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例(3篇)

发布人:网络 发布时间:2024-01-18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

[关键词]艾灸预处理;实验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2)02(c)-0010-03

Experimentalresearchprogressofthemoxibustionpretreatmentinrecenttenyears

YANGHua

DepartmentofOrthopedicsandTraumatology,theSchoolHospitalofWuhanInstituteofPhysicalEducation,HubeiProvince,Wuhan430000,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focusofpreventivemedicineintheTCMhasshiftedfromacupuncturepretreatmenttomoxibustionpretreatment,bothofwhichhavesimilarities,andeachhasanadvantage.Thispaperwillshowtheexperimentalresearchresultsofthemoxibustionpretreatmentinthepasttenyearsthroughthemechanismofthemoxibustionpretreatment,anditseffectsonsixaspectssuchasthesystemofsports,thenervoussystemandthecardiovascularsystem.

[Keywords]Moxibustionpretreatment;Experimentalresearch;Review

艾灸预处理,即“逆灸”,属于逆针灸的一部分,是以“治未病”为主要理论基础的防病保健方法。它是通过艾灸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这一预防疾病的方法最早出现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其中记载“新生儿无疾,慎不可逆针灸”。沿用至今的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节气灸预防中风、感冒都属于“逆针灸”的范畴。本文将对近10年来艾灸预处理的实验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

历代医家对艾灸预处理的理论阐述非常丰富。明代・高武在《诸病源候论》中,最早给出明确定义:“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针刺与艾灸同是治未病的两种重要手段,但是两者相比较,针刺多用于既病防传,艾灸则多用于未病先防[1]。这说明艾灸预处理更适用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在中医理论里,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①调整阴阳,促进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②激发正气,调节气机,拒邪于外;③根据五行制化及经络传变规律,未病先防;④结合时间医学,择时防治。

目前,在现代医学研究里,“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是比较公认的一种假说。它能很好地阐释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李晓泓[3]认为,艾灸预处理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现代应激学说密切相关。针对“未病”人群(这类人可以是健康人,也可以是无病体弱人群或是按照体质学说区分的某类疾病的高危易感人群等),医者或患者自己在疾病发生之前用针灸对一些特定腧穴进行适时、适量的物理刺激,使机体产生有利的应激反应,能够调整潜在的功能紊乱,抵抗或减轻随后发生的疾病对身体的伤害,从而达到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和延缓正常器官组织衰老退化的目的。并且推测,在这种良性应激反应过程中,热休克蛋白是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重要物质基础。相对于西医利用短暂的缺血、缺氧、高温等预处理方法[4-5]来说,针灸具有创伤小、易于调控的优势,尤其是艾灸,刺激温和,易于接受。

2艾灸预处理的影响

2.1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艾灸预处理能够改善和缓解运动性疲劳导致的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失常,自由基的代谢紊乱,进而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同时还能够减轻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对骨骼肌的结构损伤。项丽静[6]的研究发现,艾灸能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升高,丙二醛(MDA)的含量下降,这种明显的抗自由基氧化的功能能够阻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从而延缓大强度耐力训练运动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王之娟等[7]发现,通过艾灸肾俞能够有效防止持续性运动疲劳大鼠模型出现体重下降,缓解血红蛋白、肌糖原、肝糖原含量的下降。此外,顾一煌等[8]研究结果还显示,艾灸可升高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有利于血液中乳酸的代谢,并且能有效地提高常压耐缺氧的时间和提小鼠的负重游泳能力。熊静宇等[9]还从光镜下观测到艾灸预处理组的骨骼肌细胞除小部分核膜边界不清楚外,肌纤维排列整齐,细胞膜完整,胞内无空泡出现,并且艾灸运动组运动后各时相骨骼肌结构损伤程度都明显轻于单纯运动组,运动后72h损伤基本修复,证实了艾灸对一次性力竭离心运动大鼠模型的骨骼肌的保护作用。

