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神经纤维瘤病(6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2-04

神经纤维瘤病篇1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特征、组织来源、各种亚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SFT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CD34、Vim、CD99、Bcl-2、Des、SMA、CK、EMA、CD68、CD117、S-100蛋白染色及随访。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示所有病例CD34、Vim、CD99均为弥漫阳性。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脂肪肉瘤性分化,10例SFT中1例失访,其余9例随访3~92个月,7例无复发,2例复发或转移。结论:SFT是一组形态多样、无特定组织构型且含有多少不等胶原纤维的梭形细胞肿瘤,确诊必须结合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共同完成。SFT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其组织学形态和肿块的大小及生长方式,外科整体切除是SFT最好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肿块者预后较好。

资料与方法

本组选择疼痛、咳嗽、呼吸困难SFT病例10例,年龄16~73岁,以胸壁多见。

方法:HE切片,免疫组化CD34、Vim、CD99、Bcl-2、Des、SMA、CK、EMA、CD68、CD117、S-100蛋白染色及随访。

结果

10例SFT分别发生于肺内、胸腔、腹腔、纵隔、盆腔、腹股沟、大腿等部位,肿块大小0.8cm×0.6cm×0.5cm~30cm×20cm×8cm,临床表现以肿块压迫所致的症状多见,镜下组织结构及形态呈多样性,典型改变为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漩涡状排列,其间夹杂以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免疫组化染色示所有病例CD34、Vim、CD99均为弥漫阳性。

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脂肪肉瘤性分化,10例SFT中1例失访,其余9例随访3~92个月,7例无复发,2例复发或转移。

讨论

肿瘤可为良性和恶性典型的良性病例,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交错缠绕在一起,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许多呈蟹足肿样。各区细胞丰富程度差别很大,部分区域可呈血管周细胞瘤样结构。细胞丰富者易被误诊为纤维肉瘤和恶性神经鞘瘤。在纤维成分为主的肿瘤边缘有时可见立方细胞团,可形成乳头状、管状或巢索,这些细胞实际上是陷在肿瘤内的间质或细支气管肺泡细胞,而不应认为是肿瘤含有双向分化的成分。恶性的特点是细胞丰富、具有异型性、细胞分裂活跃和坏死,核分裂像一般都在4/10HPF以上。

免疫组织化学:CD34阳性、CD99阳性、Vim阳性、BCL-2阳性、S-100阳性、SMA灶区阳性、CD117阴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瘤细胞可能具有树突状纤维母细胞性分化,常显示明显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最初由Klemperer和Rabin于1931年报道[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被发现具有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性分化的特征[2],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目前认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起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分布于人体结缔组织中[3],除胸膜腔外以头颈部、上呼吸道、盆腔腹膜后及肢体软组织为常见,也可发生于脑膜、脊髓、前列腺、纵隔、心包、会厌、眼眶、甲状腺、乳腺等部位。免疫组化:Vim阳性、大多或全部CD34阳性、CD99阳性、BCL-2阳性,对于本肿瘤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文献报道约近10%胸膜外[4]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表现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SFT的良恶性区别亚型[5]:①胸膜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脂肪肉瘤性分化瘤组织Vim、CD34、bcl-2、CD99均(+),而上皮、肌、神经标记均(-)。②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及成熟脂肪组织混合构成,梭形细胞排列呈富于细胞区及细胞稀疏区,部分呈黏液样有多数扩张的圆形血管,壁增厚透明变是显著特征未见核分裂象及细胞多形性,亦未见出血、坏死。③诊断为上皮样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因其形态具有双相性,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瘤组织Vim、CD34、bcl-2、CD99均(+),而上皮、肌、神经标记均(-)。诊断为上皮样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三黏液样型SFT间叶性肿瘤有黏液样变,如黏液样脂肪肉瘤、黏液性恶纤组、黏液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即SFT是否也可有黏液样型SFT本例形态上的特点是梭形细胞为主、黏液变突出,粗大胶原及血管壁增厚透明变,横纹肌样细胞具有上皮样,是其特征。

脂肪瘤样型血管外皮瘤:瘤细胞温和,其间夹杂脂肪成分,脂肪成熟,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可见绳索样纤维脂肪瘤样型血管外皮瘤:血管外皮瘤样排列方式,可以出现patternlesspattern,细胞变化较大,出现少细胞区和富于细胞区总的看,富于细胞区脂肪组织少,像典型的SFT,而细胞稀疏较多黏液样区,有大量大小不等的脂肪细胞,较似梭形细胞脂肪瘤。

