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逻辑;交际语言;主持
一、逻辑和语言密不可分
语言学与逻辑学的结合早有历史渊源。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逻辑就被看成是思维的工具,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工具论》中得到了证实。现如今我们学习一门学科往往更注重其学术价值和应用性。认为“逻辑学无用”的观点使逻辑学正面临生死攸关的困境。
其实不然,逻辑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自发性的在潜移默化中广泛运用。将逻辑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的相关著作也不少,老一辈逻辑学家金岳霖、周礼全等人联手编写的《形式逻辑通俗读本》,以及近年来《逻辑与语言表达》《说话写文章中的逻辑》《智慧人生――日常推理之谜》等。由此可见,逻辑学和语言学是紧密结合的。
二、日常生活交际的语言逻辑学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传播符号,是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载体。我们日常交流时,一方面是说,一方面是听。就在这过程中,也时刻浸润着逻辑学的原理。
(一)逻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们每天说大量的话,蕴含着大量的信息。这其中交织着事实和判断,即便是客观事实,经人为主观性的语言复述传递,都会有偏误,更何况概念判断本身就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主观性。
清楚的逻辑思维不仅有助于语言表达,也可以提高我们收集和判断信息的能力。在传播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真假杂糅、纷繁复杂,运用逻辑思维提高媒介素养是大有裨益的。比如2003年非典期间讹传咸盐可以预防非典,就造成咸盐供不应求,然而这一谬论没过多久便被澄清。再如2007年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虚假新闻事件,曾一度造成恶劣影响,经多方考证也真相大白。可见,个体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普通公众的意见是很容易被媒体操纵的。
(二)日常逻辑培养方法
1.采用5W1H法帮助简洁表达
一句话传达信息,不要贪多,说话时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先把最重要的观念阐述清楚,然后再辅助详例支撑论点。采用5W1H法,即Who(谁)what(什么事)when(时间)where(地点)why(起因)how(怎么样),可以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2.练习画思维导图梳理日常事件
相比于简单的条目式,思维导图有助于看清全局,建构整体框架。大范围、浅层次的把握全体,再聚焦局部深入挖掘,逐渐培养讲话有营养,做事有条理。
三、大众传播语境下主持人的语言逻辑
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主持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有助于即兴口语表达。英国诗人雪莱说,“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的大脑,一条能说话的舌头。”笔者认为,主持人应该掌握逻辑的基本理论进行思维训练。近年来播音主持界不断呼唤主持人个性化,个性化的根本就在于思维的逻辑的差别。
(一)主持实践中的语言逻辑谬误
我们日常在电视节目中经常能听到一些比较普遍的语病,就存在着逻辑上自相矛盾的问题。比如养生节目中主持人说“睡梦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和“不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意义,即睡前要恼怒饱食,意思显然不对。再如“改掉坏毛病”,毛病本来意为缺点,再加修饰词“坏”,也是语意赘余。还有新闻报道称“这次矿难中,他是许多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也是不合逻辑。
(二)主持人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1.定向思维训练
定向思维是一种常规模式的顺势思维法。初学者在进行口语表达练习时运用逻辑关联词,比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把说话内容分成一个个小片段,话语间的逻辑关系就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候过多关联词容易让句子变得累赘复杂,造成听者思维的混乱。在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能不用关联词就可以表达清楚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使语言简洁。
2.逆向思维训练
采用逆向思维法,用全新的眼光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谚语加以自我的全新解读,也是培养主持人个性化的有趣尝试。
例如,成语“知足长乐”通常意为人应该知足。但是反向思考,也说明目光短浅骄傲自满,是一种变相消极懈怠。贬义词“班门弄斧”讽刺那些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的人,而有的时候恰恰是和高手过招才能提高技艺,事半功倍。
再如,大家都用“东施效颦”来耻笑那些丑陋、低能的人,但如果就东施的精神而言,起码她有积极进取的主观能动性,且勇于付出行动,哪怕遭致白眼。这一点恐怕在凤姐和芙蓉姐姐身上得到充分例证,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经常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独特思维、另类思维的能力。
3.发散思维训练
训练主持人发散思维可以通过几个简单图形,比如一个圆,一个点,组织一段语言。或者给出几个关键词,如:阳台、木板、麦浪等,限时看图说话。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反应速度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逻辑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论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领域,逻辑都堪称为语言最重要的“武器”。从逻辑学角度出发研究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语言,是一个新鲜且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英)奥卡姆著;王路译.《逻辑大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3]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9月第2版
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依据《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精神,近年来的高考十分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本文结合高三数学复习,谈以下几点认识和教学建议。
一、千头万绪抓根本,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训练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高中教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说到底是一个正确、严谨、合理地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类比、归纳、演绎、综合、抽象和概括时,周密严谨,有理有据;也要求在采用演绎、归纳和类比等推理方式进行推理和论证的表达中,格式、步骤要规范,要准确而有条理,符合逻辑。
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是运算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的基础。《大纲》在提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中,指出注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提高思维品质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基于以上几点,复习课中,科学地设计和强化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于素质、于能力、于思维品质,都是必需的务实之举;抓住了这一点,无疑就抓住了核心、抓住了根本。
二、关于如何科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做法和教学建议
1.充分注意向学生展现探究问题的全部失败或成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周密、严谨、灵活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着眼于方程的二次”结构特征,学生的惯常思路是解出cosx=-1或cosx=■,而后据给定区间及解的惟一处理之,无疑,这个思考过程是正确的,符合逻辑的,但若仅局限于此,未免有些单薄,事实上,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注意向学生揭示和展现以下几种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出发点和过程。
Δ=0-1≤■≤1或Δ>0f<0f=0或Δ>0f=0■<0
解之,亦可得a≤-3或a>1.