2.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现研究者多采用“4-动脉阻断”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来观察艾灸预处理对模型的影响。赵宇辉等[10]证实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Bax蛋白表达存在良性影响,而华金双等[11-13]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与缺血组比较,艾灸预处理组的SOD活性和MDA含量受到显著影响,HSP70蛋白受到较多表达(P<0.01),并且海马CA1区HSP70mRNA表达各时间点显著偏高(P<0.01),以上研究说明影响HSP70mRNA、HSP70蛋白、Bcl-2蛋白、Bax蛋白的表达可能是艾灸预处理保护缺血神经元的作用机制。孙忠人等[14]还发现,与脑缺血组相比,艾灸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的一氧化氮合酶(NOS)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活性均显著性降低(P<0.01),但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大鼠模型的NOS和nNOS活性具有相同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诱导脑缺血耐受。

2.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在针灸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全面些,艾灸预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早期动物实验[15]已经证实,针刺能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纠正心脏缺血诱发的心律失常,改善左心室功能,从而提高心肌抗御缺血损伤的能力。之后的研究[16]还证明,这种冠状血管程度不一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实现的。王一茗等[17]发现艾灸预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肌浆网的RyR2mRNA表达,并且优于缺血再灌注(P<0.01)。随后赵宇辉等[18]还发现艾灸预处理还可以通过增加HSP70mRNA的表达来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但是对于缺血再灌注的优越性却是与每日的治疗量有密切关系。

2.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应激状态下,热休克蛋白不仅存在于细胞内,还能被机体的一些细胞分泌到循环血液和体液中,形成细胞外热休克蛋白(extracellularheatshockprotein,eHSP),通过干预核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来影响炎症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最终达到减轻炎症损伤、保护机体的目的。那么艾灸预处理保护消化系统的作用机人们环境除了可能主要是通过影响血液中eHSP70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有实验表明[19-20]经艾灸足三里、梁门穴预处理的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和基因表达增加,前列腺素2(PGE2)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含量显著升高,胃黏膜血流量(GMBF)亦显著增高,内皮素(ET)含量明显下降。以此来降低胃黏膜损伤指数,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从而保护胃黏膜。易受乡等[21]研究发现艾灸预处理可以诱导eHSP70的表达升高,启动其下游信号转导途径,抑制核因子NF-κB的表达,减轻血清内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的转录,同时镜下还可以观察到,艾灸预处理组大鼠胃黏膜(与模型组比较)的破损,脱落较轻,炎症细胞浸润较少,并且在病理组织学评分上,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相应的组织形态学变化在另一项实验中[22]也被证实。不仅如此,艾灸预处理还能对抗炎因子产生良性影响。有实验结果[23]显示,艾灸预处理在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同时,抑制促炎因子IL-1β、TNF-α,从而达到抗炎症反应的作用。同时,Liu等[24]的实验还证明,艾灸预处理还可以增加胃黏膜中GSH-Px与SOD活性,降低MDA含量而达到其抗氧化损伤的作用。

2.5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李晓泓等[25]的研究发现,艾灸预处理能够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下丘脑里的HSP70异常表达,调节血清中IL-6、TGH、皮质醇的含量,并且还观察到模型的纤维结缔组织和滑膜间皮细胞增生程度减轻,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降低,关节软骨面较完整。但此实验中叠加的预处理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6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李晓泓等[26-28]的研究表明,逆灸对更年期大鼠的影响是多途径的、整体性的。它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态维护具有保护作用。逆灸可以调节更年期大鼠的TNF-α的紊乱,提高脾脏雌激素受体α,增加子宫内激素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及相应受体表达,延缓子宫退行性改变,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等相关激素的平衡,缓降下丘脑室旁核雌激素受体α的异常高表达,正向调节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血浆中促肾上腺激素。但是不同作用途径的最佳作用时间点并不一致。

3讨论

灸法以能够弥补针药的不足、擅长“治未病”而倍受青睐,近10年来,国内研究者逐渐重视对艾灸预处理的作用研究,研究对象逐渐覆盖临床各科常见疾病,包括运动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但是实验中,处理手段多是造模前临时短期艾灸预处理,处理时间从7次到16次不等,同一种疾病选穴不一样。所以,关于艾灸预处理的一些基础研究,如刺激量、刺激时间、刺激间隔、穴位选择等,还有待实验针灸学和临床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程洁,李忠仁.针灸治未病的古代文献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3):49.

