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植保机械;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发展迅猛,尤其是粮食作物大部分地区从耕作到收获生产全过程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与此相比,植保机械则相形见拙。尽管过去的“跑、冒、滴、漏”已显著改观,“工农-16”也基本退出市场。
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植保机械仍然以人背小型机械为主。在“耕、种、肥(施肥)、保(植保)、收”整个生产过程机械化中,植保机械是相对落后的[1-4]。根据我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特点、农业生产现状与趋势,以及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情况,轻简化中小型机械仍将是主流,能够提高农药利用率、更加环保的保护性施药机械具有发展前途,“人背机械”到“机械背人”是必然趋势。
1我国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1.1植保机械的作用对象即农作物病虫草害复杂多变,制约了植保机械专业化发展
病虫害种类多并且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植保措施的多样性,病虫害偶发、突发、大发、小发等不一,不同于作物的耕作、收获等那样的简单一致。病虫害防治,难以规律性、统一化机械作业,也难以由缺乏一定植保技术和知识的农民独立担当。近年来虽然各地建立了一些不同组织形式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专业化程度很低,与机械收获那样的专业化相差很远。新晨
1.2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营规模小,制约了大型植保机械的推广应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结合构成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尽管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性质没有改变,但是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后,土地公有私用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生产的组织形式是个体小规模生产。在这种经营体制下,很难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粗放生产难以根本改变,大型植保机械缺乏市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矛盾将长期存在,而且是决定我国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因素。为了减少农民,就必须有大量的农民走向
二、三产业。但是,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现状;发展前景
0引言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农业机械自动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慢慢成为了代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因为农业机械自动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晚时间较短,所以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这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发展过程中找不到对应的对策,那么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进程就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1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1.1总体发展形势较好
农业机械是指动力机械和动力机械配套使用的各种农业机械的总称。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直把农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环境是非常稳定和宽松的,我国政府不仅支持农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国家政策在农业方面还有经济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此外,社区各界也非常支持农业机械自动化,在整体形势上来说,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是非常良好的。
1.2制约发展的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农业作业的规模不小,这是中国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一,另外还有如中国的农业设备水平不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落后。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中国,许多地方受地形影响,没有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和收割,只能依靠传统的畜力,这也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的方面;在以色列高度重视的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如节水灌溉等灌溉技术,因为中国水资源不能满足作物的以色列灌溉技术的需水要求,因此以色列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模式对中国来说也是不合适的,这是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需要改进的方面之一。技术含量低。我国不能采用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制造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机械制造业在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研究和发展方向是不适合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地理条件的;而制造业水平不够在中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交错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使得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气候条件、土壤、水、交通、科学和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方法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使得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不平衡。面对这种不同地区的情况,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生产条件和不同地区的经济作物种类的不同。
2在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2.1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它不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与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超高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性能、可靠性和发展将降低成本,进一步推动农业机械自动控制装置的研究与开发。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基础上,现代信息技术如由计算机控制的农业机械的微芯片,可以获得作物或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相关的信息。智能控制人工降雨,实现多维控制以及智能化控制。
2.2加大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投资力度
自古以来,农业一直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农业投资。目前,我国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农业,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对农业机械购置还设立了相应的补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农业科研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进程。虽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自动化的发展,但要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标,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中国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尽快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我们也需要在研究和开发方面更多的吸引商业企业的投资,促进企业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提高农业企业的级别,让他们可以近距离接触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结语
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体现了社会生产力,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古老象征,现代农业机械具有效率高、自动化、智能化的优势,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工具: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有关人员应该根据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中国信息化的现实并根据农业国家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宝贵经验,寻找新的思路来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潘思辰.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6,(4):45-46.
