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南县海洋开发总公司,河北滦南063500)
青蛤俗称蚶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但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以及沿海开发致使在我县沿海区域青蛤几近绝迹,尤其在冬季市场行情较好,在春节前后价格更是急剧攀高。
中国对虾俗称东方虾,是举世闻名的海产珍品,因其个体大,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一直以来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而倍受重视。多年来,养虾业已成为我县沿海渔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自90年代初流行性对虾病毒病发生以来,产量大减,养虾业陷入低谷,虾农多采用大大降低放苗密度,改精养为粗养。
如何既能提高池塘综合养殖经济效益,又能避免粗放的资源浪费已成为现代对虾养殖业的新课题,选择新型高效的养殖模式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随着滩涂贝类池塘养殖取得成功,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我们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贝虾混养(以贝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贝类和对虾的不同生活习性特点,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减少化肥及药物的使用,提供生态无公害水产品。
1养殖池塘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且不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底质为泥沙质或细沙质的虾池。池塘大小3.33~5.33hm2,形状为长方形,池深2m,堤坝不漏水。紧邻贝虾混养池的两侧或一侧,配备饵料培养池。
2青蛤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池塘修整
在冬季前将池塘水排干后晒池、翻耕,池底外圈修整出一条宽2~3m环沟,深50cm;池底内部修整出呈“十”字带沟,池底整理出若干块青蛤养殖区域。然后耙平,使底质松软,晾晒至春季放水前。
2.2消毒、纳水
放养前必须清除敌害生物(蟹类、螺类等)以及有害微生物,消毒处理在3月底进行,用生石灰900kg/hm2,将大块粉碎,水溶后全池泼洒。3~5d后纳水,纳水口安装60目网滤水,注意闸口封闭完好,避免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初次纳水深20cm左右。
2.3肥水
肥水在4月初进行,施肥尽量不使用无机化肥,最好用已发酵好的鸡粪750kg/hm2施肥,施肥量及次数根据池水肥瘦情况调整,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为宜。后逐渐蓄水至投苗前水深30cm左右。
2.4饵料培养池
根据养殖区条件选取在紧邻贝虾混养池的两侧或一侧修建饵料培养池,大小0.67~1.33hm2。饵料培养池的准备工作同上,只是无需修整环沟、带沟,饵料生物培养可与放苗同时进行,待养殖池透明度高时,为养殖池提供备用饵料。在青蛤摄食旺盛季节,刮取无污染自然海区滩涂上的表层浮泥,经处理后投入饵料培养池内,增加基础饵料生物数量,根据水色逐渐蓄水至1.5~2m。
3青蛤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养殖所需青蛤苗种从自然海区人工采捕,规格200~300粒/kg左右。在购进苗种时要严把质量关,要求颗粒均匀、色泽鲜艳、活动力强、无错壳破损,保证青蛤苗的新鲜度。采用小麻袋包装,便于搬卸,在装卸时防止蛤苗破损。运输最好在夜间,在清晨投放,避免苗种淋雨、干露时间过长。
4苗种投放
4.1青蛤苗的投放
在4月上旬投放青蛤苗种,青蛤养殖区水深度保持30cm左右,水温16℃左右,pH值7.5~8.5。苗种投放前用0.5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5min,用人工进行播撒在青蛤养殖滩面上,投放的密度200~300粒/m2左右。投放苗种时要注意撒播均匀,避免蛤苗叠堆过重。2d后把未潜入蛤苗用人工拣出,否则死蛤很容易传染造成水质败坏。而后根据水色每天从饵料培养池往青蛤养殖池中注入富含饵料海水,至放虾苗前青蛤滩面水深80cm左右。
4.2对虾苗的投放
5月中旬投放中国对虾苗种,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水温20℃左右,pH值7.5~8.5。投放虾苗前用2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3~5min。放苗密度45000~75000尾/hm2。注意避免温差造成影响,可将苗袋放在池中浸泡2~3min,使袋内水温与池中水温接近,然后将虾苗缓缓倒入池中。