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伴软骨肉瘤分化[6]:①神经节细胞瘤:患者有高血压症状,光镜下可见分化成熟的神经节细胞,本例无明显症状且无神经节细胞可与其鉴别。②纤维组织细胞瘤:具有相似于正常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成分为主要特征,也可含有其他细胞成分,如杜顿巨细胞、泡沫细胞、炎症细胞等。免疫组化CD34阴性。③良性血管外皮瘤:血管呈鹿角状、树枝状,血管有密集的两型瘤细胞,网状纤维染色常见网状纤维组织自血管向外放射走行。④单相纤维性滑膜肉瘤。

参考文献

1胸膜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8).

2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报告.济宁医学院学报,2007,30(4).

3李长平,范钦和,王亚茹,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分析.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2):138-140.

4陈卉娇,张红英,李响,等.26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四川大学学报,2004,35(5):675-679.

神经纤维瘤病篇2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3-0-02

1资料

患者男,59岁,发现骶臀部增生物30+年。

现病史:患者于20多岁时发现右臀上部一增生物不痛不痒,自行抓破,又在原处生长,不久在其周围发现类似增生物,数目不断增多,未到专科就诊。

既往史:患者2年前曾有“晕厥”一次,很快自行恢复。平素间有“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力障碍,近几年听力有所下降。患者家族未见有类似疾病。

2讨论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发病率约1:3000;病变不仅可累及皮肤,还可累及周围神经、中枢神经、骨骼肌肉和内分泌等器官。本病可分为8型[1],NF1为经典型,又称vonRecklinghausen型,占85%以上的病例,表现为皮肤神经纤维瘤和咖啡牛奶斑,可见Lisch小结;NF2型为中枢或听觉型,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伴少量色斑;NF3型为混合型,兼有皮肤多发性结节与中枢神经系统肿瘤;NF4型为变异型,为伴有色斑的弥漫的神经性肿瘤;NF5型为节段型或局限型,特点是有牛奶咖啡斑或神经纤维瘤,或两者均有,局限于某一部位;NF6型为无神经纤维瘤而仅有牛奶咖啡斑;NF7型为迟发型,其特点是30岁以后发生的神经纤维瘤病。而按照Riccardi的分类[2],还有NF8型,为仅有神经纤维瘤而无其他类型特点。NF1患者神经纤维瘤的外显有明显的年龄依从性,即青春期后出现,成年期明显增加,晚年则停止或减少。神经纤维瘤的这种外显规律与体内生长激素水平相关,由于生长激素在其他一些良恶性肿瘤中有增生活性,可通过启动各种信号途径如STATS、Ras、MAP激酶、IRS等促进细胞增生,所以生长激素在NF1散发肿瘤的生长调控中可能起一定作用[3]。局限型神经纤维瘤病(NF5)是NF1型的局部表现,是8型中唯一非遗传性的,它以丛状神经瘤为特征,即以某一区域的神经干扭曲、增生过长、伴有结缔组织及神经组织增生为主。报道30%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可出现骨质缺损、脊柱侧凸、颅骨凹陷、胫排骨间假关节形成等骨骼改变。肿瘤位于颅内或脊髓腔内,常常出现压迫症状,如颅内高压、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李澄等对63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进行MR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检出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27例[4]。李欠云等统计过39例骶尾部肿瘤中查出神经纤维瘤2例[5]。目前针对神经纤维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也有人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酮替芬治疗NF[3]。

参考文献

[1]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500.

[2]RiccardiVM.Neurofibromatosis:clinicalheterogeneity[J].CurrProblcancer1982,7:1.

[3]张超,滕利.神经纤维瘤病的相关因素与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34.