[关键词]丘陵山区发展现状农机装备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204-01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
1.农机设备应用不够广泛农机设备在农化中的应用虽然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贵州地区新增农机具将近32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730万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9%,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而言,整体情况还处在农机化发展初级阶段。
2.农机设备结构发展不够合理我国现阶段,很多小型农机设备不适合在贵州丘陵山区作业,但是这种设备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市场。少部分微耕机也是主要用于农作物的耕作,而能够用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小型山地播种、移栽、收获的机具更少,因此,在目前我国农机设备各领域各环节结构的发展极不合理。
3.农作物间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在贵州地区,随着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农村劳动成本开始相对较高。目前水稻机械化种植发展比较快,而烟草、油茶等仍是人工劳作,玉米耕作机发展相对较缓慢。农作物机械化作业间技术发展不平衡,仍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以有效手段来提升耕种收综合的机械化水平。
二、农机装备发展趋势
1.随着农机设备的发展,传统的微耕机必被小型的多功能的作业机所取代。“十二五”期间,农业部将南方丘陵山区作为我国实行农业机械化重点发展区域。随着农机设备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政府对农机化作业的重视,单一的微耕机机不再满足市场的需要,加之新型的多功能作业机的出现,单一微耕机必将被取代。因此,未来农机设备的发展趋势是,研究新型的多功能农机具,使之能够符合山区丘陵作业的需要。
2.移栽和直播种植机械是农机设备发展的方向我国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相应先进的农机设备来实现,农机设备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目前,实现农作物移栽和直播种机械设备的作业化,是贵州丘陵山区农机设备的需要努力的发展方向。
3.中、小型农机互补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在贵州地区,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化农业过渡,大田开始向设施农业发展,随着我国关于农业2号文件的实施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个人认为中型的农机设备适合在规模化的农业区使用,小型的农机设备则适合在单一的基础设施较差的小区域农业区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中、小型机互补使用来转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方式,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其次,可以注重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切实推动贵州山区机械化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4.小型联合收割机是目前收割机发展方向虽然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但是在贵州地区农业应用中不能体现其优越性。在贵州地区,目前大部分是使用功能单一的割晒机,由于其受天气影响较大,不能一次性完成收割和脱粒,因此也不能被大众所接收。小型稻麦收割机,是目前贵州地区使用最多,且接运用比较广泛的农机具。
5.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农机设备发展的趋势在解决了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性作业环节后,农机设备仍有新的技术需要跟进,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贵州地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插秧技术,同时也具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农机化设备的全程应用,不仅是提高农作物的经济效益一项新型农机技术,也标志着我国山区丘陵地区农机化综合作业的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贵州是一个多丘陵,农作土地分散零散的地区,研制和发展多功能、中小型农机具是农机科研发展的方向。相关门要根据该地区农机设备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适宜合理的机械化作业规程和合理高效的技术体系,通过集成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加快贵州丘陵地区农机化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敬堂,吕大明,张富贵.推进贵州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措施研究[A].贵州省农业工程学会、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贵州省技术经济研究会、贵阳市农业经济学会.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与指导
随着科技电子信息技术的的高速腾飞,当前中国农业社会已经进入农用电子化时代,电子信息技术成为了在农业工具机械中最活跃的技术手段。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趋向化发展已经成为了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特征。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中的动态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1农业机械中电子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高便捷化
农业机械领域中机电一体智能化,多元化发展是在农业机械工业化的基础上建立进而研究的,在农业机电一体化的的发展趋势上,智能化是一个重要的方向。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静态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然后对其展开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率化的逻辑分析甄别以及综合处理信息进行预判。
1.2网络化,信息采集多元化,农业数据信息环境模拟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覆盖网络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现代农业机械中,已经成为电子集成技术和信息分析技术结合的高效率工作产物。电子信息的高速度数字处理技术和机电一体化高效率运行的网络化,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得以及时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工作效率同时也避免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1.3信息处理高效便捷化,智能辅助理想化
现代的电子信息技术,就其开发应用来说,是以整合和存储各式各样的动态为自然信息的基石,用高效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进行分享互动和及时分析,使得信息上的各类动态信息可以得到及时的管理。相对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来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着更加便捷化,高效化的好处,充分调动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发展的辅助性