[2]何小琼.逆针灸治未病中医机理浅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10):74-75.

[3]李晓泓.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3):82-85.

[4]MonkayoJ,DeFreitasGR,BogousslavskyJ,etal.Dotransien-tischemicattackshaveaneuroprotectiveeffect[J].Neurology,2000,54(11):2089-2094.

[5]GorgiasN,MaidatsiP,TsolakiM.Hypoxicprotectsagainstneuronaldamageoftherathippocampusinducedbyseverehypoxia[J].BrainRes,1996,714(1-2):215-225.

[6]项丽静.灸足三里、关元穴对运动人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73.

[7]王之娟,王蕴红,梁蕾,等.艾灸肾俞对大鼠抗疲劳能力作用的效果观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3):52.

[8]顾一煌,金宏柱,史曙生.艾灸对小鼠抗运动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42.

[9]熊静宇,肖国强,卢艳梅.艾灸预处理对大鼠离心运动后骨骼肌组织保护作用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56-61.

[10]赵宇辉,孙忠人,李晓捷,等.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Bcl-2和Bax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8):53-54.

[11]华金双,李丽萍,朱现民.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SOD,MDA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8):595-597.

[12]华金双,李丽萍,王民集.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3-74.

[13]华金双,李丽萍,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脑缺血大鼠HSP70蛋白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86-87.

[14]孙忠人,王振宇,华金双.艾灸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52-54.

[15]王浩,李汉儒.冠心病患者血液脂质过氧化物及有关酶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2,23(4):251.

[16]邓集荣,刘涌,李可智.按膻中穴致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在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按摩与导引,1998,(1):6.

[17]王一茗,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高脂血症大鼠心肌RyR2mRNA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164-1167.

[18]赵宇辉,孙忠人.艾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细胞凋亡及HSP70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1):36-38.

[19]常小荣,彭娜,易受乡,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HSP70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13):1252-1256.

[20]易受乡,彭艳,常小荣,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溃疡大鼠胃黏膜增殖修复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21-24.

[21]易受乡,杜燕.艾灸预处理对急性胃劲膜损伤大鼠血清中eHSP70及胃黏膜细胞NF-kB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62-1467.

[22]杜燕,易受乡,林亚平,等.艾灸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热休克蛋白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5):269-272.

[23]刘密,常小荣,严洁,等.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6):906-908.

[24]LiuMi,ChangXiaorong,YanJie,etal.EffectsofmoxibustionpretreatmentonGSH-Px,SODandMDAingastricmucosaofratswithstressulcer[J].JAcupunctTuinaSci,2011,9(1):17-20.

[25]李晓泓,张露芬.艾灸预处理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HSP70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86-89.

[26]李晓泓,解秸萍,张露芬,等.逆灸关元穴对自然更年期大鼠下丘脑雌激素受体α和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及血浆促肾上腺激素的调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118-120.

[27]李晓泓,解秸萍,张露芬,等.预先艾灸对随后不同阶段后更年期大鼠促性激索释放激索、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干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99-101.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篇2

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干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仰。

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的起源】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二千年多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可能就在石器时代。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主要的针灸法】

毫针刺法

灸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

中医学里有许多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措施,灸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灸法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知道用火的时候。“灸”字《说文解字》在一书中解释作“灼”,意思是用火灼体,借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

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或疼痛处烧灼、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取得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艾灸――绿色安全的养生法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无艾则无灸

