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计划安排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范例(3篇)

发布人:收集 发布时间:2024-12-12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实践;双向教学

基础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临床医学类专业上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依旧为前苏联的结构式课堂教学,在校期间,学生要学习40多门专业课程,且各个课程之间缺乏关联,且教学内容繁重和存在重复,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的不关联性和枯燥性,实际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临床教学中的基础学科为基础医学教学,它是进行临床诊断和操作的根本依据。然而,目前的基础医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缺乏临床实践,对于学生及以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隐患。

一、基础医学教学的现状

(一)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学课程中,同学们作为新生步入课堂,在学校学习的五个至六个学期的时间,大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性的内容学习,大部分的时间也仅仅被局限在黑板之上,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解剖学中接触到的人体标本外(而这类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实际上课次数也是相当少的),对于此外的病情等并没有具体的接触,更无从谈起与其他病人的接触,同学们唯一可获得的,现实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病因等,大都仅仅是凭借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描述或参考教科书的形式来产生模糊的印象[2]。因此,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的脱节现象,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做法,愈发突出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疑虑,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就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即便可能是遇到较为简单的病情等无法有效的运用所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可想而知,当遇到稍微发杂的病情,对于学生来说更无从着手,这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医护人员,都是非常不希望遇到的情况。

(二)基础医学的教学课时少

在调查的几家医类学校中,我们发现目前大都开设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数量较少,这也直接的导致了理论无法和临床进行适时恰当的的相关实践结合。虽然目前大部分的医学课程和课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而进行了缩减,然而我们知道,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本的知识内容点等,却没有因为课改的缩减而缩减,个别情况反而越来越多[3]。新课改的目的虽好,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现实却背道而驰。一方面,缩短课时不减课程内容的做法,对于学生无疑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内容,另外一方面,原本一节课的时间并不多,老师现在需要利用更短的时间,讲解与之前一般的内容,有些甚至需要讲解更多的内容,这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教学负担,且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往往是,作为老师不得不牺牲一些知识要点,对于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也不会那么的充分和全面,对于课程要点等原本需要着重精讲的内容,有些甚至不得不精简一笔带过,这对于老师他们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某些知识要点的遗漏等,对于日后同学们技术的掌握,都有很大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对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

(三)师资问题导致基础与临床脱节

以往的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教师一般都来自一线,他们大都是在临床实际医学中等都有丰富的经验,遇到的问题等都比较多且复杂,正因为如此,诸如此类医生,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往往能够很好的将学生们日常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操作等进行很好的总结,并且将这一总结经验很好的传达给同学们,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不能得到多次的时间操作的机会,但是通过聆听诸如此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的现场教授和分享,同样可以达到直观有效的基础医学教学,对简单或复杂病情的处理和应急处理有很好的概念和了解[4]。而现今的医学院校所选用的基础医学教师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往往接受更多的是理论知识上的教育,而实际真正给他们的临床亲自操刀的机会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样势必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理论知识教导,缺乏与临床结合而形成了脱节现象。除此之外,导致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的基础医学师资所具备的知识构架并不完善。基础医学师资所掌握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都来源于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积累,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不断更新,过于老旧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已无法适应当代人的需求,再加上教师过多的投入到基础科学的研究,对于现代化先进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新发现等知识的积累并不足,所掌握的的技能,也只是过多的徘徊在医疗基础上,不够超前的思维和自我学习能力,这一系列现象的存在都导致了基础医学教学中基础和临床的严重脱节[5]。在基础医学教学的师资中更是存在跟医学专业无关的生物类专业的教师,他们教育的侧重面更多的是与自己所学内容有关的,偏生物方向,可想而知,对于医疗医学等内容,他们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更不用说临床经验,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严重缺乏,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引入临床医学进行教学。