神经纤维瘤病篇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0岁,左季肋部及左腰背部反复胀痛7年,加重半个月,2001年不明原因感觉左季肋部胀痛,数日后自行缓解,每年发作数次,2005年外院检查左肾上腺区囊实性占位,半个月前再次发作,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患者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恶心、呕吐,饮食、大小便正常,体重未见减轻。

CT检查:平扫示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囊实混合性病变,边界清。囊壁不均匀增厚,局部呈结节样向囊内突入,囊内可见液—液分层,下半部分呈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囊壁呈明显强化,左肾明显受压向下移位。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2)。

手术所见:全麻成功后取右侧卧位,术中可见囊肿体积较大,与周围组织略有粘连。游离至肾上腺表面,将囊肿开窗放出约400mL血性液体,嵌夹囊肿根部完全切除肾上腺囊肿,部分组织与囊肿连接紧密,一同切除。肾上腺肿物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所见:囊壁厚0.1~0.3cm,表面灰红灰黄色,切面灰黄色,质中。病理报告结果:神经鞘瘤图(3~4)。

2讨论

神经鞘瘤是发生于神经鞘膜的肿瘤,又名雪旺瘤,来源于神经外胚叶的雪旺细胞。

神经纤维瘤病篇4

1病例介绍

1.1病史:患者男性,44岁,6年前开始无意中发现压迫挤压左小腿后方出现疼痛,无放射痛,无麻木,行走时无疼痛及麻木,活动无受限,未诊治。3年前开始左小腿疼痛逐渐加重,伴有左足麻木疼痛,以左小腿后方及足底明显,多为局部挤压及活动后出现,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后能缓解,但症状不能完全消失,夜间休息时间断有发作,曾行腰椎及左踝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否认明显左小腿外伤病史,余肢体无麻木疼痛,无发热,体重无明显变化,无头晕、胸闷及腹痛等特殊不适。

1.2查体:左小腿肌肉较对侧稍有萎缩,皮肤无充血发红,无静脉曲张,无肿胀,未及包快,小腿中上1/3后方局部压痛点,向远端放射痛,Tinel征(+),左踝左足感觉减退,肌力肌张力正常,肢端血循良,左膝左踝及足趾活动良。

1.3辅助检查:肌电图:左腓肠神经失神经电位,考虑神经损伤。左小腿B超:左侧比目鱼肌内可见22*12mm低回声团,两端与胫后神经相连,CDFI可见少许血流,考虑左小腿神经鞘瘤。

1.4手术经过:取左小腿后外侧入路约10cm,自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间隙进入,紧贴腓骨后方剥离部分肌肉,显露胫神经,见胫神经局部增粗呈结节样肿块,切开鞘膜,沿神经纤维分离,见约2*1cm肿物(图1),边界清,质韧,外有包膜,被神经纤维包裹,神经纤维变性变硬,肿物分别向近端远端绳索状延伸,遂向近端远端延长切口,见肿物近端以直径0.1~0.2cm向近端蔓延,未探及末端,肿物远端以直径0.3~0.4cm向远端蔓延(图1)。延长切口至靠近踝关节、膝关节,均未探查至肿物末端,考虑肿物近端远端延伸边界不清,继续扩大创口探查导致神经损伤过大,影响胫神经血供及功能,可能导致胫神经坏死,考虑到肿物最大处局部压迫已解除,术中向患者交待病情后,同意暂时剥离肿物至此范围,拒绝继续扩大切口探查,遂切除肿物,关闭切口。

术后病理标本:大小约2*1cm肿物,呈条索状向近端远端延伸,近端直径0.1~0.2cm,远端以直径0.3~0.4cm,总长约20cm(未及末端)。病理结果:左胫神经鞘膜瘤(图2)。

2讨论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细胞的良性肿瘤,又名Schwann细胞瘤,各种年龄、不同性别均可发生,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多见于颅内和椎管内、颈部、后纵隔和椎旁,发生于四肢软组织少见,好发于屈侧,尤其是靠近肘、腕和膝关节处。其中神经纤维瘤很少,主要是神经鞘瘤。大多数神经鞘瘤为散发,无遗传倾向,也可并发于神经纤维瘤病,年轻人多见[1]。神经鞘瘤生长较慢,为圆形、椭圆形或梭形,其长轴与神经干方向一致,常有完整的包膜,不发生浸润,很少发生恶变,通常无自觉症状,有时伴有疼痛及压痛,与其发源神经粘连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可发生感觉障碍,特别是在相应的部位发生疼痛与麻木,运动障碍少见。