5养殖管理
5.1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特别注意闸口、池坝是否漏水,池水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具体包括:察看池水透明度及水质变化情况,记录水温、盐度、pH值等数据。同时定期测量青蛤、对虾的壳(体)长和体重,掌握其生长情况。
5.2水质管理
养殖池塘水质清新、水体饵料充足是养殖青蛤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控进排水。放苗后至5月底水温上升较为缓慢,青蛤摄食的单细胞藻类繁殖较慢,必须要适时从饵料培养池中补充富含饵料的营养水,此时应以“多进水少排水”为原则;6-9月水温上升较快,水中饵料生物生长繁殖较快,是青蛤高速生长增重时期,应严格注意这段时间的水质管理,此时要以“勤换水”为原则,并使池水深度保持在高位水深。夏季正是北方的多雨季节,要注意防止雨水过多而造成池水盐度大幅度下降,水体透明度较高,特别容易造成丝藻、浒苔等大型藻类繁殖生长,而造成青蛤大量死亡;10月下旬,进入后期管理阶段,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应以“多进水少排水”为原则,逐步把池中水位加大,在冬季结冰前要把水保持在100cm左右,进入青蛤越冬管理。
6越冬管理
在冬季,因水温较低,青蛤代谢缓慢,不摄食,不需换水,可安全过冬。但池内水深应在100cm为宜。池水太深、太浅都会影响青蛤越冬,雪天时要注意清雪。
7常见病害的防治
虾池养殖青蛤的常见病害主要有:弧菌感染、有害藻类;敌害鱼类主要虾虎鱼。病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尽量不使用药物治疗,树立健康养殖观念。切实做好池塘养殖青蛤的病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养殖成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
7.1弧菌感染
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是青蛤发病率最高、危害也最严重的疾病,往往会造成青蛤大面积死亡。疾病症状表现为:青蛤在滩面上大量“开口”死亡,有的双壳半开半闭,极易剥开,软体为橙红色,胃内无饵料,体液粘稠腥臭味,斧足边缘呈锯齿状缺口。对该病的防治:改善青蛤的生活环境,增强青蛤体质提高抗病力,改良虾池底质和水质而防止感染;青蛤一旦感染弧菌疾病,初期应增加换水次数,大排大灌,治疗药物可用有效浓度为0.3g/m3的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
7.2有害藻类
养殖池常见的有害藻类有丝状蓝藻和大型绿藻。有害藻类的产生,是因为虾池水体瘦,浮游植物太少造成的。大量有害藻类繁殖,致使养殖池内青蛤缺氧而死亡。主要应采用网拖拉的办法加以清除或将青蛤滩面池水排干人工拣除;药物可采用络合铜0.7g/m3或青苔净0.3g/m3溶液全池泼洒杀除。
7.3敌害鱼类
青蛤、对虾的重要敌害鱼类主要有虾虎鱼、鲈鱼等,敌害鱼类能咬食青蛤的水管、斧足等器官,造成青蛤感染而死亡;
同时敌害鱼类还会容易摄食活动力弱的对虾。要防止敌害鱼类入池,应在进水时使用过滤网,网目规格应根据不同时期而调整。可采取圈网、垂钓的人工捕捞方法,中后期尽量不用药物除治。
8收获
对虾收获在10月中旬;青蛤收获时间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青蛤的生长状况来确定,待春节前后市场行情较好时,也可破冰用大耙采补。
9讨论
9.1混养品种不宜过多
虾池养殖青蛤时,尽量不过多混养其他品种(如海参、海蜇等)。虾池多品种混养理论上提高利用率,生物之间互利互惠,有利于提高效益。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青蛤在虾池养殖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病害,往往在防治时会顾及对其他品种的影响,造成防治不及时或者其他品种死亡时造成的二次毒害。
9.2饵料培养池配备
关键词方斑东风螺;暴发性疾病;病因分析;防治
中图分类号S944.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267-01
OccurrenceandControlofBabyloniaareolatawithFulminantDisease
DONGYangFUYi-fanLIUJin-yeYANGHe-kunFUShu-yuan
(HainanAcademyofOceanandFisheriesSciences,HaikouHainan570203)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causeofBabyloniaareolatawithfulminantdiseasewhichoccurredin2015inHainanWenchangandQionghaiculturearea,summarizedtheepidemicsituationandpreventionmeasures,soastoprovidereferencesforfarmers.