二、完善基础医学教学的措施

(一)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增设临床课程

通过调整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医学教学课程学习的同时适当的增加临床见习课程能起到以下三种作用:1.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和患者接触,及早了解患者的感受,可邀请临床医生来讲解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一些内容,同时也可通过观看临床医生的操作流程来增强学生的认知度和责任感。2.在基础理论、解剖和生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临床见习,来有效的加强医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3.增设的临床课程能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解剖学课程中的门静脉对应有三条侧枝循环,当发生肝硬化时,这三条侧枝循环的静脉会出现曲张现象,假若学生能通过临床实际接触到肝硬化患者的脐周静脉曲线,则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

(二)调整师资配置,提倡基础临床教师交叉上课

在医学院校中进行教学的基础教师和临床教师都存有弊端。基础教师的长期理论教学中缺乏实际临床案例,而临床教师由于长期临床工作而对基础理论意识浅薄[6]。医学课程来自临床实践,医学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服务临床,是后续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因此,为加强基础医学教学和临床之间的联系,应加强基础医学教师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创建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双向教学模式。基础教师定期从事临床工作,以具备治疗和处理医疗事物的基本技能,掌握新的临床技术。通过自我临床经验的丰富,将亲身经历增加到基础课程教学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基础教学质量。而对于临床教师则应定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基础教学培训或科研,以加深和巩固自我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临床医学知识与基础医学知识充分结合。如哈佛医学院中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师的职位中就设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等职位,保证了临床医生来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教学课程,能最大程度上的加速学生对基础医学的掌握,同时也能促使教师的科研选题范围拓宽,针对临床需求进行研究方向的选择,提高科研成功的实用性。

(三)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增加综合性实验和案例分析

现今的大部分医学类专业的教材的编写重点大都是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缺乏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因此,在基础课程教材中应增加与临床关联、病例分析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案例式教学,可增设《生理病理学与临床》、《病原生物学与临床》、《免疫学与临床》及《生物化学与临床》等课程,在传统基础医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进行整合和渗透。除此之外,在教学课程中应增设含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并进行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将从动物实验所得的实验指标与人对应的病状、体征和检验指标进行比对,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处,从中得到启发。

三、结束语

事实证明,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与较强的工作能力,培养综合性素质的医学人才,应将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在基础教学中增设临床课程、加强基础医学教师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及强化教材的基础与临床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临床问题以有效的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大力提倡和鼓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学长和学姐,每年返校,与师弟师妹分享临床经验,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新一代的医护人员,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在与现代先进的医疗医学技术的脱节上,学校可以加强与医院之间的合作和联系,经常性的聘请在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建树的先锋人物,对同学们进行一定的分享和技术经验总结。帮助同学们开拓视野,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学习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最终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2]刘军,郑碧英,赵祖国,等.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64-466.

[3]李萍,姚晓爱,姜涛.思维导图在内分泌临床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6):472-474.

[4]宫丽平,刘玉婷,杨慧,等.病理学病例讨论库建设及教学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4):269-271.

[5]陈洁,邱慧颖,徐茂锦.在教学中融入转化医学理念和思维[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1):22-23.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范文

关键词:临床研究生;培养方式;探究

笔者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临床研究生的导师,就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经历、培养研究生的结果,以及对近年来在身边工作的已毕业研究生的观察(这些研究生来自于国内不同的医学院校,从师于优秀的神经外科专家),在与同行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临床研究生培养有所帮助。