许多人以为“灸”,就是用火熏灼身体,其实不然,灸若只是一个简单的火热熏灼,并无艾草等药物的配合,则皮肤表面虽有灼热之感,但无药物渗透入里之效,不能称为真正的艾灸。因为艾草在燃烧过程中,其药性不仅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至各条经络,还可经呼吸道进人体内。另外,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加以杀灭,所以在中医“砭针灸药”四大医术中,灸与艾是密不可分的,无艾则无灸。

艾草――百草之王

艾草在古代文献中还有医草、艾蓬、灸草、香艾等名称,常生长于路旁荒地。就是这样一株看似普通、貌不惊人的植物,却有着“百草之王”的美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艾叶中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具有兴奋神经、清热、止血、止痛、平喘、镇咳、祛痰,抑制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等功能,故有人称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药物。艾叶在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还具有清除自由基,减少过氧化物,抗氧化等功效。

艾灸――安全可靠的自然疗法

医学和医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将疾病消灭或控制在其未发生或发生的萌芽状态。灸疗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养生保健效果的预防方法,它能起到扶正祛邪,强身御敌的作用。众多历史文献和不计其数的临床实践,都证明了灸疗具有非常神奇独特的治疗功效。

灸疗治百病

艾灸既能用于各种危重、急性疾病的抢救与治疗,也可用于慢性疾病的虚损、滋补与调理。据文献检索,内、外、妇、儿及骨伤、皮肤、五官等科的二百多种疾病,都可以采用艾灸疗法治疗,而且疗效十分明显。

病前预防,病中治疗,病后康复

实际上艾灸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它除了可治疗多种疾病之外,还能强身健体,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健康质量。中医的灸疗在发病前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中有助于疾病的治疗,病愈后促进身体的康复。

安全可靠

艾灸价格低廉,简单方便,较少危险,容易操作,又无需十分复杂的医学理论知识,以及高级精密的医疗仪器,人人都学得会、用得上,十分适合在家庭中应用。

艾灸使用的是无污染的天然植物,属于以温热效应为主的物理治疗,既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又环保洁净,是一种非常安全可靠的自然疗法。

艾灸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艾灸的操作,一般都较为简单,与针灸相比,它不需要专业的行针手法,而且灸的范围较大,取穴也没有针灸严格。灸疗中使用的艾条和艾绒,现都有成品出售。购买时注意,以金黄色、柔软如茸、无细梗等杂质的艾绒质量为好。艾条中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两种,家庭温灸用清艾条即可。

艾灸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艾条灸

艾条是以艾绒卷制而成的圆柱状,直径为1.5厘米左右,长约20厘米。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称为温和灸。根据其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三种:

悬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病处,在离皮肤2~3厘米处熏烧,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有红晕就可。

雀啄灸操作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之间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远一近地移动。

回旋灸操作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保持一定的距离,灸条匀速地向左右方向反复移动或旋转。

艾炷灸

由艾绒做成的圆锥形的艾炷,小如米粒,大如枣。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燃灸,称直接灸。操作时,先选择好大小适宜的艾炷,在施灸部位涂上凡士林等润肤油膏。再将艾炷放置于施灸穴位上面,点燃艾炷顶端。

等艾炷将燃烧至被灸者皮肤2/5或1/4时,用镊子取下艾炷,换上另一艾炷继续灸,每次可灸3~7壮。根据灸后有无瘢痕出现,又可分为:

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因它灸后局部会产生炎症,古人称为“灸疮”或“灸花”,愈合后随着灸疮的结痂脱落,局部有瘢痕组织形成,故得名。

非瘢痕灸灸时先在施灸部位涂少量油膏,然后将艾炷放在穴位之上将其点燃。当患者感到皮肤灼痛时,即夹去或压灭艾炷,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上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一般不会留下瘢痕。

温灸器使用方法

打开艾灸盒上的盖子,燃起艾条。将点燃的一端艾灸孔中用卡子固定好。将温灸器放在艾条后盖上盒子施灸部位,用橡皮条和挂钩固定。施灸完毕后,熄灭艾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