KeywordsBabyloniaareolata;fulminantdisease;causeanalysis;preventionmeasures
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Lamarck)]俗称花螺,隶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蛾螺科(Buccinidae)东风螺属(Babylonia)[1],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北部湾和东南亚等国家的沿海地区均有分布。近年来,随着海南省方斑东风螺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日益增多,主要养殖区域的病害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初次养殖区域的病害也时有发生。本文就2015年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翁田镇和琼海市长坡镇等东风螺养殖区域常发的一种暴发性疾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2]。
1流行情况
方斑东风螺暴发性疾病从个体发病至全池感染的时间间隔期短,从发现有患病个体开始至全池感染仅需3~5d。一般发生在4―9月,自然情况下方斑东风螺的落地苗、标粗苗和大螺均可发病,尤以壳高0.5~0.8cm的标粗苗阶段发病最为严重,此阶段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
2主要症状
发病前期,发病池中的螺摄食正常,每天仅有几个病螺躺在沙面上,腹足呈半收缩状态,对外界刺激敏感,受刺激后会迅速缩回,病螺不吃料也不动直至死亡。发病中期,发病池中的螺开始大量出现不钻沙、侧卧,腹足部分伸出、收缩困难、僵硬发黑,对刺激不敏感,有个别病螺的吻伸出体外,吻管顶部肿胀,管内充满白色液体,无法收缩回壳内直至死亡或者部分病螺出现肉壳分离病的症状。发病后期,病螺从沙中爬出,侧卧于沙面,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可达90%。
3病因初步分析
3.1寄生虫检察
将鳃、血液、内脏等器官和组织从病螺中剥离进行显微镜观察,均未发现有大量寄生虫寄生。同时,对发病池的池壁和池中沙粒等进行检查,也未发现有大量寄生虫。
3.2细菌检测
无菌条件下分别将病螺的腹足、内脏、吻等组织用海洋弧菌TCB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病原菌的初步培养和筛分,根据病原菌菌落颜色进行初判,如需确诊还需对病螺进一步做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因没有进一步做细菌分离鉴定试验和组织切片,只能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上述发病症状初步判断,此病可能是由于海水中的弧菌特别是哈维弧菌数量增多而引起的[3-6],这与2011年刘巧红等[7]从海南文昌,王江勇等[8]从海南万宁采集患暴发性疾病的方斑东风螺,从其体内分离得到致病菌,经过培养分离鉴定,最终确认为哈氏弧菌Vibrioharveyi的鉴定结论基本一致。
3.3环境
4―9月,文昌和琼海等地的气温达到28~36℃,干热少雨,加之东风螺养殖场的设计建造格局为半密闭大棚,棚内空气流动性差,形成高温高湿环境。由于水温高,投饵量大,东风螺代谢旺盛,有机质在养殖池中沙层积累的速度加快,4d左右沙层底部就全部变黑。同时,进入4月以后,东风螺养殖场开始陆续出现发病症状,发病池的海水或病螺很少做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由于气候条件适宜,海水中的致病菌大量繁殖,海水水质变差,造成此病的大暴发。
3.4管理
该病发生后,养殖户不愿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未死的病螺,加上东风螺的自残,很快全池被感染,在短短的3~5d内会出现大规模死亡。很多养殖户防病意识淡薄,未意识到场地和工具消毒的重要性,受经营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到专人进行发病螺池的日常管理工作,死螺和带病菌的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海水中。
4预防和治疗
东风螺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条件性,防治此类疾病应该根据其发生的规律和特性,在螺病流行季节到来之前进行药物预防,或在饵料中添加合适的免疫增强剂,以提高螺体的抗病力。一是每天要及时捞出侧卧在沙面上的螺或死螺进行无害化处理。针对发病池要做到专人管理,工具专用,定期做好养殖场相关区域和工具的消毒工作。二是未发病区域的螺要经常拌饵投喂一些提高免疫力或预防的药物,发现有病螺出现要及时停料。三是高温季节要注意控制投饵量,投喂2~3d后要适时停料,1~2d后再接着投喂;同时要注意保持养殖棚内的空气流通,如果气温居高不下,做好棚内的降温工作。四是定期冲洗养殖池底部的沙层和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五是治疗时采用中西药结合,使用板兰根、金银花、弧菌速消等药物杀菌,用药期间停料,加大换水量,及时捡出死螺。等病情控制后,使用EM菌、利生素等全池泼洒进行生态调控,给东风螺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和栖息环境。