当前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两大矛盾:一是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矛盾;二是科研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这两大矛盾始终困扰着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有着本质区别:本科教学是一种宏观教育、基础教育,而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微观教育、精尖教育;相对于科研型研究生教育而言,临床研究生教育是具有一定临床科研能力的临床教育。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提出“增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这标志着临床研究生教育的正式开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医学高级人才的需求,临床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方式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中。多年来,临床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数量还是在培养质量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临床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级临床人才,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能够掌握比较全面的临床技能、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临床医生,其主要目的是为临床一线服务。因此,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应该是面向临床医疗工作,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人才,他们毕业后,既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底,又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通过严格的临床实践后,成为临床医疗工作和临床科研工作方面的优秀人才。尽管临床研究生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始终是在探索之中,尤其是各个学会对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也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有了非同寻常的影响。就目前的临床研究生培养而言,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培养临床研究生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临床科研意识、基础扎实的临床专业医师,而不是全科医师。临床研究生与医学本科生有其共同点: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临床操作的基本技能(简称“三基”)。这“三基”是未来能够成为治病救人的合格医师的根本,“三基”的应用贯穿着一个医生从医的始终,不掌握“三基”,就像万丈高楼没有扎实的地基一样。临床研究生的未来是成为面对活生生的人的医生,他的工作是为患者解除病痛,“三基”训练必须是长期的。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生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临床研究生是在具有一定的“三基”和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基础之上进行培养;临床研究生的“三基”训练是对大学本科所学的“三基”加以巩固。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科研意识的专业人才,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点。由于这一点目前已被淡化,从而出现了两个误区:一是将临床研究生等同于科研型研究生,重点放在基础科研上,甚至要求有科研成果;二是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过去本科生的培养,过分强调“三基”训练,即按所谓的住院医生来训练临床研究生。从多年培养临床研究生的经验来看,笔者认为临床研究生的专业培养从实际出发是关键点,没有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就很难成为临床需要的专业人才。笔者前几届的研究生,从事专业学习时间较长,工作后能将临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发表临床论文。既有临床专业知识,又有临床经历的临床研究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受欢迎。

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

我国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说明:我们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依然不太明确,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始终在变化,曾经甚至至今仍有人认为培养基础科研能力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方式,把能够发表多少篇SCI文章作为评估临床研究生水平的主要指标,这种不重能力,只看发表多少篇SCI文章的评价体系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偏差:为文章而培养研究生,忽略了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研究生所面对的是和他们一样活生生的人,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人”。现实中仅仅会一些动物实验就能做医生甚至是高级别医生,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另外,由于临床住院医生的培养缺乏针对性,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着培养指向不明确的问题。为了使临床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生训练接轨,研究生的培养又走向了与本科生培养相雷同的现象,即过度地进行基础训练,忽略临床专业培养的现象。对临床研究生专业培养过程的忽略,造成了临床研究生无专业,他们与本科生一样在相关科室进行轮转,学习专业的时间非常少,甚至对本专业都没有基本的认识,就完成了临床专业学习,这与当初设立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不相吻合。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应建立在非常扎实的临床专业基础上,缺乏专业的培养,就失去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同于基础科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具有做一些基础实验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临床科研能力。近年来,由于医院评比指标体系影响,使整个医疗系统进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误区:不考虑医疗水平,用所谓的医学论文分值来衡量医院的水平,这就使得各医院不得不追求发表SCI文章的数量,也迫使临床研究生导师围绕这个指挥棒转,临床研究生也不得不去完成与临床无关的工作。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紧密围绕临床工作,在具有一定临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凝练出自己的观点。

如今,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有了一些较好的转变:将基础课程放到业余时间完成,极大地增加了临床训练时间;也调整了临床研究生的考评方式,将完成高水平论文调整为完成临床病例总结,使临床研究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临床之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建议

一是增加临床学习时间。现行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在业余时间完成,极大地增加临床学习时间是必要且有效的。原来的医学基础理论学习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这种做法对学生来讲相对较为轻松、负担较小。然而,减少了临床学习时间,对于临床研究生损失较大。

二是增加临床研究生相关科室的轮转经历,拓展其知识。这有利于临床研究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与相关科室互相配合,完成患者诊治,减少漏诊的机会,但必须为其留出充足的本专业学习时间。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没有足够的专业训练,就失去了专业性培养的意义。

三是在一定的专业能力基础之上,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生必须以临床为本,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然后才是临床科研人才。临床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工作,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治疗患者。

总之,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出临床研究生培养既不同于科研研究生培养,也不同于当今的住院医师培养的方式。临床研究生培养有其自身规律,其是否符合医学发展的需求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王根林,王娟,杨慧琳.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综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2(10):238.

[2]鞠学红,管英俊,张建华等.全日制临床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86-689.

[3]施毅.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新的和思考[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4):337-338.

