

(1)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偏瘦”的人占7.6%,“认为中等”的人占38.1%。“认为偏胖”的人占53.3%,“认为胖”的人占l%。

(2)根据体质指数BMI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kg/m2低于18.5为体重偏低、体质指数在18.5~25之间为健康体重、体质指数大于23小于25为超重、大于25为肥胖来确定体形[3]。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实际体形体重偏低者占27.4%,健康体重者占有约70.1%,体重超重者比例占2.5%(见表2)。其中42.8%的健康体重者认为体型偏胖,3.6%的健康体重者认为体形胖,61.5%体重偏低者谈为体形中等,其中7.6%的体重偏低者认为体形偏胖。

(3)分析结果:大三、大四生的体质指数相对处于健康状态的较多,而大一、大二女生相对肥胖的人数比大三大四的人数多。其原因通过访谈得知是由于大三、大四的学生比大一、大二的学生压力大,而且对自己的身材要求也高一些,因此比较注意自身体形。

四、建议

1、加大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力度

女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日趋成熟阶段,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又肩负着养育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如果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为保持身材苗条而盲目减肥,必将对其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所以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讲座、卫生保健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行为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女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正确认识肥胖

大学生普遍不能对自身体型做出正确的判断,多数人认为修长的瘦身材才是最美丽的,故在自我体型评价中都认为自己具有肥胖倾向。这种偏大评价自己体型的错误观点,说明学生缺乏正确的体型评价知识,她们忽视了构成人体健康的合理结构和成分。因此,正确引导学生建立“身体健康第一”的认识观;养成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体型自我评价标准。

3、选择适合自己体质、体型的减肥方法

由于肥胖与减肥相关知识缺乏,加上急于减肥的心理,肥胖学生易受到某些传播媒介和朋友等的误导而采用不良减肥行为,这些不良减肥行为不仅不能减肥成功,还会出现副作用,对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不良减肥行为的发生,应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特征的减肥方法。在我国近年来,众多研究集中在把饥饿疗法、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用于治疗肥胖,提出最理想最有效的减肥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金蓉,苏红鹏.女大学生瘦身行为与认知现状调查[J].体育学刊,2005(5)50-52.

[2]宋春娇,陈姬.对女大学生减肥观念及认识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0(11)35-37.

[3]邓树勋,王建,乔德才主编.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篇5

关键词:中学生肥胖;因素;危害

现在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而中学生肥胖非常严重。由于近年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食品已成为中学生的最爱。“肯德基”“多美丽”“麦当劳”等连锁店的普及,加上中学生缺少运动,更加快了肥胖的脚步,但却在普通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一、形成肥胖的因素

有较多的家长没有足够重视孩子的肥胖现象,过于溺爱,对孩子的饮食不但不加以控制,反而变本加厉地给予。不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使孩子的肥胖情况加剧。现在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规定在教室学习,而难得的休息时间却很少有人去运动,大多选择看电视和手机游戏。

不吃早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学生从来不吃早餐,到了中午饥不择食,不知不觉就吃下去过多的食物而引起能量摄入过多,造成体内脂肪堆积。现在中学生特别喜欢喝碳酸饮料和一些高糖饮料。据统计分析,饮食因素是导致中学生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大,精神紧张,也是肥胖发病率上升的一个原因。研究显示,抑郁症儿童比一般儿童患肥胖的几率高出1倍。当儿童心理不安、紧张或者受挫时,会以不断进食填补心理不安,因此导致儿童进食过量,引起肥胖。

二、肥胖对中学生的危害

肥胖作为一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对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1.在学校活动,如游戏、跳舞、运动会等,身形较胖学生常因体态臃肿、行动不便而不愿参与。特别是体育课,很多肥胖学生都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或者理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也变得敏感,出现退缩或冲动表现。面对压力缺乏有效应对方法,常用过度进食来满足自己,导致肥胖进一步发展,形成不易打破的恶性循环。

2.肥胖是一种疾病,已经影响到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进食过多可能吃出“肥胖脑”,脂肪在脑部堆积过多,使脑皱褶大减,脑皮层呈平滑样,会导致智力降低。

3.肥胖学生血脂明显高于正常学生,肥胖程度越高,血脂增加越多,这是引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体内脂肪过多对糖代谢也有影响,这是成年后患糖尿病的潜在因素。

4.肥胖可以使机体降低对外界的反应力、抵抗力,容易引起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三、结论与建议

肥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篇6

【关键词】学生;回归分析;人体质量指数;肥胖症

【中图分类号】R153.2R195.1R58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1-0021-02

肥胖(obesity)是指机体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引起体内脂肪积聚过多,是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1]。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预示着成年后巨大的健康隐患。有研究表明,中心性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外周性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严重[2,3]。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资料显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呈增加趋势[4]。因此,在中学生中开展生长发育指标测量,可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马鞍山市参加中考体检的4700名初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607份,有效应答率为98%。其中男生2327名,平均(15.57±0.71)岁;女生2280名,平均(15.53±0.73)岁。乡镇学生954名,市郊(县城)学生472名,市区学生3181名。