5讨论
随着东风螺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东风螺的病害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东风螺自身的生物特点决定了其给药非常困难,目前使用的药浴和拌饵投喂2种给药方式效果都不是很好,针对此类暴发性疾病的有效防治药物还有待开发;另一方面由于区域规模化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废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健全,这些因素都导致东风螺的细菌性疾病在主要养殖区的快速传播,表现出很强的感染性。因此,建立方斑东风螺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引导广大养殖户进行规范化生产,同时开展东风螺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将循环水养殖技术运用到东风螺养殖上,推动东风螺产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6参考文献
[1]蔡英亚,张英,魏若飞.贝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44.
[2]董杨,符书源,王国福.海南省方斑东风螺养殖业的发展及其前景展望[J].科学养鱼,2011(12):39-40.
[3]黄郁葱,简纪常,吴灶和,等.方斑东风螺吻管水肿病病原菌的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9(4):37-41.
[4]王国福,张瑞姿,曾令明,等.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的防治方法[J].河北渔业,2008(8):37-40.
[5]王建钢,乔振国.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病因的初步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0):16-18.
[6]张新中,文万侥,冯永勤,等.方斑东风螺肿吻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分析[J].海洋科学,2010,34(5):7-12.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透明细胞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5.190
1研究意义和目的
对虾弧菌病是对虾养殖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其中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广泛存在于自然海水中,具有流行广、发病率高、危害大、死亡率高等特点,造成对虾养殖业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进行对虾免疫学研究,为建立高效、健康的对虾养殖模式提供基础科学依据。对虾的血细胞既是细胞免疫的承担者,又是体液免疫因子的提供者,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三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免疫功能。在健康对虾体内三类血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相对稳定。当对虾患病后,三类血细胞的比例和数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本课题旨在探索对虾的细胞免疫与弧菌感染力的关系,为制定高效的对虾流行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与试剂
健康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购自南山市场。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购自中国菌种保藏中心。
抗凝剂(NaCl450mM,KCl10mM,EDTA-Na210mM,HEPES10mM,pH7.3)与血淋巴等渗。
2.2预实验
将十组凡纳滨对虾,每组3尾,分别注射0.1ml不同浓度的副溶血弧菌,记录各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时间。选择接近168小时全部死亡的一组的副溶血弧菌浓度进行下一步实验。如果死亡时间与理想时间相差过大,则进行多次预实验。