由上述可见,f的图象与横轴在[-l,1]上仅一个交点时,列式求值是繁难的,能否求简?注意到交点情况在这里无外乎:在[-1,1]上有一个,在[-1,1]上有零个或有两个。显见f=0,故惟一交点”的对立面即为有两个交点”。而在[-1,1]上有两个交点等价于:Δ>0f≥0f≥0→-3<A≤1-1<■借助补集思想,易知所求a的范围应是a≤-3或a>1。
显然,这样的揭示和展现,既处处体现了逻辑思维的深刻性、严谨性,又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函数思想方法,也培养了等价转化、遇繁思简的思维意识;对问题的彻底解决大有裨益。
2.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失误的表现,通过旗帜鲜明、有的放矢地训练和点拨,使学生在吃一堑、长一智”中不断提高。
例2.设{an}为等比数列,a1=8,公比q=■,则a6与a8的等比中项是
A.■;B.±■;C.■;D.±■
当观察到a6=85,a8=87后,学生常会误选;他们认定a6与a8的等比中项必为a7,要让学生知道,这犯了顾此失彼”的逻辑思维错误,根源在于缺乏思维的严谨性,而要使思维严谨,出发点和依据就不能出错,教材中定义a、b、c三数成等比时,b2=ac,即b=±■,这是理论根据;在无其他限制条件时,不能更改。思维的片面性和简单化是发生此类错误的根源。
例3.若y=log2在上是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许多学生会这样思考;真数u=x2-ax-a在上是减函数且大于0,于是有:
这个逻辑推理犯了盲目加强条件”的错误,要让学生结合教材中充要条件的论述,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要求真数u恒大于0”,而在于求y在上有意义且递减时的充分条件,即:■≥1-■f≥0
由此得出:2≤a≤2。
3.锤炼数学语言,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数学语言是正确进行推演论证的重要工具,过不了纯熟的语言关,就无法规范、流畅、准确地表达思维成果,因此,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
一、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课标》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思维应该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写人状物的课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带动逻辑思维,而记事说理的课文教学更多的是直接叩击逻辑思维之门。但是,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训练逻辑思维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记叙描写类的文本教学中,在充分感受事物的形象之后,对景物特征的分析,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探究,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在感受了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特征之后,便由表及里地分析他的性格与命运。要求学生对主人公的身上的套子进行求同存异式的归类,对他不可一世与成天战战兢兢的矛盾进行辩证分析,对他的真正死因进行探究,甚至还可以就课后练习“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进行推理。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因此向纵深处长足发展。
在说明议论类的文本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扎实的提高。说明对象的概念、分类、特征与用途,都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对建筑物及斗拱、举折、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等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其他的归纳、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也都是严格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提炼,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的梳理,论证方式的判定,已经直接指向逻辑思维的核心。如《师说》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都有论述,其中心观点是什么呢?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对文中圣人与愚人、父母对自己与对孩子、士大夫与百工、古人与今人等论据材料的比较分析中,发挥逻辑思维的聚合性,提炼出“人要从师”这一中心。学生感受到议论文的强大说服力,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二、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作文就是写作,它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这里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作者的思维,而“正确”当然指的是作者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反映,所以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审题立意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审题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首要阶段。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方面的品质,如概括性、发散性、聚合性、逆向性、创新性等。材料作文的立意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正确、不脱离材料。“正确”考察的是学生思维是否符合事理(逻辑),“不脱离材料”则要求立意是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合理推导的结果。如2016年新课标一卷的作文立意,其实考察的就是100、98、55、61四个分数与对应的吻印、掌印之间的逻辑关系。类似很多思辨性的作文题都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2.选材布局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朱光潜说过,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是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选材训练学生甄别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大体上以是否符合主旨为判断条件,对头脑中林林总总的材料进行筛选,是则取,否则舍。同时,考虑典型性,同类材料再精选,力求覆盖完整。而布局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同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在记叙文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彼此呼应,不颠三倒四。在议论文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模式训练;同时还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联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既要有让步辩证的思路,又不能前后矛盾。人教版必修4的“表达交流”中四个专项主题“横向”“纵向”“反驳”“辩证”,都有以布局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意图。
3.语言锤炼中的逻辑思维训练