[4]陈茂伟,吴伟锋,程鹏等.新时期临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

中医临床基础专业范文

【关键字】口腔医学课程体系建设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D083

关键词: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3

当今世界医学高速发展,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口腔医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不断延伸的学科分支,其发展潜力巨大,备受瞩目。随着医学模式正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沿用的前苏联教学模式,缺乏对广泛宽厚的基础和综合知识方面的培养;基础课、临床课、专业课完全分开,缺乏互相交叉渗透;口腔医学教育层次不清,缺乏为基层人民群众口腔预防、保健、医疗服务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所有这些,已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改革势必行。如本校湖北医药学院当初为创办口腔医学专业而确立的“前期趋同,中期融合与渗透,后期分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口腔医学专业确立、发展和人才培养功不可没。但在新的时期,与口腔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相距甚远,为此我们进行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从而引发了对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设想。

一、明确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培养适应我国口腔医学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临床工作能力,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大发展潜力的应用型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因此,整个课程体系改革均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力争使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二、构建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校沿袭已久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着课程体系割裂、专业课时少、技能训练薄弱等弊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认为新型口腔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应为2.5—1.5—1模式,即2.5年公共基础理论课及临床基础理论课教学,1.5年专业理论课教学,1年临床实习。在课程配置上形成“三大板块”即: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临床实习;必修课程占60.5%,安排在第1学期—第8学期;选修课程占8.5%,安排在第1—3学期、6—10学期;临床实习占31%,安排在第9—10学期。实践教学采用“三段式”的培养模式,即口腔医学基础实验操作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必修课程由六大课程群构成:即思想道德修养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334学时)、自然科学课程(396学时)、生物医学基础课程(73时)、预防医学与科研方法学课程(81学时)、临床医学课程(630学时)、口腔医学课程(89时)。

三、口腔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实施途径

根据医学模式的变化,口腔医学学科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及时调整主干课程,开设新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正确处理好口腔医学学科发展的无限性与口腔医学课程的有限性这一对矛盾。在课程设置中尤其注意口腔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保健、康复的结合,增强学生防治人类疾病的整体观念。将综合能力的提高与素质培养做为主线贯穿新课程体系全程。

1、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教育:对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将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从内容、结构、课程类型等方面,按照突出口腔医学专业特色的思路进行重新安排。例如减少《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语言》、《基础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论课学时,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整合《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为《人体形态学》;减少《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课学时,将生物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整合为医学生物学实验、人体形态学实验、基础医学机能学实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以外科总论、内科诊断学与人体主要疾病为重点,对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调整与缩减;部分临床课程作为选修课内容,如妇产科学、核医学等,累计共压缩78学时,将节约的时间用于口腔专业课与选修课教学,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加强口腔专业课程的教学与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时间。

将原第二学期开设的《口腔医学导论》课程提前到第一学期,早期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使其从入学开始就接触和了解一些口腔医学基本概念,实现口腔医学专业教育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阶段的早期渗透。

按照教育部指定的本科教材重新设置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将原来的《口腔生物化学》和《口腔微生物学》整合为《口腔生物学》。《口腔内科学》则划分为《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与《儿童口腔医学》,增加理论课程及实习课学时。将《老年口腔病学》和《口腔医学史》等课程调整为选修课。

开设了医学生人际沟通学、全科医学、牙齿美容理论与实践、口腔颌面疾病的遗传学等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将选修课程划分为:必选课程、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大学生选课自,使学生及时掌握医学及口腔医学发展的最新知识,为实现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2、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技能的培训:实验、实习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新型口腔医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增加了实验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学时和比例,丰富了临床前实习内容和要求,同时调整了课程安排,使理论课与实习课紧密结合。同时医院在上级支持下加强了硬件环境建设,强化了临床前期实习中仿真人头模型操作训练,使医学生的操作训练尽快与临床诊疗接轨,以期通过实习严格培训提高学生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在口腔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教学和专业生产实习期间,强调口腔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接触各种口腔专科疾病,培养学生对口腔疾病的整体治疗观念,牢固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严格实习期间考核和管理,改革实习考核办法。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开展预防医学教学: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增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课程,强化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医疗保健等知识。同时加强医学科研设计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