2.3对虾感染试验
选取体长10cm±0.5cm,体重30g±2g,外观健康的凡纳滨对虾,暂养于180L水族箱中。一周后,感染组取30尾注射副溶血性弧菌,对照组取30尾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饲养,每日投喂饲料一次。实验过程连续充气,水温为24℃-26℃。
2.4血样的制备
注射弧菌后,用配有26号针头的1ml注射器从实验组3尾凡纳滨对虾与对照组3尾凡纳滨对虾的腹血窦处分别取0.4ml血淋巴。
取血前在注射器中装入0.4ml的抗凝剂(4℃),取血后将血淋巴和抗凝剂的混合物注入装有0.4ml抗凝剂的离心管中,混匀,混合液用于虾总血细胞与单类血细胞数的测量。
2.5血细胞计数
取一滴A液加到血球计数板上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血细胞并计算虾总血细胞与单类血细胞数,此后每隔12小时重复取血并观察,直至实验组凡纳滨对虾全部死亡。
3结果
3.1总血细胞计数及比较结果
72小时内血细胞总数呈上升趋势,72小时后直至对虾死亡血细胞总数呈下降趋势。血细胞最多时上升到对照组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总数的232%。108小时后血样开始模糊不清,死亡的细胞数增多。
3.2单类血细胞数计数及比较结果
大颗粒细胞:60小时内大颗粒细胞数呈上升趋势,60小时后直至对虾死亡大颗粒细胞数不断下降。未感染弧菌时,大颗粒细胞数占血细胞总数的14.91%,60小时内,其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最高时达到46.74%。此后其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最后一次测量时,比例下降到30.25%。
小颗粒细胞:84小时内小颗粒细胞数呈上升趋势,84小时后直至对虾死亡小颗粒细胞数不断下降。92小时至120小时时下降速度最快。
透明细胞:72小时内透明细胞数呈上升趋势,72小时后直至对虾死亡透明细胞数不断下降。未感染弧菌时透明细胞数在血细胞总数中所占比例最大为51.20%,72小时内其所占比例不断下降,72小时时最低,达到35.22%,此后有所回升,最后一次测量时,比例达到50.65%
4总结
对虾的三类血细胞在免疫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本研究发现,在对虾感染弧菌初期,总血细胞数量和单类血细胞数量都发生了显著的升高,说明感染弧菌后三类血细胞参与了对抗弧菌的细胞免疫反应。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对虾的血细胞数量发生显著的下降。
可以推断,对虾在抵抗弧菌的过程中,其先天免疫系统表现为先强后抑的规律。对虾抵抗副溶血性弧菌时,三类血细胞数量和比例上的变化规律的发现为制定对虾流行病防控的高效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国建,于仁诚,王云峰,颜天,周名江.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鉴定与分析方法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11):177-184
[2]叶燕玲,陈宽智.中国对虾血细胞超微结构、分类及计数[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3(23):35-41.
[关键词]霍乱;监测分析;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10-02
SurveillanceanalysisandthecontrolmeasuresofcholeraeinYingkoufrom1994to2006
LIUDa-min,DONGEn-bo,LIXiao-bo
(YingkouMunicipalCDCofLiaoningProvince,Yingkou115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surveillanceresultsofcholeraeinYingkouforprovidingscientificevidenceforitsprevention.Methods:Statisticalanalysiswasdoneonthecholeraecases,vibriocholereagermiculturewascarriedoutonthemonitoringsamples.Results:Theappearanceofcholeraecasesweremostlycausedbyspreadofimportingcases.Conclusion:OutbreakofcholeraeinYingkoucanbepreventedbytakingcontrolofthediseaseswitheffectivemeasures.
[Keywords]Cholerae;Surveillanceanalysis;Controlmeasures