电子信息化的农业生产机械是建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断发展基础上的新型农业生产工具。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相结合的科技手段在传统农业工具范围内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电子信息自动化的农业改良机械可以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具体含量情况进行自动化的对农作物的施肥作业。还可以根据当地病虫害对农业经济作物的具体受灾状况来调节农药在农田间的使用量,根据当地农田的干旱情况及时灌溉,喷灌,进行自动化的用水量调节。电子信息智能化的可以调节拖拉机黎作土壤时的深度状况,及时改善土壤量化栽种标准,防止耕田土地固结和肥力下降等状况。农业机械的自动化合成信息技术分析可以通过大量数据得出与庄稼所需化肥、水分、农药,耕作以及其他植被影响状况等。就可以减少各种农田耕种成本的投入,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环节中的人力负担,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还十分有利于周围农田环境的保护。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通过对农业环境的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使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方式向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便捷化不断迈进。自动化的农业数据分析使种农业耕作原料的使用量达到非常准确的程度,经营可以像汽车生产线一样达到便捷化,精细化。从而实现农田土地的规模化耕种与协作步骤劳动,大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业作物的生产周期达到最大的效益化收入。介绍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技术与管理系统,引入这种当今发达的农业生产概念,可以为我国今后信息化的农业生产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2.1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串联化发展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智能化,自动化,是指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机械进行一定方式的改良与升级。让新一代的农业电子信息化生产装备机械适用于农业生产环境改善,农田耕作劳动等环节。自动化的农业机械内涵是在各个农业劳作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农业电子信息化机械代替人为手工工具传统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在农田种植业过程中,使用农业信息自动化的拖拉机、联合割种机、水源排灌机、机动运输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联合种植,播种,操作运输等方面进行全自动信息化的作业,使全部农业生产环节由传统的人为机械化到电子信息机械自动化过度。从而实现现代各农业生产部门中电子信息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化,可以大范围的,全方位的,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电子信息技术化下的农业机械的背景应用状态
2.2.1电子信息化的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动力,也重视整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以自动化,智能化多角度的提高农田的自我耕作效率,解决众多地区农业生产劳动力生产不足的影响。
2.2.2根据当今中国的国情、国力确定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发展规模与进程,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具体农业状况,劳动力改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配套适应性发展。
2.2.3我国经济农业,劳务农业,持续性农业,可规划农业,劳动力导向性农业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应该着重以农业生产为先头兵,加大三农科技与创新投资力度,进行全方位的试验与改革,把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科技化的农业机械广泛的推广下去。
2.2.4电子信息技术下的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农业可理性化服务而不断迈进。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种与农业相配套的产业发展。在集成高效化发展的模式下,充分带动各种链式产业的协调发展,充分解决与发展生产力。
2.2.5农业电子信息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断创新,不断迈进,是其优质内涵。在集约化,智能化的模范电子信息带动下,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玉米;机械化收获;农艺技术;结合;江苏滨海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机结构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其生产环节的分工更加明显,农艺对农业机械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如何更好地适应农艺的要求,已成为农机改革的重要课题[1-4]。滨海县实行传统的一年两作,即前茬稻子后茬麦子和前茬玉米后茬麦子的耕作模式,秋季收获玉米后要适时播种小麦,这就给玉米机收、秸秆处理及玉米播种等机械环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此,现就滨海县玉米、小麦一年两作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技术问题作一些探讨。
1滨海县气候特点
滨海县地处于北半球中纬度,为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常年年平均气温14.1℃,降水量949.5mm,日照时数2236.3h,全年无霜期216.6d。自然气候条件决定了滨海县农业适宜于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耕作模式。但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玉米市场行情看好,滨海县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9年达1.22万hm2,2010年已达1.45万hm2规模。玉米收获逐步向机械收获推进,同时先进的玉米作业机械装备也为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与技术支持。
2滨海县玉米收获趋势
滨海县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依靠精耕细作,收获作业依靠人工摘穗,且劳动强度也大,造成收获时间长,往往延误冬小麦最佳播种期,摘穗后的玉米秸秆除少量过腹还田外,大量秸秆被焚烧,既污染空气,也使宝贵的有机质资源浪费严重。而机械化玉米收获既可以基本满足农艺方面的要求,也基本符合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规范,值得广泛推广运用。滨海县玉米机械化收获主要采用的是河南洛阳生产的东方红牌自走式玉米联收机。该机械的优点:一是投入适当(7.85万元/台);二是能够基本满足滨海农艺要求(主要是该机型割道中心距适应滨海县玉米种植行距);三是籽粒损失率、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但在玉米收获期偏晚的情况下,果穗下垂率较高时果穗丢失严重。因此,使用该机收获玉米时间不宜过晚,或选用早熟品种。3玉米机械化收获农艺配套技术要点
当前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农机农艺不融合、种植模式与农机装备不配套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玉米全程机械化发展,为此积极探讨玉米生产过程中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方式与途径。一是玉米品种应选择硬粒型、矮秆、抗倒、生育期短的中早熟品种,夏玉米一般不超过93d。二是玉米播种行距与机械收获行距相对一致。玉米播种行距应为60cm等行或60cm+40cm的宽窄行。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及时施用穗肥和花粒肥。施肥比例为4∶1∶4∶1最好,施肥方法为深施。在灌浆期遇干旱应及时灌溉,中耕除草、培土壅根,另外,控制草害、减轻病虫害、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植株抗倒能力等在玉米生产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三是在选择玉米播种机型方面,新绛机械厂生产的垂直圆盘式开沟器精量播种机能够满足滨海县农艺要求。但也存在一个缺陷,即株距可调范围比较小。四是适期收获。玉米完全成熟,及玉米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为玉米机械化收获最佳适期。另外,玉米机械摘穗后要求秸秆保持直立或按收获前进方向铺放,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
4结语
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逐渐成为滨海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是价格优势。在滨海地区玉米比小麦价格高。二是产量优势。玉米产量一般可达9t/hm2,而小麦产量5.25t/hm2,高水肥田玉米可达12t/hm2以上,小麦最高产量达8.7t/hm2。三是市场优势。滨海地区养殖规模大,年需饲料1000t,其中75%是玉米。四是残留物再利用优势。玉米秸秆可用于青贮、作奶牛饲草,青饲料可售2250元/hm2左右。五是成本优势。玉米种植作业环节播种、中耕管理、收获、还田及肥料、种子总成本约合2625元/hm2,投入产出比1.0∶(4.2~4.6)。六是政策优势。地方党委政府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列入农机推广的中心工作,财政上对购买玉米生产机械进行补贴,免费为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应注意,玉米应等行距种植,以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要根据玉米生产过程的农机农艺要求,研制推广系列化、标准化机具。小麦、玉米生产作业机械要相互配套,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研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培育生育期短、耐密植、灌浆快、抗倒的玉米品种。