神经鞘膜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加上肿物体积过小,辅助检查的阳性率低,所以早期诊断难度较大。随着肿物逐渐增大,出现局部神经压迫的临床症状,肌电图可帮助明确神经损伤情况。B超能对瘤体进行多切面的观察,可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有无包膜、囊性或实性,重点观察肿块与神经的关系,是否有细条状低回声带与肿块相连,即“鼠尾征”[2]。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检测肿块周边及内部的血流情况。MRI可显示肿瘤与神经的具体关系和周围伴随软组织情况,磁共振成像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神经鞘瘤术前部位、大小与周围肌肉和神经的关系的评价有明显优势。四肢神经鞘瘤的MRI典型表现为位于神经血管束走行区并与神经束偏心性相连的椭圆形不均质占位性病变,有较多的囊变坏死区,可有靶征、神经出入征、脂肪包绕征、脂肪尾征等,边缘光滑清晰[3]。

手术是治疗周围神经鞘瘤的有效方法,周凯龙[4]等认为早期诊断神经鞘瘤,显微镜下无损伤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周围神经鞘瘤成功的关键。周围神经鞘瘤与神经干紧密相连,在包膜内完整切除肿瘤,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为片面追求减少复发率而采用包膜外切除极易造成神经纤维的误伤,且肿瘤切除不彻底而复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具有复发率低、医源性神经损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林土良等借助显微镜手术治疗窝部腓总神经鞘瘤,疗效满意[5]。

本例神经鞘瘤较为罕见,术中切开神经鞘膜后见肿物位于神经纤维束之间,沿神经纤维束蔓延,神经纤维被肿物向周围挤压,呈缆绳样包围肿物,切除肿物总长约20cm,手术范围几乎累积小腿全长,接近膝关节及踝关节,仍未探查至肿物末端,推测肿物有可能向近端远端累及坐骨神经及足底神经。

参考文献:

[1]KangHJ,ShinSJ,KangES.Schwannomasoftheupperextremity[J].JHandSurg,2000,25:604-607.

[2]陈蕴宝,丁炎,赵新美,等.外周神经鞘肿瘤21例高频彩超声像图分析[J].现在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599-3600.

[3]汪敬群,郁万江,庄雄杰,等.MRI对四肢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2):108―110.

神经纤维瘤病篇5

资料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25例AF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10例,年龄6~52岁,平均20.3岁,其中15岁以下7例。临床症状以局部疼痛为主。25例中8例有明确的外伤史或肌肉注射史。病程2个月~4.5年,平均15个月。18例为原发,7例为术后复发,其中4例1次复发,2例2次复发,1例3次复发。

二、MRI检查

25例患者均接受MRI检查,使用SiemensMagnetomVision1.5T及SiemensTrio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采用横断、冠状、矢状面扫描,平扫序列为TSE,T1WI(TR450ms,TE12ms,矩阵160×256~224×256)、T2WI(TR4500ms,TE90ms,矩阵224×512~308×512)、脂肪抑制(fatsuppression,FS)T2WI;层厚4~6mm,间隔0.4~0.6mm。全部病例均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剂量0.1mmol/kg体重,注射速度1~2ml/s,静脉注射后行横断和(或)冠矢状T1WI扫描,并行一个断面的脂肪抑制T1WI扫描。

三、病理学检查

25例AF标本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和HE染色。

结果

一、手术结果

25例AF病变位于颈部2例,锁骨上2例,腋窝3例,腰背部3例,盆底1例,臀部7例,上肢2例,下肢5例。病变呈类圆形、梭形、扇形,大小介于3~21cm。质硬,无压痛。AF呈实性肿块状,质地坚韧,瘤体切面呈灰白色或黄白色,呈编织状排列,可见神经支和血管分支穿入瘤内。21例AF瘤体边界不清,无包膜,向周围浸润生长,边缘呈爪状。4例瘤体周围组织受压形成不完整的假包膜。浸润邻近肌肉20例,浸润邻近脂肪组织13例,累及血管神经束12例,骨质侵犯5例。

二、MRI改变

肿块边界不清21例(图1),边界清楚4例(图2)。与肌肉组织相比,肿块信号特点有3种类型,即T1WI、T2WI上均为低信号;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T1WI上呈稍高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肿块不同区域呈不同信号,大多数(21/25)信号不均匀,少数(4/25)信号均匀。总体上,肿块T1WI上以等或稍高信号为主,T2WI以高信号为主,信号低于脂肪组织,夹杂T1WI、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斑片状及条状影(图1)。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匀强化21例,均匀强化4例。浸润邻近肌肉20例,其中侵犯单一肌肉8例,侵犯多块肌肉12例(图3)。邻近脂肪组织侵犯13例(图3),血管神经束受累及12例(图3),邻近骨累及5例(图4)。