营口市地处渤海之滨,又是辽河的入海口,有大量的沆塘及淡、海水养殖场。淡、海水产品丰富,且当地有生食虾、蟹的习惯,这些都给霍乱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困难。1892~1946年,营口市共发生霍乱11起,仅1946年就死亡2600多人。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霍乱在当地的暴发流行,营口市加强了对水体、海水产品、腹泻患者的监测,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霍乱在营口的暴发和流行。现将1994~2006年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疫情监测内容
监测营口市肠道门诊所报告的霍乱病例。霍乱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诊断按《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4-1995)执行。
1.2水体监测
1994~2005年在辽河营口段设3个取水点,城市污水排放处设1个取水点,每年5~10月每月采集16份水样。2006年营口市被增设为部级霍乱监测点。取水点增设至16个,监测按《全国霍乱监测方案》执行,每月采集水样80份。
1.3海、水产品监测
对市内各市场所售水产品进行监测采样。每年6、8、10月分别采集100份,每年共采集300份。
1.4实验室检验
霍乱疑似病例的便、水体、海水产品霍乱弧菌培养及分离均按《水系霍乱弧菌监测点监测技术规范》鉴定方法进行。阳性样品送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检。
2监测结果
2.1水体监测
1994~2006年共采集水体样品1440份,其中1998年在城市污水监测点中分离出1株霍乱弧菌,鉴定为小川型霍乱弧菌。
2.2海、水产品监测
1994~2006年共采集海、水产品3300份,未检出阳性样品。
2.3疫情监测
1994~2006年共发生霍乱病例420例,无死亡病例。发病情况见表1。
2.3.1人群分布发病以男性为主,共计发生353例,占病例总数的84.0%。年龄分布在17~68岁。
2.3.2时间分布病例集中发生在1994~1996年,2002年后至今无病例报告。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的8~10月。
2.3.3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共计256例,占61.0%。
3讨论
3.1结果分析
通过监测表明,营口地区近10年来霍乱疫情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1994年、1995年的百人以上病例,到2006年的零病例报告。主要流行为埃尔托型霍乱,没有出现国内、辽宁省境内高发的O139群的流行。营口市霍乱的流行周期为10~15年,1995年为最近的一个流行高峰,那么就提示2005年为下一个流行期的开始。发病患者群以农民为主,说明农民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待提高。
营口市几次大的霍乱流行主要是由输入型病例引起的。如1986年9月15日,发现来自大洼县二界沟1例霍乱带菌者(渔民),由于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以致疫情蔓延。至1986年11月4日,历时51d,共发现霍乱患者22例,带菌者10例,无死亡病例。
1998年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点检出1株小川型霍乱菌株,但在随后几年的水体监测中,特别是2006年扩大了水体的采量,并未再次检出阳性菌株。说明营口市并没有成为霍乱的自然疫源地。但营口地区水体在8~10月水温较高,pH值在7.0~9.0,适合霍乱弧菌的生长繁殖。今后仍须加强对水体的监测。
3.2控制措施
为减少霍乱在营口地区的暴发、流行,营口市政府、卫生部门采取了多种途径的预防控制措施。而且通过实践证明,控制措施是有效的。
3.2.1肠道门诊的建设每年的6~10月,在全市各级医院设立肠道门诊,在村设立诊桌。由市卫生局组织,每年至少2次对全地区的肠道门诊进行监督检查,并要求各县(区)防疫站、疾控中心每月对肠道门诊检查1次。
3.2.2加强对腹泻患者的管理要求各肠道门诊要对腹泻患者做好详细的登记,认真书写门诊病志。对症状疑似患者一定要做便培养。
3.2.3做好控制工作成立了霍乱防疫机动队,在霍乱流行期,做到24h待命,随时做好处理疫情的准备。
3.2.4加强监测做好水体、水产品的监测,扩大采样量,密切关注省内外疫情动态。
[参考文献]
[1]刘义威,庞武贵,邹志刚,等.玉林市霍乱监测和防控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7,23(4):352-353.
1.选购关
首先选择信誉好的商家,最好能了解水产品养殖地以避免其来自污染较严重地区的水域。
日常生活中经常留意监管部门的信息,不食用或少食用问题较严重的品种。
购买时通过肉眼观察,初步判断水产品的新鲜度。
选购冷冻水产品时,还需注意包装有无破损、袋内有无冰晶及冷冻霜。冰晶或冷冻霜是反复冻融后产生的,如太多则不宜购买。
2.加工关