5参考文献
[1]刘爱荣.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与分析[J].农机科技推广,2007(12):42-43.
[2]周桂莲,王广来.浅谈我国主要农作物收获机械化现状[J].农业机械,2010(3):97-98.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
乌蒙山区人口众多,因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的推动力。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农业发展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而,关注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加大对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对推动山区农业的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根据地方实际,分析其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寻求和研究能够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新途径。
一、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1)总体发展概况较好。农业机械指的是动力机、与动力机搭配在一起使用的多种农机具的总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节约资源以及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山区自古就重视农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山区依旧把农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就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环境来说,是十分稳定和宽松的,国家不仅在政策上给予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自动化企业以扶持,还在财政上给与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希望能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此外,21世纪以来,山区计算机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社会各界也十分支持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所以从总体上来说,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趋势是比较好的。
(2)制约其发展的因素。虽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农机作业规模不宜小,这是山区农机发展过程中将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另外还有如农业自动化水平较低、农业设备较为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科技含量低等,只有一一解决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实现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农业机械设备落后。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以色列相比,我们的农业机械设备就显得较为落后,难以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农场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操作,而在山区,很多地方受地形的影响,根本无法进行大规模地机械化生产与收割,只能依靠传统的人力畜力,这是较为落后的;以色列十分注重发展灌溉技术,而在我们山区,农业灌溉主要是喷灌、洒水灌溉为主,既不能节省水资源,而且也不能很好地满足农作物对水源的需要,这也是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需要改进的地方。科技含量较低。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山区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现代网络技术也有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在农业机械发展方面,现代科技并没有与农业机械设备实现完美的结合,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不能达到国际公认的标准。除此之外,山区的农业机械制造大多是模仿借鉴其他国家的制造方法,并没有真正结合山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创新研发和制造,这也是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地区发展不均衡。山区地域辽阔,地形条件也是十分复杂,坡耕地多,农业生产的气候、土壤、水源、交通、技g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山区各地在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不同生产条件、经济条件下农作物的种植也存在差异,这也是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山区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1)更加注重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自网络技术诞生以来,其发展速度是非常之快的,它不仅仅是自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广泛运用与其他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对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超高集成电路及微电脑等电子产品性能、可靠性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将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自动化控制装置的研究开发。”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对农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它使得计算机可以利用微型、超微型芯片等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控制,能够获取与农作物或者是当地地形、天气等相关信息,实现智能化和多维控制。
(2)不断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投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政府也在农业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在农业方面的投入历年来有增无减,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在购买农业机械时还会有相应的补贴,同时政府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农业科研人员,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虽然山区政府相当重视农业机械设备自动化的发展,但是要想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目标能够真正实现,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更需要联合社会各企业,吸引商业企业投资研发,促进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和自动化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农业机械设备的换代升级,能够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生产工具是体现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在古代人们的农业劳作都是以铁犁牛耕为主,而现代,农业机械逐渐代替了这些传统的工具,以高效率、自动化、智能化等优势不断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山区要立足于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山区农业的实际需要和山区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实际,并且要借鉴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的宝贵经验,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克服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所遇见的难题,团结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真正实现和山区农业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