三、病理组织学改变

初发、复发AF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同,均由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束组成,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无异型性。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束3者的比例在不同患者及同一患者的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镜下肿瘤由形态一致的梭形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呈编织状或漩涡状交织状排列,分布在胶原纤维内,无异型性(图5)。浸润邻近肌肉20例,浸润邻近脂肪组织13例,累及血管神经束12例,骨质侵犯5例。

讨论

侵袭性纤维瘤病或硬纤维瘤是1838年Muller首次提出并命名的一种少见肿瘤[4]。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手术有关,也可能与体内雌激素水平、遗传等有关。在家族性腺瘤肉病(familityadenomatouspolyposis,FAP)和Gardner综合征中该病的发生率高[5-6]。

AF起源于肌肉、筋膜、腱膜等结缔组织[1,3,6],临床上为质硬、不活动的实体肿块,可有疼痛、局部功能障碍等表现。组织学上呈良性表现,由纤维性组织构成。AF大多无包膜,边界大部分不清,质韧,瘤内血管间质较少。本组资料证实,AF的主要组织成分是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其细胞形态无异型性,但其组织排列、分布有明显异型性,表现为交织状或编织状排列[6-7]。腹外型AF多见于儿童,本组15岁以下的AF有7例。儿童AF多发生于臀部,本组发生于臀部的7例AF中5例为儿童患者。浸润性生长和术后高复发率及不转移为AF的生物学特点。肿瘤复发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块大小无明显关系,而与肿瘤边界是否清楚及是否浸润周围组织有关[8]。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可更彻底切除AF,因此肿瘤侵犯范围的术前影像评价有重要意义。

AF不同的组织成分对应MRI上不同的信号表现。胶原纤维在T1WI、T2WI上均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细胞成分为主者(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T1WI、T2WI上分别为低、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肿块内条状及斑片状T1WI、T2WI低信号是AF较特异性的征象。经与病理结果对照,部分低信号区为胶原纤维丰富的区域,另一部分低信号区为肿瘤累及肌肉后残留的正常肌肉岛[1,6,9,10]。病理证实的浸润性生长的AF,呈爪状向邻近肌肉、脂肪组织浸润,故在MRI上大多呈边界不清的肿块。部分AF在病理上发现有假包膜,则在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复发肿瘤更具侵袭性[8],在MRI及病理上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肿块。本组复发的AF均有类似表现。

AF好发于四肢及躯干深部组织,好发于青少年;在MRI的T2WI上肿块以稍高信号为主,夹杂斑片状及条状低信号区;虽然肿块往往较大,但无坏死,亦无瘤周水肿;增强扫描肿块较明显强化,强化多不均匀;大部分肿瘤沿肌纤维或肌间隙浸润生长;均是诊断AF的临床、影像学依据。由于AF具有侵袭性特点,需与软组织恶性肿瘤鉴别,如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1,3]。纤维肉瘤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发病年龄常大于AF,肿瘤恶性程度高,易出现坏死,瘤周水肿往往较明显。横纹肌肉瘤发病年龄往往小于AF,边界更不清楚,瘤周水肿明显,如无坏死,则强化均匀,且强化显著,可与AF鉴别。

神经纤维瘤病篇6

关键词神经鞘瘤手术体会

生长于周围神经干上的神经鞘瘤临床比较少见,2009~2011年收治周围神经鞘瘤患者6例,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19~53岁,平均41.5岁;病史10~19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2例发生于右上肢尺神经,1例发生于右下肢腓浅神经,另外3例发生于颈部左、右侧臂丛神经,均为单发。

临床表现:6例均以局部肿物为首发表现,并逐渐出现相应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沉重感,触之麻痛感加重并向远端放射,神经叩击放散痛明显,均无明显运动、感觉障碍和肌肉萎缩。

治疗和随访:6例均经手术完整切除,其中4例均与局麻下完成。1例手术术中剥离肿瘤时出现剧烈肢体麻木感和抽搐,经静脉给与适量氯胺酮后顺利切除。1例在臂丛麻醉下完成。术后随访2~3年,均无复发。

病理表现:肉眼观肿瘤均呈卵圆形,直径1.5~4.0cm;具有完整包膜,切面光整,呈白色或灰红色,镜下显示大量雪旺氏细胞,间有结绨组织,无神经纤维。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