鱼类的肝、肾、腮腺及其它内脏常常是药物、毒素、环境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聚集的地方,因此处理加工时最好把这些部位彻底清除。同样的道理,贝类的内脏、生殖器和卵子也最好不要食用。
为避免交叉污染,应注意用两套刀具、砧板分别处理生、熟水产品;处理完毕后,生、熟应分开存放。
烹饪时将水产品烧熟煮透,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危害。原因有二:一方面,大部分致病微生物对热敏感,加热可以将其杀死,如副溶血性弧菌在75OC或以上、数分钟即可被杀死;另一方面,有些药物特别是抗生素遇热不稳定,高温下短时间内便可失活。值得一提的是,烧熟煮透并不能防止贝类毒素及微生物毒素中毒的发生。
3.保存关
水产品购买后应尽快冷藏或冷冻。如在2天内食用,可在4℃以下冷藏;如在2天后食用,可将其用保鲜膜包好在-18℃以下冷冻。
烹煮后如不马上食用,应尽快冷却,并将其在4℃以下冷藏。
新鲜水产品的感官特征
①鱼类:鳞片完整或较完整、不易脱落,体表黏液透明;鳃丝鲜红或暗红,黏液不浑浊;眼球饱满,黑白分明,或稍变红;切开以后,肌肉紧密、有弹性,内脏清晰可辨、无腐烂。
②贝类:外壳无破损,紧闭或微张,拍击闭合;足及水管伸缩灵活,肌肉紧密、有弹性。
③章鱼、鱿鱼等头足类:背部及腹部呈青白或微红色,鱿鱼可有紫色点;去皮后肌肉呈白色,鱿鱼允许有微红色,肌肉紧密、有弹性;
④虾、蟹等甲壳类:外壳亮泽完好,眼睛黑亮、透明;活体反应敏捷,活动自如,鳃丝清晰,白色或微褐色;肌肉纹理清晰、紧密、有弹性,呈玉白色;
⑤龟、鳖等爬行类:体表完整、无溃烂,爬动自如;肌肉紧密、有弹性。
此外,所有水产品都应呈其固有气味,无异味。
常见水产品危害因素
1.药物残留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有些是国家允许使用但不得检出或有限量规定的,如四环素类、磺胺类等;有些则是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如呋喃唑酮、氯霉素、孔雀石绿等。常见的不合格药物残留有土霉素、磺胺类、孔雀石绿等。
2.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常见的细菌有副溶血弧菌、霍乱弧菌等;常见的病毒有诺瓦克病毒、甲肝病毒等;常见的寄生虫有广州管圆线虫、肝吸虫等。
一、监测点的设立
根据我区具体情况,将设立肠道门诊的医院、卫生院定为腹泻病人监测点;将区内农贸市场、酒店、四十米路海产品批发市场和区内养殖场定为海(水)产品监测点;将有可能受污染的水源设立为水样监测点。
二、职责分工
1、各监测点具体承担监测任务。
2、区卫生监督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辖区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的督导,每年开诊时和开诊中期全面检查1次。
3、市、区在抽查时,将随机抽取医疗机构每月连续3天的门诊病例登记资料。
三、监测内容与任务
监测工作以腹泻病人为主,同时采集海(水)产品为主的食品和水体等外环境标本。
(一)常规监测
1.疫情报告
1、霍乱病例的法定报告
(1)病例发现:可以用胶体金试纸条、制动试验、PCR等方法作为初筛。“逢泻必登、逢疑必检”,以县为单位腹泻病人的检索率不低于腹泻病人总人数的10%。
(2)病例报告:2小时内(2小时、6小时)
(3)个案调查:调查结束后2天内填写《霍乱病例个案调查信息一览表》(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病原学检测、密切接触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等)
2.暴发疫情监测
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发现有与霍乱病例症状相似的多例病例时,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务人员发现霍乱暴发、流行疫情时)
实验室人员发现分子分型一致的多个菌株,要及时告知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以便调查核实。
(二)腹泻病人及外环境和食品监测
1、腹泻病人:各医院、卫生院于5月1日开展腹泻病门诊,腹泻病门诊应严格按照《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的规范要求设立;对疑似病人及具有一定临床或流行病学指征的急性腹泻病人一律采集粪便送检,发现疫情后应转为“有泻必检”。监测对象以成人为主。当标本数量达不到要求时,也要采集一般性腹泻病人的粪便标本。粪便标本送检质量必须符合要求。各实验室对可疑菌落,均要同时进行O1群和O139群血清凝集试验。(医院、平民医院独立检测,其他医院、卫生院腹泻病人粪便样本均送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的好坏,对整个检验工作的质量影响很大。粪便标本的采集应争取在发病早期,服用抗菌药物之前并尽快送到检验室。标本以腹泻病人粪便为主。采便方法可用棉拭子采取自然排出的新鲜大便,亦可用直肠棉拭子或采便管由插入直肠内3~5cm处采取。采用后者应注意棉拭子大小适宜,避免采便量过少。一般要求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粪量,病人的呕吐物、沾染粪便的衣物和尸体的肠内容物亦可作为检材送检标本时应填写“标本送检单”,写明姓名、地址、发病时间、采集时间、临床诊断等。标本管或小瓶贴上送检号和姓名标签;2、海(水)产品等食品:选择1-2家水产品批发市场,餐馆1-2家,开展水产品监测。即贝壳类(海蛎、蛏、蛤、蚮、螺等)、甲壳类(虾、蟹等)、两栖类(甲鱼、牛蛙等)、鱼类及其他海(水)产品,每份采取样本50克左右,记录采集地点和销售地点,尽可能登记上一级批发和/或养殖地点。流行季节每月检测50-80份,并根据流行病学的需要,采检一定数量的可能受污染的其他食品进行检测。