1.2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与人体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先对受试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体型、自己目前体型、小学三年级体型等。当完成调查后再进行形态学指标测量,测量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形态发育指标及生理功能指标。按《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细则》的相关要求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测量。筛查肥胖使用的指标为体质量指数(BMI),采用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于2003年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5]对该样本人群进行筛查。对筛查出为肥胖的学生,按照《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6]论文中相应年龄学生腰臀比P90作为参考,对学生进行中心性肥胖筛查。

1.3统计学分析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生肥胖及中心性肥胖的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心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以OR值反映初三学生中心性肥胖与各因素之间的危险度。

2结果

2.1肥胖、中心性肥胖检出情况共筛检出肥胖学生175名,检出率为3.8%;中心性肥胖学生135名,检出率为2.9%。其中肥胖男生为118名,检出率为5.1%;肥胖女生为57名,检出率为2.5%,男生的检出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30,P

2.2中心性肥胖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中心性肥胖作为因变量,以性别、家庭住址、父母体型、自己目前体型、小学三年级体型、父母文化程度、自评家庭经济状况等多个因素为自变量。将上述有关因素与因变量有无中心性肥胖分别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家庭住址、自己目前体型、小学三年级体型、父母体型均与中心性肥胖的发生相关联。

2.3中心性肥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影响因素与有无中心性肥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其中多分类变量进行哑变量设置,设置进入和退出模型的标准分别为0.05和0.10。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市区学生、目前体型肥胖、小学三年级体型偏胖是发生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而父母的文化程度及家庭的经济状况与中心性肥胖的发生无明显关联。见表2。

3讨论

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系脂肪的向心性分布,比一般外周性肥胖(系周围脂肪过多,多分布于臀部、四肢和皮下等)对健康的危害更大,与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高胆固醇血症、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等的发生相关联[7-8],会导致严重的代谢异常后果。笔者采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对学生进行筛查。对筛查出的肥胖学生,再依据陶芳标等[6]制定安徽省7~22岁学生腰臀比P90的参考标准进行中心性肥胖的筛查。腰臀比(腰围/臀围,WHR)偏高提示脂肪多分布于腹部或上半身,为腹型肥胖;偏低时提示脂肪多分布于臀部、股部和大腿(女性多见),属于外周性肥胖。儿童臀围未充分发育,使用WHR不一定敏感;但男15岁、女13岁后的青春中后期,WHR区分腹型和外周性肥胖的作用明显[9]。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范围为13~18岁,因此,使用WHR对中心性肥胖进行筛查敏感性较高。

本次调查中,男、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5.1%和2.5%,中心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1%和1.8%。我国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资料显示,城市16~18岁男、女肥胖率分别为4.3%和1.7%[10]。由此可见,马鞍山市男女生肥胖检出率高于全国筛查结果。此外,随着年龄的降低,肥胖检出率有增高的趋势,这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的报告结果[10]基本一致。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体型偏胖、肥胖者与其子女中心性肥胖的发生相关联,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遗传是影响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11]。遗传基因决定了易感性,但是否真的会发生,还与个体对环境因素作用的敏感性有关。自评小学三年级体型偏胖是发生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这提示学龄期儿童的肥胖对青少年时期肥胖的发生具有预示作用,应引起家长及社会的关注。另外,市区学生肥胖、中心性肥胖检出率较高。有研究指出,青少年肥胖的发生与能量摄入过多、能量消耗不足以及不良饮食生活行为等有关[13]。因此,应倡导合理的膳食,加之适量的户外运动,这可能有助于降低肥胖的发生率。

4参考文献

[1]WEISSR,DZIURAJ,BURGERTTS,etal.Obesityandthemetabolicsyndromeinchildrenandadolescents.NEnglJMed,2004,350(23):2362-2374.

[2]BHUIYANAR,LIS,LIH,etal.Distributionandcorrelatesofarterialcompliancemeasuresinasymptomaticyoungadults:TheBogalusaHeartStudy.AmJHypertens,2005,18(5Pt1):684-691.

[3]BERENSONGS,SRNIVASANSR.Cardiovascularriskfactorsinyouthwithimplicationsforaging:theBogalusaHeartStudy.NeurobiolAging,2005,26(3):303-307.

[4]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5]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6]陶芳标,袁长江,阙敏,等.安徽省7~22岁学生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的特征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2):1016-1022.

[7]GOODMANE,DOLANLM,MORRISONJA,etal.Factoranalysisofclusteredcardiovascularrisksinadolescence:Obesityisthepredominantcorrelateofriskamongyouth.Circulation,2005,111(15):1970-1977.

[8]MEIGSJB,WILSONPW,FOXCS,etal.Bodymassindex,metabolicsyndrome,andriskoftype2diabetesorcardiovasculardisease.JClinEndocrinolMetab,2006,91(8):2906-2912.

[9]季成叶.儿童肥胖筛查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279-281.

[10]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6-108.

[11]BARSHGS,FAROOQIIS,O'RAHILLYS.Geneticsofbody-weightregulation.Nature,2000,404(6778):644-651.

[12]DELRIOG.Adrenomedullaryfunctionanditsregulationinobesit.IntJIntObesRelatMetabDisord,2000,24(suppl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