3、水体:采集海水、江河水和其他容易受到污染、容易造成人群感染的水体;每月采30-50份。水体标本采样时,现场收集每份水样的pH、水温、采样点环境温度三项基础指标。pH测定用范围在5.5-10.0的pH试纸,水温和环境温度以普通酒精温度计测定,并记录在采样送检单上。
4、公共厕所:发生疫情时要在疫点、疫区、交通要道和外来打工者聚居地等公共厕所采集腹泻病人新鲜粪便进行检测。
5、霍乱病人和带菌者追踪监测:发现霍乱病人和健康带菌者,必需及时追踪传染来源,除采检粪便外,对病人的饮用水、剩余食物及采购点的可疑食品等也应进行采样检测;同时对病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物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测,避免产生新疫点。
四、监测时间及要求
1、各监测点要有一名领导具体负责霍乱监测和防治工作。
2、监测时间
监测时间为5~10月份,从5月1日起开始监测;发现霍乱疫情或在外环境中检出霍乱弧菌(CT+)菌株,应适当延长监测时间。
3、疫情报告制度
监测点与非监测点均应严格按照《霍乱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实行霍乱病例和病原携带者网络直报制度,同时电话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监测数据报告制度:各监测点指定专人负责上报监测数据。各设区市也必须收集、汇总辖区内县(市、区)上月监测数据,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
五、菌种管理
霍乱弧菌菌株管理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的规定与要求进行保存、运送与管理。各实验室必须设立霍乱菌株记录数据库,填写霍乱菌株登记表,记录菌株的来源与去向(包括上送及销毁等)。
1、县区检出首例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带菌者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应立即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及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复核、分型和药物敏感性实验。
2、县区从海水产品等食品和外环境中检出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也应立即上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及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毒力基因检测。
3、非首例O1和O139群霍乱弧菌菌株,应妥善保存,并在1周内分批送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
4、外环境、食品及动物等检出的霍乱弧菌,应全部送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然后全部转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细菌科。
5、严格执行霍乱菌种保存、运送、管理、销毁等规章制度,每次移交菌种均应填写交接记录。
6、医疗机构检出的O1和O139群霍乱弧菌,应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复核鉴定,并负责收集和管理,不得擅自处理。
7、各级医疗单位、研究所及省级以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卫生部批准均不得保存菌株。
六、结果与评价
1、霍乱监测结果与评价
1.1.霍乱疫情报告及时率;疫情调查处理率、及时率。
1.2.送检腹泻病人登记率、合格率。
1.3.疑似病人和霍乱病人菌株鉴定正确率。
1.4送检海(水)产品、水样等外环境标本登记率、合格率;检测正确率。
1.5.每月标本监测数量达标率。
1.6.监测内容月报表及年总结上报的及时率、正确率。
2、腹泻病门诊结果与评价
2.1.门诊腹泻病人登记率、合格率。
2.2.疑似病人粪检率、送检率、报告率。
2.3.疑似病人留验率、治疗隔离率。
2.4.霍乱病人治疗隔离率、出院合格率。
2.5.采样用具(保护液、棉拭子)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